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只带走了阿珍。
倒不是为了让阿珍替他牵马扛枪,而是带他去见皇甫嵩和傅燮。
在皇甫嵩这一路上的言传身教之下,关羽已经更倾向于先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他所遇见的这群氐人。
放到以前,他会毫不犹豫地将这些人迁去屯田,但现在,他会更多考虑到以此地为据点,应对将来必然会面对的塞外羌人的问题。
于是乎阿珍骑上他的瘦马,带着部族中最珍贵的一把铁刀,穿着缝缝补补好多遍的旧皮甲,身侧挂着自制的猎弓,身后还背着一壶带着弧度的箭羽……哦,只有箭,没有羽。
不过也算是全副武装,威风凛凛了。
虽然装备连关羽带来的职位最低的骑卒都比不上。
临走时,阿贵带着村中的氐人们相送,还有人抹起了眼泪,目送着他们的勇士离开。
……
在回程的路上关羽一路思考着,阿珍不敢打扰他,与向导聊了一路,嘴几乎没停过,言语中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军中向导若非看在关羽看重阿珍的份上,听的他直想把阿珍的嘴给堵上。
忽有斥候来报,说是遇见了军司马赵云,同在返程路上。
而且赵云所部还押着一帮羌人俘虏。
闻此消息,关羽立刻率兵与赵云会合。
皇甫嵩和孙坚终究没有选择将从贼的羌人部落全部赶尽杀绝,而是将降者迁至后方交给傅燮。
毕竟凉州地广人稀,在汉人数量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必须要保证更多的羌人心向汉室。
两人合兵一处,此前赵云驻守威兴门时关羽就担任羽林中郎将了,两人都很得皇帝的看重,互相还算熟悉。
在余下的路途中,两人分享了分别的这两天的经历。
与关羽意外遇到氐人不同,赵云遇到了从贼的羌屯,他确认之后便率兵攻打。
还特意留出缺口放任羌屯中的羌人去金城报信。
战斗很顺利,于是乎便有了眼下这群老幼居多的俘虏。
第200章 不讲武德
赵云知道皇甫嵩的命令是对的,他的行动也是在坚决执行军令。
进攻时的他毫不犹豫,因为主将的心慈手软会葬送士卒的生命,他不会这么做。
可攻击之后的现状……面对绝望的老弱妇人、哭泣的孩童,赵云心中不免踟蹰。
赵云数次向俘虏们宣扬朝廷的新政策,描绘美好的前景。
但大约是过去汉室派来的长吏们在这些羌人的心目中留下的反复无常的印象过于深刻,攻击过他们的赵云单靠唇舌无法说服他们。
起码赵云自己是这么以为的。
等到行军途中休憩时,他将自己的烦恼说与关羽,然而二人难兄难弟,关羽也有同样的烦恼。
他们都是不愿向手无寸铁者妄动刀兵之人。
“两位将军是在担忧那些羌人吗?我看他们走路慢腾腾的,是不愿意追随将军吗?”阿珍忽然冒了出来,问出这么一番话。
赵云之前就从关羽口中知道了阿珍的身份,对他没啥偏见,点了点头说道:“他们已降,是以我不愿以死惧之。但要是继续拖延下去,大概要误了归期了。”
军令如山,那时他就别无选择,只能用刀兵代替唇舌了。
过去,赵云在幽州时,但凡对那些降人稍稍好点,便会得到降人们的感恩戴德。可在凉州,他的经验竟然失效了。
阿珍请求道:“将军要是信得过小人,小人能让那些羌人加快行程。”
赵云看向了关羽,后者点了点头。
赵云于是叫来一个曲候,配合阿珍。
阿珍很快骑着他的瘦马奔向羌人俘虏。
稍后,赵云与关羽便见到,阿珍每到一处,没过一会儿便能引来那处附近的羌人俘虏剧烈的反应,如此数次,所有羌人都经历了一遍。
而军候派人来报:“他说的是羌人的话,属下没有听懂。”
阿珍则一直游离在羌人的附近。
待再度启程,赵云和关羽发现羌人的行动竟加快了许多。
两人好奇地叫来阿珍,询问缘由。
阿珍一脸憨厚地伸出一只手挠头,回答道:“我只是告诉他们,他们拖累了我,如果他们不恭敬些,还继续拖延,我会向将军进谗言,将他们全都杀掉。”
“将军太过心善,之前对他们太好了。所以他们得了好处就想要更多的好处,我常常与羌人接触,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
“由我去吓唬他们,他们只会恨我,而不会恨将军。”
“要是没其他事,小人就再去看着他们了。”
“……”
阿珍离开后,赵云看向一脸无辜的关羽,好一会儿才开口:“云长,我们这算是以夷制夷吗?”
“达者为师?”
关羽忽然明白了,他们对于凉州的残酷还是缺少些了解。
二人在归期之内回到大营之中,皇甫嵩果然对氐人部族很感兴趣,也肯定了关羽的远虑。
汉军这边,随着于夫罗带来的三千南匈奴骑兵顺利抵达,加上与南匈奴早无联系的北地匈奴与安定羌派来的步骑,汉军的人数进一步增加,超过了两万人。
兵贵精不贵多,这两万多人中包含了一万汉军精锐,在这个时代,没有任何人敢小觑。
各处来的义从,尤其是南匈奴骑兵,由于常年应对鲜卑,有时还要面对汉室的征调,最是精锐。
有了这些骑兵的加入,皇甫嵩与孙坚对从贼羌屯的攻击更加频繁,而汉军总会留下人去金城报信。
金城郡。
韩遂已经劈断了两张桌案。
随着部族遇袭的消息传到韩遂军中,除了湟中羌、烧当羌等羌屯在韩遂后方的羌人外,诸多羌兵纷纷向韩遂告别去回援各自的部族,哪怕有些羌人的羌屯还不在受袭击的范围内。
而那些部族已经被袭击的羌人则希望找回族人,甚至还有生出投汉念头的羌人。
投汉一念起,刹那天地宽。
毕竟,从传来的消息来看,他们的族人大概还活着。
韩遂能聚齐羌人为自己所用,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他在羌人中的声望,他明白,此刻他一旦强行阻止羌人归去,多年累积的声望必将毁于一旦。
此前交换质子的信件始终不见回信,韩遂便知道马腾背誓了。
不得已,他只能先留下防备马腾偷家的羌兵,随后亲自率一万余羌胡骑兵前去救援。
之后又与阎行合兵,同样将步卒留下固守城池,凑够了一万五千余羌胡骑兵直面汉军。这一万五千余骑是韩遂手中能拿得出的最强机动力量了,超过了汉军中的骑兵数量。实际上,若非汉军大兵压境。他是绝凑不出这么多羌骑的。
只是羌骑也只能在马匹、刀枪与弓箭上与汉骑比上一比。论起铁铠和马甲,则根本没有可比性。
韩遂的想法是借助骑兵的机动性不与汉军决战,并凭借足量的骑兵压迫汉军的行动范围,最后将此战变回成汉军的攻城战。
他的想法很美好,为此还特意没有携带步卒。
但皇甫嵩岂能让他如意?
皇甫嵩与孙坚虽兵分两路,但他二人本就刻意控制,两路汉军相距并不并不远。他们本就对韩遂的到来早有预料,在探查到韩遂的消息后,很快就合兵一处。
一众将校都明白,此次将韩遂引出来,就是皇甫嵩谋划中的决战。
如能一战击破韩遂所部这股最大的叛军,那么接下来凉州的平定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皇甫嵩来说,这样做可以省下好多钱粮!
负责三辅屯田这段时间,皇甫嵩每天都要考虑钱粮的问题——什么时候放粮、放多少、能不能省下来……每一项都需要细细考量。
他对省钱的必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汉军与凉州叛军两军刚一对垒,皇甫嵩就聚集大军,只留了少数士卒留守大营,随后——全军出击。
这次皇甫嵩不讲什么计谋,只有正面的硬碰硬,强者胜,弱者败。
见到这一幕,韩遂都愣了一下,他过去两次面对皇甫嵩,皇甫嵩次次都先以守应对,怎么这次就见面就打,不讲武德?
你骑兵没我多,见我这四舍五入两万骑放在这儿,不害怕吗?
凭什么啊!
阎行清楚韩遂出兵的目的,大声问道:“大人,是战是退?”
第201章 都是为了胜利
见面就跑?
脸都不要了!
恐怕他这边跑了要不了两天麾下的羌人也要全都跑了。
羌人慕强,他可以败,但不能还没打呢就不战而逃。
韩遂明白,他只能打。
皇甫嵩孤注一掷,他只能奉陪到底。
既分高下,也决生死。
……好吧,韩遂没有这种觉悟。
此刻,他已经开始后悔没带上步卒了。
在他的命令下,羌人们以部族为单位,策马应战。
韩遂刚刚做下反击的决定,汉军这边始终没有半点迟疑,跟随着进军的鼓声向前突袭。
在振奋人心的鼓声之中,尤其是西园军和北军的将校们,心中都憋着一股劲。
一是新军,备受期望,数次出动的战果也配得上这一点,一是战功累累的功勋部队,成员多是世代为兵,根正苗红。
双方都想证明自己不弱于人。
黄忠正值壮年,西园军中,无论是马战、骑射还是步战,他都是军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只有张飞能说上一句“我二兄能与黄校尉相争”。
曾经黄忠有次听到这话,便笑眯眯地回应道:“益德什么时候才能西园第一啊?得在我老了时!”
只可惜张飞不在此处,黄忠暗暗惋惜。
理论上,兵力越多,个人的武勇能起到的作用就越少。但战场上,尤其是现在的骑兵对战,本就是由一个个局部战场的厮杀构成的。
黄忠披着坚固的铠甲,簇拥在他身边的俱是他这般全副武装的骑士。
他们将作为一个箭头,撕破敌军的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