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207节

  他强调说:“此事非是以新乡之力可以完成的,须得上报!”

  ……

  “什么?何伯求想要在现在开拓河道?”

  赵融顾不得擦额头上的汗,只觉得自己幻听了——“你看看外面,雨还正下着呢?这种时候征调徭役,让百姓们冒雨干活,与让他们送死有什么区别?”

  郡丞赵温最开始也以为是何颙犯了什么癔症,可在明白何颙所想之后,他改变了想法。

  赵温虽也姓赵,却和赵融没什么关系,而是因病去职的前执金吾赵谦之弟。

  他摊开早就准备好的舆图,对着赵融解释说:“府君且看,近年来府君接下皇甫太尉留下的重任,重修了诸多沟渠用以灌溉,其中多是荒废百年以上的。”

  “但某些沟渠因为暂时用不到而被搁置。”

  “可府君且看,两百多年前的先人修建这些沟渠是有原因的……何伯求说,那时候三辅之地的降雨要多于现今,所以古人考虑到了泄洪的问题。”

  “无人知晓而今这场何时会停歇,可自今岁之初雨水便不同寻常,若再持续些时日,只怕水灾一成必然!”

  赵融望着慷慨陈词的赵温,嘴上不禁念叨着:“无人知晓……”

  好一个无人知晓,假如用百姓性命开出的沟渠河道最后却没派上用场,那自然是他这个右扶风的责任……

第364章 不敢失君子之望也

  防患于未然,听起来很正确,但……代价是什么呢?

  对于赵融来说,代价就是百姓们需要在此大雨天气冒着风寒的风险干活。

  有些贫寒百姓连衣服都常年只有一套,更别说足够挡雨的斗笠蓑衣了。一场大雨,引发的病症便足以击垮一个人。

  假如……赵融不得不考虑一个可能性……眼前这场雨似乎看不到尽头,可要是冒着风险修好的沟渠还没派上用场就天晴了呢?

  错误决策造成百姓伤亡的责任只有他能背负。

  赵融没能立刻做出决定。

  赵温虽希望赵融能立刻做出决定,却也知道赵融将会承担的压力,并未催促。

  送走赵温之后,赵融又回到了先前与赵温说话的房间,赵温留下的舆图还在。

  其上沟渠、支流标注分明,最终将能引水汇入横穿右扶风的渭水。

  赵融在任期间组织恢复了许多两百多年前的沟渠,有些与重新开掘无异,对于水利这块并非一窍不通,知道舆图上谋划的可行性。

  正因如此,他才万分纠结。

  待到饭点,一顿能吃三碗饭的赵融罕见地吃不下去饭了,原本他最爱的炙羊肉如今入口仿佛味同嚼蜡。

  他本可以心安理得的什么都不做,但如今知道了这些,却再也心安理得不起来了。

  偏偏严酷的现实决定了,他这么越是迟疑,应对风险的时间就越少。

  他既可以去赌雨水不停,也可以去赌雨水明日即停,倘若是后者,他什么都不做反而是对的。

  关键在于,这场雨会下多久?

  他的妻子儿女看出了他的纠结,却都未多说什么,只是将炙羊肉推得离赵融更近了些。

  赵融又朝嘴里塞了一口带着热气的炙羊肉,就算他什么都不做,就算右扶风真的发了大水,可这是天灾……人力有穷时!

  还是保守点好,他还能继续吃炙羊肉。

  然而,为什么心中总觉得憋屈呢?

  赵融又想到了曾经跟随皇甫嵩组织屯田的岁月,个中艰辛犹在眼前。

  他忽然明白自己为什么觉得憋屈了——这这片土地上的,是他数年的心血……若让这份心血被莫名其妙的洪水冲走,那他这几年流的汗、减的膘,不就白费了嘛!

  赵融有了决定,饭也不吃了,立刻出了家眷居住的后院来到郡府的前衙,命人立刻传赵温前来相见。

  没多久,郡吏便领着赵温前来了。

  赵融迎来赵温后,不禁问道:“子柔未走?”

  赵温知道赵融此时见自己必是心中有了答案,笑道:“我知府君必会再见我,是以只在府外车中等候,不敢劳烦府君久候。”

  赵融面露笑意:“不敢失君子之望也!”

  两人相视一笑,很快投入了正事,对着舆图规划起来。

  “只要谋划得当,未必会有多少伤病。”

  “斗笠蓑衣可以先行筹备,姜汤热饭也可先行准备。”

  “听说陛下在鸿都门学专门设立了医科,而今扶风正处缺医少药之际,府君不妨上书陛下,请陛下下令援助!”

  说着说着,赵温的肚子忽然响了两声。

  赵融自责道:“我自己吃了个半饱,却未曾考虑到子柔还饿着肚子,实在是我的过错。”

  赵温道:“为大事计,何思一饭?”

  赵融摸了摸自己的肚子,说道:“食不饱则力不足,恰好我亦没吃饱……边吃边谈……”

  说罢,马上让人准备饭食。

  赵温也知道自家府君素来贪吃,体形就是最好的明证,没有推辞。

  而且,他也是真饿了。

  连绵大雨之中,右扶风正在赵融的牵头组织之下开始了预防大水的行动预案。

  原本预料中百姓们对于冒雨干活可能会产生的抵触情绪并没怎么出现,更多的百姓如新乡一般,希望保护好他们来之不易的家园。

  哪怕这次是在与天斗!

  ……

  渭水横穿右扶风,在京兆尹长安县之畔与泾水合流,继续前行,并在弘农郡华阴县汇入黄河。

  而此处震中华山,就位于华阴县。

  作为黄河最重要的一条支流,渭水的水位因为连续降雨而暴涨,而这段时间虽以扶风降水最多,其他地界也不都是晴天,黄河受其影响,向世人展示了其汹涌澎湃的野性一面。

  单在雒阳北面的黄河边,便能明显地感受到水量的变化。

  好在现在刘辩不用担心黄河水患,新莽时黄河变道,后在明帝时举倾国之力发卒数十万,以王景、王吴二人为主副主导修渠筑堤,耗时一年,花费过百亿钱。

  此次治理,足足让黄河稳定了六七百年,只能说感谢先人的付出。

  雒阳。

  对于赵融的决定,刘辩自然是全力支持。

  他也不知道这场雨会下多久,但过去数十年来的极端气候太多了,别的不说,光是中平六年,雒阳从六月开始直接就是三個月的阴雨天气,不见放晴。

  有备无患。

  对伤寒研究更进一步的张仲景才从交州归来没几个月,也被刘辩拉了壮丁。不过张仲景医者仁心,也很乐意去扶风。

  医者,包括鸿都门学医科的学生们,也都被安排去了不少。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不同的病症开出张仲景和华佗给出的对应的药方。

  大批的雨具、药材、锸(铁锹)等物资也都在刘辩的支持下开始被送往扶风。

  这些,是刘辩能提供的最大帮助了。

  而扶风面对的最大问题,最终还是要靠扶风人自己解决。

  ……

  右扶风渝麇县。

  “何公,这些活就交给年轻人去干吧!”说话的是个太学生出身的县吏,他早就听说过何颙的名声,早有仰慕之心,只是以往没有机会相见。

  他并没有因为何颙被以一种类似发配的方式送到这里种地而改变态度,而今终于见了何颙,言谈间很是敬重。

  “现在雨大,何公快去躲雨吧,要是受了风寒就不好了……”

  何颙却不听劝告,甩开拉着他的手,口中振振有词——“开挖沟渠,开拓河道是我支持的。岂能说完之后,只让你们冒风险?这样传出去,岂非让旁人笑掉大牙?”

  “你莫要再劝了,有这时间,还不如多挖两坯土。”

  “好,只是何公要是身体不适,定要去避雨……”

第365章 皇商

  刚给扶风送去支持,刘辩望着自己面前的奏书忍不住苦笑一声。

  弘农太守王宏弹劾麋竺和甄俨,言说二人借天家之名行商贾之事,只知以此牟利,而丝毫不知急百姓之所急,亦不知济危救困。

  俨然是觉得其下商肆应该在百姓受灾之时无条件地献出百姓需要的物资,如此,才配得上其背后的天家之名。

  麋竺甄俨前脚才在筹备雨具和药材的事情上出了不少力,后面就迎来了这么一封弹劾奏书……

  奏书中虽骂的是麋竺甄俨,但刘辩却在其行文之间看出了些指桑骂槐的味道。

  王宏的行事作风和政绩足以称得上是干吏。

  此次华山地震,他也是亲临震中,亲自主导灾后救灾重建。

  作为长吏来说,他不可谓不合格。

  只是他的弹劾……好吧,也不能说没有道理,毕竟百姓的生命永远应该被排在第一位。

  刘辩想了想,甄俨不在雒阳,麋竺为了物资恰好在,遂遣人宣见。

  麋竺甄俨二人算是刘辩给自己留下的白手套,专门用来干那些用官方手段不容易干或是效率低下的事情。

  一直以来两人干得都是些正规商业上的事情,与均输法并无什么牵扯。只是有刘辩作为后台,不用担心官吏这个最大的拦路虎,即便是正当竞争,也足以将产业做大做强。

  “陛下,臣冤枉啊!”

  见麋竺在了解到王宏的弹劾后第一时间做此表态,刘辩有些无奈。

  他心中也明白,麋竺一定是认为自己的份量不足以与二千石相比。

  遂安抚道:“子仲不必烦扰,朕今日叫你来,并无责怪的意思,只是想问一问个中缘由。”

  麋竺素来兢兢业业,把刘辩交待的事情都办得很好,值得刘辩如此相待,更别说麋竺连妹都已经献过了。

  “子仲畅所欲言即可。”

  麋竺顿了一顿,为自己辩解道:“陛下,臣私以为若如王太守所求,只怕将来各处商肆将与均输官无异。”

  他继续解释说:“陛下容禀,商贾虽素来被视作贱业,遭人唾弃,可若想使产业分布四方,何其难也!”

  “单就各处商肆主事来论,既要信重,不能时时查问,又不能放任,使之滋生奸心……”

  “若要给予商肆主事便宜行事之权,臣只担心放权容易收权难,之后地方但有所需,往往会先取商肆之财,而若双方勾结串通,则更是难防……”

  刘辩明白了麋竺的想法,如今麋竺与甄俨替刘辩经营的产业主导权在他们俩的手中,直接听从刘辩的命令,属于是皇帝占股的私企。可要是与官府做进一步对接,私企的自由身份就容易丧失。

  万一再被官府逮着薅羊毛,只怕连盈利都艰难了。

  刘辩当然希望一旦地方出现天灾人祸,各方都能力往一处使。

首节 上一节 207/3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