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话事人 第302节

  右护法张武闲着无聊,就对林大官人说着话:“坐馆又不是第一次与扬州,为何如此开心?”

  林大官人答道:“先前去扬州,总是顾虑太多,所以束手束脚,未能尽兴。

  而这次终于可以放开手脚了,为所欲为了,怎么能不使我开心?”

  张武顿时大惊失色:“坐馆使不得!现在就攻占府县城池,是不是太早了点?”

  林大官人大怒道:“你哪只狗眼看到我想要攻占府县城池?”

  张武答话说:“坐馆第一次去扬州,就产生漕军哗变要挟巡抚;

  坐馆上次在扬州,又产生了兵变,连续抓了巡抚、巡按、兵备道,这还叫束手束脚?

  那么放开手脚又是什么样?除了攻占府县之外,我真想象不到了。”

  “你滚出去!我说的是女人方面!”林大官人没好气的斥道。

  林大官人的意思是,这次不用顾及孕妇情绪,很多事情可以想干就干了。

  张武灰溜溜的去了甲板上吹风,但船舱里还有左护法张文,对林大官人说:

  “我听到消息说,扬州城里赌坊已经开出了赔率,赌坐馆再到扬州时,会不会又产生哗变或者兵变。”

  张文这也算是变相提醒林坐馆,兵变就像是“狼来了”。搞一次两次也就算了,如果次次都用这种手段,只怕就没效果了。

  关键是三番五次的搞兵变,朝廷那边也说不过去。

  林大官人也没办法啊,他在扬州城又没有势力根基,也没有民意基础,不靠漕军又能靠什么?

  扬州城巡盐察院中,巡盐御史蔡时鼎放下了信件,陷入了深思。

  信件中有两个“指示”,一是想办法把林泰来引到扬州;二是想办法让林泰来滞留在扬州,至少一个月。

  这意思很明显,就是调虎离山之计,尽量减少林泰来对苏州事务的干扰。

  于是蔡御史便能判断出,同道要在苏州城开始“做事”了,他对此乐见其成。

  当初在高启愚案中,他蔡某人仗义执言,为言官说了几句公道话。

  若不是奸相申首辅钳制言路,他蔡某人也不会离开政治中枢,被外调为巡盐御史!

  为了大明江山社稷,必须要让蒙蔽圣听的奸相下台!

  而目前他所能做的任务,就是根据统一部署,想办法把林泰来留在扬州城,减少苏州城那边的阻碍。

  蔡御史想了一会儿,也没有什么思路,就把几名亲信长随和师爷叫了过来,一起商议。

  蔡御史从老家带过来的长随蔡十全说:“可否将林氏盐业二掌柜吴登走私之事揭发起来?

  一旦林氏盐业遇到危机,那林泰来肯定要出面摆平,拖着他就是了。”

  吴登大批量走私这件事,其实就是蔡十全奉命在暗中扶持起来的,为的就是在林氏盐业内部埋雷,在适当时机引爆。

  别以为林泰来扬州城几次搅风搅雨,似乎无所表现的巡盐御史就是个摆设!

  在扬州城这座围绕盐业兴旺的城市,巡盐御史才是真正的主人!

  知道你林泰来是申首辅的党羽,蔡御史还能什么也不做?

  关键是吴登家的娘子吴田氏当真美色,让直接办事的蔡长随迷上了,只有吴登出了事,他才有机会染指吴田氏。

  所以听到老爷问计,蔡长随迫不及待的提出引爆吴登这个雷。

  但是师爷钱先生却反对说:“一旦将吴登走私案揭发出来,就再无回旋余地,只能速战速决。

  这就与东翁的意图不符了,反而有可能打草惊蛇,或者把林泰来吓回苏州去。”

  另一个师爷也说:“就凭现有情况,根本无法合理的捉拿林泰来。毕竟名义上林泰来与走私没有直接关联,而且林泰来还有武官身份作为保护。

  更重要的是,林氏盐业的盐引都是租来的,相当于无本买卖。所以就算全部罚没了,也不能让林泰来伤筋动骨啊。”

  蔡长随不满的说:“那伱们又有什么办法,能把林泰来长时间留在扬州?”

  钱师爷懒得跟长随这种粗人置气,直接对东家蔡御史说:

  “我仔细研究过林泰来的为人,这个人身上缺陷也很多,比如极度沽名钓誉,还有就是特别好色。听说在京城时,为了与红伶亲近,与未婚妻都大闹了一场。

  至于沽名钓誉方面,有两个人特别能招惹林泰来。只要把两个人请到扬州,林泰来必定不请自到,而且会一直纠缠到底。”

  蔡御史好奇的问道:“都是谁?”

  钱师爷答道:“一个是天下文坛盟主王世贞,另一个就是正道真儒、学术大家顾宪成!

  只要这两个人公开露面,又在路程之内,林泰来就一定会追随而来。”

  蔡御史想了想后,开口道:“顾泾阳就算了,远在京师,请过来不容易。”

  顾宪成好歹也是他们清流的骨干人物兼智囊,又是竖在江南的金字招牌,还是别坑自己人了。

  钱师爷连忙接话说:“我也觉得王老盟主更合适,有三点原因。第一,王老盟主最近一年住在太仓州,只与扬州隔着一道江水而已。

  第二,从时机上来说,两年前文坛大会无果而终后,就一直没有再召开文坛大会。

  如今两年过去了,文坛也该开一次大会了,不然复古派声势就没了。

  第三,听说最近这一年,王老盟主一直在埋头写作,没有公开露面。

  这样下去,王弇州还怎么当文坛盟主?他肯定也需要一次亮相,除非他放弃复古派的霸业了。”

  蔡御史不再犹豫,拍板说:“正值春暖花开最好时节,那就请王老盟主到扬州,召开文坛大会!

  再告诉王老盟主,本院愿为文坛大会保驾护航,并且帮助募集所有资金!”

  钱师爷连忙拍马说:“有了东翁这两项保证,何愁王老盟主不来!”

  说到筹集资金,在扬州城那就必须找盐商,蔡御史又问道:“让谁出面募资合适?”

  钱师爷说:“盐商里面,最近徽人汪庆声望最好,由他出面负责便可。”

  这点道理人人都懂,肯定要找有声望的负责募资事务,不然别人怎么肯服气和捐献。

  蔡御史也没有异议,对钱师爷指示道:“你去与汪庆说,先募集三千两供给文坛大会备用!

  同时把园林名胜目录整理出来,等待文坛大会选择使用。”

  思路终于确定,这是昨天的,今天继续!

第334章 动作频频

  议论到这里时,蔡御史心里稍微轻松了点,总算确定了一个办法,有个章程了。

  按照那林泰来的习性,只要王老盟主来扬州开文坛大会,就一定能把喜欢虚荣的林泰来引过来。

  然后让这文坛大会开上一个月,能拖林泰来多久是多久吧。

  至于林泰来能不能捣乱成功,王老盟主会不会被打脸,复古派是不是被羞辱,蔡御史并不放在心上。

  他的目的只是尽力拖住林泰来,尽量让林泰来在扬州多滞留一段时间而已。

  想了想后,蔡御史又问道:“如果只有一个办法,还是有点单薄了,不太牢靠。

  你们还有什么办法,可以一并用上,多多益善,效果更好。”

  另一个师爷张先生说:“若东翁还想另求良谋,我倒是有一个想法。”

  蔡御史对两个师爷都很信任,点头道:“张先生尽管说来!”

  张师爷又开口道:“林泰来三番两次到扬州,堪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显然渴望进入盐业。

  从他的做法也能看出来,第一次到扬州,从郑家手里强租七千盐引,上次到扬州,从汪家手里强租五千盐引。

  由此可见,林泰来对盐引是贪得无厌,极为渴望的。所以只要有盐引,不怕吸引不住林泰来。”

  蔡御史点头称是,林泰来对盐引的吃相,简直如同恶虎抢食一样,说是生撕活咬也不为过。

  也正因为如此,去年汪庆登高一呼,好多人才肯附和汪庆,形成一个松散的反林同盟,那都是被林泰来吓怕的。

  然后又听到张师爷说:“东翁可以让盐运司放五千新引窝出去,招纳盐商认窝!

  我就不信,林泰来还能对此不上心?只要把认窝程序拖延着,总能让林泰来在扬州滞留一两个月。”

  蔡御史在心里盘算了一会儿,也点头道:“这个主意也不错,总体可行!”

  “窝”在盐业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意思就是资格凭证。那么所谓引窝,就是盐商购买盐引的资格凭证。

  盐商从盐场买盐需要盐引,但是领取盐引又需要引窝。

  简单地说,盐引是一次性的,每年用完就作废了。

  而引窝是固定存在的“不动产”,每年都可以凭借引窝的窝数来领取相应数目的盐引,当然要先交钱。

  五千引窝的意思就是窝数五千,可以据此每年领取五千盐引。

  而且引窝是能够世袭的,就像田地一样,可以代代相传,又称为窝本。

  所以说,林大官人强租来的一万两千盐引,其实严格来说应该是一万两千引窝或者窝本。

  至于引窝怎么来的,当然是盐商花钱从盐运司买来的,这叫做认窝。

  当然引窝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价格很贵,一般没有大资本玩不起。

  比如想全部吃下五千引窝,总花费至少需要白银万两以上。

  这对林泰来而言肯定也是一件吃力的事情,但吃力就对了,越吃力越能让林泰来在扬州消耗时间。

  见蔡御史不反对,张师爷便道:“既然东翁也同意了,那我尽快与盐运司商议个章程,怎么放这五千引窝。”

  虽然蔡御史是巡盐御史,不是盐运司的主官,但是对于蔡御史的指令,盐运司不敢不听。

  在大明的最开始,巡盐御史只是负责对盐务进行监察和查账,和盐运司没有上下级关系。

  但是大明官场体制发展到现在,带风宪衔的官职权力越来越大,巡盐御史已经成为盐运司事实上的上司,和巡抚变成了布政使的上司一个道理。

  蔡御史心里也有数,这些年淮盐购销状况不错,所以再放五千新的引窝出去问题不大。

  长随蔡十全看到两个师爷的意见都被采纳了,唯独自己作为绝对心腹,没有表现机会,心里就有点急。

  他赶紧又说:“其实也可以给林氏盐业找一点小麻烦,只要不是太过分就行。

  林泰来肯定要花费时间精力解决麻烦,这样也能把林泰来拖在扬州城。

  而且这样也能显示出老爷的威风,免得让外人小看了老爷。”

  蔡御史也同意了,又强调说:“但只能是小麻烦,不可大动干戈,以免林泰来狗急跳墙、铤而走险,本院可不想重蹈杨俊民的覆辙。”

  巡盐御史所以决定的事情,立刻就开始大张旗鼓的布置起来。

  在扬州城这特殊的一亩三分地上,巡盐御史是超于知府的存在,说话甚至比巡抚还硬。

  知府最多就是挖一下护城河,堆积出一个梅花岭,绝对不敢想着,请王老盟主到扬州开文坛大会。

  至于放出五千引窝的风声,在扬州城里也引发了不小的关注。

  晚明并不是清代中期,扬州盐业的各种数值还没有那么膨胀,至少官方数据还没有膨胀起来,而且还没有出现窝本高度集中的情况。

  以当今的划分标准,拥有五千窝本就能称得上中等盐商了。

  这次官方一口气放出五千引窝,如果全部吃下,可以立刻造就一个中等富商家庭。

  巡盐察院这些动作,汪员外算是最先感知到的人之一,毕竟委托了汪员外向盐商募资。

  于是汪员外毫不犹豫的,立刻把远房亲戚陆君弼请了过来。

首节 上一节 302/7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