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58节

  刘辩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探望。

  他没想到,只过了一日,灵帝竟这般憔悴。

  灵帝的样子,光看起来就比去年年底的那次要严重地多。

  去年年底那次虽也久久不愈,但灵帝那时的精气神却比现在好多了。

  而且已经三月了,即便刘辩的心中早有准备,在这个敏感的时间点灵帝的病让他心中无比沉重。

  灵帝在昏昏沉沉间听到了刘辩的到来,卧在榻上,听到刘辩过来,强撑着睁开眼,示意刘辩坐在他的床头。

  刘辩的表情落在灵帝的眼中,他安抚道:“吾儿放心,不过些许小疾而已,过不了几日朕便能痊愈了。”

  刘辩知道,灵帝是惯爱享乐的,如今却拖着病体来安抚他。

  他鼻尖登时一酸。

  “嗯,我知道父皇一定会好起来的,不过区区小疾,一定会好的。”

  刘辩眨了眨眼睛,阻止了水元素继续充盈。

  猛然间,他忽然意识到,在内心深处,他其实是舍不得的。

  刘辩想到过去的种种,他不如刘协那般会撒娇,对待灵帝也不如刘协那般亲近,可灵帝并未因此而疏远他……

  即便再当个几年十几年的太子又怎么样呢,他同样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这个国家。

  刘辩都能看出灵帝的病来如山倒,灵帝自己又如何察觉不到呢,他说道:“你去年监国做的很好,在朕病愈之前,国事就交托给你了。”

  “吾儿不必难过……”

  “是我方才进殿时眼里进了沙子……”小小地找了个拙劣的借口,刘辩话题一转告诉了灵帝一个好消息,希望他能开心起来:“对了,父皇,去查抄鲍鸿家产的人回来了,总共得了五千多万钱。鲍鸿原来是西园校尉,我打算将这些钱全都放进西园。”

  灵帝听到后果然很高兴,只是他已经做不到如上次一般病中惊坐而起了,只用有气无力的声音问道:“那些朝臣没反对吗?”

  刘辩鼻尖又是一酸,却装作轻松的样子笑着说道:“我跟他们说,如果这笔钱要归入国库,以后西园军的钱粮也要从国库出,然后就没人再反对这件事了。”

  之后,刘辩本着报喜不报忧的原则,又同灵帝说了些朝中的趣事。

  刘辩说着,灵帝听着。

  比如有荆州人刘代看不惯一直在搞事的田丰,准备搜集田丰的黑历史上述弹劾,这事不知怎么传到了病愈后当了执金吾的崔烈的耳朵里,结果反而被崔烈先上书弹劾了。

  刘辩从善如流地罢免了此人。

  说着说着,刘辩察觉到灵帝睡着了,轻手轻脚地在随侍一旁的张让的搀扶下起身。

  待出了灵帝的寝殿,刘辩唤来张让的养子太医令张奉,问道:“父皇的病究为何会如此严重?”

  张奉答道:“回殿下,太医们诊治过了,认为陛下操劳过度,积劳成疾,是以风寒久治不愈,需多加静养。”

  刘辩又叫来为灵帝诊治的太医们,他们的话与张奉如出一辙,他始终没有得到什么肯定的答案。

  涉及到皇帝的身体安危,没人敢担责任,下结论。

  刘辩其实能理解他们的想法,但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作为当事人,他很难接受。

  他吩咐道:“太尉年后从荆州归来时带来了两个人,分别叫华佗和张机,两人被安排在了鸿都门学编著医书,你速去派人将此二人请来为父皇诊治。”

  从属于少府太医令的太医们不可能饭桶,刘辩不知道太医令所属的诸医与华佗和张仲景相比有没有医术上的差距,甚至可能叫来华佗和张仲景为灵帝诊治除了安慰他自己没有别的作用。

  但他更明白,如果不做这件事,他一定会后悔的。

  张奉虽然娶了何皇后的亲妹妹,算是刘辩的小姨夫,但他可不敢在刘辩面前拿捏这一层身份。立刻派兼任药丞的小黄门高望去鸿都门学。

  高望的行动很快,不到半个时辰就将华佗和张仲景带了过来。

  刘辩一直没离开。

  这一刻,他无比庆幸,自己当初通过马日磾靠着朝廷协助编写推广医书将此二人吸引到了雒阳。

  华佗和张仲景进入皇宫,随身的物品都被搜查过了,无需担心安全问题。

  这还是他们俩第一次见到向他们揭示“小虫”存在的太子。

  在刘辩心中习以为常的常识,放在两人的眼中,却是指明了研究的方向。

第109章 看诊

  灵帝的觉很轻,刘辩才重新进入殿内他就醒了。

  刘辩见状,连忙来到榻前,对着有几分困惑灵帝解释道:“父皇,当初马太尉曾在徐荆两州遇见两个良医,二人不仅医术精湛,还有编撰医书惠及天下百姓的志向。我觉得他们常在民间行医,与宫中太医或有不同,就自作主张把他们叫来。”

  侍奉在旁的张让小声说道:“方才陛下睡时,殿下一直在门外守着。”

  “好。”灵帝嗓音嘶哑。

  张让立马吩咐人带着华佗和张仲景进殿来。

  华佗今年四十有四,正值壮年。张仲景则要小华佗五六岁,因行医时间、经验不如华佗,常有请教之时,乃以华佗为先。

  “二位不必多礼,速来为父皇看病。”

  华佗最先为灵帝诊脉,但刘辩见他久久不语,顿时紧张起来,偏又不敢催促。

  好一会儿,华佗终于开口道:“臣斗胆,敢请陛下张嘴让臣看一看舌苔……”

  灵帝倒也不至于讳疾忌医,又念及是儿子的一番孝心,终是张开了嘴。

  华佗:“……还请陛下将舌头伸出来……”

  “大胆!”张让刚要斥责,被一旁的刘辩拍了下肩膀止住。

  “无碍,卿继续看诊。”刘辩先安抚了一下,又对着灵帝轻声道,“父皇……”

  灵帝虽觉得此举不雅,伸舌头给巫医看很丢脸面,但终究是用力吐出了舌头。

  刘辩见灵帝床头不算明亮,干脆取了旁边的一只蜡烛,手举着在一旁照亮。

  之后华佗又问及灵帝的一些症状,好一会儿才看诊完成。

  “如何?”刘辩忙问道。

  华佗答道:“陛下的风寒只是表象,实则为身体亏空,当先施以针灸,再以温补。只是陛下已经病在骨中,在短期之内很难治好,即便是长期治疗也只能延长寿命,无法根治。”

  刘辩原本听到华佗说灵帝病入骨中时只当要遭,后来听到还能长期治疗,忽然松了一口气。

  还能长期治疗就好,至少说明不会暴毙。

  只是在其他人眼中,相比较往往不敢把话说死的太医们,华佗所言过于直接,以致于有些刺耳。

  张让又质问道:“你竟敢诅咒陛下病入骨髓?”

  他虽出身不高,后来也是读了书的,知道发生在蔡桓公与扁鹊之间的有关讳疾忌医的故事,其中就有扁鹊看到蔡桓公病入骨髓便认为蔡桓公没得治了。

  华佗虽为了著书食了汉禄,可涉及到医术,他还是非常较真的,在刘辩安抚之前就回应张让道:“我说的是实话,没有半点掺假。”

  刘辩立马止住张让。

  张让又劝说刘辩道:“殿下,我听说过针灸的办法,担心会伤到陛下的圣体,此人终究来自民间,不如太医稳妥。”

  刘辩摇头,道:“再让张仲景来瞧一瞧。”

  有了华佗在前,张仲景看起来要轻松一些,看诊后道:“臣与华公看法相同,只是臣在针灸之道上不如华公,还需要常向华公请教。”

  言外之意,他是支持华佗施针的。

  刘辩也更加坚定,太医们面对疾病通常会选择保守治疗,但保守并不意味着最佳方案。

  他本想劝说灵帝,却不想灵帝主动开口了。

  灵帝道:“我如今头昏脑涨,腰膝酸痛,若能替朕稍作缓解,用一下这针灸,也无不可。”

  华佗当即道:“回陛下,当能舒缓。”

  随即便在殿中燃起炉火,灵帝脱掉上衣,趴在榻上。

  刘辩只见华佗几针下去,灵帝明显舒服了很多,等到华佗行完针,灵帝的整个精神状态都好了不少。

  灵帝也道身上疼痛减轻,精神上清明不少。

  张让见此,哪里还不懂是华佗的针灸起了效果,赶紧拉着华佗又哭又笑地致歉道谢。

  有了这立竿见影的效果,之后华佗写药方,说医嘱。

  如要修身养性,宜禁欲,不宜操劳等等。

  灵帝和侍奉的张让都很重视。

  刘辩也算松了一口气。

  他也算是尽了人事,无愧于心,接下来,全听天命吧。

  不过灵帝终究是还在病中,不多时又昏昏欲睡起来。

  刘辩适时离开。

  之后他问起华佗在雒阳的生活如何,知道华佗的妻子还在家乡,立即许诺派人将他们接来雒阳,其他赏赐自不必多说。

  只是刘辩没想到的是,他这边前脚才赏赐了华佗和稍稍打了点酱油的张仲景,后脚永乐宫的董太后竟赏赐了他万匹绢帛。

  而且前脚说赏赐,后脚就命人将这些绢帛都送到了何皇后的长秋宫。

  以致于还不知情的何皇后差点以为董太后要搞什么阴谋,都没敢第一时间接收,直到知道刘辩从宫外引来了两个医者缓解了皇帝的病情,这才明白过来。

  这些绢帛至少价值七八百万钱,刘辩属实没想到爱财如命的董太后竟会有这么大方的一天。

  董太后既然送了,刘辩也没有推辞的道理,只在次日见灵帝说了一句。

  灵帝倒也没说什么,只是嘱托刘辩好好收着太后的赏赐,别忘了去拜谢太后。

  刘辩当时一愣,因为他真忘了。

  出了灵帝寝殿,刘辩直奔永乐宫去。

  他发誓,他从来没见过对他这么和善的董太后。

  刘辩甚至觉得,如果他愿意,董太后甚至会很乐意将他和刘协一起抱在怀里。

  ……

  拜见完董太后之后,刘辩又回到了云台殿。

  皇帝出巡回来后,几位平尚书事顺其自然的没了这个兼职,处理奏书公文的地方也顺理成章的变成了皇帝常居的玉堂殿。

  这次皇帝养病的地方就在玉堂殿中,虽有前后殿之分,但难免会打扰到皇帝的休养,处理政事的地方便又换回了云台殿。

  而且在云台殿中,若是刘辩累了,也可在后殿休息。

  对于现在的刘辩来说,如果他愿意,甚至可以做到将卢植留在尚书台,一个人独立处理奏书。

  连个录尚书事的太傅都没有。

  不过他通常不会这么选择。

  而皇帝因病,据张让所说,对于刘辩坚持每日送去的奏书公文的条目看都不愿意看了,每天只看些道家经典,修身养心。

首节 上一节 58/3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