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话事人 第244节

  在张鲸喜欢给皇帝送钱这个前提下,申时行的话听在万历皇帝耳朵里,就引发了让万历皇帝心情很不愉快的联想。

  如果传了出去,天知道会传成什么样子?

  皇帝赏赐给别人东西,没隔两天又派厂卫官校抢了回去?

  皇帝到底有多么抠门吝啬,连一百两银子五十匹彩缎都舍不得?

  虽然这个说法听起来非常假,但永远不要小看闲言碎语的离谱程度。有的时候,越离谱的说法反而流行度越高。

  想到这里,万历皇帝真觉得脸面挂不住了,直接对张鲸厉声喝道:

  “当日前往三吴会馆的缉事官校和随从,无论何人,全部充军边镇!”

  面对盛怒的皇帝,张鲸不敢再辩解,只能领旨。

  转眼之间就形势逆转,刚才趾高气昂的东厂厂公气焰全无。

  但申时行却又站出来说:“便如张鲸方才所言,缉事官校只是奉命行事,本身并无罪过。

  陛下不可随意加刑于人,应当厘清罪行,明正典刑。”

  智商不够的人,都听不懂申首辅这话是什么意思。

  刚才是申首辅把这些缉事官校打入了深渊,现在申首辅又出来当好人,这是什么精神失常行为?

  但万历皇帝稍加思索后,却听明白了。

  申时行的意思就是,不要拿抢劫御赐物品这种罪名来惩罚缉事官校,不然公开后容易引发猎奇性的关注,还是容易传出不好听的流言。

  所以要另外找一个方便公开的罪名,把这些惹事的缉事官校打发了。

  “先生还有何见解?”万历皇帝问道。

  申时行奏道:“本来这些缉事官校有勾结诚意伯刘世延的嫌疑,但方才张鲸已经断然否认,故而只能另寻其他罪名。

  那林泰来是因为献言大峪山寿宫而获得赏赐,所以这些缉事官校前往三吴会馆围攻和抢劫林泰来,可能是因为对寿宫择地大峪山不满,以此泄愤。”

  说到对寿宫择地大峪山不满这个情况,殿里众人不约而同的看向了李植。

  众所周知,李植一直是最激烈反对寿宫择地大峪山的人,并一直借此攻击首辅申时行。

  真要说有泄愤动机的人,简直非李植莫属。

  敏感的人已经觉察到,直到现在申首辅才露出了真正的杀意!先前的层层话术,都是掩护和铺垫!

  万历皇帝开口道:“几个缉事官校哪懂什么寿宫吉凶,申先生是说另有人指使?”

  申时行没有正面直接回答,只讲起另一件事情:

  “天寿山行宫距离京师百里之遥,申家门客在崇文门弄断了诚意伯一条腿,立刻就有某大臣在天寿山御前弹劾!

  那时连臣这个申家家主都还不知道此事,那位大臣又是如何得知?”

  在场的都是不是朝堂小白,稍加思索就能想到,若论消息的收集和传递,除了厂卫还能有什么渠道可以如此迅速?

  又是什么人,能让厂卫刻意帮他收集和传递消息?

  所以申时行的隐含意思就是,李植能指使得动厂卫缉事官校。

  万历皇帝忽然问李植说:“当时你是如何得知消息的?”

  李植辩解说:“臣家中仆役得知诚意伯断腿的消息后,便快马加鞭前往天寿山禀报与臣。”

  申首辅哀叹说:“林泰来只是区区一个不到二十岁的门客而已,却惹得李植、张鲸、刘世延等几方人马一起出手。

  其中有什么勾连,臣也不清楚,但是臣感觉,林泰来这个处境很像是当年的冯保。”

  众人莫名其妙,申首辅好端端的提起冯保干什么?

  那是与张居正组成政治同盟,与张居正平起平坐的上一代太监大佬。

  虽然万历皇帝对冯保还有感情,一度只想让冯保回家养老去。但出于政治需要,张居正被清算后,冯保最终也是倒台了,被抄家后发配到了南京。

  你申时行有多大的病,把林泰来比喻成冯保?

  申时行补充说:“臣听到过一个传言,当年就是张鲸先告诉李植,陛下有清除冯保之意。

  所以李植才敢带头弹劾冯保,并引领同党围攻冯保!”

  卧槽!其他大臣心神巨震,原来申首辅不只是藏有杀意,还藏有杀招!

  从来没见过申首辅这般狠辣的样子,这是要把李植连根拔起彻底废掉!

  万历皇帝也脸色大变,喝问道:“你可有实证?”

  奋不顾身为了皇帝收权而冒险攻击冯保,和先窥测到皇帝心思后,再投机攻击冯保,那绝对是两回事!

  申时行老老实实的回答:“臣也只是听说,先前只当是谣言,并不相信。

  但看到这几日里,为了对付林泰来,李植和厂卫官校配合密切,不禁又有了几分相信。

  所以说,林泰来的处境,与当年冯保何其相似。”

  万历皇帝看着李植和张鲸,表情阴晴不定。

  殿上朝臣面面相觑没人说话,陷入了沉寂。说实话,经常以好人形象出现的申首辅今天委实有点可怕。

  求月票啊!!!!!不知道为什么,本书成绩比上本好很多,但推荐比上本却少了很多,将近三个月才有一个推荐,只能拜托大家投票增加曝光了。

第273章 请你安静的去死

  这两年刚从外地调回来的大臣可能不是特别理解,申时行提到冯保的杀伤力在哪。

  又为什么说起冯保,万历皇帝对李植、张鲸就变脸了。

  万历朝前十年,张居正和冯保形成了强大的政治联盟,但冯保的情况和张居正又有点不一样。

  在张居正死了后,冯保仍然还是有权有势,仍然把控着司礼监和厂卫。

  与此同时,皇帝对冯保还有点念想,迟迟拿不定主意。

  所以在那个时候,弹劾冯保远比弹劾死人张居正的风险更大。

  当万历皇帝下定了最后决心,想要清除掉冯保的时候,李植就主动跳起来,第一个弹劾冯保,就以此获得了皇帝最大的信任。

  在皇帝眼里,弹劾张居正可能不算什么,毕竟张居正人都死了,难道还能从墓地里爬出来报复?

  但敢于向仍然掌控司礼监和厂卫的的冯保亮剑,才是值得信任的真“忠臣”。

  今天申时行一句“李植和张鲸配合密切”,仿佛“一语惊醒梦中人”,颠覆了万历皇帝的感觉。

  就拿最近的事情来看,李植想弹劾申时行,就有厂卫远隔百里及时传递申时行门客横行不法的消息。

  李植弹劾失败后,立刻就有厂卫缉事官校找到事主寻衅滋事的报复。

  出现这些情况足以说明,李植和厂卫之间,确实有点东西。

  再说厂督张鲸,当初张鲸只是万历皇帝身边亲信太监,策划推翻冯保的主力。

  有没有可能,当年李植先从张鲸这里获知了皇帝最终心意后,才敢对冯保发起攻讦,以此骗取了皇帝的无保留信任?

  所以此时万历皇帝的感觉,就像是被欺骗了感情。

  李植和张鲸一起跪在宝座之前,叫道:“我等为陛下鞍前马后数年,何曾有过其他心思!

  申时行对我等凭空构陷,使我君臣离心,陛下不可不察!”

  他们都没有想着解释,因为越解释越生疑,所以只打感情牌。

  申时行诧异的反问道:“我并没有弹劾你们,也没有指摘你们的过错,谈何凭空构陷?

  若一定要说构陷,也是你们一直想给我加罪,如何就敢倒打一耙?”

  他最多也就说李植和厂卫、勋贵配合密切,搞得林泰来一直被几面围攻,处境像是当年冯保而已。

  至于皇帝自己怎么联想和脑补的,与他林泰来啊不,与他申时行何干?

  张鲸忍不住对申首辅怒目而视,文官的心实在太脏了!

  其他大臣暗中分析,李植等红人和张鲸都是一个问题,他们崛起的实在太顺了,有点像是民间那种暴发户。

  心态上就比较“骄狂”,这又导致做事急躁粗糙,就容易露出破绽。

  此刻殿中除了李植、张鲸的苦苦哀求声音,再无其他动静,就连万历皇帝也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其实这也有点异常,因为清算张居正之后这三年,万历皇帝为了表现英明神武,做决定大都是很杀伐果断的。

  主要是万历皇帝现在感觉自己下不了台,李植等红人都是特意树立起来的反张居正的典型,是一个非常强烈的政治符号。

  亲手废掉这些“政治典型”,皇帝的脸面也不好看,而且也担心引起朝野误读。

  但要是不处理李植等欺骗感情的红人党,万历皇帝又念头不通达,所以陷入了为难。

  站在文臣班位之首的申首辅看出了皇帝的难处,便很贴心的奏道:

  “李植等人虽有才华,被陛下亲手挖掘栽培,但终究却缺少历练和实绩。

  骤然升迁后,朝堂中非议颇大,故而只能在寺监回旋,再难以更上一层楼。”

  还对着宝座跪下的李植回过头来,怨毒的喝道:“申时行!不用伱出来装好人!”

  三年了,他只能靠着陛下中旨传升,在光禄寺太仆寺这种衙门回转,却始终进不了部院核心!

  为什么会这样,你申时行心里没有逼数吗?

  申时行没有理睬李植,“于今之计,不妨将李植等人外放,在地方迁转过渡。

  以此可以弥补资历不足的缺陷,又可以堵住朝臣悠悠众口,然后再回朝进入部院重用,以全陛下爱才之本意也!”

  有些人还没反应过来时,万历皇帝已经毫不犹豫的说:“先生此议大善!”

  申首辅给的这个台阶实在太舒服了,顺着就下来了。

  李植登时面如死灰,当真是天威莫测,仿佛眨眼间就成为皇帝的弃子了。

  自己还在朝廷里,申时行都能挡着自己进不了部院核心衙门,若是去了外地,还能有机会回京?

  谁不知道如今的吏部尚书杨巍,就是申时行的应声虫!

  想到这里情急之下,李植转头看向大学士王锡爵,“我对陛下忠心天日可表!恳请老师为我分辨!”

  王锡爵:“.”

  卧槽尼玛!如果要死,请你安静的去死,不要像个落水鬼拖累别人!

  虽然你李植向皇帝推荐我入阁,但我王锡爵不结党!并不欠你什么!

  申时行转头看向王锡爵,表情很意味深长,又似乎有所期待。

  王锡爵的大脑疯狂转动,缓缓开口回应李植道:

  “为人臣者,尽忠是本分事情,但不可到处结党。只要热衷结党,必定会导致私心侵夺忠心啊。”

  结党?张鲸听到这里,也转头瞪向王锡爵,难道你王锡爵也想落井下石?你踏马的说谁和李植结党?

  王锡爵却又继续说:“听说你李植近日赵用贤多有串联,似有盟誓结党之意,实属不该。避开朝堂,去外地磨练数年也好。”

  赵用贤:“.”

  卧槽尼玛!如果你被落水鬼拖下了水,请你安静的投胎去,不要也变成落水鬼再拖别人!

  王锡爵却不管赵用贤死活,只对申时行温和的笑了笑。

首节 上一节 244/7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3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