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477节

  嘉靖皇帝和隆庆皇帝都知道海瑞好用,都不敢用,就是这个原因,海瑞责难陈善,不给皇帝一点点面子,海瑞骂隆庆皇帝奢靡、沉湎女色、不理朝政,骂的比《治安疏》都难听。

  “砰!砰!砰!”朱翊钧连拍了三下桌子,看着几位重臣,大声的说道:“你们这是来逼宫了吗!简直是岂有此理!欺天啊!”

  “陛下,臣等前来,的确是来逼宫的。”张居正没有说那些个冠冕堂皇的屁话,他们来,就是逼皇帝收回成命的。

  离宫御书房的西花厅,格局和文华殿完全不同,最大的不同便是没有月台,朱翊钧坐的位置,和张居正、戚继光连一尺都不到,一张长桌,几个太师椅,没有纠仪官,只有赵梦祐和两个缇骑。

  张居正在左,戚继光在右,而后依次是王崇古、谭纶、王国光、海瑞、万士和。

  “陛下,咱现在有钱了,陛下要是实在是缺钱花,国帑老库还有一百三十万银,陛下先拿去用。”王国光看着皇帝怒气冲天的样子,低声的说道:“要不金花银再加点?加十…二十万银,以一百四十万银为常例好了。”

  王国光甚至肯主动给皇帝加钱。

  “你国帑有钱,难道内帑没有吗?朕缺这点银子吗?”朱翊钧气急败坏,也不知道王国光是怎么把他的圣旨理解成缺钱的。

  内帑太监崔敏低声说道:“陛下,内帑除开海投资外,还有二百四十万银,够用,还有块殷部堂送来的龙涎香,三百多斤,至少能卖十几万银。”

  “陛下啊,臣平时以激进著称,但是和陛下一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相形见绌,陛下要不再缓缓,再等等?”谭纶试探性的说道,他素来以大明第一激进著称,结果在陛下面前,自己完全就是个顽固保守派才对!

  “万士和!难不成伱也要反对?”朱翊钧又看向了万士和,这个身段柔的墙头草,现在倒是满身的骨鲠正气,居然跑到御书房来封驳皇帝的圣旨了!

  “陛下,臣就是过来看看热闹,看看热闹。”万士和连连摆手,看似没有表达立场,可对他来说,能坐到这儿,已经表达了立场。

  “陛下,臣明确反对,昨日就入宫说过的。”海瑞的态度十分坚决,他一直是这样的人。

  “朕听出来,你们一个个都是身怀绝技!跑到朕的地头来闹事!”朱翊钧靠在椅背上,气是有点气,这些个明公们,的确有点不能接受自己的想法。

  “陛下,臣真的是来凑数的啊。”万士和赶忙说道。

  万士和这话一出,差点把朱翊钧给气笑了,这小事开大会,大事开小会,天大的事儿开闭门会,朱翊钧这场闭门会压抑的气氛,被万士和这两次三番的打岔,少了许多的肃杀。

  朝廷的确需要这么个万金油。

  “陛下,臣过来是想说:陛下剑指之处,就是大明军兵踏平之地!陛下的旨意,臣是支持的,陛下觉得有必要,那就是有必要,即便是天下罪之,那也是万方有罪。”戚继光的态度和群臣们完全不同,他是来表达自己支持的立场的。

  陛下就是把天捅个窟窿出来,那也是天出了错。

  谁有错?反正陛下没有错。

  忠!诚!

  “真的?”朱翊钧眉头一皱。

  戚继光点头说道:“陛下,下旨吧。”

  朱翊钧一拍桌子,大声的说道:“看看戚帅,再看看你们!朕恨不得把你们一个个都抓到北镇抚司的大牢里!”

  “戚帅,为人主谋,责难陈善为忠。”海瑞眉头紧蹙的看着戚继光,他以为戚继光是来一起劝陛下的,结果来了个拱火的!明知道皇帝做得不对,还要支持,这是愚忠!

  “军令如山。”戚继光却摇头,不再多说,上报天子,下救黔首,是戚继光这辈子永不变色的信仰,也是他不败无敌的信仰,皇帝下了旨,就是刀山火海也得去。

  海瑞还想说什么,但朱翊钧伸手,阻止了海瑞,他捏着眉心说道:“容朕缓思。”

  戚继光在战场上是无敌的,可这里是朝堂。

  “陛下,咱大明真的有钱了!不用卖官鬻爵啊!”王国光满脸哭笑不得的说道,陛下尚节俭,连鳌山灯会都是在文华楼上用千里镜看,想看还不给钱,陛下用银子无外乎给国事,从山海关修一条驰道到辽阳,顶多大家都勒勒裤腰带,也就一年的时间,就攒出这笔银子了。

  没必要卖官鬻爵,真的没必要。

  引起了轩然大波的圣旨,是朱翊钧给明公们整了个大活儿!

  连极度激进的谭纶,都变成了顽固保守派。

  主要为赏赐:

  取海外千顷以上种植园并且能稳定经营五年以上者,堪舆之后,赏世袭千户,得堪合大明来往;

  海外万顷以上种植园稳定经营五年以上者,堪舆之后,爵赏世袭伯爵;

  海外十万顷以上种植园,稳定五年者,堪舆之后,爵赏世袭侯爵;

  海外代国者,爵赏世袭公爵。

  朱翊钧这个行为,堪称是大明烂爵的开端,但也不是完全的烂爵,因为这些都是海外爵赏,他们有一个新的名字,叫开拓爵赏。

  张居正以定策功论,圣旨播报员冯保,播报的时候,嗓子都喊冒烟了,才得了个伯爵。

  开拓爵赏和大明本身的勋爵体系,完全不一回事儿,戚继光、李成梁、殷正茂、陈璘、张元勋、邓子龙这一批军功爵,是实打实的与国同休,是大明合伙人,这些开拓爵赏,则更像是加盟商。

  这在圣旨说的非常明白。

  大明是不管这些开拓爵赏死活的,他们的根儿是种植园,种植园在,他们的爵位就在,与其说爵位赏给了人,不如说赏给了种植园的土地。

  朱翊钧这个圣旨最大的问题,是在朝臣们看来,皇帝在变相的卖官鬻爵,这是朝官们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哪怕是今天朱翊钧把来逼宫的明公们都杀了,他们也是这个态度。

  大明是一个很特殊的朝代,到了崇祯末年,宫里穷到穿素衣的地步,仍然没有卖官鬻爵。

  朱翊钧搞这套,在朝臣们看来,是决计无法接受的。

  “真不行?朕要是一意孤行,你们又待如何?!”朱翊钧看了一圈,平静的问道。

  “臣等只能遵旨。”张居正开口说道。

  陛下真的一意孤行,张居正作为臣子,其实没办法,只能遵旨,把这件事办好,但你问他同意不同意,他万万不同意。

  卖官鬻爵,实在是太丢人了,张居正都可以想象得到,这封圣旨一出,连村头槐树下的老大爷,坐在大石头上,摇着蒲扇,都能骂他张居正无能,天朝上国的面子,都给他张居正给丢光了。

  “那总得拿出点东西来,让大明这些个遮奢户们出去开拓不是?这些开拓爵赏的特权,只在他们辖区生效,在大明不享有任何司法、赋税上的特权。”朱翊钧无奈的说道。

  今天出门逛了个大圈,看了好多好多汉服小姐姐,冒着冬风凛冽,露着大长腿拍照,回到家就8点多了,更新有点晚了。戚继光、岳飞等人的愚忠,也是他们获得朝廷支持的原因,这种愚忠也是一种生存之道,更是一种大丈夫对自己本心的坚持,碰到不到英明的君王,这份忠心便会被辜负,有的时候,历史大约如此,写满了遗憾。求月票,嗷呜!!!!!

第401章 朱翊镠的好日子,彻底到头了!!

  朱翊钧本来要给张居正一点来自皇权小小任性的震撼,一意孤行的执行下去。

  他玩的也不是什么新花样,就是卖官鬻爵,甚至是授予封地的爵位,更加明确的说,就是分封制。

  自从西晋爆发了八王之乱后,中原王朝吸收了历史教训,即便是王爵,他的分封也没有任何的领土,王公侯伯子男再无实际封地,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封邑到食邑,是中原封建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变化的过程。

  封邑到食邑变化的标志性事件,便是商鞅变法,在第九级军功爵‘五大夫’即可获得税邑三百家。

  到了大明,朱元璋突然开了历史倒车倒行逆施,让藩王有了封地,那是基于南北巨大矛盾,以及胡元已经切实统治了一百年的现状做出的决定,同样也是朱元璋‘家天下’主张的体现。

  靖难之后成祖一系,逐渐收紧了藩禁,大明的藩王就藩地方,在藩禁之下,连出王府都做不到了。

  “陛下,此端一开,自然是贻害无穷,现在分得清楚海内海外,日后这条界限会不断的模糊,最后大明腹地必遭反噬。”

  “以徐阶为例,他无法从官选官变为世袭公卿,转而开始寻求土地,试图以占有土地实现自己的世袭罔替。”张居正再次阐述了大明遮奢户们兼并的原动力。

  世袭罔替,万世不移。

  国亡家不亡。

  张居正可以拿到定策爵赏的世券,因为波及范围很小,而且机缘巧合之下,才能获得。

  以定策爵赏实现世袭,有一个巨大的背景,那就是主少国疑,大明漫长的两百年时光里,也就两次而已。

  “先生的意思是,日后这海外爵赏封邑会倒反天罡?”朱翊钧眉头一皱,听懂了张居正真正的担心。

  大明的读书人啊,在让人失望这件事上,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但凡是露出一点点的破绽,就能撕出一个口子来,假公济私,窃公为私。

  “陛下,一定会的。”张居正略显无奈的回答道。

  海内爵位为军功爵,而海外爵位为开拓爵,这在朱翊钧的圣旨里是反复说明了这一区别,军功爵和开拓爵有着非常明确且清晰的界限,但这个界限一定会被突破。

  现在分得清,日后能分得清吗?

  张居正的担忧,未尝不是群臣的担忧,军功爵和开拓爵的模糊化,一定会成为必然,既然结局注定是个悲剧,何必开始。

  其实部分的廷臣和朝臣们的沉默,也是有乐见其成的想法,你皇帝崽卖爷田不心疼,给天捅个窟窿出来,趁着天漏,弄点好处便是理所当然。

  “以先生大才,若新政戛然而止,我大明国祚几何?”朱翊钧想了想,这还是个值得不值得的问题,在开海之事上,朱翊钧表现一直很激进,而且非常坚持。

  话说到这个份上,朱翊钧依旧不肯放弃。

  “不过百年。”张居正面色有些痛苦,但这个问题,他真的想过,对于大明现状极为了解的张居正,对大明国祚有一个大概的估计,乐观一些,可以混个一百年,不乐观的话,也就是五六十年了。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发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名将如云,能臣如雨,文华耀目,盛哉大唐雄风,开元盛世时的洛阳行宫上阳宫,是天上宫阙,仅仅一个上阳宫就有宫女四万三千人,霓裳一曲数千宫女翩翩起舞,渔阳鼙鼓,安史之乱喧嚣,打破了这份人间仙境的美好。

  安史之乱后,上阳宫变得破败寥落,四万多的宫女在兵祸中,四处逃散,宫中有一美人,从满头青丝躲到了白发生,由红颜变成了老皮,这白发的宫女坐在当初的戏台上,对着过往的行人,诉说着当年唐玄宗时的盛况。

  如此强横的大唐,由盛转衰的速度,如同巨石从悬崖之上滚落。

  而眼下的大明,万历初年的大明,从军兵全饷的大明到山河破碎的大明,急转而下的速度,几乎和大唐由盛转衰的速度相同。

  张居正清楚的看到了这一幕,他也警示过这一幕,他将唐玄宗和大明世宗皇帝联系在了一起,讨论过克终之难,既是在说世宗皇帝,何尝不是在说大明的宿命。

  三百年,中原封建王朝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

  大明已经两百多岁了,大限将至,张居正从历史的长河里,找到了王朝周期的那个关键,抓到了主要矛盾,那就是土地,清丈还田这四个字,就是张居正这个人杰,对这个历史宿命的答案,在这些年新政之下大思辩的影响下,张居正更加清晰的感觉到,是生产资料的矛盾。

  “所以啊,何必担忧。”朱翊钧敲了敲桌子,十分肯定的说道:“国祚已不过百年了,大胆一点也无妨。”

  张居正立刻摇头说道:“可是陛下圣慧天成,有大毅力,亦有大智慧,新政滚滚向前,我大明必然长统。”

  讨论长策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儿,能够讨论长策,代表着张居正对大明的未来有着十足的信心,你老朱家的江山不过几十年了,张居正也就不阻止了,再坏,还能有山河破碎更坏?

  就是看到了光明的未来,看到了黎明前的曙光,所以张居正才如此阻拦。

  “陛下,其实这件事不难。”戚继光十分肯定的说道:“从一开始,臣就说,臣是来支持陛下的,这件事,其实没有明公们想的那么复杂,事在人为,陛下多生孩子就解决问题了。”

  “多生孩子?”朱翊钧一愣,这可是天大的事儿,怎么落到了自己的腰子上?!

  戚继光进一步说道:“得陛下舍得,把孩子分封出去,分封到海外去,一如当初太祖高皇帝分封诸王镇守江山社稷。”

  “戚帅这个法子…”张居正眼前一亮,几位廷臣开始交头接耳小心商量。

  朱翊钧则站了起来,走出了西花厅,他给廷臣们留出了充足的空间,去讨论戚继光给出的解决办法。

  站在戚继光的视角下,大明朝廷们陷入了思维陷阱之中,他们想要阻止皇帝倒行逆施,把分封制抬出来,担心倒反天罡,但站在一个武勋的视角下,戚继光则觉得,这事儿非常简单,册封王府可以完美解决问题。

  王爵带领着海外开拓爵,会形成一股巨大的利益共同体,阻止大明读书人们倒反天罡,因为破坏军功爵和开拓爵的界限,直接损害的就是各地藩王的利益——土地。

  开拓爵和土地是完全绑定在一起的,一旦界限模糊,开拓爵定义不清,藩王在海外统治的法理、向心力就会大幅度下降。

  张居正、王崇古和谭纶讨论很久,越聊眼睛越亮,但三个人都很默契的避开了一个问题,即便是陛下给出了时间和空间来让重臣讨论,但三个人都没聊到一个核心问题,可都是千年的狐狸,彼此心知肚明。

  这个核心问题就是皇权。

  自从燕王府靖难成功后,从永乐之后,藩王造反,就是一个大明绕不开的话题,远的不说,最后一位文臣封爵,王阳明平定宸濠之乱,就是宁王府欲效仿燕王靖难。

  这是一场因为皇帝没有子嗣带来的皇权争夺战。

  这一战,宁王朱宸濠集结了六万人号称十万,要知道燕王府起兵时不过八百人,不是汀赣巡抚、佥都御史王阳明处置得当,恐怕又是一场人间浩劫,仅仅是一个月十二天的宸濠之乱,看似很快的平静了下来,但若非王阳明果断,宁王已经攻入了南京。

  王阳明攻打南昌,围魏救赵,逼迫朱宸濠回师时,朱宸濠已经在进攻安庆,一片坦途入南京也不过十数日的时间,而后王阳明接连在黄家渡、八字垴两破宁王军,以弱胜强,火烧连营一百里,生擒宁王等众。

  朱宸濠之败,主要是他瞻前顾后,若是带着六万人沿水路直奔南京,听闻南昌被攻破,已是破釜沉舟之局,却又回到南昌,军心不稳,宁王之乱,坏在了朱宸濠又菜又爱玩,可朱宸濠不是那么优柔寡断呢?

  必然又是一场大明南北战争。

  藩王造反是大明的一块心病,那么把藩王封去海外,就没有那么多的顾虑和担忧了。

  朱翊钧回到了西花厅,稍加商议之后,这次陛下的圣旨,大臣们不再反对,就连海瑞,也对此没有意见,政治就是妥协,政治也是利益的交换,显然,此举利大于弊。

  圣旨过内阁,下章六部,傍晚时分,会同馆驿的驿卒们,带着圣旨,沿着九龙官道,送往了大明四方。

  在圣旨离开朝廷的当日,离宫又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宠冠后宫的周德妃已然有了身孕,虽然还没有胎心,但已经经过了解刳院的大医官们的确认。大医官仍然用的老办法,就是青蛙皮下注射验孕酮。

首节 上一节 477/10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