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201节

  原本唯二明确知道刘辩这一想法的人是卢植与荀彧,卢植是最先告诉刘辩地方现状的,荀彧是首先在刘辩面前提出改革税制的。在不远的未来,应该还要算上一个尚书令盖勋。

  现下卢植不在,只有刘辩与荀彧两人密谈。

  荀彧坦诚地说:“臣多次翻看光武皇帝之时度田之始末,见并非所有郡国都有乱象,有强项者亦能保一方安稳。而今五州之地已经安排了不少朝廷派出去的使者充任县中长吏,接下来便是……”

  “二千石!”两人异口同声。

  荀彧的想法与卢植英雄所见略同。

  刘辩受卢植的提醒,早有考虑——他能重用信重的绝不止带着东宫旧人标签或是直接受过他提拔的大臣。

  譬如说侍御史中的田丰、王允、司马防等人,数年来不辞辛劳地巡察州郡,东奔西走,以他们的功绩,成为二千石绰绰有余。

  田丰德才秉性自不必多说,如王允,虽然在历史上除掉董卓大权独揽后表现地过于刚愎自用,但有一点,他的立场没问题。即便将来他反对重新度田,也不至于放任治下起兵反叛。

  又如司马防,刘辩对他知之不深,但有一点,司马氏家族可就在与雒阳隔着一条黄河相望的河内郡。靠着太学生乡吏打下的基础,结合拥护汉室的人心,刘辩敢说如今的司隶绝对称得上稳如磐石,他根本不怕司马家闹出什么幺蛾子。

  目前朝中还有数个比较重要的职位空缺——原河内太守赵谦因为久病难以担任执金吾,还需另寻人选;尚书台在卢植离开后,需要一个新的尚书仆射来为盖勋分担一二;还有吴脩离任后的将作大匠、王粲之父王谦接任光禄勋后空缺的光禄大夫……

  这些都是可以直接调二千石入京担任的职务,虽官秩高低不同,实际权力也不同,但有着京官的天然优势,都还能称得上算是晋升。

  官职挤一挤,总归能一点点挤出来的,大不了刘辩再为自己增加几个侍中,作为最高级别的内臣,也不算亏待了入京的二千石。

  荀彧见刘辩胸有成竹,不复多言。

  而刘辩则在思考,荀彧需不需要借此机会外任二千石以作历练——与旁人不同,就算荀彧外任,将来重新度田之时,刘辩也要把他召回为自己出谋划策。何颙虽还在右扶风种地,可他给荀彧留下的“王佐之才”评价却是名副其实的。

  其实荀彧在接受刘辩借何苗之手征辟为黄门侍郎前,就曾被时任颍川太守的阴脩察为主簿,和他同一批的还有钟繇、荀攸、郭图等人,俱是一时俊才。

  两可之间,刘辩决定等到两日后问一问曾经在尚书台与荀彧有过不少接触的卢植。

  果真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随后刘辩与荀彧二人又细细讨论起了以后。

  ……

  转眼之间,秋去冬来,光熹三年最后的尾声即将到来。

  在这一年的收尾阶段,各方面的成果也随着各郡国上计吏的陆续入京而被汇聚到雒阳。

  刘辩从来没有过过这样的富裕年。

  近两年整体上的风调雨顺,尽可能少的战事,为恢复民生提供了合适的外部条件。

  此外,均输法施行的第二年,虽不再以买卖粮食赚钱,但光是转卖特产预计也有近亿的收入了,虽比首年略差一点,却也超出期望。

  而抄家的回报率更是高到天际,三七分配之后,得了七成收益的国库前前后后得了超过十亿钱。

  这些体现到国库之上,直接表现为逼近了桓帝之时六十亿钱的大关。

  即便是大司农袁滂,这么情绪稳定的一个人,最近脸上也时常洋溢着笑容。

  无他,自他成为司农卿掌管国库以来,每年都要精打细算,勒着裤腰带过日子,吃完上顿没下顿。尤其是年底和年初缺乏收入的时候,每每都要发愁如何去发每月的俸禄。

  而今看着从未如现在这般丰盈的国库,由不得他不开心。

  就算其中近五分之一的钱是不可持续的,但现在,就在眼前!

第357章 初雪(二合一)

  光武之时,将汉家原本的后宫妃嫔等级做了诸多删减,最终在皇后之下只保留了贵人、美人、宫人、采女这四级,待遇也与此前完全不能相比。

  在前汉时,稍有些位份的妃嫔都有对应的爵位和俸禄,而现在,有印绶俸禄的只有贵人,自美人以下,连月俸都无,只有每年的赏赐作为年薪。

  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初桓帝与宪帝疯狂地扩充后宫,采女数千,还不付工资,本质上跟仗着皇权白嫖没什么两样。

  然后这么一大帮人的吃穿用度,尤其是在衣服上。为皇帝服务,要消耗甚多绢帛,所费俱是民脂民膏。

  所以,也怪不得当初一大批清流看不下去,屡屡劝谏希望开释未得礼聘亦未受幸御的采女。

  而等到刘辩这里,完全没人提这个茬了。

  相反,扩充后宫反而成了群臣所望,即便如蔡邕、董承这样女儿在宫中为贵人的,也说不出反对的话。

  经过两位太后的一番精挑细选以及刘辩的插手,刘辩的后宫增添了十位采女,这些采女全都来自官宦之家,身份最低的东海麋氏,家中也有个麋竺在当郎官,前途似锦。

  而这十位采女中,一入宫便得以晋升的,只有一人——袁术之女袁歆,甫一入宫便被封为美人。

  她们居住的地方就不再是三位贵人所在的中宫了,而是妃嫔们本该居住的掖庭。

  但刘辩现下的心思并不在新晋的采女们身上,先后有孕的蔡琰和唐婉而今早已显怀,宫中自两位太后以下对待两人绝对称得上“含在嘴里怕化了,捏在手里怕碎了”。

  尤其是过去有先帝子嗣夭折的先例,许多人都担心发生意外。

  刘辩也不例外。

  别的不说,单就鸿都门学的医科,数月来便在华佗的带领下,在孕妇、婴儿的相关问题上投入了许多人力物力。

  至于刘辩根据鸿都门学收集到的数据,顺势“发现”妇人生产难度和年龄的相关性,则算是一桩插曲了。

  十月底,雒阳下了冬日的第一场雪。

  蔡琰所在的殿中,刘辩正在作陪。

  殿中的火炉没有太过旺盛,却也足以将殿内与外界分割成两个世界。

  因为没有大风,殿中的窗户开着,蔡琰安躺在一张固定好的躺椅之上,手中捧着一卷书,可她的目光全然没落在书上,入神地看着窗外的雪花纷纷飘落。

  自天冷以来,蔡琰整個人逐渐变得慵懒了许多。

  刘辩也没有闲着,眼下,正是汇总上计结果的时候。他手捧着公文,心情因为结果而非常愉快。不多时,他看得乏了,不自觉地将目光放到了躺椅上的人儿身上。

  休息了一会儿,刘辩又将目光投回了公文之中。

  待到天色稍暗,刘辩回过神来,瞥了一眼窗外,却见雪越下越大。

  眼下这时节,雪下得太大,可不是什么好事啊!

  见刘辩从文书脱身,其间已经小憩过一会的蔡琰忽然开口说:“今日下雪之前,万年来过了。”

  “她说什么了吗?说起来,我也有好几日没见到她了。”刘辩随口说道。

  “何止几日?万年同妾说,少说得有十余日未见到她的皇兄了。”蔡琰笑着说。

  刘辩的确没意识到已经时隔了这么久了,他解释说:“近日一直忙于上计之事,待上计事毕,便空闲些了。”

  “这话君亲自去同万年说吧……”蔡琰顿了一顿,又问道,“君可还记得万年现今年岁几何?”

  刘辩当然记得,立刻答道:“应有十五了!”

  他看向蔡琰,马上明白她话中之意,曾经跟着他屁股后面跑的小万年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了。

  虽说刘辩觉得虚岁十五还是太小了。

  这年头,贵女留到十五六岁再嫁并不算太少见,至于男子,二十以后也是有的,反倒是平民普遍早婚。

  刘辩解释说:“前阵子华元化那边研究妇人生产之事,得出结论,若女子太过年幼,生产会更具风险,我已命人将此结果传向民间。万年的婚事不急于一时,朕心中已有人选,不过成与不成,还要看万年自己愿不愿意。”

  蔡琰见刘辩一本正经地说起生孩子的事,哪怕她即将要为人母了,也未免有些羞涩,只答道:“妾知君心中记得万年的婚事,就放心了。”

  知道刘辩愿意给刘寿决定婚事的权力,蔡琰打心底里替刘寿高兴。

  随后,两人私聊间又聊到前两日蔡母入宫探望女儿时告诉蔡琰的消息。

  不止士大夫之间有交情,夫人们也有。

  和士大夫一样,夫人们也有各自的社交圈子,虽然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丈夫影响。

  虽然其中都是一些家长里短,但也不能说全身没有对刘辩有用的信息。

  比如杨彪的夫人、袁术的姐姐袁氏,这数月来就对蔡母很是亲近,不难猜测,她做这件事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掖庭的袁美人,希望袁美人能被宫中的蔡贵人拉扯一把。

  刘辩则像蔡琰讲述了他知道的关于袁术的数个故事,包括被袁隗用钱财拿捏住的事,让蔡琰笑了好一阵子。

  刘辩觉得,与其让后宫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内斗之中,不如给她们找点事做。

  不然每日除了争宠和算计别人就没有别的正事了,想不内斗都难。

  当晚,蔡琰虽以身体不便为由想要将刘辩赶到董姮的宫殿,但刘辩并未离开。

  一夜安静。

  ……

  次日,雪依然大大小小地下着,几乎没停过。

  这天,刘辩听从了蔡琰的劝说,来到了董姮的殿中。

  在刘辩看来,董姮要比她的父亲董承聪明多了,也不知有点五大三粗的董承是如何生出这么个女儿的。

  与昨日蔡琰不同,刘辩处理文书时董姮会在一旁侍奉作陪,红袖添香。

  董姮在刘辩的面前表现地大方得体,可同为贵人,却只有她未曾有孕。虽她长在边地,性情也沾染了些边地的豪放,然刘辩与她相处时,仍能感觉到她心中略带不甘的情绪。

  入夜之时,董姮趴在刘辩耳边,柔声说道:“妾还记得当初看那画本,有一幅还未曾试过,卿可要一试?”

  刘辩闻言,哪里肯服输?立刻翻身掌握主动权:“卿细细言之。”

  近半年来,董姮在闺房之乐上大胆奔放了不少。

  待到第三日,刘辩醒来,发觉雒阳的雪终于有了停息的迹象。

  他站在皇宫之中,向东望去,心中思量,不知五州之地是否也有这么大的一场雪。

  皇甫嵩仍要留在兖州处理私兵的后续事宜,要在明年才能回归。其余四州没有转任县中长吏的使者们已经先后动身回京,黄琬和杨彪将会是年前最后一批。

  而在素来早雪的北地,也不知这一场雪是何等情况。

  今年棉花的种子更多了,种植范围也更广了,但其终究不是能吃的粮食,想要让百姓主动种植,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一两月之前,大批棉衣被发往幽并凉三州,供给戍边兵卒。毕竟现在棉花的种植主要是朝廷以朝廷和皇商为主导,在必须保证足量粮食产出的前提下,棉花的产量终究不足。

  若想要效仿朱元璋那样直接发布政令,根据每户的田亩不同,强行规定种植相应面积的棉花,首先要做的便是把种子无条件地送到农户手中并教会他们种植方法。

  刘辩这么坚定地整顿吏治,所为的不正是在这个时候派上用场,减少中间商赚差价嘛。

  以今年收获的种子,明年或可以在部分地区稍作尝试。

  棉花相较于麻和桑,在保暖效果上领先太多了。

  但要让百姓们主动认可种用来保暖的棉花胜过能吃的大豆,刘辩觉得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正如刘辩所猜测的,并州的雪下的更大,时间也更久。

  天寒地冻,羌渠单于穿着天子赐予他的棉衣,一点都不觉得寒冷,身体温暖的同时内心更是火热。

  他扫视着眼前的众人,毫不讳言地说道:“我知道你们背地里是怎么骂我的,骂我卑躬屈膝,是汉人的可汗,不是匈奴人的可汗……”

  “今日,你们睁大眼睛,看看我身后的粮食……告诉我,我错了吗?没有我,今年冬天你们的部众要冻死多少?”

  “可今日,尔等来求我,甚至不愿意恭敬地拜见我,真心实意地称我一声单于!”

  慷慨激昂间,仿佛为了佐证羌渠的话,阴沉的天空又开始飘起了雪花。

  有经验的匈奴人脑海中马上浮现出了曾经经历过的白灾,若只有先前的那场大雪,羌渠这里的粮食对他们来说是锦上添花,而若再来一场如此规模的大雪……

  积雪覆盖草地、羊群无处放牧……

首节 上一节 201/3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