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纶病重后,噩耗传到了戚继光的耳朵里,戚继光写信请张居正代他来看看,戚继光和谭纶是抵背杀敌的战友,谭纶已然行将朽木,但戚继光领兵在外,无法跟谭纶道别了。
张居正给谭纶带来了好消息,戚继光手握一万铁骑,再加上手中的步营车营,打的俺答汗应接不暇,东线的大同防线无法攻破,西线被戚继光摁着头打,俺答汗只能龟缩。
“好好好,好好好。”谭纶连说了六个好,看着张居正问道:“陛下长大了吗?”
张居正的手攥着两腮,用力的揉搓着,他在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个样子的谭纶,让他揪心,谭纶又忘了,忘了,陛下长大了。
“嗯长大了,陛下啊,聪明圣智,法古宪天,礼乐文章焕然一新,朝中有昭代之制,文事武备殆旷世所莫及。”张居正握住了谭纶的手,告诉了谭纶,陛下长大了,成才了,朝廷也很好,虽然有分歧,但还没有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大家都求同存异。
“那高老倌终究是错了!”谭纶听闻似乎笑了笑,对付高拱,谭纶也有份儿,当初在隆庆皇帝龙驭上宾之后,是进一步限制皇权,还是赌陛下成才这个选择上,谭纶选择了张居正。
现在看来,赌对了。
“嗯,高老倌后悔了不肯说,嘴硬的很。”张居正拍了拍谭纶的手,便不再说话,因为他发现,谭纶已经累了,闭上眼睡着了。
“大医官,大司马的病怎么样了?”张居正等谭纶睡熟了之后,看向了大医官问道。
“不好,大司马心存死志,情况每况日下。”李时珍和陈实功互相看了一眼,如实说道,他们遇到了麻烦,谭纶不想这么苟延残喘,有求死之心,身体的各个器官在更加快速的衰竭。
人在睡觉之前朦朦胧胧时,大脑怕人死了,就下意识的指挥身体动一下,手脚会抽搐一下来响应,大脑知道人还活着,才会休息,但现在谭纶有求死之心,大脑在不停的骗身体,死了,已经死了。
这已经不是李时珍和陈实功的医术范围内能解决的问题了。
“唉,这样也好,也好。”张居正将谭纶的手放回了被子里,坐在床边,陪了谭纶半个时辰,才站起身离开。
谭纶陷入了梦境之中,他似乎恢复了年轻,带着大明军在肆意的冲杀,倭寇、北虏、山贼、水匪、亡命之徒,敌人层出不穷无穷无尽,但谭纶却从没有倒下,甚至没有后退一步。
谭纶认为死亡是绝对的孤独,他已经区分不了现实和梦境,他在梦境里,带着那些极为熟悉的面孔,杀死了每一个遇到的敌人。
大司马太子太保谭纶,是个激进派,在生命的最后这段时间,他仍然激进,心存死志,激进的要自己终结自己的生命。
王崇古点着一盏石灰喷灯,盘算着面前的账目,这是毛呢官厂的账,主要是羊毛的库存,只够六个月使用了,受原料供应的影响,毛呢的价格也在飞涨,精纺毛呢的价格从七钱银一尺,再次飙升到了三银一尺,有再创财富神话的趋势。
但王崇古收到的情报是,三娘子带着羊毛从东胜卫,过长城已经入关,打仗似乎并没有过分影响到归化城提供羊毛的数量和质量,当然来自三娘子的羊毛供应的确减少了,而开平卫、应昌、全宁、大宁等地的羊毛产量在上升,补足了缺口。
“王谦,你是不是买了一批精纺毛呢?”王崇古合上了账目,看向了王谦问道。
王谦玩着两个铁球,听闻询问抬头说道:“是啊,我打算准备明天全都卖出去呢。”
“过几日再卖吧。”王崇古看着王谦说道。
王谦面露兴奋的说道:“过几天价肯定暴跌啊,爹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消息吗?三娘子难道不打算供应羊毛,要跟俺答汗一条黑走到底?”
发大财的机会就在眼前,王谦已经想到了九种办法发财。
“三娘子已经在东胜卫入关了,十来天的时间,就能抵达京师。”王崇古将账目交给了王谦确切的说道。
王谦看完呆滞的问道:“羊毛供应稳定,精纺毛呢的价格必然暴跌,爹你还让我过几天卖?这不是赔钱吗?我不干!”
“就是为了让你赔钱。”王崇古点头说道,他让王谦过些时间出货,就是为了赔钱,一个不学无术、败家的阔少,根本没有任何的威胁。
王家真的很有钱,不需要王谦赚钱,他败家的速度还没王家资产扩张的快,王谦的孩子还小,还没有败家的能力。
“真是无趣。”王谦明白了王崇古的意思,直接瘫在了椅子上,没有一点大家公子的风度。
“鸿胪寺卿陈学会不方便接洽三娘子,这个差事交给你,羊毛生意很多人盯着,不要出什么问题。”王崇古给了王谦接待三娘子的活儿。
王谦揉了揉眉心,有点不明白的问道:“正打仗呢,为了赚点钱,忠顺夫人也不至于如此冒险才对,俺答汗趁她不在,怕是要直接接掌归化城了,真的是聪明了一世,糊涂了一时。”
王崇古开口解释道:“俺答汗不止一次图谋接掌归化城都没能成功,三娘子不是为了赚钱,她就是跑到大明来避难来了,她现在在草原极为尴尬,帮俺答汗,大明这边交代不过去,帮大明,草原那边交代不过去,左右为难,躲到大明,等男人们打出个结果来,再出面不迟。”
“三娘子不在,俺答汗也掌控不了归化城。”
王崇古十分明白三娘子的打算,表面上她照例作为使者入京来,也算是大明和北虏在战争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沟通的渠道,但实际上,三娘子就是避难,她成为草原叛徒,那对大明朝廷而言,她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因为大明需要她帮助大明王化草原,削弱抵抗力量,她跟俺答汗一条道走到黑,更是无立锥之地。
和解派在战争期间,就是夹缝中的老鼠,唯有在战争结束后,才站出来摇旗呐喊。
三娘子是为了那些冬天可能会冻毙、春天因为缺衣短食会饿死,在生死线上挣扎的穷民苦力和解,不是为了她自己。
“所以三娘子入京,是笃定了大明会赢吗?”王谦思索了片刻,设身处地的站在三娘子的立场上去想,其实三娘子完全可以窝在归化城里装死,等战争结束。
带着羊毛入贡,是彻底把所有的一切压在了大明完胜的基础上。
王谦已经完全掌握了矛盾说,已经学会了换位思考,是个成熟的大明官僚了。
“三娘子又不瞎。”
“那倒也是。”
几日后,第一批羊毛到了,王谦立刻明白了老爹的提醒,有人在玩火,是物理意义上的玩火,这批羊毛在路上接连烧了三次。
精纺毛呢的生意轰然倒塌的时候,有不少人精纺毛呢砸在了手里,这次对北虏的战争在开始前,这些货砸在了手里的人,开始鼓噪财富神话,试图引韭菜入局,来弥补当初的损失。
羊毛供应短缺,精纺毛呢的价格自然要飙升,当年讲的故事,精纺毛呢这种大帛币的稀缺性等等又可以拿出来讲,在货即将可以脱手甚至还有的赚的时候,三娘子突然带着羊毛过了贡市,送往了京师,这就是砸盘。
大帛币的神话是在供应短缺的基础上造出来的,结果羊毛来了,韭菜就是再蠢,也不会此刻入局。
放火就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所以这些羊毛在路上连烧三次,显然三娘子也早有准备,损失了近百袋羊毛后,第一批顺利抵达,三娘子之所以还没到,是她在押解第二批羊毛,防止出现纰漏。
万历九年五月初二,三娘子终于抵达了京师,第二批羊毛的量有十四万三千袋,损失却比第一批少,只有二十四袋,一麻袋羊毛一百二十斤,是经过了发酵金汤清洗过的羊毛,极为优质。
“累死我了。”三娘子入住了会同馆驿后,毫无形象的靠在了椅背上,这一路真的辛苦。
“王御史啊,羊毛可都过了称,足额足量,这都送进了你们官厂库房,出了事,你可不能再赖我们头上,就是烧干净了,该付钱也得付钱。”三娘子看着王谦,惦记着自己的小钱钱。
“嗯。”王谦对官厂的管理很有信心,这是王崇古的老巢,即便是现在王崇古每年只领一万银的分红,但这是官厂团造的旗帜,只要官厂不出事,他王崇古就有圣眷。
“忠顺夫人,我有些疑惑,从战报上来看,俺答汗感觉有点弱。”王谦有些疑惑,晋党和俺答汗算是合作中有竞争,俺答汗虽然老了,但他有儿子有孙子,还有万户,但从战报上看,俺答汗比想象的更弱。
“尤其是机动力,大明的骑营、步营、车营都用咬住俺答汗,这有点古怪。”王谦补充了自己的问题。
三娘子斜着眼看了一眼王谦说道:“我这次入京带了什么?”
“羊毛。”王谦一愣,明白了过来。
三娘子叹了口气说道:“你当伱家皇帝折腾这个羊毛生意白折腾的吗?毛呢官厂都八年了,本来草原人都不愿意养马的,马肉不好吃,马奶不好喝,马匹就是除了战争,没有任何用处的牲畜,为了多养羊,没人养马了。”
“大明官厂真的是好胃口,那么多羊毛都硬生生的吃下了。”
“战马?俺答汗手里,能上战场的也不过四万匹,还不如你家皇帝多呢。”
三娘子对大明的战马数量是有一定了解的,大明和蒙兀儿国的商贸往来,每半年来回一次,战马超过了五万多匹,这也是前线指挥的戚继光、李如松等人判断俺答汗不想跑的原因之一,跑得掉吗?
三娘子连连摆手说道:“俺答汗掌握的地盘看起来挺大的,但是能调动的人丁有多少?还不如大明一个大县,大明皇帝那么多层出不穷的手段,政治上扶持了我这种和解派进行内部分化,经济上利用羊毛生意让草原自掘坟墓,军事上,每年秋季墩台远侯出塞烧荒,都快烧到俺答汗的大帐了!”
“不至于,真的不至于啊,北虏真的没多强,不是大明自断手脚,哪有猖獗的机会。”
三娘子可不是胡说八道,大明的一个大县,比如山东即墨县,万历八年就有15万口,近四万的壮丁,俺答汗帐下看似幅员辽阔,但政治制度是松散的附庸制,大明打过来,这帮奴酋不跟着一起落井下石,俺答汗就烧高香了,所以俺答汗实际能调动的兵力,不超过五万,其中骑兵不过三万。
“王御史,最近京师除了打仗,最大的大事是什么?”三娘子好奇的问道,她好奇她不在这段时间,大明又闹出了什么幺蛾子的事儿。
看热闹是人的天性。
王谦思索了片刻说道:“最大的热闹就是我爹上了一封《请均田役疏》,就是把人头算在田亩上赋税,我爹被骂惨了,要多难听有多难听,读书人,骂的都脏。”
“卧槽!”三娘子呆滞的看着王谦问道:“你爹什么时候成了忠君体国的大忠臣了?他不一直是窃国为私的佞臣吗?不是只有张居正才敢对田亩人丁下手吗?他难不成想名垂千古不成?”
王崇古搞的事儿,多数都和田亩没关系,大明敢对田亩动手的只有张居正,从明初到现在,两百年,就这么一个。
这哪里是均田役疏,分明是在造反!
第441章 利者,人之所欲也
三娘子是逃入大明避难的,她这种和解派在战争开始之后,在草原是大明走狗,在大明是以恭顺欺诓圣听,两面不讨好,三娘子干脆直接选择了完全投效大明。
但是一入大明,王崇古这个素来的奸臣,居然拿出了一本《请均田役疏》来,王崇古,他真的是太勇了!
“能给我看看这本奏疏吗?”三娘子好奇这本引起了朝堂轩然大波的奏疏,究竟写的什么。
“杂报邸报满天飞,全都是这本奏疏的内容,我让人给你拿几份。”王谦倒没有隐瞒的意思,瞒也瞒不住,王崇古这本奏疏的热度甚至压过了大明征伐俺答汗,因为笔正们对王崇古这本奏疏,逐字逐句的口诛笔伐。
俺答汗?一个老匹夫罢了,王崇古才是大明江山社稷那个最大的国贼!
三娘子一边看着邸报杂报,一边看着王谦,眼神带着不敢置信,作为和解派的代表人物,三娘子和晋党的联系极为紧密,自从马芳在嘉靖三十五年拦住了俺答汗再次入寇京畿之后,大明和俺答汗之间的战争,就逐渐演变成了宣大方向养寇自重。
三娘子、俺答汗、俺答汗帐下万户,都是晋党养的寇,为了威逼朝廷的寇,但凡是朝廷要对付晋党,晋党就放松边防,让朝廷松一下笼头,一直到张四维被族诛之时,朝廷依旧不能铲除盘大根深的晋党,留下了王崇古这个人。
现在,王崇古成了忠臣?这可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之前王崇古做的所有事,其实可以用捞钱去概括,安置流氓疏的官厂团造,可是王崇古的政治资本,毛呢官厂的分红去年才降到了固定的一万银,而开海投资的分红成了大头。
之前王崇古是個奸臣,也不算朝臣们骂错了,因为践行许诺的过程中,王崇古真的赚疯了,说他是聚敛奸臣,不冤枉。
三娘子是个聪明人,很快就理解了晋党在王崇古之下带领的改变,之所以王崇古变成了一个脱离低级趣味之人,是因为他的低级趣味实在是太多了。
作为朝廷册封的一品夫人,三娘子对大明的政局非常了解,她能架空俺答,建立归化城,一方面是草原和解派的鼎力支持,最大的原因还是大明朝廷的册封。
王崇古这本奏疏一共一千四百字,是一篇类似于《安置流氓疏》的雄文,从现象、问题到原因,再到方法,对大明当下困局分析的鞭辟入里,不是糊弄鬼,而是杀牛鬼蛇神的尖刀。
让三娘子感到意外的原因,是王崇古的王家,何尝不是牛鬼蛇神的一份子呢?这把刀能杀牛鬼蛇神,也能杀了王崇古满门。
张居正对一条鞭法很犹豫,就是全国统一征银,而不是有的征银、有的征粮的一条鞭法。
此时的元辅,十分犹豫,因为他知道大明各地发展并不均衡,如若直接征银,大明的白银总数,仍然不能支撑一条鞭法的稳定运行,并且会成为害民恶政,可是不推行一条鞭法,混乱的税制,也是一把割向百姓的镰刀。
张居正始终无法下定决心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历史上的张居正在万历九年全面推行了一条鞭法,因为那个时候,张居正的时间不多了,他很急,万历八年十二月的风波,让张居正意识到了,皇帝对他的厌恶,所以他非常着急的推行了政令。
现在张居正不急,他打算慢慢来。
在这个关键时刻,王崇古拿出了《请均田役疏》。
这封奏疏要从嘉靖十一年兵部尚书唐龙说起,唐龙是正德三年进士,外任郯城知县,嘉靖七年,累官至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诸府,嘉靖十一年累进兵部尚书,唐龙是嘉靖新政,财税改制的重要人物之一。
而唐龙当年就有感江西地方的许多问题,在江西地方试行过一段时间的均田役之法。
随着道爷住进了西苑不理朝政,嘉靖初年的新政成果全都被清算,那一次的‘均田役’便成了昙花一现。
王崇古在奏疏里说:
臣无元辅之能,更无总宪之正,窃为刑堂主事碌碌尸位,愧为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述度德量力之心,减尸位素餐之咎,查旧案以闻前人之智,愚人千虑灵光乍现有所得,臣惟恐辅弼失算,亦如听民怨载道哭声谡谡,惊虑忐忑,臣闻刍荛草野皆得献于君,臣待罪大官窃守职事,不能匡正万一,愧死无地,故宵虫哀奏,以期圣上明鉴。
臣谨奏,伏惟陛下临御登极以来,废寝忘餐以夜继朝大类太祖,坚毅勇武不避寒暑大类成祖,及民之美德被庶民大类仁宗,行仁为达亲亲之谊大类孝宗,英断夙成智大多略大类世宗,大臣闻君明则附,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政如通衢,陛下常嘉言良纳三思下章诸部,凡涉国事皆慎,大道之行惟赏罚明、仁行达,自古可称明君英主者莫过于弘毅二字,幸有列祖之庇,大圣人出,则天下明。
这段大概的意思就是王崇古从嘉靖年间的旧案里找到了唐龙做了均田役之事,觉得有用,所以上谏,而后就是车轱辘的马屁。
[唐龙的奏疏嘉靖年间]
朱翊钧觉得是马屁,辅臣们倒不这么认为,张居正、王国光等人在浮票上也是这么写的。
张居正不认为这一句大圣人的评价,有过分的地方。
陛下登基之后的作为有目共睹,王崇古这些话里,有一句是假的吗?奏疏不过夜、闻鸡起舞不避寒暑习武、每日操阅军马,一个月只有二十四日休沐一日也从来没有断绝,支持清丈还田还大力开海,对弟弟极好,万国美人和祥瑞模型,朱翊镠都有一份,还有皇叔朱载堉在朝,狂士口不择言,陛下从不怪罪。
也就是这一段,被大明各大杂报的笔正们口诛笔伐,说王崇古这个奸臣果然是奸臣!陛下才十九岁,就开始妖言蛊惑陛下了!
读书人骂人,真的非常难听,以致于素来以奸臣之家标榜的王谦,都为父亲鸣不平。
也不怪读书人这么骂王崇古,实在是王崇古身份地位超然,这么一本奏疏实在是把事情说的再明白不过了,明白到让人害怕的地步。
王崇古在奏疏中说:今天大明天下,名门望族钟鸣鼎食之家,兼并天下,每到朝廷造册的时候,就会行贿,减少田亩的登记在鱼鳞册上,这叫飞洒,即便是考成法之下的大明亦是如此。
除了减少田亩登记外,最大的问题,便是隐丁,王崇古称之为活洒。
有的是暗藏逃绝子户,这是死寄;有的是分家却不落户口,这叫诡寄;有的明明有胳膊有腿却落成了畸零户,这叫畸寄;有的功名在身,却孑然一身,父母兄弟妻子都没有,这叫不归;有官身之家居然仅有自己一个壮丁,实在是不好糊弄就过继一个义子,这叫包纳;进士举人捏造自家佣奴,明明上百人,在册却只有一奴仆,这叫捏作;
可是有的百姓之家,明明已经几近于破灭的地步,可在册却是整整齐齐的一家人,这叫空影;明明已经绝望到了垦荒都不得的百姓,家中却有良田数顷,这叫浮末。
这种隐丁的手法,最大的问题就是导致了朝廷每年的赋税无法征收,大户所欠,衙役只能逼迫小民赔偿。
小民赔不起,就只能逃亡,那县衙就只能让里正填补这个窟窿,里正赔不起,也只能逃亡;最后就是落在了粮长的身上,每到谁家被指派为了粮长,家里人甚至出殡一样的哀嚎,大小对泣亲戚相吊,宁愿去充军也不愿意当粮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