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话事人 第572节

  此时赵四又有了新的感悟,难怪林泰来先前死命推自己入阁。

  如果没自己人在中枢盯着,真是很容易出事故,一不留神就要被坑。

  王三见小计谋被识破,冷哼一声,反问道:

  “那你说,又要在陕西督理粮饷,又要升级,该配置什么合理官职?

  在京师升一个太常寺少卿或者大理寺少卿,去陕西督理粮饷也不伦不类!

  难不成给一个陕西按察副使?还是陕西布政司参议?

  所以还是升为右佥都御史最为合适!不然就没法升了!”

  赵四胸有成竹的说:“此言差矣,还是有比右佥都御史更合适的官职!

  例如朝廷不但在京师设置太仆寺,在各地也设置了若干行太仆寺,恰好在陕西就有。

  所以可以升为陕西行太仆寺少卿,既是京官,又便于在陕西行事。

  更妙的是,太仆寺管马政和马价银,又与军需后勤有关系!

  而且也解决了升官的问题,虽然只是从四品不是正四品,但以林泰来的淡泊名利和宽广胸襟,想必不会介意!

  实在不行,将林泰来的翰林品级升半品,可以作为一种弥补。

  总而言之,还有比行太仆寺少卿更合适的官职吗?

  反正林泰来的兼官都已经这么多了,也就不在乎再多兼一个了!不然的话,真解决不了升为四品的问题。”

  王三完全找不到角度反驳,无言以对。

  王二惊奇的看了眼赵四,没想到这低调人也别有锋芒。

  “若再无意见,就如此上奏了!”王二又看向王三说。

  散会的时候,赵志皋站起来后习惯性振了振衣袖,可能力度稍大,从袖中飘出了一张大纸条。

  王锡爵眼明手快,一把将纸条捞在手里,只见得纸条上有蝇头小楷写道:“八种升职预案.四种降职预案”

  虽然纸条被迅速抢回去了,但王锡爵依然大为震惊!

  他震惊的并不是纸条上内容,而是堂堂一位阁老竟然能放下身段,甘心做这种傀儡事,当真是恐怖如斯!

  林泰来当初是怎么从万千官员中,慧眼识珠把赵四挑出来的?

  十一月中,郑总督将捷报发给朝廷;十一月底,朝廷关于功臣的升赏下发过来。

  以这时代的条件,已经是超高效率了。

  郑总督不关心别人,只关心林泰来。

  当看到翰林院侍读、吏礼兵三部郎中、陕西行太仆寺少卿、参赞陕西军务兼理粮饷这个林泰来新官职后,郑总督终于彻底放心了,并且立刻开始张罗送行宴。

  达云达东楼从世袭指挥佥事、游击将军,升到了世袭指挥使、参将。

  郑总督又给添了五百人,连带原先五百人,凑成了一千人,全归到达云营。

  然后将达云营划拨给林泰来做标营,达云官职就成了林太仆标营参将。

  本来这样一大通整编,正常情况下也要费点时间,别忘了达云营里还有很多需要升官的有功之人。

  但是在郑总督的雷厉风行之下,仅用了五天时间就完成了林太仆标营的整编。

  于是在十二月初,刚进入腊月,林太仆带着达参将、二百家丁、一千标兵从金城出发,踏上了东行之路。

  在明代,陕西省这个概念和后世完全不同,比后世面积大得多。

  像后世甘肃省最东部地区,庆阳府、平凉府、临洮府等几个地方,现在都属陕西省,清代才划归甘肃省。

  连后世甘肃省会兰州,这时候叫金城,大部分地方也属于陕西省,恰好就在省界上。

  虽然林太仆已经进入了陕西腹地,但总管陕西、宁夏、三边、甘肃、青海事务的郑总督仍然一直在关心林太仆的动向。

  听说林太仆向东则喜,听说林太仆向西则忧。

  万历十八年年底,林太仆暂时驻在古城西安。

  在灶王爷上天的日子,郑总督一大早被急报惊醒了。

  “什么情况?火落赤又打过来了?”郑总督疑惑的问。

  中军官禀报说:“西安秦王府来告状了!林太仆带领二百家丁,在西安当街群殴秦王府数百人!”

  郑总督松了口气,指示说:“只要林泰来没把秦王打死就别管他们!要告状找天子去!”

  然后忍不住好奇的问:“为何打起来了?”

  中军官答道:“听说林太仆在一个高雅地方要包场,碰上了几个秦王府奉国中尉之类的,然后就打起来了。”

  郑总督还是很好奇,“那也不至于打成几百人群殴啊。”

  中军官继续答道:“还听说在骂架时,林太仆嘲讽历代秦王总是生不出儿子,一次又一次靠旁支赖住爵位。”

  郑总督:“.”

  卧槽!把林泰来送走实在是太英明了,这惹事能力简直天下无双。

  如果告到皇帝那里,估计林泰来明年的俸禄都保不住了。

  万历十八年就这样过去了,万历十九年在不经意中来到了。

  新年过了头七,郑总督就听到禀报,说林泰来离开了西安。

  好消息是林泰来没有往西走,而是北上往庆阳府去了。

  郑总督又按捺不住好奇心了,“他去北边干什么?”

  众所周知,陕西的精华是关中平原,两个核心大区是西安府和凤翔府。

  督理全省粮饷差事,一般在这两个府转悠就行了。

  刚问完,郑总督忽然想到什么,“难不成他还想去找啺萋榉常俊�

  陕西北边那几个府都靠近边镇,延安府在榆林镇的南边,庆阳府和平凉府在宁夏镇的南边。

  也就是说,庆阳府紧挨着宁夏!

  中军官便详细禀报说:“前前文坛盟主、复古派开山鼻祖李梦阳就是庆阳人,听说林太仆要去庆阳祭奠李梦阳。

  林太仆说,正好遇上李梦阳逝世六十年一甲子纪念日,必须值得祭奠。”

  听了这个消息,郑总督不知道说什么好。

  作为一名士大夫,郑总督当然对文坛情况有所知晓。

  这么说吧,复古派可以说就是被林泰来活生生打死的。

  现在复古派也就剩王世贞这个门面了,等王世贞一死,复古派也就无了。

  你林泰来去祭奠复古派开山鼻祖李梦阳,这感觉就相当于坟头蹦迪。

  中军官想起什么,又道:“林太仆似乎还说,还要去旁边平凉崆峒山讨教一下武学。”

  “这个我信了!”郑总督心情复杂的说。

  按这时代惯例,一名官员巡行到某地时,一般都要去当地学校参观一下。

  所以此时林太仆已经站在了庆阳府府学明伦堂前,对着寒风里的数十名官员、士子讲话。

  “一百年前,崆峒公李梦阳就是从这里出发,走向全国文坛,成为天下文坛盟主!

  我林某人从崆峒公身上受益良多,学到了很多东西!

  可以说,崆峒公是对我影响最大的文坛前辈!

  崆峒公当街殴打国戚张鹤龄的事迹告诉我,混文坛也需要武力!

  多年来我一直身体力行,果然当上了新文盟第一副盟主,距离崆峒公的文坛成就只有半步之遥!

  而且这个事迹也一直鼓舞着我不要畏惧国戚郑家,即便挨了廷杖也无怨无悔!”

  数十本地官员士子:“.”

  林太仆你什么都大,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吧。

第596章 到底是谁在指挥?

  反正林太仆在陕西各地流窜了一个多月后,在庆阳终于暂时安定了下来。

  他对外公开理由是,以当今文坛第一副盟主身份缅怀一下前前文坛盟主李梦阳。

  只要打开大明西北交通图就可以看到,庆阳是陕西腹地通往宁夏镇的必经之路。

  唯一从关中平原通往宁夏镇的官道就经过庆阳,然后才进入宁夏镇,东边延安府通往宁夏镇的官道也要经过庆阳。

  于是林太仆的二百家丁、一千标兵终于得到了彻底休整,当然仍然要继续维持着轻度训练,林太仆不允许手下过于废弛。

  此外就是利用督导后勤的职务之便,林太仆把大量精良马匹、兵甲、器械调拨给了自己的标营,多余的就装备给家丁。

  主要是从运往宁夏镇的军资里面,顺路克扣下来的。

  甚至还有余力在庆阳组织起了五百民壮营,选拔进来的都是没有工作的卫所军余,进营先发二两安家费。

  反正克扣下来的军资用不完,花费也都是朝廷的钱,手底下多五百人就多一分安全感。

  于是林太仆手底下直属战斗力量增加到了一千七百人,而且装备精良一人双马、士气高昂,各种战斗经验也很丰富。

  如果不是害怕被误会要造反,林太仆恨不得再扩军几千。

  大明监察体系非常发达,交叉式监控无处不在,当即就有陕西巡抚和巡按、宁夏镇巡抚纷纷上奏,弹劾林泰来肆意克扣军资、擅自练兵。

  林泰来反手就弹劾,宁夏镇啺莞缸右蟠罅扛尜蹙怼⒒盍覆萜餍担赜幸熘荆�

  宁夏镇巡按上疏言啺莞缸佑薪牛痔├匆蛩皆苟瓜輪拜父子。

  林泰来反手又弹劾,啺莞缸铀较吕锲灯盗缇刹浚跄辈还欤�

  就这样,来来回回打了将近一个月的嘴仗。

  朝廷态度还是以和稀泥为主,同时并不觉得啺菡婊嵩旆矗皇且罅痔├幢鹪俑闶铝恕�

  二月中旬,看着朝廷发给自己的谕示,林太仆不禁长叹一声,口占一首道:

  “塞上春寒印骨凉,边帅忧时鬓已霜。

  余生岂惜投豺虎,群策当思制犬羊。

  人事如棋浑不定,君恩每饭终难忘。

  两肩似有千钧重,宝剑还期赐尚方。”

  旁边的达东楼参将听完后不太懂,只是感觉林太仆心情可能不太好。

  林泰来转头问道:“听明白我这首诗没有?”

  达参将实诚的摇了摇头,“半懂不懂。”

  林泰来怒其不争的说:“为了在文化水平略低的边塞提高传播度,我的创作理念已经尽可能浅白了,你怎么还能听不懂?”

  达参将不想和林泰来讨论什么诗歌,只问道:“朝廷对林军门说什么了?”

  林泰来不满的说:“朝廷竟然严厉申斥我,勒令下不为例!”

首节 上一节 572/7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