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最后的忠臣 第150节

  熊汝霖和宋应升顿时一脸苦笑,这李大人的要求也太高了吧。

  唐永安顿时跳出来,

  “李大人,卑职有一法子保管李大人满意。”

  李适顿时露出笑脸,

  “哦,快快道来。”

  唐永安当即说道,

  “李大人,我们可以让自己人假装商人四处的收粮,价格高点也不是问题,劣绅们肯定大肆卖粮。”

  “然后运回京师后,就以私下使用银子的罪名将他们的粮食给全部罚没,然后再把卖粮的劣绅的抓起来,把银子给追讨回来。”

  “如此粮食也到手了,银子也回来了,关键这些劣绅也找不到理由,我们朝廷可是明令禁止使用银子的。”

  李适顿时哈哈大笑拍掌鼓励,好主意,这唐永安可真是一个人才。

  熊汝霖和宋应升面面相觑,大眼瞪小眼,这还是朝廷吗?这是土匪窝吧,不过人家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玩的真溜。

  见李适开怀大笑,唐永安又说道,

  “卑职还有个想法,我们把京师的粮价给放开,京师商人们见到有利可图,肯定四处收购粮食。”

  “这两日可以兑换出去了好几百万两的银子,商人可不缺银子。”

  “我们派人把他们给盯好,当他们把粮食给运回来,嘿嘿。。。”

第241章 本少保真是一个天才

  宋应升无奈的摇摇头,以前就听说这个李大人是个大奸臣,以为只是一个谣言。

  现在相处来看,传言不虚,大明银行那么多钱拿点钱出来买粮又怎么啦,非要搞些歪门邪道让人不耻。

  还好李大人没有剥削百姓,不然就算他是自己的恩主,提拔了自己,我宋应升也要和他翻脸。

  李适这时瞟了一眼二人的脸色,就知道他们二人在心里腹诽自己,只好说道,

  “大家都是自己人,本官也给你们说句实话,大明银行其实根本没有五千万两,本官估计现在大明银行的存银应该就只有两千多万两。”

  唐永安当即说道,

  “现在大明银行存银只剩两千二百万两,而且还在被不断挤兑中。”

  宋应升和熊汝霖一脸无语,什么叫只剩两千二百万两,这也是一个天文数字好吧,拿点钱出来买粮绰绰有余。

  只见李适说道,

  “我们大明银行一共印刷了五千万两的纸币,但是你们也看到啦,纸币迅速贬值,这一切的根本原因还是大明银行的存银不够。”

  “要是再拿些银两出来购粮,大明银行的的存银将会迅速减少,要是遇到大规模的挤兑,大明银行一旦没有银两,那么纸币将变成我朝宝钞一样,一文不值。”

  “所以就要保证大明银行的存银不能少。”

  宋应升还是忍不住问道,

  “那李大人你为什么一直推崇纸币,其实两千万两的现银也是能干很多事情的。”

  李适说道,

  “纸币轻巧灵便,可以加大在市场上的流通速度,方便商业贸易的结算。”

  “纸币还能极大的阻止官员们的贪腐问题,想必诸位也知道官员们在银两火耗上打得小算盘。”

  “据说有的地方本来只需要征收一两的税收,但是官员加上火耗却征收了二两。关键这钱又没有进到朝廷的口袋啊,全部进了他们的私人腰包。”

  “但是纸币不存在火耗的问题,可以减轻百姓的负担。”

  “还有就是纸币能印出比实际更多的钱,本官不是给你们说过,原本大明银行接近三千多万两的存银,这纸币印出来就五千万两,这钱多了才能干更多的事情啊。”

  宋应升开始有点动容,但还是说道,

  “可是这纸币印多了就会贬值啊,我朝的宝钞就算前车之鉴。”

  只见李适说道,

  “所有就要想办法让它不贬值。”

  “我朝的宝钞就是没有白银储备,只管印制,所有就会迅速贬值。我们大明银行的纸币有白银储备,所有不用太担心这个问题。”

  宋应升还在一知半解,一旁的熊汝霖突然说道,

  “李大人,下官好像明白了这个道理,您的意思就是印制纸币需要有白银储备作为担保,就不会出现贬值的情况。”

  “可是大明银行已经有白银储备,但是为什么还会出现贬值的情况。”

  说起这个李适就生气,肯定就是这些官员玩得太嗨,把钱迅速投放到市场上,造成短期内市场上出现钱多货少的情况,纸币能不贬值?

  再加上京师出现断粮的风声,要知道古代粮食的重要性,是一切的根本。一旦出现断粮的风声肯定会造成混乱,加大纸币贬值的速度。

  当然李适肯定不会认为是自己批款太容易的原因,我李适从来都是找别人的问题,自己肯定是英明神武的。

  “唉,这就是短期内市场上钱太多的原因,造成市面上出现一个钱多货少的真空时期,不过慢慢的就好了。”

  “但是我们首先得保证大明银行不会出问题,现在市面上的纸币可是高达三千万两,而大明银行的存银却只有两千万两。”

  “你们想一下,要是本官再拿出大量的白银去购买粮食,万一大明银行再被挤兑,那大明银行没有了银子没有了储备没有了担保,那不就彻底崩溃了吗?”

  “大明银行要是崩溃,哪里有钱给前线的将士发饷银,给百官发俸禄,所以大明银行不能出问题。”

  李适一口气说完,突然感觉连自己都把自己给说服了,原本就是不想被奸商劣绅敲竹杠,没有想到一番大道理说出来,这事还必须得这么干。

  李适只能感叹本少保真是一个天才啊。

  宋应升和熊汝霖二人一脸茫然,好像听懂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听懂。

  反正李大人的意思就是使用这种歪门邪道是关乎大明社稷的,是关乎天下百姓的,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只有唐永安一脸崇拜的看着李适,李大人的歪理就是多。虽然我唐某人也听不懂,但是耐不住李大人把黑的说成是白的啊。

  尽管一脸迷糊,宋应升还是问道,

  “那李大人这纸币贬值的问题应该怎么处理啊。”

  李适淡淡一笑,想起前世学的一知半解的金融知识,还有结合当下实际情况,便说道,

  “说起来也简单,一是保证粮食的供应,二是保证大明银行白银兑换业务的持续开展,三嘛就是调集大量的物资填补京师的市场。”

  这几句话还能听得懂,宋应升又说道,

  “第一和第二目前能解决,那第三怎么解决。”

  李适又说道,

  “商人看到京师物资缺乏,肯定会运来大量的货物。但是目前看来纸币贬值,肯定会打消商人的积极性,我们首先要提振纸币的价值。”

  “现在维持纸币价值的是京师的商税,还有织造局的布匹,还有朝廷的政令,我们只需要加强这些措施,纸币的价值很快就会回暖。”

  “本官计划把商税扩展到直隶辽东山西山东地区,然后明年的税收也将采用纸币支付。”

  “然后便是扩建织造局的规模,再开个二期三期,增加产量,那么织造局的布匹就会成为纸币的锚定物,大大增加纸币的价值。”

  “最后便是把朝廷的政令,不准私下使用银两,改用纸币给严厉的执行下去。”

  李适刚说完,宋应升就说道,

  “李大人,这百姓的税赋基本采用实物缴纳,要是采用纸币支付,不是成了张太岳的一条鞭法吗?”

第242章 贸然作对实属下策

  一条鞭法就是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张居正死后,万历帝就把他的家抄了,张居正生前推行的大部分改革都被废除。

  其实一条鞭法看起来很不错,但是为什么得到大部分人的抵制,那就是采用银两缴纳。

  底层百姓为了交赋税,就要把自己的农产品给变卖再来缴税。这个变卖过程中,商人趁机压低价格,使得农产品价格迅速走低,百姓损失惨重。

  不像以往采用实物缴纳,就避免了这个问题。

  李适当然知道一条鞭法的好处和弊端,这不李适就要准备改革税制,就可以避免这个弊端问题。

  “宋大人的话,本官知道,本官已经有合适的办法解决此等问题。再苦再累那也不能苦百姓,这个道理本官还是懂的。”

  宋应升见李适如此说,便不再言语。

  毕竟李大人没有干过残害百姓的事,李大人好像就喜欢在这些达官显贵们的身上刮油,这刮了一次又一次,这不都把抚宁侯等人给刮反了吗。

  这时唐永安又说道,

  “李大人这织造局开二期三期,纺织机和工人都不成问题,但是这原材料棉花就有点不足了。”

  “我们织造局目前就面临着缺原材料的问题,目前的棉花价格已经涨了一大截,太康伯等人都在叫卑职涨布匹的价格。卑职说问问李大人的意见先。”

  李适顿时又头痛起来,这麻烦真是一个接一个,

  “这布匹的价格不能涨,本官当初的目的就是要把布匹的价格给降下来,降低百姓的生活成本,让百姓得到实惠。就算织造局亏钱也得给本官生产下去。”

  宋应升和熊汝霖顿时身体一震,李大人居然如此心怀百姓,真是一个有原则的“奸臣”啊。

  李适只想说织造局又没有本官的分红,本官哪里管他挣不挣钱。反正亏得也是嘉定伯等人,织造局把他的作用实现了就行。

  李适突然想起现代的毛衣,这东西好像是用羊毛做的,但是古代这东西因为膻味太重而没有被大规模利用起来。

  “你们说采用羊毛来纺织,能不能行。”

  唐永安顿时脱口而出,

  “羊毛的膻味太重,人穿在身上受不了,也只有北方的蒙古蛮子,建奴才穿羊皮衣服。”

  李适嘴角一笑,

  “既然是膻味太重,那把这膻味给消除掉不就行啦。”

  宋应升顿时眼睛一亮,当即说道,

  “李大人,下官的兄弟宋应星现在正在编纂一本书名为《天工开物》,下官好像看到了有消除这膻味的办法。”

  李适顿时大喜,本来自己前世看视频就大概知道羊毛除膻味的脱脂技术,但是也是一知半解。

  这要是宋应星提供一点技术,自己在提点一下,那这消除羊毛的膻味不就是手到擒来。

  ”好,那就让宋大人的弟弟到时候和唐局长碰一下头,先试验一下,到时本官亲自过来查看。”

  说着玩李适把目光放到唐永安身上,

  “尽快把二期三期给开起来,这织造局放在户部的名下,就让宋应星负责吧,你唐永安辅助顺便提供支持。”

  唐永安点点头,

  “那这二期三期的规模应该如何规划。”

  李适一番思索,这要是把羊毛给利用起来肯定能行销海内外,于是便说道,

  “按照一期的规模来吧,工人还是找京营士兵的家眷,如果不够就在市面上招募。”

  唐永安当即欲言又止,这羊毛除味还不知道行不行,还有羊毛不同于棉花,纺织技术也不同,就贸然开工,会不会翻车。

首节 上一节 150/15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