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话事人 第226节

  汪员外回过神来,冷笑道:“你都这样问我了,那么究竟心意如何,已经很明了!”

  无形之中,他已经把远亲陆君弼当成了一个竞争对手。

  然后汪员外坐不住了,吩咐仆役说:“准备前往拜访林解元!”

  不到半个时辰后,汪员外出现在林解元住处大门外。

  他又发现,大门外面已经排了队,有不少人要求见林解元。

  但不知为何,大门紧闭,没有放人进去。

  汪员外凭借自己的地位,敲开了大门,但是只有那位姓高的“军师”出来。

  高长江也没废话,直接说:“考试之期紧张,我们林坐馆已经离开扬州,北上京师了!

  大概过三个月,京师那边考试结束后,才能再回到扬州城!”

  汪员外:“.”

  难道自己在林泰来的心目中,就这么无足轻重了么?说走就走,连个告别也没有?

  难道连白花魁也不要了?还有,他们汪氏女还有没有戏,倒是给个答复啊!

  高长江又补充了句:“坐馆还有留言,若佳人有约,暂寄员外家中,三月为期,来日再说。”

  看着汪员外的蛋疼表情,高军师心里的优越感油然而生。

  看来这个汪员外的抗性,也就是自己去年的水平。

  上一阶段结束,下一阶段开启,又到了构思最头疼的时候了,更别说是万众期待的京城副本。

  万一明天断更别骂我,下半月一起补,这本书的补更大部分都兑现了吧。

还是请个假吧

  换副本大转场,真需要多点时间构思下一阶段的框架,尤其还是背景极为复杂的京师副本。

  其实是也不是构思慢,还是需要考虑的参数太多,而且我有个毛病是总喜欢用原型人物推演剧情,容易烧cpu。

  比如上一阶段出现的配角里,可能在你们看来不起眼的名字,但其实都是有真实人物原型的。

  陆君弼,好像历史上第一本《扬州府志》、《江都县志》就是他具体负责主编的,在本地绝对是吃得开的人物。

  汪员外,万历年间有个盐商出身的名士汪廷讷,早年过继给了同宗盐商为养子。

  这个名士汪廷讷的养父,肯定没有儿子,就是汪员外的原型。

  郑之彦,万历年间被推举为扬州盐商祭酒,明代末期名士郑元勋的父亲。

  知府吴秀,重修了大明寺和平山堂,堆积起梅花岭,重整扬州城水系,此后数百年扬州城总体格局基本就没再大动过。

  还有只亮过一次面的陆君弼好友朱讷夏,曾祖父朱应登,与上一本书的顾老盟主并称四才子,祖父朱曰藩,上本书早期出现过。

  还有我自己还捏造了一个晚明盐商运营大模型,每个盐商每引盐应该挣多少钱都有设定,但参数没设置好有点崩了,在书里就没有明确表露出来。

  讲了这么多,只是想说明一下为什么在阶段衔接时候最容易卡文。

  因为新配角出现,必定导致大量重新推演。

  反正欠债总要补,这本书力争做一个不欠债的人,下半月等宽松时再补上欠的四章。

第256章 北上

  从沿着大运河北上南下,就算是路程相同,不同的人所需要的时间也不一样。

  因为地势高低不同,很多枢纽地方需要过船闸和用人拉船,所以总路程所费时间长短,往往要看社会地位以及船队规模大小。

  像林大官人这样的普通人,从扬州坐船到京师大约需要一个月时间。

  不过刚出了扬州城没走多少路,才到北边的高邮州,林大官人的座船就停下来了。

  明明还能继续赶路,但林大官人却一定要在高邮州过夜。

  此时天色未黑,林大官人望着岸上,陷入了沉思。

  右护法张武难以理解,对哥哥张文问道:“京师武科在即,坐馆却不急着赶路,无缘无故的坐在这里发呆,到底又有什么想法了?”

  左护法张文叹道:“根据我对坐馆的了解,八成是坐馆想发表个诗词,但又没找到好借口,所以憋住了。”

  张武又道:“写诗还要什么借口?闭上眼睛写不就完事了?”

  张文轻声叱道:“你这个没长进的东西!如果写出来没有流传度,那不就白写了吗?”

  然后两人就等着林大官人的吩咐,但是一直到了傍晚,林泰来还是没有任何头绪。

  于是林泰来只好带着手下伙计们,上岸去吃饭,如今手头银钱宽裕,林泰来自然不会亏待了自己。

  如今运河沿线商品经济都比较发达,但凡是码头繁华处,必定都有酒楼饭铺。

  林泰来一行人坐在大堂里,正等待饭菜时,旁边一桌人说话引起了林泰来的注意。

  有人说:“我从北边来,路过淮安府时,看到多了不少官差在水道上巡逻,不知是出了什么事情。”

  另一人说:“我在那边官府有些门路,听说官差得了命令,秘密寻找一个身长超于常人一头、喜欢穿儒衫雄壮大汉。”

  听到这里,林大官人微微皱眉,听这消息,似乎淮安府那边有人对自己不怀好意?

  “是不是杨巡抚?”旁边张文低声道。

  确实不是没这个可能,毕竟淮安府是凤阳巡抚兼河漕总督的驻地,想搞点小阴谋小动作再容易不过。

  林大官人想了想后,吩咐说:“在高邮州多停一日,明日你们去准备些东西,在聘用一些人送我北上。”

  及到次日,众人凭吩咐去各自办事。

  又过一日,高邮码头上突然想起了铺天盖地的唢呐声音,附近的人还以为有什么大佬官船路过。

  却见岸边一艘大座船上挂着两条巨大的横幅布招子,一条上书“南直隶解元林泰来赴京赶考”,另一条上书“誓夺武魁显扬当世光耀江左”。

  还有一个竖起来的布招子,上书“官差何须来寻我,天下谁人不识君”。

  都很浅显易懂,稍微认识字的都能看明白。

  高邮距离扬州城这么近,对林解元这个风云人物很有耳闻,当即就有不少人围在岸上看热闹了。

  然后又看到一个穿着长衫的雄壮大汉,从岸边的水驿里走出来。

  在外墙下站了一会儿,他手里便多了一支笔,又信手在驿站的外墙上写字。

  众人围观之,只见这是首绝句,内容为:

  “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

  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秦淮海指的是宋代文学大佬秦少游,此人就是高邮人。

  寂寞人间五百年,最是精妙点睛。

  既有追思五百年前古人秦少游的意思,又含有一种在五百后的当今世道,舍我其谁的豪迈感。

  所以这是一首只能在高邮发表的好诗,难怪林大官人踟蹰不前。

  在驿站外题诗完毕后,林大官人扔下了笔,登上了大座船,对着岸上人群拱了拱手,叫一声:“林某去也!”

  随即在七八个唢呐手的鼓吹下,林泰来的大座船缓缓向北驶去。

  唢呐手们都收了银子,要一路鼓吹过淮安府。

  如果说当今扬州城有个外号叫“小苏州”,那么淮安的外号就是“小扬州”。

  这里同样也是个繁华地方,而且盐商也不少,各方面很像扬州。但主要以淮北盐业为主,规模远小于扬州而已。

  不过以上暂时与林大官人没有关系,林大官人也无意在杨巡抚的大本营淮安府逗留。

  他只是吹吹打打,打着布招子,非常张扬的从淮安府过境。

  那些秘密寻找“身穿儒衫雄壮大汉”的河道官差,见状也只能目送。

  有些阴谋诡计一旦暴露在阳光下,就彻底失去了作用。

  一个解元哪怕是武科的,进京赶考也是不能随意拦截的。

  此后出了南直隶,又路过山东,然后进入北直隶。

  以林大官人喜欢成套发表作品的习惯,本想在运河沿途各处分别留诗,然后编成一册诗集。

  但是时间实在有限,先前又在扬州城耽误了不少工夫,已经没有时间再运河沿途打拼文学事业了。

  故而林大官人还是以考试为重,抓紧时间赶路,没有再卖弄风骚,三月下旬到了距离京城很近的通州张家湾码头。

  这里算是大运河的北“终点”,一般人到了这里就要下船,然后改陆路前往京城。

  林大官人这样的进京赶考举子,是有资格入住驿站的。

  这里作为进京枢纽,往来的人物实在太多了,驿站条件也就那样,几伙人凑合着住在一个院落也是常有的事情。

  以林大官人的身份,只能被安排到了最差的倒座房。

  这也没办法,真怨不得人,谁让林大官人连个官员都不是。

  林泰来在屋门口站着,左护法张文从外面买东西回来后,对林泰来叫道:“坐馆!我方才在外面听到了今科状元的消息,你可知道是谁?”

  张文所说的今科状元,当然指的是刚结束的文科大比,正常人说到科举考试都默认文科,一般也想不到武科。

  林泰来当然知道万历十四年的状元是谁,但也不排除出现蝴蝶效应,历史原有的状元出现变化,所以就问道:“究竟是何人也?莫非我是我认识的?”

  张文答道:“是松江的唐文献唐相公!”

  林泰来还没有什么反应,张武却先惊讶道:“那不是咱们坐馆的手下败将么?当时他们三个一起上,都被坐馆打败了!”

  一年前王老盟主在苏州举办文坛大会,求志园雅集上,唐文献、董其昌、陈继儒这云间三英一起大战林泰来,乃是林泰来成名之战,难怪张武印象深刻。

  “连这人也能中状元?”张武不可思议的反问道。

  他不禁回想起了那个不敢比文,却故意动手,被坐馆一招放倒的凄凉中又有点搞笑的身影。

  “等进了京城,坐馆再去赢他一次,岂不立刻名震京师?”张武最后说。

  “噗哧!”忽然从院中西厢房那边传来忍俊不禁的笑声,“伱一个奴仆好大的口气!”

  林大官人抬眼看去,却见对方是一个五品官。当然,在京城左近这种地方,五品官也实在不算稀罕。

  不过林泰来还是问道:“在下苏州林生,欲往京城投奔申相,敢问阁下何人?”

  那官员闻言立刻上前几步,自我介绍道:“在下江右徐贞明,奉诏往京东开垦水田。”

  不光自己的姓名,来自己的差事主动介绍了。

  谁不想多一个让首辅了解自己的渠道?

  住进驿站都要登记的,林生身份应该做不了假。

  而且一个苏州“林生”居然能蹭官方驿站居住,没准真就是申首辅安排的。

  林大官人心下恍然,原来也是个历史小名人。

  但如今名人见得多了,已经不再能引发林大官人心里的波澜了。

  这徐贞明的父亲是徐九思,官不大但也算个名臣,经常被当成“爱民廉政典型”。

首节 上一节 226/7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