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21节

第42章 王佐之才

  在蔡邕抵达雒阳后,另有一个人也携带家眷进入了这座千年古城。

  荀彧,字文若。

  历史上,荀彧在曹操的争霸生涯中,从“奉天子以从众望”,到因曹操进魏公、加九锡而决裂。

  封魏公,便意味着建魏国,食魏禄。

  在事实上证明了,他选择的效忠对象是“王莽”,而非“伊尹霍光”。

  生食汉禄,死为汉臣。

  《三国志》中陈寿在写到荀彧之死后,留下这么一句话——“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现在的荀彧还很年轻,年不过二十四,还尚未被举为孝廉。

  当然,他现在也不需要以孝廉作为晋身之资了,还可以为郡中多留出一个名额。

  黄门侍郎是个很高的起点,当他最初从天使口中得知这个消息时,饶是自认有定力,也不免心生恍惚。

  他的叔父荀爽是著名党人,在党锢解除之后也不应辟命,天使也只说是来自于车骑将军的举荐。

  车骑将军而非曾经试图征辟荀爽的大将军。

  荀彧有志向,仕途还未开始,正是满怀理想之际,不会学他的叔父那样心灰意冷屡辞征辟。

  刘辩与荀彧的见面是在一个下午,相较于没那么容易展露的王佐之才,荀彧在外貌上已经足有引人注目了,长得很好看。

  整个会面也没发生什么惊为天人、纳头便拜的场景。

  就是很寻常的一次见面。

  最关键的是,刘辩与灵帝的赌约因为荀彧的到来开始了。

  ……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天下仿佛也如同这次会面一般,平凡而又安定。

  幽州与荆州的平叛也屡有好消息传来。

  蔡邕入雒阳之后,第一时间拜访了原本一同续修汉记的好友,其中就有卢植。

  卢植通过刘辩这边,很明白灵帝诏来郑玄、蔡邕等人的根本想法,便以郑玄的例子相劝,希望蔡邕起码现在别参与到朝中的政治斗争之中。

  蔡邕蹉跎了十几年,很是听劝,也学着郑玄的模样,不参与政治。

  他原本在避难期间就在私底下编修汉史,如今更是第一时间向灵帝上书请求再次续修东观汉记。

  汉记最初来自于明帝时班固私撰的《汉书》,后来由官方接手,经过数代人的编撰,最近一次续修就是卢植、蔡邕等人做的。

  蔡邕这么识趣,灵帝自然不会拒绝,遂拜蔡邕为太中大夫,专修汉记。

  在郑玄和蔡邕都在雒阳找到各自的定位之后,灵帝为了表示他二人的重视,也是对二人进入雒阳之后没有搀和政治的投桃报李,于是诏命两人每隔几日便在东观教习刘辩经义。

  即便是醉心学术的郑玄,对此也是欣然答应。

  阴差阳错,这也是鼓捣出这一处的何进与袁绍乐意见到的。以大贤对刘辩施以影响,从而让刘辩远离宦官,只是灵帝所召的大贤偏偏是那几个与他们关系不算亲密的。

  只是苦了刘辩与梁鹄。

  刘辩哪曾想只是替灵帝出了个主意,回旋镖竟扎在了他自己身上。

  至于梁鹄——“明明是我先来的”……

  面对郑玄和蔡邕,他一点竞争力都无。

  刘辩倒是能说出梁鹄的竞争力,在把字练得差不多之后,他在梁鹄的课上就非常自由了。虽称不上放飞自我,但也算是想听啥就听啥了。

  而无论是郑玄还是蔡邕,面对刘辩时有礼有节,两人在考察完刘辩的经义基础之后,很快联合起来定下了教纲,还先送给了灵帝审阅。

  灵帝见两人准备教纲不会侵占刘辩每日来玉堂殿帮忙处理奏书公文的时间,同样欣然同意。

  唯有原本已经近乎获得半日自由的刘辩,苦兮兮。

  好在这两人的教学方式并不死板,内容也不算无趣。刘辩每每都能有所收获,倒也算是苦中作乐了。

  ……

  而对于皇帝父子三人在荀彧身上的赌约,负责考验的张让绞尽脑汁,想了不少考验荀彧的法子,其中不乏亲自上阵威逼利诱之举。

  有通过荀彧的上司,少府樊陵拉拢荀彧亲近宦官。

  还有通过暗中交好宦官的司徒许相,暗示荀彧停妻再娶,不要与宦官牵扯等等。

  荀彧皆不为所动,也没有因为这些而上书弹劾,只做好分内之事,完成黄门侍郎的本职工作。

  刘辩开始还觉得没什么,后来见张让越来越过火,生怕回头张让再把人弄得辞官回乡,赶紧制止了张让的进一步动作。

  灵帝倒没有因为刘辩的插手而判定自己赢了,而是愿赌服输,叫来了刘辩和刘协,询问他们俩有什么要求。

  刘辩表示现在还没想好,询问灵帝是否可以留待以后。

  灵帝则回答:“那就看那时朕能否记得这件事吧!”

  刘协原本大约是想和刘辩提一样的要求,便也试探着询问灵帝。

  灵帝佯装生气道:“都不提要求,那此赌约不如作废罢了!”

  刘协当然不愿意,小脸皱成一团,冥思苦想。

  刘辩在一旁偷笑,被灵帝横了一眼,他不以为意。果然,下一秒,灵帝自己也偏头偷笑起来。

  半晌,刘协总算想到了一个可以提出来让灵帝应允的事。

  “我想和阿兄一起去东观读书。”

  刘辩愈发幸灾乐祸起来,他还清楚地记得,几个月前他也曾作此提议,灵帝当时信誓旦旦地向他保证,一定可以说服董太后。

  结果……

  灵帝好些天都不好意思向刘辩提这件事。

  刘辩能想到,灵帝自然也能想到。

  不愿丢脸的他再次做出了保证!

  于是乎,在接下来的几天中,刘辩眼睁睁地看着数个月之前的事再次重演。

  不过后来他从张让口中打听到,这次灵帝失败的原因与上回不同。

  这一回董太后同意了刘协去东观读书,但却提出了要求。

  董太后想让郑玄和蔡邕亲自教授刘协。

  哪怕灵帝再昏庸,也干不出命令当世大儒去给童子开蒙的事啊!哪怕这个童子是皇子。

  更别提现在这俩人教刘辩只能算是副业,各自的主业都是灵帝亲自准许的。

  一同读书这事再次不了了之。

第43章 战事进展

  也是在这段时间,灵帝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启发,见原来的关内侯卖不上价,于是给关内侯升了个级。

  不仅给原本就有的金印紫绶,还新增可以把爵位传给后代子孙,仅仅只要五百万钱,每年还有俸禄可以拿,看上去非常美好。

  堪称顶级投资,长久回报。

  五百万,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这天,刘辩来到玉堂殿,见灵帝心情很好,便问起缘故。

  原来,是在长沙平叛的盖勋传来了好消息。

  他上任不到两个月,联合荆州刺史王睿,增加郡兵、提拔军官、整顿军备。

  此后率军攻打聚众一万多人的区星,一战而下。

  盖勋遂上书表功,并告诉皇帝他下一步准备继续率军平定分别在长沙郡南边的零陵郡和桂阳郡起兵响应区星的周朝、郭石。

  最让刘辩留意的是,盖勋在奏书中以功举荐了一人为军司马。

  黄忠黄汉升。

  可惜盖勋在奏书之中只夸赞了黄忠的战功和武勇,对于黄忠的履历只说黄忠是南阳人,是南郡的县中小吏,没说究竟是如何挖掘到他的。

  刘辩打算等以后盖勋回雒阳了,要好好问一问。

  对于盖勋的奏书,灵帝没有不准之理。盖勋做的越好,越说明他没有看走眼。

  因着心情不错,这天灵帝处理政务的时间要比往日多上不少。

  ……

  刘辩本以为盖勋能举荐出一个黄忠已经非常不错了,结果,没过多久,盖勋又给了他一个惊喜。

  十月,盖勋刚同王睿一起征讨完周朝、郭石。

  平定之后大军还没离开呢,便有零陵郡人观鹄自称“平天将军”,带人劫掠桂阳郡。

  这不是自己送到刀口上来了嘛!

  盖勋这次来荆州,就是为了平息叛乱的,根本不做犹豫,当即联合零陵郡太守,率部征讨。

  这次,他又发现了一个军事人才——零陵人黄盖黄公覆。

  黄盖的起点要比黄忠要高,他先为零陵郡吏,后又被举孝廉,成了郡治泉陵县尉。

  他被盖勋发现的过程也在奏书中被很简单地呈现出来——黄盖奉太守命率领郡兵服从盖勋调遣。

  此前周朝、郭石败亡的太快,没给黄盖发挥才能的空间,然天不绝人之路,“平天将军”从天而降。

  刘辩想到,原本孙坚应该就是在这次平叛中将黄盖纳入麾下。

  考虑到现在孙坚被封为了乌程乡侯,虽然比不上历史上的县侯,但也算不错啦,还提前了几个月呢,乌程县距离孙坚的本籍吴郡不远,正是功成名就之时。

  刘辩琢磨着他应该不会在意……的吧?反正孙坚也不知情。

  相比较荆州盖勋的顺利,幽州叛乱规模更大,平叛难度也更高。

  而且,活跃在幽州北部的鲜卑三部又有趁乱南下寇略幽州和并州的趋势。

  刘虞无奈,只能从内附的南匈奴调兵。

  刘辩知道历史上的匈奴与鲜卑绝对称不上安稳,又听曹嵩说朝廷断绝给匈奴的赏赐已经好几年了,心中登时警钟长鸣。

  他虽不记得具体在这个时候匈奴有没有趁火打劫,但在他的记忆中有匈奴多次入侵雒阳关中地区的印象。

  而且刘辩现在的便宜师姐蔡琰,历史上便是在某次匈奴入寇时倒了大霉。

  想让这帮胡人心甘情愿地打白工,刘辩觉得是天方夜谭。

  可刘辩得知这件事时刘虞已经通过使匈奴中郎将完成调兵了,而南匈奴羌渠单于也痛痛快快地派了兵。

  并且在此之前,南匈奴已经被灵帝下诏调过一次匈奴兵协助幽州平乱了。

首节 上一节 21/3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