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卢植所料,郑玄稍作犹豫,便勉为其难地表示愿意接受任命。
但郑玄又表示:“既然不处理事务,俸禄亦不必领取。”
刘辩见郑玄生活条件并不算好,试图劝说,无果。
他又换了种说法:“俸禄发放非是我能决定的,郑师若是不愿使用,可在领取俸禄后散给贫困百姓,不也是一桩善举吗?”
郑玄这才没有坚持。
刘辩又问起方才蔡邕身边的离去之人是谁。
郑玄与蔡邕对视一眼,蔡邕无奈作答。
原来,自从刘辩要正式成为太子的消息传开,太子官属的空缺也为人所知。
很快就有人打起了蔡邕的主意,若能有太子老师的推荐,成为太子官属还不是小菜一碟吗!
一帮人等在蔡邕门前投递拜帖、文章,还有想要另辟蹊径奉上黄金珍宝的。
这些人只守在外面的街道旁,蔡邕一时驱赶不得,不堪其扰。
而今休沐,蔡邕在妻女的催促下不得不停止加班回家休息,只是他在家中却不想见到这些人。
他听说郑玄那里有太学生自发守着,拦截想要投机取巧之辈。这些太学生出身普遍不低,身份比他们高的不需要走后门,而身份不如他们的,若是敢心怀不轨,唾之!
于是蔡邕便打算去郑玄那躲避。
他的妻女担心他又去修书,蔡琰也对闻名全国的郑玄很是好奇,遂请求蔡邕允许她扮作男装,与蔡邕一同前往。
顺便监督蔡邕好好休养一日。
其实男装骗不了人,只是时人对于女子还不算过于严苛。
而蔡邕自知女儿在吴地陪着他吃了不少苦,而过几年又要嫁作他人妇,承欢膝下也不过数年而已,不愿过于约束女儿。
郑玄能精通古今经学,取得如今这般大的成就,自不是刻板之人。
他见蔡琰虽年纪轻轻,却博学有才辩,很是赞赏。
认为蔡琰将来的成就能够比肩曹大家(gū)。
曹大家指的是班昭,以女子之身续写《汉书》。
这属于是非常高的赞誉了。
刘辩于是说道:“正月时我在病中食欲不振,多亏了蔡师家的女公子,如今既然恰巧遇上,正好当面致谢。”
蔡邕只稍作犹豫,便喊出了蔡琰出来见礼。
心想又不是单独相处,不过是当众见个面说两句话而已,就算对方是太子又能怎样呢!
刘辩自是先行道谢不提。
之后谈及文学,郑玄取出桌案上蔡琰此前才写好的一首骚体诗,给刘辩观看。
“昭姬之才,吾不如也。”
这是实话,刘辩不得不承认,这诗换成他基本是写不出来的,而论字,他也比不过由蔡邕自小言传身教的蔡琰。
蔡琰倒是没想到刘辩会这么诚恳,马上回应道:“辞赋乃是小道,殿下乃是未来的储君,学的自然是治理国家的大道。此道吾不如殿下。”
刘辩又说:“不必过谦,我知郑师从不轻易称赞,昭姬可有曹大家之志?”
蔡琰答道:“郑公谬赞,琰不才,以曹大家之德才,唯能仰望之。”
正聊着呢,蔡邕插话道:“康成可知,殿下对于九数有独到的见解,且知晓十个自西域传来的字号,对于计算颇有一番助力。”
郑玄不止长于经文,数学同样不差,当年就曾帮助他的老师马融一起演算浑天问题。
听到此话,登时来了兴致,拉着刘辩问了起来。
刘辩不曾想当初在蔡邕面前随口说的数字竟能在这时发挥这样的作用。
没办法,只能好好回答郑玄的问题。
又向他演示了如何利用数字进行加减乘除,郑玄接受能力很强,很快就明白了原理。
但有兴趣的好似不止郑玄。
郑玄评价道:“与筹算相比,各有优劣。”
这个时候的珠算还未被发明出来,普遍用算筹用以计数。
“其实此法还有一个好处。”刘辩手上顺势写写画画,“无需如九章算术那般赘述,只用简单的符号即可表达数理。”
第61章 贫农
简单的讨论了一下数学后,刘辩又询问起了郑玄的住处。
郑玄指着自己的茅草顶土坯房,对着刘辩说道:“殿下别看这房子破旧,可因为是在雒阳郊外,地势好,足足值一万五千钱呢!”
一万五千钱是个什么概念呢,以刘辩所知,目前百石的基层官吏,俸禄分为钱粮两种发放,合每月八百钱,米四斛(石)八斗。而东汉的一石,约合现代27公斤。
其单靠俸禄中的钱,想买这么一个破房子,得攒一年半。
通常来说,如果这个官吏不贪污的话,只要粮价正常,俸禄养个五口之家绰绰有余,但要想存钱,那就另当别论了。
“居雒阳,大不易啊!”
刘辩在郑玄的介绍下了解到,他目前居住的这个房子和寻常百姓家的区别不大。
土坯垒砌的房墙整体呈长方形,分割出三个房间,中间一个房间对外开门,作为堂屋,可以用来招待客人。
两边的用以住人的房间对外开窗,有条件的会用墙体将三间房隔开,没条件的只能用草席遮挡了。
不过毕竟墙体是土坯,限制住了门窗的大小。
刘辩刚一入堂屋便感觉到了屋内的潮气。
再上一个档次便是砖瓦房,不论是使用年限还是舒适度都要高一个档次,但这是家资超过十万钱的中产及以上才会考虑的事情。
在郑玄这里,刘辩忽然意识到,这不正是一个了解当代百姓真实生活的好时机吗。
想到这,他遂问郑玄:“郑师,此处附近可有以耕田为生的百姓?”
郑玄道:“何止有,住在周边的全是啊!”
刘辩喜道:“能否请来数人与我交谈?我近一年多来久居宫中,不知百姓现状,纸上得来终不如眼见为实。”
“自无不可!”郑玄也曾自己种地养活自己,深知种地的辛苦,遂叫儿子郑益去请来几位附近的百姓。
如今正值二月末,农忙时节还未开始,倒不用担心耽误农时。
刘辩又强调道:“若能寻来不同家资的百姓,就再好不过了。”
郑玄虽简朴,但仍穿着经典的以绢帛为面料的儒家便服,这种服装整体而言是偏大的,以宽袖最为突出,用以彰显宽博气魄。
郑玄所穿的,便是常见的青色。另外,像黄色,因为染色材料地黄容易取得,也很常见。所谓黄巾,便是如此。
时人以玄、赤为尊,青绿次之。
等待期间,郑玄同刘辩说起了百姓生活的不易,又说起他以前最穷困的时候,只能穿着粗麻布做的短褐。
许久之后,郑益总算回来了。
他没同带来的百姓说明刘辩的身份,只说是雒阳来的贵人。
饶是如此,看着外面护卫的骑士,便已经让来人诚惶诚恐了。
刘辩自然不会摆什么架子,又让陪同他出宫的郭胜去取些钱财来分,还有郑玄在旁边说项,一番操作下来,来人总算没有开始时紧张了。
甚至还有人拿到钱后,立马揣进了怀里,非常高兴地拍着胸脯保证说不管问什么,一定有问必答。
只是他穿的麻衣本就破旧,一拍之下,原本填充在里面用以保暖的碎麻便有些许被拍了出来,他满不在乎,又将这些碎麻拾了起来。
刘辩忍不住问道:“穿此麻衣,冬至时能否御寒?”
“那时候就尽量不外出了,若有事要出门,得往里面再多塞些碎麻。”
郑玄在一旁解释道:“他们家中衣服不多,似这件布衣,待到天气转暖之后,需将里面的碎麻取出,用以充作夏衣。”
刘辩又问起他家中田亩,此人才有些羞赧,道:“早些年灾荒,只能卖地求生,如今只余八亩薄田了。”
他记得,自西汉后期,包括整个东汉、三国,整体的气候往小冰河期螺旋前进,过渡时期,气候起伏不定,天灾不断。
而不出意外的话,接下来的气候温度总体上还将不断走低,虽有反复,但大势不变,最终在南北朝时走到最低谷。
“这八亩田皆种小麦吗?”刘辩问。
“只有六亩中上等田能种麦,剩下的两亩低等田只能种些大豆和菜了。”
靠着六亩麦田,肯定是养活不了全家人的,所以,过去,此人都会在农忙等时节去为富户打工,一天也能赚个二三十钱,但这种好日子不会太多。
“小麦的亩产能达到三石吗?”刘辩问,这是他在公文中看到的数据。
“上等田能有三石,中等田则不足了。”
刘辩点了点头,看来公文中倒没说假话,不受灾的话小麦能达到亩产三石。只可惜并非所有的地都能种小麦,也并非所有麦地都能有如此产量。
之后,那人又道出了他得了钱这般高兴的原因——以他家的存粮,肯定是不够三月份吃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求助于宗族内部的互相救济,但宗族也不一定有余粮啊。
如今有了这笔钱,他能熬过最艰难的三月份,待到四月份,去年种下的芥菜、冬葵、芜菁就能收获了。
也就是这次出门统共没带多少钱,刚才都送完了,否则刘辩很想再送他些,这也是他目前唯一能做的了。
结果却见郭胜不知又从哪弄出来了百钱,虽称不上多,总比没有好。
说话间,早有此地官吏闻讯赶了过来,但被护卫刘辩的羽林挡了下来。
有了这么个例子,剩下的人也不再拘谨。
郑益并没有带来佃户,刘辩见过的人中田亩最少的是第一个人,只有八亩,最多的人有六十亩。
这些人平均下来,一户人家不过二十五亩左右,这还是雒阳周边的情况。
以目前的生产力,想要依靠这二十多亩田,加上家中妇人的养蚕纺织,将将能维持生活。
若是遇到天灾人祸,便只能依靠宗族互助了,若是依旧解决不了……
历史早已给出答案。
十几年前的建宁三年春,岁大饥,河内有妇食夫,河南有夫食妇……
刘辩只觉得情况不容乐观啊!
国家有在黄巾之后慢慢恢复的趋势,过去一年多,也没发生什么大的灾祸,只是他有种预感,王朝末年的气候不会这般平顺。
这应该不算水吧
第62章 冬小麦
刘辩发现,他所见的这些人,中上等田里种的都是小麦。
冬小麦秋分后播种,正常年景于次年五月份收成,中间的时间不够再种一季粟米或水稻了,只能种些产量不高的大豆。
他问起为何不种粟米水稻,百姓们说不出其中的道理,只知道近些年大家都是种冬小麦和大豆的,官府也鼓励种植冬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