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镠今天又做了一恶,在批奏疏的时候骂人,主打一个随心所欲,一点委屈不受。
大明言官甚至要陷入亲爹亲妈保卫战之中。
“我滴个天奶奶哟,这特娘的是人干的活儿?”朱翊镠看了一会儿就乏了,连骂人的力气都没了,就拿着桌上的印章,盖了几份,彻底瘫在了椅子上。
朱翊镠都不知道自己皇兄,到底是怎么看得下去的这些狗屁不通的文章,这根本就是精神折磨。
“殿下慎言。”李佑恭赶忙说道,可不能腹诽君上。
朱翊镠才不会慎言,他大大咧咧的说道:“皇兄跟我说,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陛下真的不是凡人,这活儿给我,我直接让司礼监批红得了。”
“李大珰,你说皇兄知道我如此胡作非为,会不会直接不南巡,回北衙了啊。”
“陛下来了封信。”李佑恭拿出了一封南巡队伍送来的书信,陛下刚走了一天,书信来往自然很快。
“快快拿来!”朱翊镠拿过了书信,拆开一看,上面就写着两个字:就这?
“就这?就这两个字吗?没有别的叮嘱了吗?我这么胡闹不训诫也就罢了,还嘲讽我?!”朱翊镠看着书信,脸色肉眼可见的变得红润了一些,显然是有点破防。
就这,虽然只有两个字,但透露着皇兄的一点点失望,这封建专制的铁拳力度,不过如此。
朱翊镠忽然想起了皇兄手刃贱儒陈友仁,陈友仁美化倭寇,污蔑戚继光东征平倭,皇兄直接将其当街手刃。
皇兄一直在带着镣铐起舞,在带着面具生活,那个杀人不眨眼的皇兄,才是真的皇兄。
“不对,皇兄这意思是骄纵啊,就是说,继续干就行了,问题不大。”朱翊镠收起了书信说道:“吃罢饭没事干,到那街上转一转,找到几个倒霉蛋,抓进大牢里。”
朱翊镠美滋滋的用了午膳,真的带着人上街了,这次抓人,抓的是坐寇。
京师也有坐寇,但得益于王一鹗、沈一贯、王希元的强力整治,‘京师十里之外,大盗十百为群,贪风不止,民怨日深’的景象已经消失,但是这不代表京城已经成了地上神国,事实上,坐寇依旧遍布整个京城。
而这次朱翊镠主要打击的就是城中的水窝子,以甜水井为中心的许多井口,都会盘踞一群挑水夫,挑水夫最是辛苦,挑水往来于坊市之间,穿行不止,寒暑不休,但辛苦钱,往往都被这水霸们给拿去了。
这一次,朱翊镠带着赵贞元招摇过市,抓的就是这帮水霸。
朱翊镠在京师肆无忌惮的胡闹,大明皇帝朱翊钧已经走到了天津州,得益于驰道的修建,大明皇帝如此庞大的南巡队伍,抵达天津州行宫,只用了一天。
规模越大,行军的速度越慢,即便是徐达这样的名将,带着大军前进,一日只能走三十里罢了,但驰道、铁马的出现,让大明军队的行军效率,从一日三十里提升到了一日九十里。
如果不是这么多随从、日夜兼程的话,从南衙到北衙,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快时间为十五天,由大明宣宗皇帝亲身实践证明。
洪熙元年,明仁宗朱高炽暴病去世,而此时身在南衙巡视的朱瞻基只能日夜兼程赶到北衙继位,从收到讣告,到赶回北衙,正好用了十五天的时间。
朱翊钧自然不需要那么赶,三月抵达扬州府,渡江后至南衙,四月到苏州,五月至松江府,之后的行程未定。
南巡是喊了数年,筹备了近一年的时间,所以行程是完全确定的,临行前也是晓谕四方。
皇帝出巡,绝没有微服私访之说。
朱翊钧下榻之处,仍然是上次阅舰式的燕正楼,因为随从人员众多,需要这样的场地,安排住宿等事。
“此番巡历,即便是朕一再下旨,告诉地方官吏,应沿途供用,皆令在京所司储备,丝毫不取之民间。巡历乃是抚恤编民,问俗观风,凡经行之地,绝不可大肆操办,百姓需各安营生,照常宁处,反滋扰累万民,朕这么下旨,但看起来地方官吏并没有好好遵从。”朱翊钧颇为感慨的对着张居正说着。
这其实就是官僚完全对上负责制的具现。
大明皇帝三令五申,不得铺张浪费的搞接待,所有南巡供应,都已经令在京所司筹备得当,但大明皇帝到了天津州,河间府知府张又新和沧州知州焦利国虽然没有搞出万民空巷的动静来,但还是敲锣打鼓的安排了一场盛大的欢迎礼来。
天津城内,显然经过了一番大扫除,皇帝经行之处,连砖缝都被清理过一遍。
“张知府也是为难,这不办,言官自然一顶藐视王廷的大帽子就扣上了,这办的大,一顶不知节俭的帽子就扣上了,怎么做都是错,今日之场面,已经是极尽所能的缩减了。”张居正为张又新分辨了两句。
张又新已经绞尽脑汁的去寻找其中的平衡了,既让陛下觉得隆重,又不让言官抓着痛脚,大肆弹劾,还要得陛下的心意,要不然这接待本来是拍马屁的事儿,拍到马蹄子上,就显得有些愚蠢了。
张又新真的很想进步,他专门安排了天津州织造局的官厂匠人、织娘们,到车站迎驾,效果出奇的好,陛下和匠人、织娘们聊了很久,主要询问天津官厂的劳动报酬、官舍、三级学堂、惠民药局这四件事。
劳动报酬是对下分配,官舍、三级学堂、惠民药局,则是福利。
林辅成批评大明朝廷的官厂团造必然失败,就说大明官厂团造,过于着眼于劳动市场的公允、生产资料的归属这两个战场,还要看向另外一个战场,作为人必须要拥有和取得的权利,即人权,只有把匠人真正纳入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官厂团造才有可能真的绵延下去。
这是当年郑和下西洋,住坐工匠制的教训,当初大明造船业如日中天,等到太宗文皇帝一走,这住坐工匠只能四散逃亡,自谋生路,就是因为匠人阶级不是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在大明,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最重要的就是教育。
“河间府今岁共有秀才八百三十二人,而出身住坐工匠为八十六人,大约一成,已经很不错了。”朱翊钧带着一些笑容,说起了今年河间府的院试。
河间府自然不比顺天府,秀才额员其实只有四百二十人,洪武年间定一个县秀才二十人,一州三十,一府四十,但因为种种原因,进行了数次扩录,已经从国初四百二十人,增加到了八百三十人。
“三级学堂共有学生一千二百人,臣甚是欣慰,一成不够多,臣就盼望着,臣死之前,能看到住坐工匠出身的秀才、举人、进士能有三成,那便是死也瞑目了。”王崇古极为郑重的说道。
“什么死啊,活呀的,次辅莫要说什么丧气话。”朱翊钧非常不高兴的说道:“呸呸呸,乌鸦嘴。”
王崇古本来不打算跟着陛下南巡的,他年纪大了,车马劳顿,怕走在半道上,人就没了,但王崇古最终还是主动提及了要跟扈从陛下南巡,他想到了司马懿和李靖旧事,有的时候,人要自己找体面,而不是让陛下说出那句:昔司马仲达(司马懿)非不老病,竟能自强,立勋魏室。
这司马懿搞了一出死士夺位,闹得后世但凡年纪大点的臣子,都要心里打鼓,再加上王崇古本身就是反贼,就只能随扈南下了。
“宁远侯呢?”朱翊钧看了一圈,没看到李成梁,便询问起了去处。
戚继光略微有些躲闪的说道:“去逛青楼了,真的是,一言难尽。”
李成梁说到做到,他跟陛下说,南下就是看看秦淮河畔的青楼和他在铁岭的花楼,有何不同,这刚到一地,就直接去了。
“这…”万士和瞪着眼睛说道:“他可是堂堂宁远侯,他不要脸面,朝廷还要啊,这侯爷逛青楼,算怎么回事呢!”
“愿意去就去吧,打了一辈子仗,享受享受,也正常。”朱翊钧倒是无所谓的说道:“国朝的脸面,又不是靠这些繁文缛节撑着。”
其实万士和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其实是李成梁自保的手段罢了,喜欢金钱美人,就不会过分追逐权力了,他现在连辽东军的军权都放下了。
这是个很冒险的举动,但凡是陛下不保他李成梁,失去了军权的武将,就像是待宰的羔羊。
但李成梁入京一月有余,没有言官弹劾,因为陛下的态度和立场之明确,京师人人知晓。
“陛下,还是让潞王殿下稍微收敛一下吧。”张居正终于忍不住了,说起了京师发生的事儿,别人都不提,就只能他来说了,也只有他有这个资格提这件事了。
离间皇帝兄弟的大帽子,可不是人人都能带得动的。
“朕倒是觉得,他做的还不够。”朱翊钧看向了王崇古问道:“王次辅以为呢?”
“一箱子浮票,就用了不到两刀,臣以为的确不够,潞王殿下还是有些保守了。”王崇古十分肯定的说道,他给那么多的空白浮票,就是觉得这混世魔王一定会把天捅个窟窿出来,但是潞王就用了两刀,略显有些让人失望。
王崇古十分直接了当的说道:“陛下啊,这些个贱儒都是这样,不挨揍,哪里会念着陛下的好?他们以为畅所欲言,是理当如此吗?都是陛下仁恕,不跟他们计较,不感念其恩,反而喋喋不休。”
“也就是这个公审,有点意思,其他的不过是小孩子胡闹罢了。”
在王崇古看来,哪怕是最暴力的手段,炮轰连云书坊,也不过是小孩子过家家,小打小闹小场面,于大局并无影响,炮轰一个连云书坊不算什么,顶多算是熊廷弼传奇故事的一部分,他又剿灭了一群心怀叵测的逆党。
但午门外搭个露天的衙门公审,在王崇古看来,这是大明法制建设极其重要的一步,甚至影响深远,但其中的一些细节,王崇古还没琢磨清楚。
朱翊钧坐直了身子,面色严肃的说道:“说起这个公审,朕也觉得镠儿这事儿办的很好,但朕也担心镠儿就是临时起意,就是为了玩闹而已,次辅百忙之中筹划一番,写份奏疏,将制度设计固定下来。”
“朕记得罗木营兵变之事,那浙抚吴善言在罗木营外、永昌门前被斩首,平息了民愤,这正义虽然迟到,但总算是得到了伸张,百姓们心中的怨气,自然而然就消散了。”
“陛下的意思是形成常制?”王崇古眉头紧蹙,而后眼睛越来越亮,他真的把这件事办成了,日后春秋论断,谁敢说他是奸臣!
“然也。”朱翊钧就是这个想法,要有触发机制,要有应用场景,要有制度设计,这些都需要有人出谋划策,十二年份的刑部尚书,就正正好。
“遇到民变,这把人公审了,的确是一种快速安抚百姓的手段。”王崇古眉头紧锁的说道:“兹事体大,容臣缓思。”
“不急,南巡的路还有很长,次辅慢慢想就是了。”朱翊钧满脸笑容的说道。
“陛下…”张居正试探性的说道:“陛下,还是让潞王收敛一些吧,天子离京,一切以稳定为主,胡闹也胡闹了,日后还是不要再做的好。”
“先生当初默许的,朕难不成现在回京去把驾贴收了,再继续南巡?算了,就由他去吧。”朱翊钧说起了离京前,关于那一箱驾贴的事儿。
朱翊钧给潞王那一大箱驾贴的时候,你帝师、太傅、元辅、宜城伯张居正,可是亲眼看着的,那时候不反对,现在反对,已经晚了。
张居正默许,其实就是想让潞王教训下贱儒,结果潞王整出了这么大的动静,皇帝还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样子。
在朱翊镠大闹京堂这件事中,张居正是保守派,朱翊钧是中间派,王崇古是激进派。
“陛下,臣附太傅议。”海瑞站了出来,表示了对张居正的支持,还是得给这泼猴带一道金箍,这么胡闹下去,海瑞回京,都察院直接搬到北镇抚司了,御史言官都得被潞王给抓到北镇抚司衙门去。
“海总宪,要想让潞王收敛,朕只能回京去,海总宪想想,谁能让潞王收敛?”朱翊钧两手一摊,他不在京师,就是下旨训诫,以朱翊镠那个性格,也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李太后…德王…好像真没人可以。”海瑞数了两个人,发现不行。
李太后对潞王的宠溺那是人尽皆知,如果李太后有十分爱,那就给了潞王十二分,大明皇帝朱翊钧被严格管教约束还要倒欠两分。
德王殿下朱载堉,醉心于万物无穷之理,早已超脱五行之外,压根对这些庶务漠不关心,北虏打到了京师城下,朱载堉估计都不会从皇家格物院里出来。
海瑞重重的叹了口气说道:“那就让那班不知轻重的御史,在牢里住上一段时间,涨涨教训吧,说不定能领悟一些道理来。”
道理讲一万遍,不如亲身经历一遍,海瑞只能祝福御史们,能够龙(牢)场(房)悟道了。
“那只能如此了。”张居正最终还是认可了陛下的说法。
张居正、海瑞已经尽力去救了,这不是陛下愿意不愿意的问题,陛下哪怕真的听说了劝谏,下道圣旨,也没什么用,想约束无法无天的潞王,只能陛下回京去。
只能说,这帮贱儒就是活该。
第664章 谁在乎你吃了几碗粉?!
朱翊钧筹谋已久的南巡开始了,那么朱翊钧需要担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失火,按照道爷南巡的经验而言,朱翊钧这一路,绝不会顺遂。
为了防止陛下被大火给带走了,张居正把骆思恭还给了陛下。
张居正很清楚,大火真的烧起来,他死了,王崇古死了,都没问题,只要陛下还在,万历维新的所有成果都可以由陛下进行守护。
赵梦祐为缇帅负责皇帝陛下的安全,而骆思恭负责给皇帝陛下看门,在出现任何火情的时候,骆思恭都会毫不犹豫的冲进火场里,将皇帝陛下救出来,一如当初的陆炳一样。
骆思恭不会被收买,哪怕是刨除掉紧随皇帝十三年的陪练友谊、君臣之大义这些人的情感,骆思恭的父亲骆秉良是南衙缇帅,大明皇帝给了他们骆家足够的权力、名望和展现自己的舞台,骆家和大明皇帝的利益已经高度的捆绑在了一起。
朱翊钧从来都是个多疑的人,他不信那些个虚无缥缈的承诺,他也从来都是个薄情之人,他不信那些个伦理道德,但他信利益捆绑。
皇帝一旦出现意外,无论是潞王登基还是太子登基,骆家的权力、名望、舞台都会失去,而新君为了给天下人一个交待,必定会清算骆家。
如果问骆思恭自己怎么想的?他只会用行动去表示,不顾一切的守护陛下的安全,就是当年陛下把他从地上拉起来之后,骆思恭唯一的信念,他的一切的支撑。
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而言,在陪练中成为了最差的那一个,站桩腿软坐到地上,那就是人生至暗的时候,陛下伸出了手,那就是他即将迎来黑暗世界的一道光,从那一刻起,他的人生就开始顺着这条路,一直在向前,一切的一切都是两个字,忠诚。
陛下是圣君,一切都值得,只要陛下还在,一切牛鬼蛇神都要蛰伏,万历维新就会继续,大明就会变的更好。
哪怕是现在皇帝下令让他杀掉张居正、王崇古,骆思恭可能会疑惑,但绝对会执行,用自己的命换掉‘可能的反贼’,如果让骆思恭杀掉父亲骆秉良,骆思恭可能会抓捕父亲,然后选择自杀。
朱翊钧下榻了燕正楼,但是他却不住在燕正楼,而是在张宏的安排下,去了离燕正楼不到三里的民舍,为了避免火灾等等的意外发生。
奇怪的是,一夜过去了,没有任何事情发生,没有人来教训一下年轻气盛的大明皇帝,你就在皇城里老老实实的待着,哪里都不要去。
“昨夜为什么没有着火?”朱翊钧起床的时候,看着朝阳,看着燕正楼的方向,略显疑惑的询问着骆思恭。
“这个,臣不善此道。”骆思恭挠了挠头,让他打架他擅长,让他动脑筋,想问题,他有点为难,他等了很久,完全没有等到走水的呼喊声。
这不符合经验,为了救火,骆思恭真的在京师的谯楼里当了两年的火夫,来学习救火的经验。
皇帝离开了老巢,暴露出了自己的弱点,那些个野心家居然不为所动,过去的经验,居然无效,这让朱翊钧略显措手不及,不放火的话,准备火药爆炸袭击,还是强弓劲弩,亦或者是火铳?
脑洞大开和心花怒放的话,做的太过于明显,新君继位,就只能搞大清洗了,而且是那种牵连广众,数万人的大清洗。
大火烧起来,能把一切烧的干干净净。
大明皇帝略显有些失望,他已经做好了准备进行斗争,但这些人素来如此,在让人失望这件事上,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
朱翊钧在初春还带着些许倒春寒的寒冷中,盥洗起床,他在缇骑的保护下,回到了燕正楼,在走的过程中,多少有点想明白了一些细节。
这事儿,估计是因为朱翊镠。
朱翊镠太混蛋了。
大明就没碰到过这么糟心的监国亲王,这是在监国?这分明是在泄愤!分明就是绝对自由最直观的体现!
谁再在大明帝制没有改变之前,再鼓吹绝对自由论,绝对没有人会买账了,一个潞王朱翊镠已经够让人闹心的了。
皇帝陛下在南巡中出现了任何的意外,皇长子年幼,哪怕是皇长子继位,摄政的一定是潞王这个成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