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历朝败家子,嬴政老朱气疯了 第959节

  【根据事后统计,倭军总共损失了三十一艘船只。】

  【而朝鲜方面,只不过沉没两艘战船!】

  【朝鲜抗倭名将李舜臣,又一次在绝境之中创造了不可能,取得了又一场奇迹般的胜利!】

  看到这里,金幕面前历朝历代的华夏皇帝们全部都震惊了。

  赢了?

  竟然赢了?

  这能赢的?

  大元世界之中,忽必烈第一个跳了起来,放声大笑。

  “好,真的赢了,实在是太好了!”

  “李舜臣啊李舜臣,朕真是爱死这个李舜臣了,哈哈哈!”

  忽必烈的笑声,这叫一个畅快。

  当年蒙古(元)帝国横扫六合八荒,征服了整个东亚大陆。

  唯独倭国,是唯一没有被大元征服的。

  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倭国和大元隔着一片海!

  大元的水师,一次在对马岛吃了败仗,还有一次刚出海就碰到台风,直接被天谴败亡!

  对忽必烈辉煌、胜利的一生而言,倭国就是他最大的黑点!

  忽必烈,可以说是恨透了倭国。

  今日看着李舜臣带着朝鲜水军在海上爆杀倭国舰队,没有任何一个华夏皇帝能比忽必烈更高兴,更感同身受!

  忽必烈迫不及待地发了一条弹幕。

  【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爆杀倭寇,爽,爽啊,哈哈哈哈!】

第486章 李渊和李世民的艰难,明军反击蔚山城!

  忽必烈这条弹幕发出来,历朝历代皇帝的心情都有些微妙。

  【汉高祖刘邦:小忽啊,难道不是咱们华夏皇帝和倭寇有仇吗?】

  你小子怎么比我们还激动呢?

  【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汉高祖,你可以叫我小忽必烈或者小孛儿只斤,但叫小忽是不对的。】

  【汉高祖刘邦:知道了小忽,你还没回答朕的问题呢。】

  【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朕也是华夏皇帝啊,看到杀倭寇叫好有什么问题呢?】

  【汉高祖刘邦:那不行,你得改个华夏名字,不然你怎么好意思的?】

  大元世界之中,忽必烈陷入沉思。

  “改个华夏名字?”

  “听起来好像有些道理。”

  但……改什么名好呢?

  首先肯定得改姓。

  第一个想到的当然就是“元”。

  大元王朝嘛。

  但,历史上已经有一个异族建立的国家,他们的皇帝就改姓为“元”。

  北魏皇族,拓跋氏!

  忽必烈要是也把孛儿只斤氏改成“元”氏,总感觉有点拾人牙慧的意思在里面?

  忽必烈陷入了长久的思考之中。

  金幕上,历朝皇帝的弹幕还在发送着。

  【秦始皇嬴政:这个李舜臣,虽然是个朝鲜异族将领,但为了国家屡次出生入死创造奇迹,也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物。】

  秦始皇的话得到了许多皇帝的认同。

  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

  不管是华夏人,朝鲜人,还是别的国家的什么人。

  真正的英雄豪杰,一定是会得到所有人敬佩的。

  【唐太宗李世民:坦白说,我觉得李舜臣这种作战方式不太好。朝鲜的力量太弱了,他每次都身先士卒,说不定哪天就要死在战场上了。】

  【宋太祖赵匡胤:这话说的,你李世民不也喜欢身先士卒吗,你怎么没死?】

  【唐太宗李世民:唉,说给你这个军事白痴听你也不懂,毕竟是没金幕帮助连燕云十六州都收不回来的废物王朝开国皇帝。】

  这条弹幕直接把赵匡胤给弄得沉默了。

  贞观世界之中,李治好奇地开口。

  “父皇您身先士卒的时候,难道就不担心会死吗?”

  李世民哈哈一笑,道:

  “朕也是人,是人就会恐惧,就会怕死,朕又何德何能可以例外?”

  “但是……”

  李世民顿了顿,缓缓开口。

  “有些时候,有些事情,就是要豁出去干,才能成功!”

  李世民三千铁骑破窦建德,玄武门悍然宫变,渭水之盟孤身和颉利可汗议和。

  哪一项,不是甘冒奇险?

  换做是寻常人,坐在李世民那个位置上,在不知道历史将来走向如何的情况下,真的敢做出同样的决定吗?

  但,李世民做了。

  而且,成功了!

  所以,李世民才是大唐最强悍的唐太宗,是华夏的千古大帝!

  李治细细品味着自家父皇的这番话。

  从这番话里,李治感觉到了李世民的惊天豪气。

  更感觉到了另外一种东西。

  原来,父皇在拼命之前,心中也并非稳操胜券的。

  原来,父皇在很多次历史的关键节点,也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李治默默地想着,心中对于帝王之道又有了自己新的理解。

  金幕之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倭军南撤之后,明军和朝鲜联军不断发动追击。】

  【但由于明军数量过少,又需要分兵去收复各座城池,又是冰天雪地的寒冬。】

  【种种因素叠加之下,在倭军的南撤过程中双方虽然爆发了多次小规模的战斗,但伤亡数量基本都在一百以下。】

  【最终,倭军左右两军的主力都安全地撤回了朝鲜南部一直被倭国占据的四道之地。】

  画面一转,回到了大明皇宫之中。

  朱翊钧走下马车,抬头看了一眼天空飘扬而下的雪花,情不自禁地打了一个冷战,咕哝一声。

  “最近怎么一年比一年更冷了?真是奇哉怪也。”

  朱翊钧很快就来到了暖阁。

  这座暖阁的墙壁做了特殊处理,还有从外面燃烧而来的暖气。

  每到冬天,朱翊钧除了去向自家老娘李太后请安之外,其他时间是绝对不会离开暖阁一步的。

  暖阁外面的大堂上,几名大臣已经在此等待。

  首辅赵志皋躬身道:

  “陛下,各地兵马都已经集结完毕,正在北上中。”

  “预计十一月就可陆续进入朝鲜,对倭寇发动反攻。”

  朱翊钧闻言,脸色顿时好了不少,点了点头。

  “这还差不多。”

  “告诉邢阶,这一次朕的最低要求是把所有倭人都赶出朝鲜。”

  “如果他做不到的话,这个兵部尚书他也别当了!”

  赵志皋忙道:

  “谨遵陛下旨意。”

  朱翊钧嗯了一声,道:

  “今天天气太冷了,尔等办公也不用太久,早点回家吧。”

  朱翊钧对内阁大学士们还是比较客气的。

  原本正常的大明皇帝处理政务,是上朝接触文武百官商议国家大政,然后由内阁这边出具体方略,司礼监进行审核批准,再发内阁由六部执行。

  但现在朱翊钧是直接跳过了朝会这一步,自行决定国家大政,直接命内阁交六部实行。

  换言之,除了几位内阁大学士以及司礼监大太监之外,其他朝廷之中的文武百官就全部被排除出了国家的权力中心。

  这也是为何文武百官对朱翊钧极为不满的原因。

  朱翊钧剥夺了他们参与国家大政的权利!

  其实所有人都很清楚,这是叛逆的朱翊钧对文武百官的报复。

  你们不是喜欢天天喊着立朱常洛,干涉大明最核心的皇权继承人位置吗?

  那朕就直接一步到位,把你们参与国政的权力给剥夺了!

  朱翊钧本以为通过这种方式就会让文武百官们退让。

  但他或许忘记了,同样的事情,他爷爷嘉靖也做过。

  嘉靖皇帝二十四年不上朝!

  文武百官妥协了吗?

  并没有。

  由于隆庆皇帝死得早(才执政六年),如今万历二十五年,距离嘉靖时代也就才过了三十一年。

  许多当年在嘉靖时代年轻充满志气,对嘉靖皇帝极为不满的官员,如今都还在任职呢。

首节 上一节 959/104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