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8章 马韩
赵云在幽州也是个风云人物。尤其是他在高句丽战事中的表现,被高句丽人奉若神明。
赵云抵达乐浪郡时,已得到消息的乐浪太守凉茂已经来迎接他了。
凉茂是兖州山阳郡人,少好学,常论议常据经典,以处是非。后以孝廉为郎官,迁侍御史,出为乐浪太守,属于是典型的汉家官吏了。
凉茂对赵云说道:“今海内初定,民始安集,本不宜动兵戈。然马韩主对汉室一向恭敬,朝贡不断,与昔日之高句丽天壤之别。若是此次马韩主求援汉家不予理会,日后三韩必会有轻视之心。”
他表现得很乐观,他觉得只要赵云领兵到了马韩,根本不需要打仗,需要巡视一遍,便足矣降服马韩的伯济部了。
赵云也很客套,并未因为凉茂有事求于他就摆架子,只是细心问起了更多关于马韩的详情,凉茂事无巨细,只要他知晓的,全都一一说明——“其民土著,种植,知蚕桑,作绵布。各有长帅,散在山海间,无城郭……”
“长久以来,马韩主皆为目支国酋长为任,其国有户近两万,而伯济国近年来亦有此等户数。”
辽东之地在此时沼泽众多,河流密布,河中行船是最方便的交通手段。
只不过如今天寒地冻,河流都已经结了冰,马匹反而更好用了。
乐浪郡有近三十余万人口,在接到马韩主的求援后,凉茂临时征召了些百姓以为郡兵。以前乐浪郡南方的三韩、东方的濊貊大都安分,但北面的高句丽人却不一样,乐浪郡的郡兵虽比不上赵云所率之兵精锐,但起码不是才拿起农具的民夫。
最终两处合兵,凑了三千人,当即浩浩荡荡地开往了马韩。
一路上,赵云留意着马韩人和高句丽人的不同。
见之果然如凉茂所说,虽有这个国那个国,但是连一座城郭都没有,这一点还不如高句丽人呢。
马韩人会耕种,而非像高句丽人和濊貊那般以渔猎为主。赵云明白,这是因为马韩在南边,这里的土地相较于沼泽遍布的北面更适合耕种些。
只不过马韩人的耕种技术还相当原始。
赵云在主政一方之后对于劝耕一事了解众多,他见马韩人甚至用上了铁制农具去砸冰捕鱼,起初他还以为马韩人掌握了多么高深的技艺,最终在凉茂的解释下他才明白,这些铁制农具大都来自于辰韩和弁韩。
“辰弁之国人,故早相传乃是秦人之亡人,避苦役渡海而来,时马韩主怜其无所,马韩割东界地与之。又以辰弁为流人,是以两国之主,皆以马韩人为之。凡诸贸易,皆以铁为货。濊、倭、马韩并从市之。”
“其铁器锻造及耕种之法,与秦时同。”
赵云自是知道秦时的铁器铸造技艺不太行,耕种更是同理,已经被远远地拉开了差距。
他也没问为何不教马韩人新的技艺,答案明摆着的。
一路瞧着,赵云也知道凉茂为什么对能够说服伯济这么自信了。
虽然马韩主已经派兵前来迎接他们的到来,而他们的兵也穿着甲胄、拿着铁制枪头的长矛,在装备上比高句丽人高出不少,但赵云很有信心,击败他们绝不会比击败高句丽更难。
而且三韩缺马,以如今的时节,骑兵在这里有着天大的优势。
两人顺利地抵达了马韩主所在的目支国,然后入驻了同时作为马韩和目支国的“国都”一个连围墙都没有的聚落。
本来来了一个乐浪太守凉茂就已经让马韩主兴奋地无以复加了,又听说那个与凉茂平起平坐的人是灭了高句丽的神人,当即高兴得话都要说不清了。
原本马韩主的汉话就说的不好,还好有凉茂提前准备的翻译。
而有些倚仗之后,马韩主也自信了起来。
他对赵云和凉茂说道:“我与伯济国酋长约定,五日之后在此相会,同来的还有其他各国的酋长。”
“原本我还担心伯济兵凶悍,不能抵挡,如今见了王师,伯济兵不值一提!”
伯济酋长还并不知道汉军抵达的消息,在联盟的性质之下,马韩国主的权力并不算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马韩主的权力不能有变化。
今伯济势大,伯济酋长就起了去目支国而代之的心思,到时候,他再通过向周边的小国派遣任命官员的形式进一步的掌握权柄。
这种方式他已经获得了成功,附近的小国在实际上都已经纳入了他的掌控之中。
如果可以,伯济酋长并不想真的带兵和现任马韩主发生冲突,毕竟一旦打仗就会有损伤,他想着,以后的目支国也会听从他的号令,若能靠兵势并联合其他小国压服马韩主,那就再好不过了。
伯济酋长提前三天到达了目支国的边界,然后他便领着伯济及周边小国之兵停下了不走了,同时派人去往了目支国内联系其他小国的酋长或代替酋长来此的人,寄希望于得到他们的支持。
目支国本就不大,当天晚上,伯济酋长派出去的使者就回来了。
“这么快?看来他们都知道了我才是众望所归!”伯济酋长很开心,他本来还以为会耽误到第二日了,毕竟难免要花时间说服一些犹豫不决的人酋长。
“说吧,一共有多少个酋长支持我为马韩主?”伯济酋长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答案。
然问完之后,他却发现了不对,他的人脸色苍白,竟一时说不出话来。
“莫非是没细数过?不必惊慌,我不会因此怪罪你的,那就一个一个说吧?”
“一个……”
“一个,怎么可能?”波及酋长有些震怒。
“一个都没有。”
“什么!”
面对着愤怒的酋长,战战兢兢的使者终于说出话来了:“乐浪郡的汉人来了,带了好多兵马……我看到了,他们是来支持目支国的……不止有乐浪的太守,听说领兵的还是灭了高句丽的那个赵子龙。”
原本准备摔碗的伯济酋长忽然缓缓地将碗放了回去,问道:“汉人可曾要求我去拜见?”
“未曾。”
“明日出发……”
使者这个时候才发现,一贯英武的酋长,这时候似乎手抖了。
第599章 尚书台的新变化
“听说你有意成为马韩之主?”
“误会,一定是误会!”
“但我看你带了士卒过来?”
“士卒?噢,那不是不是士卒,只是我听说附近有有野兽害人,所以特意带了些人除害的!”
“他们手里拿的长矛是?”
“是为了捕猎野兽,对,就是这样!”
在见识了汉军严肃整齐的军容后,伯济酋长没有丝毫犹豫地改变了他的来意。
而另一边乐浪太守凉茂正在夸赞着现在的马韩主有多么优秀贤明、谦虚有礼。
凉茂对着前来赴会的各小国酋长强调道:“在我心中,马韩主为了马韩的安定,从来不会妄动刀兵,但有些人却因此看轻了马韩之主,对于这种事,我绝对不会坐视不理!”
凉茂的表态通过翻译之口很快传入了在场酋长们的耳中,这让他们心中一凛,他们明白了目支国的的地位还是不可撼动。
原本他们中的某些人还觉得现在支持伯济国坐了马韩主的位置,等以后他们的部族强大了,也可以当上一当呢!
现下,这些心思早就丢到不知哪里去了。
最终,汉军的军容展示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回去的路上,赵云问凉茂道:“君对于三韩之地,可有何想法?”
凉茂有些不解地看着赵云,说道:“使三韩维持现状,不给边塞添乱即可。赵君有何想法?茂愿闻其详。”
凉茂有些怀疑拿下高句丽后的赵云又起了开疆扩土的想法,但他对此却不太认同,最大的原因是不值得。
三韩之地,就算发兵拿下了,要想征税,本就散居的韩人只怕全都跑到山林中了,若是不收赋税,设立属国都尉亦没有必要,因为三韩本就恭顺,只需要确保像伯济酋长这样具备进攻性的小国莫要主导马韩便可。
凉茂打定主意,若是赵云想要为了一己之功业而出无名之师,他一定要好好劝一劝,同赵云论一论是非。
赵云不知道凉茂的想法,他建议道:“我观马韩人缺乏礼仪、不知尊卑。思及其应未读过我汉家经典,其既然四时朝贡,我等又岂能放任其不知大义?”
“若是伯济酋长知晓上下之别,便是其决意要与马韩主相争,吾等亦师出有名。而非如今日一般,只能以强兵迫之。”
凉茂闻言登时有些震惊,他没想到武夫出身的赵云除了作战厉害外竟然还有这般见识。当即在马上对着赵云拜道:“今日听君一言,方知我昔日在乐浪郡少做了什么……亏我此前还自得于乐浪郡百姓安顺,竟未能远谋!”
赵云继续补充道:“我听闻,今岁多有鲜卑大人入朝拜谒。”
凉茂听了,眼前一亮。只要见过了天子,那么马韩主的国主地位便板上钉钉了!
当即又谢了赵云一通。
他也是雷厉风行的人物,当即就派人回去,准备同马韩主商议入朝一事。
凉茂相信,马韩主既然之前能想到向他求助,那么此时自也不会傻到拒绝入朝。
如此,三韩之地一定能更加安定!
事实也正如凉茂所想,马韩主在得知可以入朝之后,忙不迭地答应了下来,凉茂刚刚抵达乐浪郡,便得知了这一消息,当即上了一封奏书。
直奔雒阳而去。
此时的雒阳,台阁所在,刘辩瞧着新扩建完后的尚书台,心中还算满意。
这也算是他登基这么多年,在皇宫之内除了修补宫殿外的最大工程了。
有了新扩建的数个房间,原本有些拥挤的尚书台一下子变得宽松起来,六曹也都有了各自专门的办公空间,他们的权责也愈发分明。
只是这样一来,不同的尚书曹所负责的内容重要程度和工作量多寡亦有不同,有的尚书曹只配六个尚书郎便有些不够用了。
而且解决这一难题,有两个方向,一是调整不同尚书曹的权责,二是增减尚书曹所属的尚书郎。
在皇甫嵩病重的当下,作为尚书仆射的荀彧选择了全都要。
“陛下,往年常三公曹主岁尽考课诸州郡事,选部曹主选举、祠祀事,民曹主缮修、功作、盐池、园苑事,客曹主护驾、羌胡朝贺事,二千石曹主辞讼事,中都官曹主水火盗贼事。”
“然尚书台事务日渐繁重,各曹之间权责实则多有重叠。”
刘辩听着荀彧的说法,目前尚书台虽然有六曹,但实际上与后世的六部还是有些异同的。
他并未先发表意见,而是准备先听听久在尚书台的荀彧的想法。
“今尚书台权责愈发增大,臣以为尚书各曹所为之事须得有所更改,此为臣所撰写之策……”
刘辩瞧着荀彧递上来的方案,首当其冲的便是三公曹,荀彧倒是没动三公曹的职责,只是认为该把三公曹直接并入选部曹。
在荀彧看来,岁考应该和选部曹的选举之权放在一处。这在刘辩看来也很合理,这不是后来的吏部嘛。
实际上,在改名选部之前,其就叫吏部。
而在增加了岁考一项职责后,原本属于选部的祠祀事则被荀彧连同负责外事的客曹归为了一起,谓之曰礼曹。
看到这,刘辩只觉得过于巧合了。
此外,在刘辩看来职责等同于工部的民曹、稍微类似于刑部的二千石曹的职权在荀彧看来都不需要改变。
倒是中都官曹,在荀彧的建议中,此曹所负责的将会包括原属客曹的护驾及兵事等,权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最后,在去除了三公曹之后,荀彧又提出了新设一个度支曹,以掌管钱粮。
过去,尚书台一直缺乏一个明确掌管钱粮出纳的部曹。
而在荀彧如此设计之后,毫无疑问选部曹和度支曹会成为尚书台中最重要的两个曹,尤其是选部曹,其所需要的尚书郎的数量也要增加两位。
刘辩观之,见荀彧的建议大体上还是符合他的心意的,当即说道:“先以卿所请行事,以观成效!”
尚书台的内部改革,同样须得慢慢来,别到时把他的外置大脑给搞得不好用了。
荀彧见刘辩同意了他所请之后,又说道:“陛下,六曹之权责分明,而其上只有尚书令与仆统管六曹,臣以为不足也,请陛下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