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话事人 第710节

  稍微有点政治敏感性的都能觉察到,皇帝和林泰来似乎有什么肮脏的勾当,不然怎么会搞出这么个不伦不类的乐浪公?

  但是在内阁中,张位和李春又坚持,即便遵照皇帝旨意在朝鲜国北部另立封君,从礼法角度也应该优先选择王长子。

  赵志皋找不到理论依据反驳,实在没办法,最终内阁阁臣只能各自上疏。

  万历皇帝并不想在什么立长问题上纠缠,直接按照林泰来所奏发旨,但被礼科给事中拦住了。

  科道言官风闻此事,陷入泥潭的总宪孙丕扬再次上疏。

  抨击林泰来故意行废长立幼之事,必定是私心过重,别有图谋。并且再次抨击林泰来拥兵自重,蓄意夸大困难,养寇为患。

  又过了数日,经略大臣林泰来又从朝鲜国发来奏疏。

  言称朝鲜国陪臣柳成龙、权栗、郑仁弘等人勾结倭寇,企图占据该国西京平壤城,拥立王长子临海君,如同叛乱,日前已经被天兵剿灭。

  远在三千里外的林天帅再次成功惹来了一片骂声,姓林的你不挖坑钓鱼会死吗?

  你明明可以先说朝鲜国大王子谋反(姑且算是真的谋反吧),然后再奏请册立六王子!

  而不是先用六王子勾搭大家上蹿下跳,然后再抛出大王子谋反!

  两日后,内阁大学士张位、李春被训斥,左都御史孙丕扬被罢官。

  从去年年底开始的这波政治斗争,尾声一直延续到现在,总算是暂时终结。

  松京开城的成均馆明伦堂,一线兵团里副总兵级以上将官今天被召来开会。

  林泰来坐在主位上,清了清嗓子后,严肃的对众人开口说:“今天召集尔等,乃是为了研讨汉城事务。”

  本来很松弛的众将纷纷看向经略公,心里都有点意外,终于要开打了?

  李如松似乎不敢相信,问道:“真的要去打汉城?”

  林泰来叹道:“节日过完了,天气也变暖了,雨水也停了,粮草军资也宽裕了,将士也休息够了,后方也稳定了,新的援军也要到了,我已经实在没有理由不打了。”

  李大将调侃说:“怎么?只要还能找到借口,军门就继续按兵不动?”

  林泰来答话说:“也不是不可以,只要能帮本部院想出一个新的合理借口,那就继续不动。

  毕竟收复了汉城也是麻烦事,到时朝鲜国王肯定哭着喊着要回京。”

  李如松:“.”

  那今天喊大家开会是来干什么的?一起帮你想新的借口?

  三兵团主将董一元打圆场说:“虽然今天只能纸上谈兵,但能议论如何攻打汉城也好。”

  昨晚操劳的林泰来打了个哈欠,很随意的道:“那你们议论吧,就算想不出什么破敌良策也不打紧。”

  众人齐齐无语,经略公你这什么态度?你到底有没有开打的想法啊?

  林泰来解释说:“我军进入朝鲜国以来,时常为粮草而焦虑,倭兵跨海而来,更甚于我。

  先前倭兵为何分散于八道,除了镇压地方的原因之外,还是为了就食于地,减轻后勤压力。

  而现在倭军为了防御我军,几万兵马集中在汉城,粮草必定紧张。

  而且倭兵的基地釜山距离汉城千里之遥,又有朝鲜义兵大肆骚扰,供给也肯定更艰难。

  从去年到现在,数万倭军盘踞汉城四个月,消耗极为巨大,我估计倭军快耗不下去了。

  此时大概倭兵已经有从汉城撤退的想法了,就算我们什么也不做,两个月内倭兵也会撤出汉城。”

  众将面面相觑,难道坐着不动,就能收复朝鲜王京汉城?

  这话听起来太玄幻,不过从林经略嘴里说出来,似乎又有几分可信。

  混熟了都知道,林经略说出来的话,似乎越是离奇就越是可信。

  如此说来,先前两三个月不出战莫非也是一种计策,就是为了消耗倭军粮草?

  李大将忍不住道:“所以今天军门召我等前来,真就是闲谈的?”

  “也不完全是。”林泰来说:“如果倭兵自行从汉城撤退,而我们什么也没做,那我们的战功又能有多大?

  故而今日闲来无事,召集尔等共聚,商讨一下怎么假装攻打汉城。”

  众将官:“.”

  这算不算文武两能,军政全才?经略公你这浓眉大眼、热衷先登斩将的猛男,居然也会琢磨虚报战功。

  林泰来看着还在发愣的几个人,直接点名李如松,鼓励道:

  “来,你先说几句!毕竟在虚构战功这方面,你们李家也堪称家学渊源了,令尊的经验比我们加起来都丰富。”

  李如松:“.”

  要不是林军门你只是说家父,老子当场跟你绝交!

  林泰来又承诺说:“如果你编的好,这次攻略汉城之战,可以以你为主导!”

  “是!”李大将下意识的就一口答应,随即又充满怀疑的反问道:“真以我为主导?”

  虽然你林泰来在政治方面的信用堪称有口皆碑的过硬,但你在战术方面的信用就是负数!

  被你忽悠成主攻的,哪个最后不是你丰功伟绩的垫脚石?

  林泰来非常认真的保证说:“这次真以你为主导,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李如松心里合计了一会儿,如果排兵布阵都是自己负责,那也不是不行。

  然后李如松又稍加思索,提议说:“如果真如军门所说的,倭寇粮草极为紧张,可以利用这点做文章,根本不需要虚构战斗。

  首先,想办法假装和倭寇议和,但是军门在与倭寇谈判时,又要假装谈崩了。

  不过那时军门要点出来,我们已经知道他们粮草紧张的情况了,大不了等着他们粮草耗尽,这叫打草惊蛇。”

  众人没说话,听着李如松继续说:“如果倭人知道,我们已经得知他们的底细,必定会决意撤退。

  但以倭人的狡诈,又会假意继续议和,以此为掩护撤退。

  此时我们能通过议和时间,大致掌握汉城倭寇撤退时间。

  军门继续负责与倭人议和,迷惑倭人。而我军则出动马兵迅速南下,从后面追杀撤退的倭兵。

  能斩获多少就斩获多少,这样可以避免攻城伤亡过重,节省我军人力物力。”

  众人纷纷点头,这个“打草惊蛇”计划如果能顺利施行,就真是不错,李大将还是有点东西的。

  林泰来听完了后,似乎有些不满的说:“所以按照你的计划,本部院从头到尾的任务只有假装谈判议和?你去负责追杀撤退的倭寇?”

  李如松一本正经的解释说:“因为军门的形象深入人心,又是全军主帅,倭寇要谈判肯定找军门你。

  别人替代不了,也不好冒充,所以只能由军门你亲自出面假装谈判。

  这个任务非常重要,非军门不可也,所以算是人尽其才。”

  林泰来还想哔哔几句,李如松又说:“军门刚才答应过,这次以我为主导。”

  “行吧!就委托你了!”林泰来最后还是没有食言而肥,鱼儿似乎上钩了。

  拿到主导权的李大将的积极性顿时高涨,开始一点一点的抠细节。

  一次战役计划不是做出蓝图就完事的,还需要填充大量的细节。

  “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假装提出议和,但又不能让汉城倭寇看出是假的并产生疑心?”

  林泰来想了想后,“可以等小西行长从平壤那边回来,派他做中间人,他肯定乐意。”

  先前还说完全没有议和的必要,却没想到现在要搞一场假议和,小西行长居然还能再次废物利用。

第725章 汉城攻略(上)

  对三千里外朝廷的是是非非,林天帅现在没有直接干涉能力,只是习惯性的顺手调戏一下,比如先帮六王子请封,然后再奏报大王子谋反。

  这种钓鱼手法虽然老套但还是好用,只要朝廷里还有屁股决定立场的人,就大概率能钓上几条鱼。

  打发了尹卓然去平壤善后,林天帅的主要注意力就从金顺嫔转向王京汉城了。

  等再次被俘的小西行长被第四兵团押回开城时,时间已经进入三月份。

  林天帅亲自接见了小西行长,鼓励道:“摄津守!恭喜你已经通过了本帅的考验,现在可以交给你更重要的任务了!”

  小西行长恍恍惚惚,你这仿佛上级的语气是怎么回事?咱又不是你的家臣。

  而后林泰来又道:“本帅不想在汉城死伤太多,有议和之意,欲派你去汉城传话!”

  “敢不从命!”小西行长大喜道。若能在中间促成和谈,自己也能算是大功一件,被俘的耻辱就可以抹去了。

  而后林天帅犒劳了新来的李昫第四兵团后,就下达军令,经略三标营、李如松第一兵团之大部、董一元第三兵团、李昫第四兵团共计六万人开拔南下,向一百几十里外的汉城进军。

  路过碧蹄馆的时候,林天帅本想多逗留一天,在原址进行上次碧蹄馆之战的复盘研究。

  但被黑着脸的李大将强硬拒绝了,催动大军继续南下。

  事前答应过,由李如松全权负责指挥本次战役,所以林天帅也就不多说什么。

  其实真论起行军布阵,李如松肯定比林泰来更专业,所以林泰来故意让出指挥权,自己也更省心。

  有一说一,这时代的汉城不算小,城区在汉江以北,城墙长度有三十多里,依靠四周的山势而建,有四大门四小门。

  城区比较大,地形比较复杂,如果想以六万人马彻底围困汉城比较难,所以大军主力在西、北两个方向扎营,东边以偏师策应。

  李大将并没有着急攻城,而是按照原定计划,先放了小西行长进汉城。

  天兵大规模兵临城下,这次可不是几个月前李如松那般小打小闹,汉城中的倭寇立刻高度紧张起来。

  小西行长从西边敦义门进城的时候,倭寇高层正在普信阁军议。

  总大将宇喜多秀家居中,一边是三位军监奉行石田三成、大谷吉继、增田长盛,加上小西行长,在日后的关原之战都属于西军,现在都想从汉城撤退;

  另一边是兵团主将小早川隆景、黑田长政、福岛正则等人,未来的关原之战中大都是东军,现在都想先打一打再说。

  小西行长进来的时候,“贱岳七本枪”之首福岛正则冷哼道:“是你把明虏引过来的?”

  小西行长没鸟福岛正则,直接对“老主子”宇喜多秀家总大将说:“明军托我带个话!

  那边说了,不愿意为攻城付出太多伤亡。只要答应议和,就准许我军平安离开汉城!”

  同为主战派的小早川隆景拍案呵斥道:“白日做梦!”

  第一军监奉行石田三成想了想城中存粮,很有兴趣的问道:“怎么谈?”

  小西行长按照林泰来所教的,回复说:“明军可以派人入城来谈。”

  石田三成摇了摇头,“不妥,若让明虏入城,只怕我军虚实被其窥去,故而要谈也是我军派人出城。”

  然后石田三成对总大将宇喜多秀家道:“宰相意下如何?”

  倭国那已经没卵用的官职体系制度仿照唐制,参议以上可美称宰相,而宇喜多秀家目前官职就是参议,故而以宰相为尊称。

  按照这时倭军习惯,其他人负责哔哔和具体事务安排,总大将负责拍板。

  宇喜多秀家就决定说:“先谈。”

  石田三成便对小西行长说:“劳烦摄津守再走一趟明营,可于明日在敦义门外慕华馆谈判,但要林经略亲自出面。”

  敦义门在后世地名叫西大门,顾名思义就是城墙西边的正门。

  在敦义门外两三里的城郊地方,李朝修了一座慕华馆,听这名字就能懂,专门用来迎接天朝使节和圣旨的地方。

  这个距离还算合适,但倭方使者的风险更大一点,毕竟城外都是明军了。

首节 上一节 710/7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