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话事人 第562节

  什么引导和利用外贸商人搜集情报,那不就是借用朝廷权力去垄断走私吗!

  归根结底,都是踏马的是生意!

  万历皇帝愣了一会儿后,忽然语重心长的对群臣告诫说:“林泰来说的不错,朝廷如今耳目闭塞,对境外信息实在太无知了。

  如果朝廷先前能详细掌握西海情报,对海虏早做预防处置,还会有这次洮河事变么?

  故而搜集情报事务刻不容缓,非常重要,组建那什么情报网要尽早提上日程!”

  表达了重视和决心后,万历皇帝又指示说:“利用商人搜集情报的想法也极好,就是其他私商未必忠心可靠啊,可以利用但又不能完全依赖。

  所以还是要有专属商人和商队、商船,自己人才是最可靠的根本。”

  群臣:“.”

  那么有一个法律问题,如果皇帝亲自下场走私,那性质能算走私吗?

第584章 三部郎中

  万历皇帝兴致勃勃,又对林泰来说:“军情局之类的名字,是不是过于醒目了?

  用这个名义指挥商人在外活动,很容易引起外方警觉。”

  看来皇帝真上心了,林泰来只能答道:“陛下圣明。”

  皇帝又说:“不必挂军情之类的字眼,用通信、通商这样略微平常的词,还能稍加遮掩。”

  林泰来对名字并没有什么执念,不管名字是军情、统计、调查、情报、安全、保密,无可无不可。

  但旁边其他大臣看不下去了,皇帝思维跳跃的太快,是不是已经忘了今天朝会的主题是什么?

  这林泰来东拉西扯的,把话题完全带偏了!

  于是首辅申时行不得不提醒道:“尚有番务,恭请宸断。”

  万历皇帝就想快刀斩乱麻,“关于大致方略,就按林泰来所言!

  至于其他,各自议论举荐,今日下发出去!”

  于是朝堂画风又正经起来,大臣们畅所欲言,一条条提议被采纳后,旨意也随即发了出去。

  总督梅友松革职,原总督郜光先已死,追夺诰命。

  甘肃巡抚李廷仪调离,相关兵备道钱楷、李丁革职。

  发太仆寺马价银十万两于甘肃,以备支用。

  升陝西右参政余之祯为甘肃巡抚。

  调山西按察使石槚抚治西宁,升四川右参政李承志为洮岷兵备道,升河南副使徐三畏为西路兵备道。

  当然,最重要的一条任命是,立刻启用戎政尚书郑洛为陕西三边总督,全权负责经略西北。

  这条任命没有什么争议,不管哪边都认为郑洛是合适的人选。

  郑洛当场接受了任命,然后又奏道:“臣举荐林泰来参赞军务。”

  这个奏请让群臣十分意外,林泰来是什么性格你又不是不知道,不怕林泰来与你争权么?

  难道你郑洛想成为第一个被林泰来练手的总督?

  郑洛也清楚,今天本该自己是主角,却被林泰来抢走了不少风头。

  但郑洛还是打算举荐林泰来,拉着林泰来一起上前线去。

  一是林泰来确实用处很大,尤其在统战工作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林泰来抗压能力或者说背锅能力强,万一事情不顺利,还能拉着林泰来一起分担责任。

  至于争权,你林泰来有本事就将总督权力都夺走,他郑洛还乐得轻松了。

  一时间殿内无人说话,无论正方、反方,面对郑洛举荐林泰来这事,全都沉默了。

  主要是谁都看不清楚,到底应该反对还是赞同。

  让林泰来上西北前线,是好事还是坏事?没人能想得明白。

  涉及到神鬼莫测的林泰来,让所有人对自己的判断失去了自信。

  万历皇帝也拿不定主意,问道:“林泰来尔意如何?”

  林泰来有点不好意思的说:“臣连个军事官职都没有,怎么参赞军务?

  再说,臣是不是还要负责组建情报网?如果去了西北,不免就要影响进展。”

  有两层暗示,一是不想去,二是如果非要去,那就得给足好处。

  万历皇帝稍加思索后,便道:“在兵部新设通信司,专管情报、舆图之事,林泰来兼任郎中。

  林泰来可先挂此兵部郎中衔,去西北参赞军务,从西北回朝后,再启动通信司组建事务。”

  群臣闻言,感觉这皇帝好没文化。

  六部除了户部和刑部是十三司,其它部都是完美对称的四個司。

  如果兵部增设到五个司,那就不对称了啊!

  林泰来也没法子,只能上前接旨。

  他本意只想动动嘴,不太想奔波几千里亲自去西北,但皇帝下了旨,他不能不从。

  看着临危受命的林泰来,群臣心里都比较复杂,有的怕林泰来又立新功,有的怕林泰来搞出乱子。

  到此为止,这次关于洮、河之变的讨论基本完事。

  方略定下,人选敲定,钱粮筹备,剩下的就是执行了。

  最后皇帝下旨道:“军务紧急,受命之在京文臣武将,三日之内出发!”

  这次紧急朝会便结束了,群臣散去,回衙的回衙,收拾行李的收拾行李。

  走到文华殿外,林泰来对郑洛抱怨道:“有大司马你就足以平乱,何苦拉上我一起!”

  郑洛淡淡的说:“帅臣在外,易受中伤。无论强硬还是怀柔,必有弹劾闻于朝廷。

  若有你这样凶名赫赫之人坐镇参赞,威慑言官,就能省却不少聒噪。”

  林泰来:“.”

  不愧是二十年老边臣,想法就是通透。

  出了宫后,林泰来就匆匆赶往兵部。

  虽然还不能正式组建新的司,但既然兼了兵部官职,那就应该先去兵部插个旗,又不费多少事。

  一人身兼多尚书的情况或许有,但一人身兼三部郎中的,就问还有谁?

  兵部尚书王一鹗和左右侍郎、各司郎中散朝出来,刚走到兵部大门,就看到林泰来从后面追了过来。

  王一鹗问道:“林九元不去准备西征,到此所为何来?”

  林泰来打个哈哈说:“前来拜会兵部各位部堂以及郎署同僚!”

  王一鹗又恶意满满的问道:“可是要检阅兵部各官,看看成色如何?”

  林泰来皱眉答道:“大司马这是何意?”

  王一鹗说:“没别的意思,老夫不想看到礼部、吏部那样的乱子,在兵部重演。”

  就林泰来在礼部和吏部干过的那些破事,比如动辄对尚书、侍郎行废立之事,又比如强行掠夺其他部门权力,哪个主官看了不会警惕?

  虽然在大明六部,郎中强势是老传统,但强势到林泰来这样就是变异了!

  见王一鹗如此直白的点明,林泰来就做出保证说:“大司马放心!兵部各官的成分都很好,清流党人渗透不深,不需要整顿!”

  王一鹗还是有点抗拒的说:“你这兵部郎中只是虚衔,今天就不必进来了。等西征回朝后,再正式上衙!”

  林泰来看了又看,觉得可能是今天的任命太突然,老尚书还没做好心理建设。

  于是林泰来就很大度的说:“既然大司马发话,那就等回朝后再来参拜!”

  主要是今天时间挺紧张的,还要去翰林院、吏部、礼部交待后事,没太多时间磨蹭。

第585章 西行散记(上)

  事变突然,军务紧急,皇帝说三天之内出发,但不能真磨蹭到三天。

  所以只准备了两天,右都御史、兵部尚书、陕西三边总督郑洛就带着翰林院修撰、吏部考功司郎中、礼部主客司郎中、兵部通信司郎中、参赞陕甘军务林泰来,急驰西北!

  转眼间夏去秋来,时间就到了万历十八年的九月份。

  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很多年没有召开过的京师文坛大会在灵济宫开幕,新文盟盟主、吏部尚书王世贞做了重要讲话。

  王天官强调,他们这些人之所以能诗酒风流、安享太平,全赖有无数像新文盟第一副盟主林泰来这样的官员在边疆浴血奋战,方能保国安民!

  王天官指出,今秋召开文坛大会,本来是新文盟第一副盟主林泰来的构想,不想林泰来身负王命西征,非常遗憾的不能亲自参加文坛大会,大家要谨记第一副盟主的往日系列教诲。

  王天官提议,本次文坛大会的主题是边塞诗词,请诸君努力创作,为万里赴戎机的边臣鼓舞欢呼!

  王天官宣布,能被新文盟第一副盟主优选的作品,其作者将破例提拔为新文盟理事!

  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天空下,西陲高原上的西宁卫城。

  修撰兼三部郎中、参赞陕甘军务林泰来站在城头上,迎着猎猎秋风,不禁诗意大发。

  便随口抄袭了一首词:“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陕西按察使、抚治西宁石槚来找林泰来,登上城墙时,正好听到了这首词。

  便随口点评说:“难道有新的旨意,又把你充军了?”

  林泰来:“.”

  石槚又说:“这词凄凄惨惨的,听着就像是被发配了一样。”

  被损了一句的林泰来也嘲讽回去道:“你这什么破官职,什么叫陕西按察使兼抚治西宁?

  按察使不按察使,巡抚不巡抚,不三不四的,连怎么称呼都是难题,巅峰按察使?半步巡抚?”

  石半巡抚反唇相讥说:“你不也五十步笑百步?你这官职难道就正常了?

  林修撰?林部郎?林参赞?还是三部郎中林三郎?”

  林泰来又看向城外的原野,长叹道:“没想到我这西征竟如此无聊!闲得只剩下斗嘴了!”

  石大人说:“西宁墙高城坚,那群海虏当然不会傻到来打西宁城。

  再说郑总督把你派到西宁,也不是为了上阵杀敌来的。”

  林泰来有点暴躁的说:“日子如此枯燥无聊,你就不能给我安排一两个侍女?”

  石大人解释道:“不是本官不给你安排,而是总督严令禁止你接近女色。

  说是为了让伱养精蓄锐,随时准备为国效力。

  如今你的身体已经不属于你自己,而是属于国家!”

  话说郑洛郑总督到西北后,分了三个战略方向,他本人亲自在先前出事的洮州、河州一带坐镇。

首节 上一节 562/7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