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历朝败家子,嬴政老朱气疯了 第322节

  “快,我们进去里面,找个地方好好详谈。”

  【李泌,赵郡李氏定著房中辽东房分支后裔。】

  【自幼有“神童”之称,七岁能文,十六岁通读《易经》。】

  【少年时受皇帝李隆基召见,应对极为出彩,令李隆基刮目相看。】

  【名相张九龄极为喜爱李泌,引李泌为忘年交,称其为“吾家小友”。】

  【后李泌成年,入宫为李隆基讲解《易经》,被李隆基册封为待诏翰林,随侍东宫。】

  【东宫太子李亨极为倚重李泌,就连奸臣李林甫也不敢得罪李泌。】

  【但等李林甫死后,杨国忠掌权,便将李泌赶出长安。从此李泌隐居山林,不知所踪。】

  【直至安禄山叛乱爆发,大唐面临国破危机,李泌才再度出现于刚刚登基的李亨面前。】

  看完这段简介,大秦世界之中的秦始皇不由皱起眉头。

  “这是术士?”

  “怎么搞的,一个术士,听起来却好像是能拯救整个大唐的英雄一般。”

  秦始皇对术士、方士可是一点好感都没有。

  徐福那个混账东西就是一个术士!

  不仅如此,徐福跑路之后,这些方士和术士竟然还在背后嘲讽秦始皇。

  秦始皇得知消息之后大怒,直接把这些方士术士坑杀,将他们的书籍统统拿去烧掉。

  这便是后世传得神乎其神的“焚书坑儒”。

  没办法,谁让秦始皇是法家的呢?

  在儒家掌控了话语权的后世,你一个法家的皇帝,必须是个迫害儒家的混账!

  扶苏也是大皱眉头,道:

  “《易经》乃是天下最为深奥的典籍,相传出自河图洛书。”

  “这李泌号称通读易经,难道真能窥破天机不成?”

  秦始皇哼了一声,道:

  “这个李亨,他也就是没碰到过徐福。”

  “不然,徐福能把他整个大唐都骗走!”

  扶苏闻言,也是无奈。

  父皇对徐福,还真是“念念不忘”啊。

  大汉世界之中,刘邦突然来了精神。

  “哦哦哦,通读易经?”

  “老萧啊,这不就是你们道家的嘛!”

  萧何哭笑不得,道:

  “陛下,道祖的理论确实是受到一部分易经的启发,但我们道家的《道德经》和《易经》,不能混为一谈的。”

  更何况,道家本身也有许多流派,萧何曹参所信奉的这一派,属于“无为,垂拱而治”的黄老学派。

  刘邦摆了摆手,道:

  “行了行了,别一天说你那些烂科普,朕听着头疼。”

  “朕就问你,你能通读《易经》吗?”

  萧何摇头道:

  “陛下说笑了,臣治学半生,对《道德经》尚且不敢说能完全领悟,又何况是更加古老的《易经》呢?”

  “若是金幕所言不虚,这李泌恐怕就是能帮助大唐力挽狂澜的智囊人物了。”

  曹参有些疑惑。

  “这人的扮相,倒是和庄子有几分相似。”

  “看起来应该是个隐居之人,这般人物当真能看准天下大势吗?”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的时候,刘邦心中突然一动,看向一旁的代王刘恒。

  “恒儿,你来说说你对李泌的看法!”

  瞬间,所有人的目光都移到了刘恒身上。

  刘恒,可是最近一段时间长安城之中的风云人物。

  这位年轻的代王,突然被刘邦召回长安,甚至连带着母亲薄姬都被重新召回宫中。

  许多人都认为,刘恒恐怕就是陛下继赵王刘如意之后,用来磨炼太子刘盈的下一枚棋子。

  更有一些人认为,刘恒可能会取代刘盈获得太子之位!

  如今看到刘邦提问刘恒,众人的心中也不免好奇。

  究竟刘恒会交出一份什么样的答卷?

  刘恒明显也没想到会被提问,脸上的表情有些慌乱,但很快就恢复正常。

  他站起来,欠身道:

  “父皇,儿臣看这个金幕还没有几天时间,不敢轻易发表意见,免得丢了父皇的颜面。”

  刘邦瞪了刘恒一眼。

  “少给朕来这一套,你去问问萧何曹参这些老小子,朕什么时候在他们面前要过脸了?”

  “让你说你就说,反正朕是没有脸给你丢的,要丢也是丢你自己的脸!”

  刘恒:“……”

  因为母亲薄姬不受宠的原因,刘恒从小就不怎么和父皇刘邦接触。

  一般也就逢年过节,跟着一大堆兄弟姐妹一起给父皇拜年,然后坐在皇家宴会不起眼的角落,最多和刘邦来几句父子之间的机械应答,也就完事。

  即便这段时间天天和刘邦在一起,已经初步习惯了这种风格,但刘恒还是有点遭不住。

  刘恒定了定神,道:

  “儿臣觉得,若是李泌真有才能的话,他确实是有能力解决安禄山叛乱的。”

  刘邦追问道:

  “刚刚也有人说了,李泌是个隐士,对世事恐怕所知不多。”

  “都做不到知己知彼,怎么可能打败安禄山?”

  刘恒显然已经想好,从容开口。

  “有些时候,局中人才是最看不清真相的。”

  “反而是李泌这种隐居世外的局外人,能真正做到旁观者清,指出一条明路。”

  刘恒话音落下,萧何等大汉群臣,脸上不由露出惊奇表情。

  这位代王的回答,出乎意料。

  刘邦一拍大腿,哈哈大笑。

  “说得好,好一个旁观者清!”

  刘邦心中火热,转头看着金幕。

  快,告诉朕。

  恒儿的答案,究竟是对,还是错!

  金幕中,皇帝李亨和李泌两人坐在后院,面前摆放着酒菜。

  李亨脸上带着几分歉意。

  “李先生,如今条件有限,还请见谅。”

  “等夺回长安,朕在两仪殿之中招待你!”

  李泌摇了摇头,轻笑道:

  “草民得见天颜,已然三生有幸,陛下不必如此。”

  李亨眉头一扬,道:

  “对了,忘了你现在还是白身呢。”

  “这样吧,朕封你一个中书令,如何?”

  站在李亨身后伺候着的宦官李辅国闻言,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

  中书令?

  那可是大唐中书省、乃至三省六部的最高长官,是大唐宰相之首!

  李林甫和杨国忠,之前做的就是中书令。

  现在,李亨居然要把李泌一个毫无功名的白身直接提拔成中书令?

  这种信任和恩宠,简直就是……

  李辅国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李泌摆了摆手,正色道:

  “陛下误会了,臣此番出山,只是想为大唐尽一份力,并无任何对官职的渴求。”

  “好了陛下,不如我等先说正事,如何?”

  李亨点了点头,带着期盼开口。

  “李先生,朕究竟如何才能夺回大唐,灭了安禄山那奸贼?”

  李泌笑了笑,伸出右手手掌,先是掌心朝上,然后又掌心朝下。

  李亨愕然道:

  “先生的意思是?”

  李泌微笑道:

  “灭安禄山,易如反掌尔!”

  李辅国站在后面,闻言不由扯动嘴角,露出一丝不屑。

  这些个所谓的隐士,成天就知道说一些危言耸听的大话空谈,搞什么“语不惊人死不休”。

  实则满肚子草包,屁用也不顶!

  李亨闻言,不但没有质疑,反而越加欢喜,道:

  “还请先生教我!”

  李泌伸手到酒杯之中,蘸了酒水,在面前的桌子上画了一副非常简易的地图。

首节 上一节 322/104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