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战当财阀:开局拯救法兰西 第43节

  夏尔直奔研发部,那里是工厂的核心,夏尔正在制造专用坦克的原型车“马克I”型。

  德约卡和约瑟夫都在那,夏尔进来时他们正对著那个巨大的菱形钢铁巨兽忙上忙下的。

  “嘿,夏尔!”德约卡看到夏尔时并不惊讶。

  “我在电话里听卡米尔说了!”德约卡迎了上来打量夏尔一番,对此作出解释:“虽然我们都不太愿意让你加入军队,但是这身军装真的很适合你!”

  约瑟夫放下手中的工具走到夏尔面前致意:“很高兴见到您,夏尔少爷!”

  “一切还好吧?”夏尔将目光投向“马克I”坦克。

  相比起之前在拖拉机上焊钢板的简陋,这是一辆专用于战场作战的坦克。它一旦面世,毫无疑问的会将弗兰西斯手里的坦克全部淘汰掉。

  也难怪弗兰西斯会紧张会急著发起报复!

  “一切都好,夏尔少爷!”约瑟夫点了点头:“但我们认为,如果还有多余的载重,为什么不给它加上一门小口径火炮呢?”

  夏尔轻轻摇头。

  加上火炮这个想法很诱人,而且史上“马克I”坦克就有火炮,但夏尔不会这么做。

第72章 马克I型坦克

  史上的“马克I”坦克分“雄性”与“雌性”。

  “雄性”装备57MM主炮2门(两侧探出的炮室左右各一),再加4挺哈奇开斯轻机枪。

  “雌性”则只装备6挺维克斯机枪。

  这使“马克I”需要八名乘员操控:驾驶员、车长、再加6名机枪手或2炮手4机枪手,总重达到28.4吨。

  夏尔在研的这款“马克I”型坦克则是把所有装备一路砍到了3挺机枪:正前方一挺维克斯机枪,两侧各一挺哈奇开斯。

  因此乘员缩减为5人:驾驶员,车长,再加三名机枪手。

  约瑟夫和德约卡都觉得可惜,他们七嘴八舌的建议:

  “我们的发动机有83匹马力,它大概可以带动23吨的重量,可现在“马克I”加上乘员全重只有19吨不到,还有4吨左右的冗余,完全可以把维克斯机枪改成火炮!”

  “一门炮能对敌人造成的伤害肯定会比机枪大!”

  “当然,它毕竟是炮弹,它有可能摧毁敌人的沙袋工事而机枪没法做到这一点!”

  ……

  德约卡和约瑟夫估算得很准确。

  英国在1916年发明“马克I”时用的发动机是105匹马力。

  105匹马力带动28.4吨的坦克,按这比例83匹马力的“霍尔特75”可以带动22.45吨的坦克。

  这与他们估算的23吨相差不大,的确可以加一门小口径火炮。

  然而,夏尔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

  “就用维克斯机枪!”夏尔说:“战场不是火力越大越好,它有时更需要子弹而不是炮弹!”

  不过夏尔没有完全否决他们的想法:“我们可以小批量生产带有小口径火炮的坦克,不过要把侧面机枪撤掉,也就是只带一门火炮,另外再加强正面装甲的厚度!”

  德约卡和约瑟夫面面相觑,他们不认为这是明智之举,因为坦克侧面需要机枪掩护,否则怎么防止敌人从侧翼靠近。

  但夏尔却知道,他们会这么想只是源于他们对军事不了解。

  约瑟夫是个拖拉机厂厂长,他一生都在研究拖拉机不懂战场为何物。德约卡出身于商人世家,他对军事方面的了解仅限于猎枪。

  他们想当然的以为火炮一定比机枪优秀且每辆坦克的防御都要面面俱到。

  但事实却恰恰相反。

  这时期的坦克没有双稳系统,它使用的还是最原始的刚性悬挂,行驶在崎岖的路面上甚至无法保证车身水平。

  而火炮恰恰需要一个水平且稳定的基座,再在这基础上计算弹道才能大致的将炮弹打到目标范围。

  简而言之,在初代坦克上装火炮是谁都打不中,全凭运气。

  它在战场上能发挥的作用,只是用黑洞洞的炮口吓唬敌人。

  机枪也有类似的问题,但它的子弹是覆盖一个面,机枪手还可以一边射击一边根据子弹的落点调整角度,这些都决定了它会比火炮要精准得多。

  至於坦克侧面和后面的防御,那应该留给步兵!

  夏尔之所以还要小批量生产带有火炮的坦克,是他考虑到一个情况:如果碰到敌人的碉堡,只装备机枪的坦克就很难发挥作用,但火炮却可以抵近碉堡,用火炮对准射孔把炮弹打到碉堡内部。

  “还需要多久才能完成?”夏尔问。

  “可能还需要一周!”约瑟夫回答。

  夏尔对这进度相当满意,史上“马克I”从设计到生产出试验车大概用了六个月,而约瑟夫只需要两周多。

  这有很大一部份是因为夏尔给出成熟的设计,又删减了许多武器尤其是左右两侧的两个炮塔,那会给坦克带来巨大的负担同时生产也十分困难。

  不过夏尔生产的“马克I”依旧存在许多缺陷。

  最严重的就是履带问题,它的最大行程只有35公里,其间还要不断维修,到35公里就不是维修的问题了,整条履带都要换掉,战前也要换,否则开不了多久就会断裂。

  (注:原“马克I”只有30公里)

  不过夏尔却一点都不担心这些。

  这是一战,敌我双方还处在堑壕战的水平上,他们挖著战壕互相厮杀。

  而战壕是死的,挖好后就在那不动,“马克I”总能开到战场也总能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就是换几条履带的问题,它不需要像二战那样要考虑坦克的机动性。

  更重要的是,只有这款坦克不完美,夏尔才有可能升级出更好、更完美的坦克。

  等资本家仿制成功了,夏尔更先进的新版本坦克也出来了,这会使资本家仿制出来的坦克瞬间就变成一堆卖不出去的废铁。

  夏尔和德约卡一直在工厂里忙到了晚上九点才回家,期间饿了就啃几口干面包就著咖啡。

  当俩人开著汽车回到家时,毫不意外的接到了卡米尔的怒火。

  她主要是针对德约卡:

  “夏尔难得回来一趟,你却让他这时才回来,我还准备了晚餐!”

  “你知道他明天又要回军队服役吗?”

  “夏尔回来前也没看见你加班到九点,为什么他回来了反而要工作到现在?”

  夏尔试图为德约卡开脱,其间德约卡的确催过夏尔几次。

  但夏尔无法离开,因为“马克I”有许多东西需要夏尔做决定,德约卡和约瑟夫都不懂军事也不知道未来。

  有些东西对夏尔来说只是一句话,德约卡和约瑟夫却需要把东西生产出来反复验证和反复对比。

  然而,卡米尔根本不听解释,她转头就把火气发到夏尔身上:

  “工厂难道不是大人更需要关心的吗?”

  “难道军队需要伱这个17岁的孩子,工厂也同样如此?”

  “为军队研发装备?你是不是为这个国家操太多心了?”

  ……

  卡米尔不知道的是,夏尔并不是为国家操太多心,夏尔是在为自己操心。

  夏尔不知道贵族们将来会怎样对付自己,他能做的只能是尽可能多的增加自己手里的筹码。

  如果把前因后果告诉卡米尔,她或许就不会因此责怪夏尔,但她会被吓得寝食难安!

  夏尔不希望是后者,因此他和德约卡都没有作更多解释。

第73章 刚性悬挂的“马克I”为什么不能配火炮

  昨晚一章写了“马克I”坦克不使用火炮,许多读者有疑问,我做个解释。

  在说坦克炮之前,可以先用机枪做对比:

  机枪两脚架,如果放在水平地面上,机枪手就可以对著准星灵活的瞄准目标上下左右施转著扫射。

  但如果机枪两脚架一高一低呢?左右旋转,枪口不是对准天上就是对准地下,上下调整也是如此,就是对不准正前方的敌人,尽管敌人近在咫尺。

  “马克I”型是初代坦克,它是刚性悬挂也就是没有悬挂系统的意思,负重轮直接连接车体。

  这会导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只要地面有一块突起的石头或凹凸不平,都会把坦克顶成一边高一边低。

  在这情况下火炮是无法瞄准目标的,近在咫尺都很难命中。

  因为坦克车身不水平导致火炮不水平,何况炮手也在不水平的坦克内,只透过小小的观察孔观察,他甚至无法知道是否水平。

  这使火炮基本是摆设,它无法瞄准无法命中目标还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比如一开炮有毒气体就充斥整个坦克舱内排不出去。

  这个问题是在雷诺坦克时部分解决,它采用了水平悬挂系统,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三角形架构把上下的力转化为水平方向的力。

  同样是个突起的石头,它顶著雷诺坦克的履带时,水平悬挂系统会让负重轮水平张开,石头顶著履带会陷进负重轮之间,于是可以基本保持坦克车身水平。

  总结:刚性悬挂的“马克I”即便停车,火炮也无法瞄准目标,除非是绝对平地,有一块石头顶著履带都不行。

  水平悬挂的雷诺坦克停车可以瞄准目标,它的悬挂系统是软的,地面有突出,负重会往里陷,地面有凹陷,负重轮会往外凸,履带与地面大致互补从而保持车身相对水平,只要地面别崎岖得夸张就行。

  但它不能行进中射击。

  二战期间的坦克绝大多数无法行进中射击,两款坦克除外,一是英国的玛蒂尔达,二是美国的谢尔曼。

  玛蒂尔达是因为负重轮多速度慢,行进时车身相对稳定,行进中射击有一定精度。

  谢尔曼有垂稳系统,能使炮管在垂直方向上稳定在绝对高度,行进中射击也有一定精度。

  真正实现行进中射击的,是近现代坦克,它在垂稳的基础上实现了横稳,也就是双稳系统。

  有了双稳系统,无论车身怎么动怎么转向,炮管能始终保持一个绝对位置,于是就可以炮管抬啤酒,抬扳手…

  反过来再看“马克I”,当时的人们根本不知道这些,他们只想著把大炮搬到坦克上,能开火就行,因此才会有刚性悬挂加两门主炮这样的组合。

  实战中,的确有刚性悬挂坦克炮命中的战例,但那大多是近距离怼,凭感觉凭运气,这些特例无法说明什么。

  主角知道刚性悬挂不能配火炮,当然选择面覆盖的机枪作为主武器。

第74章 秘密任务

  今天实在来不及,第三章没码完,只有两更了!明天继续三更!

  ——————————————————

  第二天是阴天,巴黎原本就雾朦朦的,没了阳光就愈发显得黑暗,隐隐有下雨的错觉,莫名有些压抑。

  这天巴黎城防司令部出奇忙碌。

  原本前线的战事与巴黎城防司令部已没太大的关系,毕竟战线已远离巴黎,巴黎已没有危险当然不需要城防。

  然而,之前的战事让议会不太信任霞飞,许多人认为军队遭受如此重大的伤亡甚至让巴黎陷入危机,都是因为霞飞在战略上犯的错误:

  战前法兰西已提前知道德国人的施利芬计划,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德军主力将穿过比利时从右翼包抄巴黎,这已不是秘密。

  这时霞飞只需把法兰西主力摆在北面,也就是德军的行军路线上挖设战壕驻防,法兰西军队就不可能遭受这么大的损失巴黎也不会有危险。

  然而,在知道德军进攻计划的情况下,霞飞依旧制定了所谓的“十七号计划”,这个计划一反常态的将法军主力摆在边境南面用于进攻阿尔萨斯和洛林。

首节 上一节 43/3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