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596节

  朱翊钧继续处理着密疏,这些都是各地巡抚询问圣意的秘密奏疏。

  比如绥远总督潘季驯,就请命卫军继续清剿绥远遗留的匪患,并且对之前京营不好动手的河套人进行进一步的清理,因为河套有大量的汉儿,就是跟随鞑靼人一起入关劫掠的大明叛徒,对于这部分人的处置,潘季驯的意见只有一个,矿上缺人。

  比如云南巡抚刘世曾,就询问陛下,莽应龙的儿子莽应里要是进攻大明,大明边方能不能讨伐,即便是没有解决马六甲海峡的余孽,也要先给莽应里一个教训瞧瞧。

  朱翊钧都给出肯定的朱批。

  “来了?”朱翊钧收起了密疏,放进了密匣烧好了火漆密封,看向了御书房的门前。

  王夭灼站在门前,在等待陛下将密疏封好后,才款款而行,走了进来。

  密疏在开启的时候,身边是不能站人的,当然,皇帝若是想要给别人看,那地方巡抚也没有办法责难皇帝,而且这密疏制度,也要用。

  密疏绝不是大道之行,属于阴谋诡计的范畴,能否用好,全看皇帝本人。

  而密疏的出现,是为了吏治,各巡抚的密疏里,对是否能大刀阔斧的改良臃肿做出了询问,朱翊钧全都给出了肯定回答。

  臃肿造成了地方府库的亏空,往往钱粮还没有入库,已经被分完了,地方但凡是想做点什么,都是动弹不得。

  大明对吏治的另外一个重大问题臃肿,正在探索解决之法。

  想要健康,的确要想办法瘦身。

  “夫君真的是日理万机,忙碌辛苦之余,还有功夫纳妃嫔,当真是有劳有逸,合适恰当呢。”王夭灼带着一阵香风扑到了朱翊钧的怀里,半抬着头,眸含秋水,含情脉脉,水汪汪的带着一些委屈和惹人生怜。

  朱翊钧愣了愣说道:“这是谁打碎了娘子的醋坛子?”

  “还能有谁?还不是夫君吗?听说又有两位妹妹进宫来了,好嘛,点完了人,当起了甩手掌柜,不闻不问,还得我这个正妻去给夫君张罗妃嫔!”王夭灼往朱翊钧怀里拱了拱,看起来有些不满。

  朱翊钧抱着王夭灼说道:“娘亲下旨给内阁,下章礼部办的事儿,也算是祖宗成法,咱也拖了一年了,再不办,娘亲就又该责难礼部了。”

  “看看这是什么。”

  朱翊钧抖了抖袖子,拿出了一件翡翠挂坠,挂坠长不过一寸,但上面雕刻的是龙凤呈祥,这是云南送来的翠生石,乃是永昌潘氏商贾之家送给黔国公府的,现在送到了京师来,经过了一个月的雕刻,昨日完成了抛光起货。

  永昌(今云南保山)至缅甸寻觅碧玉或者说翠生石的可不少,这玩意儿当作是宝石的一种,硬度较高,加工困难。

  龙凤呈祥这个题材自然是没问题,是可以带的。

  而且朱翊钧这块抛光起货后,水润无比,黔国公府也是得到了好东西,才送到京师来,翠生石民间加工一件的工费为一两五钱,需要用到镗床,而朱翊钧这块光是工费就用了二十四两银子,主要是龙凤呈祥的图案,颇为复杂,高工价带来的是细节,栩栩如生。

  朱翊钧对吉莉安的确是不解风情,他的浪漫给了妻子。

  “好看。”王夭灼看着这漂亮物件,爱不释手,稍微把玩了一下后,放进了檀木盒子里保存。

  东西真的很稀少,毕竟缅甸翠生石还没有进入广泛开采的阶段,雕工非常的精致,但王夭灼其实不在乎东西的宝贵与否。

  从龙凤呈祥的这个题材来看,皇帝是早早就准备了,显然是知道皇后会吃味儿,准备好了哄的物件,这就是心意,心意比物件重要,陛下能从国事中,抽出心思来,就足够了。

  “龙凤呈祥,可是朕亲手画的啊,再看看,再看看。”朱翊钧笑容满面的说道:“现在不生气了吗?”

  “本就没有生气,就是有点吃味儿。”王夭灼摇头,生气是没有生气的,夫君是皇帝,没有子嗣的皇帝什么都不是!宋仁宗、明武宗,哪个不是因为没有子嗣,只能束手束脚?

  纳妃是祖宗成法,王夭灼要的就是夫君的宠爱,虽然已经是宠冠后宫了,但谁不想宠爱多一点点呢?

  她抱住朱翊钧的脖子,低声说道:“夫君,夜深了,休息吧。”

  “真的是休息吗?”朱翊钧将王夭灼横抱了起来,低声问道。

  王夭灼乐呵呵的说道:“那就不睡了,反正明天我又不用去文华殿御门听政,想睡到什么时候睡到什么时候,战到天明!”

  “呀!疼。”

  “反了你了。”

  ……

  王夭灼是真的困,而皇帝比巴依老爷家的驴起的还要早,朱翊钧轻手轻脚的起床,赶着文华殿常朝去了。

  朱翊钧打着哈欠来到了文华殿,冯保指挥着小黄门升座,低声问道:“陛下,要不让朝臣们等半个时辰,陛下眯一会儿?”

  皇帝精神头有点差,打着哈欠,冯保提出了一个非常合乎情理的建议。

  朱翊钧摇头说道:“升座上朝吧。”

  站在文华殿门前,朱翊钧一回头看到了文渊阁的黑瓦,也看到了墙外连绵的民舍。

  朱翊钧是皇帝,勤政,是必然的。

  他需要对历史负责,罗马已经亡了,从无闪电般归来的迹象,中国已经亡了一次,闪电般的归来一次,中国凭什么,两次都可以闪电归来?好事怎么都论到你家?

  朱翊钧这个大扑棱蛾子飞快的扇动着翅膀,未来已经改变,那么他就必须对历史进程负责。

  “山东巡抚王一鹗,到任仅仅三个月,就完成了山东地界六府十五州八十九县的普查丁口,当然,这是凌部堂在山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能如此迅速的完成普查丁口,山东诸府大户耆老联名上书,恭送凌部堂,前程似锦。”张居正说起了第一件事。

  普查丁口,山东已经在去年完成了清丈,十年六月,第一个完成普查丁口。

  耆老上书上的是贺表,主要内容是恭贺凌部堂高升,从巡抚升为了总督,这明里暗里就一个意思,凌部堂高升,就再也再也不要回山东了!看都不要看山东一眼最好!大家一定会积极配合朝廷的政令,凌云翼着实是有点太吓人了。

  其实也没杀多少,主要还是响马,即墨张氏这种传统大户,在配合朝廷清丈的情况下,凌云翼也没动手,若不是参与到了船引炒作被王谦割了韭菜,即墨张氏也倒不了,还是密州远洋商行的商总。

  可一把刀在脑门上悬着,始终是怕。

  在势要豪右们的积极配合下,山东的普查丁口的速度,率先做完,顺天府和松江府,只有一府之地,但山东是六府十五州八十九县,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而且今岁九月之前,可以完成废除贱奴籍之事。

  如果能在九月顺利完成废除贱奴籍之事,那么王一鹗在普查丁口和废除贱奴籍之事上,就是首功,为天下所有布政司,树立了榜样。

  朱翊钧询问了山东普查丁口的详情,六府总计丁口数为987.4万,相比洪武二十六年黄册的525万,增长为87%,山东府已经修好了黄册,并且已经押解入京,留户部,古今通集库、通和宫存档。

  “我收回之前对王巡抚的评断,王巡抚有忠君体国之心,是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张居正十分郑重的在朝堂上,对之前阻拦王一鹗前往山东履任做了道歉,这是公开的表态,是要刊登在邸报之上的。

  这件事,是他张居正过于小心了。

  中书舍人有些迷茫,这是记还是不记呢?张宏也不伸手。

  “先生不必介怀,王一鹗知道先生为难之处。”朱翊钧笑着打了个圆场,张居正该谨慎,他是帝国首辅,吏部尚书,王一鹗真的对徐阶之死耿耿于怀,凌云翼在山东打下的基础就都浪费了,山东还是一片泥泞。

  谨慎是对的。

  “之前我们预计大明全境丁口为一亿左右,现在看来,大约在1.2亿左右,隐丁实在是太多了。”户部尚书王国光开口说道,低估了隐丁的规模,低估了大明人口的庞大。

  按照山东的隐丁和增长规模,大明人丁逼近1.2亿不成问题。

  山东人口几乎等同于一个半大不列颠,稍逊于法兰西,这就是山东人口的可怕。

  张学颜翻看着手中的一本厚重会计录说道:“山东兼并过于严重了,山东地面之前清丈,一共清理除了36.58万顷,即3658万亩田,总计116.69顷田,这样的兼并和诡寄,导致人口增长是极为缓慢的,而隐丁的规模,还是如此的惊人。”

  张学颜的意思是,人口增长还有潜力,而且很容易一不小心超越人口上限。

  在清丈、普查丁口、废除建奴籍,组建工兵团营,甚至未来有一天完成还田后,人口的增速还会进一步的提高,张居正担忧人口到大明土地上限这件事,不是没有可能发生。

  大明到底有多少人,朝廷之前猜测有一个亿,但现在看来,这1.2亿的估计仍旧保守。

  “不存在人口超过土地承载上限的事,至少对于大明而言是这样的,我们现在正在扩张。”张居正和陛下讨论过人口上限问题后,就否定了自己人口上限的主张,并且在朝堂上告诉了其他廷臣,人口上限的问题,对于大明不是问题,日后不必顾虑。

  造更多的船,拓更多的土,迁徙更多的人口,天下这么大,没有足够的主体人口支撑,怎么开拓?

  朱翊钧拿着手里的奏疏说道:“王一鹗在奏疏中说,汉时临淄的炼铁官厂是河南开封的五倍有余,汉代48名铁官中,有十八名在山东,而到了唐代,山东更是矿冶都会之地,仅在莱芜有铁冶13处、铜冶18处,有组建官厂团造的必要条件,洪武初年山东官厂一年产铁315万斤,王一鹗请旨,设立官厂团造、工兵团营。”

  朱翊钧说起了山东地面的情况,汉代十八个官厂,唐时规模更加庞大,到了大明,反而没有官厂了。

  而且庞大的人口、充足的田亩,也能支撑官厂的繁荣。

  “陛下,臣觉得可以。”王崇古率先表示了赞同,而后兵部尚书曾省吾、工部尚书汪道昆立刻表示赞同。

  张居正摇头说道:“陛下,臣以为不必吹求过急,等一等河南的消息,凌部堂在河南若是能做成了,也有例可循。”

  保守派以张居正为代表,对工兵团营仍然反对,反对吹求过急,慢一点稳一点,大明国力刚刚恢复了一些,有了试错的资本,但也应该稳妥为主。

  这一次保守派里,户部尚书王国光,却有点犹豫了。

  “要不先组建三个工兵团营,和河南地方齐头并进,反正凌部堂是山东河南总督,山东真的有事,河南可以支援。”王国光陈述了自己的意见,他跳反了。

  朱翊钧看向了张居正。

  “再等等吧,还是先把十王城建好,等河南地面的藩王迁回京师为上。”张居正发现自己与众人逆行了,而且连保守派的王国光都跳反了,因为官厂厚利。

  “就依先生所言,等十王城建好。”朱翊钧深思熟虑后,选择了认可张居正的意见。

第503章 买不尽的松江布,收不尽的魏塘纱

  朱翊钧再次采用了保守派的主张,等修好十王城再说,因为大明的藩王们,都比较闹腾,从国初靖难开始,有了燕王登基这个成功案例,总有些藩王觉得自己也行,试图复刻燕王壮举。

  一旦解决人地矛盾的过程中,再叠加上藩王这个因素,闹出剧变来,新政的进程反而会推迟,甚至弄的动静太大,那新政的阻力会陡然增大。

  “需要抢时间。”张居正眉头紧蹙的说道:“需要赶时间建设十王城,赶在有人胆敢冒头之前。”

  “现在大军刚刚大胜归来,震慑天下宵小之辈的这段时间,一定要把十王城建起来,只要能够赶在有人胆敢冒着大不韪鼓噪之前,完成撤藩,才不会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更加难以收场。”

  时间,一定要抢出时间差来,否则到时候,藩王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号,就是天大的麻烦。

  “这件事交给我吧。”王崇古看了看所有人平静的说道:“营造这块儿,我还是有这个底气的。”

  王崇古的话里透露着一种舍我其谁的感觉,就是一种我话讲完了,在营造这件事上,在座的都是垃圾的睥睨感。

  就营造这块,王崇古敢拍着胸脯表示,张居正都不是对手。

  要知道,当初王崇古营造皇宫中轴线的时候,是生死时速!

  那时候,陛下在皇极殿大殿地基上,接见外番使者的时候,王崇古真的在跟时间赛跑,即便是皇帝屡次提出可以降低建造标准,提高速度,王崇古都保质保量的完成了皇宫中轴线的鼎建。

  建的慢了,命都没了。

  这方面的经验,即便是工部尚书汪道昆也是没有的,毕竟反贼这种经验,实在是太珍贵了,一般的反贼要么成功要么死,王崇古能在失败的前提下,到现在,还能如此活跃在政坛上,还能成为次辅,成为国之柱石的,别说大明朝了,历史上都没几个人。

  廷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决定将十王城鼎建,交给经邦济国王次辅来主持。

  合适,再合适不过了。

  “陛下,以当初皇极门、三大殿、乾清宫和坤宁宫的鼎建质量交付,今年年底之前,必然完成,路远的藩王,可以下旨迁徙入京了,一来二去,到京城的时候,就已经可以住新家了。”王崇古对着月台上的陛下俯首说道。

  “年底的话,是不是太赶了些?十王城,虽然名叫十王城,可仅仅河南地面的亲王、郡王迁徙入京,也是個极其庞大的规模了。”朱翊钧眉头一皱,决定宽限几天。

  王崇古摇头说道:“一堆石灰柱子罢了,要不是为了内部装潢要赶时间,半年时间已经很充裕了,陛下,今非昔比了。”

  前期筹备已经在大军凯旋之前做好了,现在就是破土动工。

  王崇古搞皇宫中轴线鼎建的时候,除了银子什么都没有,还是赶在了皇帝大婚头三个月完成了鼎建大事,即便是皇帝就大婚的时候住了一天,就又搬回西苑了,但皇宫鼎建如期完成,保住了全家老小的命。

  但现在,大明水泥、钢筋的产量,大幅度提升,大批量同规格的建造,王崇古已经做过了工程预期,半年时间,绰绰有余了,拢共不到三层的建筑,实在是没什么技术含量。

  “营造所费,资出内帑吧。”朱翊钧琢磨了下,如此宣布。

  资出内帑,到账快,而且就是有点质量瑕疵什么的,皇帝不追究,藩王们也闹不起来。

  朱翊钧笑着说道:“王次辅说要两百七十万银,内帑暂拨三百万银备用吧。”

  “臣必不负陛下所托。”王崇古俯首说道。

  万士和俯首说道:“陛下,臣看过了王次辅营造图纸,没有郡王以下吗?”

  “没有。”朱翊钧摇头说道。

  十王城的选址在北土城的旁边,一个围二十里的小城,只迁徙郡王及以上,郡王以下,万历元年,就已经让他们自谋生路了,那时候,大明朝堂和地方的财政属实是负担不起了。

  万士和看着廷臣们说道:“陛下,臣以为还是一体迁徙为宜。”

  “钱你出吗?说得好听,朝廷养得起那么多人吗?”少司徒张学颜一听就急了。

  绥远驰道和绥远矿业的开发,让富裕的国帑变得不富裕了,百般周转,才算是没动用老库七百七十万存银,十王城的营造,内帑一力承担了,结果不用出钱的礼部,居然要一体迁徙。

  站着说话不腰疼!

首节 上一节 596/10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