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话事人 第404节

  感觉自己僭越了,这应该是张居正和申时行享受过的首辅待遇.

  “你的所有欠债一笔勾销,再奉上这些银两!”李都督的另一个身份还是债主,“只要你去巡阅宣府镇!”

  林修撰:“???”

  是我耳朵失灵了,还是李都督你口误了?辽东镇和宣府镇是两個方向啊。

  李如松强调说:“我没说错,我个人拜托你去宣府镇。”

  林修撰还是莫名其妙的,“我去宣府干什么?”

  “帮我报复宣府巡抚许守谦!”李如松咬牙切齿的说。

  原来在前年,也就是林泰来还在江南老家睦邻行善、潜心向学的时候,李如松短暂的出任了宣府镇总兵官。

  然后李如松和宣府巡抚许守谦产生了矛盾,在阅兵的时候,李如松硬要许守谦平起平坐。

  在如今文贵武贱的背景下,总兵官往往要屈居于巡抚之下,不可能平起平坐。

  所以许守谦当然不愿意与李如松同坐,这事当场就闹大了,在场愤怒的文官和李如松差点互相挥拳打起来,但是都被左右拦住了。

  后来事情闹到朝廷,李如松虽然是万历皇帝的爱将,被攻讦之下,也不得不免去了宣府镇总兵官职务。

  至今李如松还在耿耿于怀,对宣府巡抚许守谦仍然怀恨于心。

  得知了前因后果,林泰来很鄙视的说:“差点打起来?你们都这么弱?

  若是我在场,就绝对不会有差点两个字!也绝不允许企图挥拳的对手还能站在我面前!”

  李如松:“.”

  这是重点吗?林状元你的关注点是不是有点偏颇了?

  “说实话,我还是想去辽东。”林泰来说。

  李如松劝道:“对你来说,去哪里巡阅不都一样吗?而且宣府距离还近,面积也小,来回轻松不累!”

  林泰来叹口气,宣府虽然很好很好,但他还是想去辽东。

  毕竟辽东挨着“朝觐鲜矣之国”,还有刚开始发家的伱大清太祖。

  李如松又极力劝道:“我可以非常明确的说,许守谦此人卑鄙,贪财受贿,败坏边事!

  宣府距离京师太近,纵容此人在宣府胡作非为,对京师后患无穷!”

  林修撰差点就说出一句友尽绝交的话——李都督你说这些之前,不先找个镜子,照照你爹?

  “实话说了吧,我想去辽东看看,在建州那里画个圈。”林泰来说。

  李如松没法,只得亮出了最后的底牌:“许守谦和吏部的赵南星是同乡。”

  林修撰:“!”

  李如松继续说:“按照官场升迁规则,宣府巡抚下一步就可以当兵部侍郎,许守谦以后做尚书也不是没可能!”

  “你早说啊!那我再考虑考虑。”林泰来答道。

  李如松说:“如果你真想去辽东看看,随时欢迎你去!不差这一次机会!”

  送走了李如松,忽然又见王司徒打发了人过来传话,说是长子王象乾抵京,所以今晚设下家宴,请林泰来过去一起聚聚。

  其实在老王家这两代进士里,历史上功名成就最高的人就是王象乾,一直到崇祯初年还活着,八十几岁高龄还当着了会儿蓟辽总督兵部尚书。

  王象乾的身体就是这么好,从现在起,还能继续为大明工作四十年,值得培养使用。

  不过王象乾近几年一直在外地做官,林泰来到了京师也见不到人,现在总算是能碰上了。

  来到王家,在仆役引领下,林姑爷直入后堂,就看到已经有三人在堂上叙话了。

  除了王司徒和资深御史王象蒙,另有一个从未见过的中年人,肯定就是王司徒的长子王象乾了。

  再细看,这王象乾脸型清瘦,就是慈眉善目的,似乎不像是历史上的边镇大帅气质。

  林泰来站在门口,笑眯眯的看着王象乾,等着对方上前来见礼。

  王象乾无奈的苦笑,只能起身行礼道:“见过姑父。”

  自己在象字辈排行第二,四十五岁的人了,差五年就是半百,却得喊一个二十二岁的陌生人为长辈,真是没地说理。

  林泰来一本正经的虚扶道:“贤侄免礼!自家人不须客气!”

  都落座后,林泰来问道:“贤侄进京要选官么,若需姑父帮忙,尽管说话!”

  王司徒笑着插话道:“他官职已经任命了,但仍然可能需要你协助。

  这次官职对他而言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怎么小心都不为过。”

  长辈之间对话,小辈就不说话了。

  林泰来便又对王司徒问:“愿闻其详,需要我出什么力?”

  王司徒介绍说:“子廓这次被任命为山西右参政分守口北道。”

  子廓就是王象乾的字,如果是不熟悉明代官制的,听到他这个官职只会一头雾水。

  其实这个官职和山西没有一文钱的关系,只是借了个山西的名字。

  在大明这叫借职,类似的还有辽东官员借用山东名字,南直隶官员借用浙江名字。

  而口北道其实就是宣府,分守口北道右参政,意思就是负责宣府地区民政事务的从三品道台。

  道台驻地就在宣府镇城,和宣府巡抚、宣府镇总兵、万全都司都指挥使、监军太监在一个城里。

  林泰来若有所思的说:“所以贤侄要去宣府上任了么?”

  熟悉官场规则的立刻就明白,王象乾将来的路线规划了。

  王象乾当年在兵部干过主事、员外郎、郎中,然后才外放升迁,正经的兵部出身官员。

  将来个人发展肯定是往兵部靠,在资历上更为顺遂。

  从三品右参政分守口北道,再往上一步就是宣府巡抚,宣府巡抚再往上就是宣大总督。

  而如今在大明官场,坐堂管部兵部尚书一般都是由宣大、蓟辽总督回朝担任。

  当到宣大总督就可以考虑升为坐堂管部兵部尚书了,就算是宣府巡抚也可以升任兵部侍郎。

  王象乾个人发展的规划大概就是以上这样子,只要听到分守口北道,就能推断出来。

  所以说当前这一步很关键,是迈向督抚封疆层次的最后一步。如果这一步走不好,就没有后面了。

  王司徒微微皱着眉头说:“如今宣府那边的情况比较复杂,水不深但却有点浑。

  在宣府镇城里,巡抚和副总兵走得近。而总兵又和驻守阳和的宣大总督关系近。”

  林泰来很懂的说:“没错,更别说宣府还有巡按、万全都司、户部行司、刑部行司等等。”

  反正朝廷在宣府的机构设置,那真的是叠床架屋,非常有大明特色。

  宣府城可能是整个大明里,除了都城之外,衙门和官员最为错综复杂的一座城。

  辽东还知道都司、总兵不同城,巡抚巡按各管辽河一边,而宣府却都一股脑的都扎堆在宣府镇城里,一打起来就像是一锅粥。

  王司徒叹口气,请求说:“如果有可能的话,你巡阅边镇时,可否考虑选择同去宣府?

  毕竟你是奉旨巡边,正经的钦差大臣,可以护送子廓前往宣府,帮他在宣府安安稳稳的立住脚。”

  林修撰无语,自己的最新应许之地明明是大安东地区,怎么都请求自己去宣府?

  想了想后,林修撰反问道:“你确定让我护送子廓去宣府,就能安稳?”

  王司徒听不明白:“跟着你怎么就不安稳了?那帮边臣谁还敢不卖巡边钦差的面子?”

  林泰来如实答道:“宁远伯世子想拜托我,弄一下宣府巡抚。”

  王司徒:“.”

  蛋疼了,这可就蛋疼了!你林泰来行事为什么总是这么花里胡哨的!

  如果王象乾跟着林泰来去宣府,岂不就成了同伙?

  一个右参政初来乍到的刚上任就想弄巡抚,怎么可能安稳得了?

  如果弄不成,林泰来大不了跑回京城往翰林院一躲,外边巡抚奈何不了他。

  可是王象乾这个驻地就在宣府的右参政,又能往哪跑?

  林泰来开诚布公的说:“情况就是这么情况,你再考虑考虑?”

  王司徒犹豫了一会儿说:“要不然,你先去宣府火并。而子廓先请假在家,等后面看情况再去上任?”

  这也不失为一种稳妥的做法,万一林修撰在宣府搞砸了,没到任的王象乾还有机会换地方。

  林泰来答话说:“那我再考虑一下,要不要去宣府。其实按照我本意,是想去辽东镇。”

第438章 喝茶论宰相

  从官名中必不可少的“入直文渊阁”就能看出,大学士阁老们的办公地点就在文华殿对面的文渊阁。

  但是说这里的办公条件,真是一言难尽。

  想想就知道,几个大学士同挤在一个文渊阁里面,最宽敞明亮的中堂又要充当“会议室兼公共会客室”,那么每个大学士又能分到多大办公面积?

  纵然文渊阁里的单间既狭小又昏暗,但仍然是所有官员都想来上班的地方。

  今天阁老们在中堂开了个小会,讨论一下外派巡阅九边的内廷官名单。

  对日理万机的阁老们来说,这是一件小事,除非哪個人在边镇地区有特殊利益,比如已故首辅张四维。

  而且这次选人是纯粹的内廷事务,完全不涉及外朝,不用和吏部、科道撕逼,所以应该是很轻松的。

  在申首辅预计里,最多一刻钟就能开完会,然后上奏天子,但是不出意外的还是出现了意外。

  对于翰林院报上来的人选,四个大学士里三个人表示了反对,剩下一个就是申首辅本人。

  申时行一脸懵逼的看着次辅许国、三辅王锡爵、四辅王家屏。

  除了言官喷内阁,从没见过内阁同事们反应如此一致的时候。

  大家都已经是阁老了,做事能不能理智一点?不要看到“林泰来”三个字就反对。

  为了反对而反对这种事情,是清流那帮人风格,有点责任心的成熟政客不能有这种恶习。

  次辅许国说:“此人入朝不久,缺少经验,容易误事。若引发边镇动荡,后果不堪设想。”

  三辅王锡爵说:“巡边责任紧要,骤然以重压托付此新人,乃揠苗助长也,非国家养士之法。”

  四辅王家屏说:“此人方入翰林就欲行边,必然心术有异、动机不纯,焉能以公心督察边事?”

  不知道各自心里怎么想的,反正嘴上都是有道理。

  申时行身为首辅,可以不鸟另三人想法,强行上奏。

  但是作为一个理智的成熟政客,他决定还是暂时搁置一下,反正此事不急,差几天无所谓。

  遇到个能拿捏林泰来的机会,申首辅都想跃跃欲试,觉得还可以多拖几天。

  林泰来最近对自己不太尊重,在这件事上一定要发扬好老同志的作用,给初入庙堂的年轻人“传经授宝”,让年轻人知道应该怎么遵循规则做事。

  回了家后,申时行对好大儿申用懋说,“我料定林九元今夜必然来访。

  如果他真的来了,就晾他半个时辰.不,一刻钟。”

首节 上一节 404/7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