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235节

  谈话被尉迟大将军的禀报打断,听到布置在崤山的兵马,毕竟是一个皇子出行,皇帝多准备一手也没什么。

  李承乾钓起一条鱼,看着巴掌大的草鱼,心里舒服了不少。

  “这些年,朕在想,要是你们这些人都不在了,朕一个人该如何是好。”

  柴绍望着湖面,道:“末将还在的。”

  看着柴绍已经斑白的两鬓白发,李世民有些不忍,收回目光,望着远处又说起了当年。

  许久不见的好兄弟之间,几天几夜都有说不完的话。

  将空间留给父皇与姑丈,李承乾提着鱼篓带着自己的收获离开了太液池。

  柴绍抬头看向这位太子远走的背影,他低声道:“太子殿下,有时的神色与秀宁又有几分相像。”

  当初的事都过去这么多年了,他还留在过去。

  李世民负手而立,仰头不语。

  长安城内,因权万纪递上一道洛阳水情的奏疏,让中书省有了一次议论,而后便有了,吴王前往洛阳治水的决定。

  吴王李恪出征的第三天,秋日里,晴朗天空下的长安城,阳光照在身上能够令人感觉到些许温暖。

  在朝中任职常侍的杜正伦来到一处宅院内,他向这里的主人家行礼。

  杜正伦是当年前隋科举时的秀才,当年的名声并不出众,只是在军中任职一个骑尉,再之后进入了秦府在文学馆任职。

  这些年一路走来,现在人到中年,陛下登基之后,自己也从当年的文学馆编撰升迁到了兵部。

  这间屋子的主人家是当下博陵崔氏的崔仁术家中。

  杜正伦举止端正,即便是与对方不和睦,此番是受陛下之命来这里游说。

  因博陵崔氏不同于别的地方的士族,他们是真正的世家,在中原博陵地界盘踞数百年的世家。

  自东汉起,乃至新朝,当年的博陵一系也不乏高风亮节之辈,当年崔氏祖辈甚至与当初的张衡,马融交好。

  只不过历朝历代的变迁之后,后人变了,情况也变了。

  他们成了中原举足轻重的世家,成了盘踞一方的氏族,七姓十家之一。

  哪怕现在,他们的势力已不如当年,残存的人脉与门生,乃至旁支在地方的影响力依旧不敢小觑。

  有些人早就不在乎先祖家风,反正他们觉得他们依旧是一棵参天大树,树大根深,不断汲取着如今太平世道的养分,来恢复在战乱中受伤的自身。

  崔仁术逗着眼前的蛐蛐道:“这关中真不好玩,我养的蛐蛐都死了。”

  见杜正伦还站在眼前,崔仁术盖上陶罐的盖子,蛐蛐的叫声也被盖住了,他舒服地伸了一个懒腰道:“皇帝让你来的?”

  杜正伦神色严肃,道:“正是,崔仁师何在?”

  “兄长多半还需片刻时辰。”崔仁术站起身脚步有些虚浮,消瘦的脸庞眼窝深陷。

  这具身体看起来,像是被长久的不良习性给耗光了气血,这张脸看起来也不好看。

  杜正伦站在原地没有再说话,等着自己要见的人。

  崔仁术绕着杜正伦走了一圈,他眼神打量着,低哑的嗓音道:“哟,皇帝给你们的官服看着还很不错。”

  说罢,崔仁术眼神中带着玩味,伸手就要去碰对方的官服。

  杜正伦伸手拿住对方的手腕。

  崔仁术带着病态的笑容,道:“我就想碰碰伱的官服……”

  “啊!”他话说到一半发出一声惨叫。

  杜正伦将他的手腕一拧,沉声道:“别用你的手,碰我的官服。”

  “哎呀……疼,疼死了。”崔仁术被拧得整个人低了下来,他哀嚎着道:“放手!放手!”

  听到主人的喊叫声,四周的家仆纷纷围了上来。

  杜正伦站在其中,听着耳边这个世家子弟的哀嚎声,立于一众家仆包围中,气势没有半分减弱,没有要放手的意思。

  “崔仁师!你要是再不出来,你弟弟的手可就废了!”

  话音落下,院子的后方走出一个中年人,他手里拿着一卷书脚步并不快。

  来人正是崔仁师,四周的家仆纷纷看向这位真正的主人。

  崔仁师抚着长须道:“族弟待客不周,老夫会管教他,还请放手吧。”

  杜正伦这才松开手。

  崔仁术倒在地上,又哀嚎了好一会儿,惶恐地逃离这里。

  看着此情景,崔仁师道:“想要见老夫,你何必为难他。”

  杜正伦道:“陛下命我来见你,有话转达。”

  崔仁师放下手中的书卷,在香案边行礼,举动保留着当年的名仕该有的端庄,他低声道:“陛下有何吩咐?”

  见四周围着的家仆还在这里,崔仁师神色阴沉了几分,怒道:“还不滚!”

  一众家仆作鸟兽散。

  杜正伦站在原地,又道:“听闻博陵有人与太原和亲,陛下希望此事就此作罢。”

  崔仁师忽然一笑,他闭目道:“这件事老夫说不上话。”

  “那好。”杜正伦接着道:“陛下会安排人手将信送过去的。”

  “可还有事?”

  杜正伦看着对方,低声道:“有一件事与陛下的吩咐无关。”

  崔仁师低声道:“什么事?”

  “吴王去洛阳了。”

  “老夫知道,去治水。”

  “你们的手脚干净吗?”

  听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崔仁师又睁开眼,神色带着几分不悦道:“既然如此,老夫也与你说一些私心的话。”

  杜正伦正转身要走,又一次回头看向他。

  崔仁师闻着茶香道:“不论坐在皇位上的人是谁,或者是在洛阳登基称帝的皇帝,还是长安称帝的皇帝,老朽也都看够了,这些皇帝都一样,就如隋炀帝,隋文帝?这些皇帝做的事不都是一样的吗?”

  院内又传来了笑声,是崔仁术在大笑。

  崔仁师低垂着眼,道:“这些皇帝都是一样的。”

  杜正伦离开了这处宅邸,走到身后的宅门关上之后,他呼吸着外界的清新空气,这才舒服了一些。

  而后快步走在朱雀大街去向陛下禀报。

  关中的建设发展一切都是井然有序的,这让李承乾觉得很顺心,长安十二县,罢免了共计七个县官之后,其余各县也都彻底老实了。

  各县新建的作坊归京兆府与各县合作拥有,并且各自占有五成的利润。

  杜荷了提出个人承办作坊制,其中流程县民几家一起出钱,来买下京兆府在各县中的部分资产。

  至于京兆府与各县的资产价值几何,这就有极大的商榷空间。

  再从坏的一方面考虑,这也是杜荷向朝中送钱的一个重要渠道,哪怕是千金买了马骨,只要他愿意出钱。

  杜荷现在的产业很庞大,不仅仅有肥皂,还有一个规模不算太大的养猪场,关中有三个正在兴建的酱油作坊,其中有一个就是他的。

  因此杜荷手中是没有长久劳动力的,绝大多数劳动力都是短期的。

  虽说是东宫的钱袋子,李承乾越发觉得杜荷从一个成熟的商人,已成了一个具有野心的商人。

  他的经营模式是最前卫的劳动分发方式,他也是第一个从这种新的生产模式中尝到甜头的人。

  他还有许敬宗的指点。

  李承乾将这份奏章放在一旁,不是不想给杜荷方便,只是现在的关中还没到可以让他杜荷承办建设的时候。

  尽管他的心是好的,对东宫也足够忠心。

  今天是渭北的酱油进入关中的第一天,京兆府很关注酱油在关中的买卖情况。

  酱油进入长安城的第一天就卖出了三千壶,它成了羊肉的蘸料,或者饼食的调料。

  二十钱的一壶的酱油,在长安城内卖到供不应求。

  李承乾看着颜勤礼交上来的账册很满意,笑道:“出口的货物又增加了。”

  颜勤礼道:“太子殿下,等蓝田县与高陵县的酱油作坊建成之后,关中可以卖更多。”

  “市税要抓在生产的源头,千万不要松懈了。”

  “下官明白。”

  京兆府内,这里依旧很清净,李道宗一个人坐在官衙内,刚刚写下几个字。

  “府尹,程大将军来了。”

  李道宗深吸一口气,心里有个声音在提醒自己,要好好做事,不能松懈,绝不能再松懈了。

  还未得到府尹准许,程咬金大步走了进来,铜陵大眼打量四下,问道:“怎么?其他人去哪儿了?为何就你一个人。”

  “狄知逊是京兆府的通判,各县判案他都要在场,颜书令去见太子了。”

  “那个许敬宗呢?他不在吗?”

  李道宗闭着眼,打算拒绝程咬金会开口的邀约,道:“许敬宗说钱不能都被那些商贩赚走了,他要组建一支商队,让这支商队东出崤山,让关中乡民劳碌一年的辛苦,赚更多的银钱。”

  程咬金忽然大笑道:“哈哈!原来就你一个府尹无所事事。”

  李道宗沉声道:“某家自然有事要做。”

  话音刚落,一个陶壶放在了面前,李道宗提笔又搁下,惊疑道:“你也买酱油了?”

  京兆府与各县合作的酱油,李道宗心中明白,经营酱油的一半利润都是各县的,其中一半利润是京兆府的,也是朝中的。

  京兆府所有官吏是不拿一文钱的,只拿俸禄。

  只不过这钱进入朝中之后,又是太子殿下在安排用度。

  程咬金小声道:“某家发现了一种酱油的新吃法。”

  李道宗好奇道:“是吗?”

  “家中还有一些牛肉,你去不去?”

  李道宗端坐着,闭着眼犹豫了许久,神色严肃道:“老夫在当值!”

  程咬金又收起了这壶酱油,不屑道:“别怪某家不说,到时候你们京兆府自己都不知道酱油的用法吃法,而且柴绍也在。”

  官衙内,又安静了片刻。

  李道宗深吸一口气,道:“酱油酿造不容易,如今一天就卖空了,老夫也不能不去看看酱色成色如何,也是京兆府尹该做的事。”

  程咬金已走到了门外道:“还不快些?”

  李道宗气馁一叹,匆匆起身,嘴里抱怨道:“知节,但凡有人说府尹擅离职守,那都是你害了老夫。”

  程咬金大步走着,昂首道:“谁不知道你整天在京兆府无所事事,早点走,早踏实。”

  李道宗正色道:“知节,老夫再说一次,老夫在京兆府很忙的。”

首节 上一节 235/45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