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空印案开始 第121节

  最后的结果就是,朱元璋不得不连续裁撤“王傅府”、“王相府”。

  各地藩王,再也没有亲政之权!

  只留下亲王能调遣的三个卫队。

  而在这其中,以九位镇边藩王的兵力,最为骁勇,而这也恰好是朱元璋真正的目的——拱卫京师!

  至于其他在境内的亲王,则继续削减护卫……

  甚至是对藩王宗室,强加限制,不得出藩地,不得科举,不得经商……

  让他们的人生虽然无忧无虑,但再也没有了远大的抱负……

  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情了。

  至于具体时间?苏闲自己倒是不确定了,毕竟,原本洪武九年的空印案,都不知道为什么推迟了一年才出现。

  或许经过自己的改变,一系列的蝴蝶效应之下,导致原本历史上的固定记载,也出现一些变动。

  不过……

  大势如此!

  明初期间,各种律令是在不断调整的。

  不管朱元璋如何执拗,要给儿子分封天下,但最后的事实却也要让他不得不做出改变。

  历史洪流滚滚向前,纵然是朱元璋,也不可能说要复古,就能复古。

  英雄能趁势而起,但逆了大势,就会是如同乌江自刎的项羽一样,纵然霸王别姬流传千古,但终究还是要抹上“悲情”色彩!

  基于这些原因,苏闲才能说出,“我和陛下的想法一样”。

  当然,还有一部分原因……

  还是自己坐的好好的,非要有人拿自己当枪使!

  “苏闲,虽然这么说,但我看这些人好像不是特别服气,你不如再说说伱的理由。”

  就在这时,眼看著苏闲不说话,朱元璋不由得催促道:

  “这经筵之地,本就是你们这些学子展示的地方,今日倒是被某些人弄得乌烟瘴气!”

  朱元璋毫不避讳的埋怨,实在是他最近的好心情,都被破坏了。

  方孝孺再度转身,就连一旁的李希颜、宋濂也皱眉望来,他们微微摇头,各自情绪虽然有所不同,但目的却几乎一样。

  “我还是那句话,态度一样。”

  这句话一出,朱元璋再度哈哈大笑,其他人也是面色愤然。

  “咱要你说理由。”朱元璋挥手,想让苏闲继续夸赞自己。

  没完了?

  苏闲心中一叹,让他笼统的说出和陛下想的一样,糊弄一下就过去了。

  但再说的详细一点儿,以后再出现问题,难免有心人记著这天?

  虽然自己现在还小,但一想到十年后,洪武帝依旧如日中天,自己可已经长大了。

  “陛下,虽说一样。但我年纪小,可不敢评价景帝这样的君主。”

  “毕竟哪怕是同样的错,也有不同的观点。”

  话音刚落。

  朱元璋顿时惊讶看来。

  此刻,方孝孺依旧给自己摇头,但李希颜和宋濂的表情上,已经出现了一些疑惑。

  “你说……”朱元璋很大度。

  苏闲则继续道:“陛下认为,景帝的错是他逼迫诸王过甚,连续两次强硬的收回郡地,这是让其他诸侯也为之恐慌的原因!”

  “逼迫过甚,所以吴王刘濞能趁乱起义,其它诸侯王也纷纷景从。”

  “正是这个理。”朱元璋点头,“若是不强逼,只有一个吴王?他若是敢动,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但我认为,景帝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局势已经到了不得不为的地步,一个创口放在那里,兴许它会缓慢愈合。但若是一直放在那里,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会不断加重,到最后哪怕是神医下凡也无能为力。”

  此话一出。

  朱元璋脸上的笑意,顿时收敛,你小子是不是又跟咱玩“空印案”那一套。

  表面上全是称赞咱,内里翻看一看,全是反骨!

  此时,其它臣子也纷纷愕然,方孝孺的脸上已经迸发出喜色!

  果然不愧是他们看重的……能复兴科举的未来栋梁!

  这一套话下来,连他们差点都被骗了。

  “那你认为景帝错哪儿了?”

  苏闲连忙道:“还是那句话,兴许当时天下局势如此,景帝有不得不做的原因,我不敢评价景帝对错。”

  “我只是想,若是手段能怀柔一些,兴许也有不一样的效果!”

  “毕竟……此后汉武帝清除诸王继续坐大的手段,动乱兵权并非是唯一的解决办法,还有一种阳谋——推恩令!”

  朱元璋紧锁眉头。

  而没等对方说话,苏闲则是赶忙道:“当然,若非七国之乱,景帝用强权镇压,再加上之后的一些手段。或许推恩令也不会那么容易的就能施行下去。”

  “但无论如何,千古第一阳谋,能被如此称赞,其威力就在那里!”

  夏日蝉鸣,刺耳又喧嚣。

  但殿宇内的气氛,却已经不再像之前那般喧闹。

  朱元璋靠坐在椅子上,喃喃道:

  “好小子!你还知道之后的推恩令?”

  “继续说……咱倒要看看,你还有什么高深的见解?”

  这一刻,往苏闲身上聚集的目光就更多了。

  苏闲无奈一叹。

  到了现在,已经开口,他所幸畅所欲言。

  “其实我看古书,每一个朝代的创建,都是对于上一个朝代的修正。包括汲取前朝覆灭的缘由,然后缝缝补补。”

  “例如,从文武方面而说,汉唐重武,这两个国祚,最后都因为兵权而灭亡,要么是权臣掌了兵权篡位!要么是藩镇割据!汉末的魏晋南北,五胡乱华。唐末之后的五代十国!”

  “都是如此!”

  “所以宋太祖创建宋朝后,警惕兵权坐大不受掌控,才有杯酒释兵权!整个大宋以文御武!”

  “文官治理江山看似繁荣,但最后反倒是因为武备过度废弛,纵然有万千繁华,但终究不过是一场梦!”

  “野蛮摧残之下,再鼎盛的繁华,也不过是一朵看起来娇艳的花!”

  “所以,文武之事,不可是东风压倒西风,又是西风压倒东风。”

  “好!”这一刻,朱元璋听得苏闲有如此间接,忍不住拍手叫一声好字。

  要知道,同样的话,如果是朝中大臣说出来,他嗤之以鼻,知道归知道,但他们做的可不一样。

  但是,如果是和自己孙儿相差不大的苏闲说出来,话意就不一样了。

  “听听,都听听,这才是咱的本意。”

  “武夫掌兵权,依旧能闹得天下不宁,与其如此,藩王武夫有何区别?咱宁愿让藩王坐镇,也不可能看著武夫坐大!”

  “届时,若万一朝野上下有乱臣贼子,边疆之地,有拥兵自重者!”

  “天子居于深宫看不到,但咱的儿子孙子们,能够看到!定刮了这擅权乱政之辈!”

  朱元璋说著苏闲的话高呼,却是彻底不掩饰了。

  “其实,分封诸王,还有一个好处。”

  就在这时,苏闲再度开口。

  朱元璋连忙看去,一时间,只觉得这小子越发顺眼。

  而方孝孺却呆了。

  哪怕是李希颜和宋濂,此次也是茫然不知所措。

  你小子走路一步三回头,横跨两条船啊?

  刚才还是那个说法,这下又换个说法。

  主打就是一个不得罪人?

  小小年纪,如此狡猾!

  “陛下刚才所谈及的大周分封,有八百年国祚。但之间也有好几次大周江山彻底断绝的风险。诸侯王之间也不是齐心协力,而是各自为政。”

  “之所以会出现分封,是背景环境所致,周天子掌握最肥沃的一片土地,但这片土地供养不了太多人。所以需要诸侯王去开辟疆土。”

  “诸侯王为自己,也是为大周。所以短期时间内,诸侯王越来越强大,如果按照这个顺序,每一代的周天子应该出现贤明圣君,要么就是有天下归心的周公辅佐。”

  “只要每一代的周天子,数倍强于诸侯王,便能做到天命所致,诸侯景从!”

  “可实则不然,大周的江山不可能每一代君主,都是贤明圣德的,稍微出现一个昏聩君主,就能葬送大半江山,改变天下格局!”

  “可见,没有永恒久远的法!”

  “天下局势,从来都是因为人心而变!”

  “好!”朱元璋再度抚掌。

  如果说刚才,苏闲的那一番话,诸臣顺嘴都能说出来。

  那么刚才那一番话,诸臣就算能说出来,可否能做到如此敏锐,直察人心,且毫无顾忌!

  此刻。

  诸臣的眼神,也已经有些震撼了。

  因为这番话,已经牵动了不少人的私心。天下局势从来都是因为人心而变,这句话完全可以运用到任何事情上。

  “继续说!”

  朱元璋语气豪迈,再度道。

  苏闲则顿了顿,随后也说出了自己最后的话语。

  “所以,我说这么多,最根本的缘由,还是陛下如果想要真的分封诸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嗯?

  朱元璋疑惑看去,诸臣也纷纷望来。

  苏闲举起手指。

  “一、大明的视野,不仅要放在民生上,更要放在大明之外,要开疆拓土!”

  谁知,这句话刚刚出现。

首节 上一节 121/14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