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季驯选择了借权豪人头一用,为自己平步青云做铺垫。
“陛下圣明。”王崇古对陛下的重大人事任命表示了拥戴,大杀星很忙,小杀星先顶一顶,顶得住就顶,顶不住就让凌云翼再从山东到南衙,这是一种典型的手疼砍手、脚疼砍脚的懒政,但是好用。
手疼砍手这种看似胡闹的治国手段,在大明帝制制度之下,恰到好处,因为很多时候,大明朝廷,都是手疼却砍不掉手。
王崇古和皇帝奏对钱荒困境的时候,大明京师城内抓捕逆党的行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了,这不是一次刑事抓捕而是军事行动,京城的城门紧逼,关隘封锁,一场大搜捕开始了。
骆思恭抓人真的很准,他总是能够精准的找到那些藏起来的蛀虫,以致于赵梦祐都去询问骆思恭是怎么探听到的消息,骆思恭的回答也很简单:百姓们都知道。
这是骆思恭长期伴驾左右引发的路径依赖,陛下让缇帅赵梦祐办案的时候,就很喜欢诉诸于百姓,问问百姓知道不知道,尤其是民间的事儿,百姓比皇帝、比缇骑更清楚,自己身边的蛀虫在哪里。
合一众是个教派,传教是这些个教士们的天职,传教就要跟人接触,百姓们当然知道这些个教士藏在哪里,只需要询问百姓,这些个合一众的教士就无所遁形,一群操着南衙口音的教士,再加上发动百姓,自然就抓到了。
三里之隔,习俗不同;五邑之间,语音不同。
十分难得,这五天的时间,朱翊钧的耳根子清净的很!
那些个讨人嫌的言官们,居然没有一封奏疏入阁,似乎是在这个关键时候,大家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沉默,生怕这个时候出头,被皇帝打上逆党的标签,抓进牢里,一命呜呼。
风声紧的时候,要学会闭嘴,不要被嗜杀的小皇帝给盯上了。
这个抓拿逆党的消息,可谓是平地一声炸雷,别说消息灵通人士的司务们,就是朝中的明公,除了廷臣之外,压根就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听说皇帝要抓捕逆党,所有人的心头第一想法就是,发生了甚么事?什么事引发的大搜捕?会不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最重要的是,自己会不会被扣上一顶逆党的帽子,被扔进天牢里。
廷臣们清楚的知道发生了什么,却是忌讳莫深,不肯多说哪怕那么一句,一个字都不肯往外吐露。
直到五天后,京师的戒严完全解除,朱翊钧才下了圣旨到内阁,张榜公告了事情的始末,逆贼苏权,邪祟作乱,这封圣旨详细的说明了宿净散人做下的恶事,西山袭杀案的幕后真凶。
案情公布后,坊间对于这个事情最热切的议论,并不是关于案情,而是宿净散人和王仙姑之间的八卦。
根据知情人士透露,宿净散人的本名、家室,这一段难以启齿的故事,成为了街头巷尾的谈资,那些个说书人和评书们,开始了丰富的联想和创作,让这个故事变得栩栩如生起来,并且成为了经典的唱段,小说家们,也在对这件事进行加工。
而这位知情人士,朱翊钧还真的知道是谁。
这股风力舆论,突出了一个贵圈真乱,这完全是万士和在皇帝的授意下,对合一众这个教派的性质进行定性,一个邪祟的教派,一个寻到孕妇,剖腹取出脐带血谋求长生的邪门教派。
这种定性,也是一种分化,合一众的信众,也不一定全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侍奉王仙姑。
正月二十日,阳光明媚,小皇帝哼着小曲,脚步轻快的来到了文华殿,开始了每天的工作,廷议。
而朱翊镠十一岁了,现在要在侧旁听,朱翊钧真的把潞王当继承人在培养。
而潞王毫无恭顺之心,在左顾右盼,他觉得哥哥委实是辛苦了,这一年到头就歇了五天,从初一到初五,之后又开始了无止境的忙碌,朱翊镠很难明白,自己的皇帝哥哥,哪来的那么大的热情,即便是皇帝反复告诉他,谁为万民奔波,谁为万民之王,朱翊镠可以理解,但是他做不到。
按照张居正的说法,朱翊镠既没有心怀天下的弘,也没有为国事坚持不懈的毅,他只有对万国美人矢志不渝的追求,这是朱翊镠的毅,他对国事没有太多的热情,在他看来,他若是做了皇帝,大抵和父亲一样的懒散,平日里上朝不言语,批阅奏疏都是啊,对对对。
群臣见礼之后,都看向了站在皇帝身旁的潞王,虽然皇帝早就告诉了廷臣们,这小子现在也要御门听政,积累一定的政务经验,国不可一日无君,天下不可一日无主。
漫不经心、左顾右盼的潞王,面色严肃、沉着沉稳、处事张弛有度,已经完全具备天子威严的陛下,这两个人放在一起,实在不是一个画风。
对于目前的廷臣而言,他们宁愿选择陛下,陛下的心狠手辣,恰好适合做君王。
硬要说的话,就是潞王轻佻,不可君天下。
“户科给事中傅作舟,论劾南京礼部尚书潘晟,互相属托党庇、结恩报怨,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张岳、兵部郎中吕若愚皆为同乡,大臣徇私理当革罢归乡。”坐在左起第一个的吕调阳如常主持起了廷议,第一件事,就让在场的廷臣议论纷纷,连朱翊钧都皱起了眉头。
而潞王则是一脸迷茫,潘晟、张岳、吕若愚,都是何许人等,傅作舟为何要弹劾他们,潘晟真的在结党营私,还是诬告,该如何处置,听政的潞王完全听不懂到底在说什么。
潘晟,张居正的座主恩师,潘晟、张岳、吕若愚都是楚党,职官书屏是个好东西,上面挂着牌子颜色不同,则所属的派别不同,弹劾潘晟其实目标是打击楚党,或者说趁着张居正赋闲丁忧的时候,对楚党穷追猛打。
“傅作舟并非诬告,三人的确互相属托党庇、结恩报怨。”吕调阳略显无奈的对皇帝说明了情况。
吕若愚的妻弟为祸乡里,张岳隐而不报,就是傅作舟弹劾他们的原因,张岳包庇吕若愚的原因是因为同乡,潘晟、张岳、吕若愚的确都是浙江新昌人。
“责令吕若愚今日起回籍闲住听用,潘晟、张岳二人,则策励供职,日后做事需要留心谨慎。”朱翊钧听完了事情的前因后果,选择了拉偏架,他只处置了吕若愚,而没有处置包庇吕若愚的张岳、潘晟。
张岳离乡多年,吕若愚妻弟为祸乡里之事,张岳的确知情,的确没有弹劾,但一定要考虑到大明信息传递的速度,张岳到底是在潘晟的授意下进行了包庇,还是还没来得及确认,都是值得商榷的事儿。
这是典型的剥皮见骨,是一种试探,对言先生之过者斩这条禁令的试探。
显然,傅作舟的试探是无效的,张党犯了错也会被处罚,但是不能用诛心、意欲为处置。
“臣遵旨。”吕调阳看了一圈,没有任何一位大臣提出异议,陛下的处置就算是廷议通过了,陛下摆明了要偏袒,廷臣们才不会自找没趣,这种同乡包庇,在大明极为普遍,若非张居正举着考成法非要破姑息之弊,这种弹劾,根本无法成立。
高拱当初联合杨博包庇晋党,京察大计,根本就是明火执仗的来,也没见那个骨鲠正气的言官出来弹劾高拱互相属托党庇。
吕调阳又拿出了一本奏疏,面色极为古怪的说道:“傅作舟弹劾海瑞投献,谄媚君上蒙蔽圣听,无骨鲠正气,不适合继续担任都察院总宪。”
“啊?”王崇古、王国光、万士和、谭纶同时瞪大了眼睛,看向了吕调阳,谭纶不敢置信,两只手摊开摆向了海瑞,惊骇无比的问道:“谁没有骨鲠正气?这一位?!”
“傅作舟是这么弹劾的,都察院共有二十四人联名弹劾海总宪。”吕调阳将奏疏递给了王崇古传阅。
传阅之后,文华殿罕见的沉默着,大家都打量着海瑞,怎么看海瑞身上,没有一块骨头是软的。
“诸位,海某真的没有骨鲠正气吗?”海瑞眨了眨眼,发出了自己的疑问。
“哈哈哈哈!”月台之上小皇帝直接大笑了起来,廷臣们也跟着笑了起来,实在是天大的笑话,文华殿上立刻充满了欢乐的空气,傅作舟的弹劾属实是太过于离谱,以致于廷臣们开始狂笑不已。
“傅作舟的意思呢,因为海总宪骂过爷爷,嘉靖嘉靖,家家皆净,骂过父亲,奢靡无度,现在回朝了,却不骂朕了,就没有了骨鲠正气。”朱翊钧看过奏疏,给的批语就四个字,狗屁不通。
傅作舟这些言官觉得海瑞回朝之后,变成了谄媚臣工,成了皇帝手中的一把利刃,不再是怼皇帝宝具,这就不是骨鲠正气了。
“臣无能,鸡蛋里挑骨头,臣也言不出君过来,在臣看来,陛下勤勉如太祖高皇帝,奏疏从无一封留中不发,勇武如成祖文皇帝,自万历二年每五日阅视军马,万历三年每日操阅军马,风雨无辍,讲筵四书,融会贯通,处事张弛有度简繁有节,陛下之节俭,臣听闻尚且觉得过犹不及。”
“忠国、忠君、忠心,忠心是尽己之心,就是忠于本心,或者忠于自己的灵性和内心去行动、去做事,这是忠。”
“臣实在是不知道如何责难不存在的事儿,臣要忠于本心去做事。”海瑞说明了自己为何不骂小皇帝的原因,他实在是不知道如何去骂。
在他眼里,陛下的模样,就是他期盼已久的圣主明君。
张居正、戚继光、海瑞等等有为君子,早已经期盼已久,望眼欲穿。
“呀呀呀,朕就是做了一些该做的事儿而已,不足挂齿。”朱翊钧连连摆手,笑意盎然。
作者看明实录看到了万历十三年,始终没有看明白万历皇帝为何要清算张居正,张四维对张居正的反攻倒算,就像是在说:张居正虽然没有威震主上,可是他想要那么做了!这不是典型的意欲为吗?他没做,但是他想了,实在是不能理解万历皇帝本人的思考方式。求月票,嗷呜!!!!!!!!
第292章 贱儒类犬
海瑞到底有没有骨鲠正气,看看小皇帝那个嘴脸就清楚了。
别人夸皇帝,皇帝都是一副你特么的想骗老子,老子信你跟你姓,会首先怀疑他的品行,再认真的从字里行间里,看看有没有什么阴谋诡计。
皇帝,常怀警惕之心。
海瑞这顿马屁,拍的十分的生硬,是真的非常僵硬,没有任何的铺垫,也没什么辞藻修饰,就是一个普通的陈述,把皇帝给乐得,脸都笑出了褶子来。
海瑞有骨鲠正气,所以皇帝才会这么开心,能得到海瑞一句夸奖,是很不容易的,至少说明,张居正撒手之后,海瑞还是很认同小皇帝的执政能力,并不需要责难陈善。
朱翊钧还真的知道傅作舟这个名字,傅作舟是张居正的同乡。
在万历十二年四月,万历皇帝开始全面清算张居正的张党,刑部右侍郎丘橓等人前往张家抄家,张居正的长子招供,向傅作舟、曾省吾、王篆家中转移财产,价值约三十万两银子,刑部右侍郎开始二轮追赃,抄了三人。
然而这个招供不过是屈打成招,傅作舟不是楚党,更不是张居正门下,因为在万历五年,傅作舟上奏认为张居正不丁忧枉为人子,万历六年正月,弹劾张居正的座主潘晟。
党同伐异,党锢的时候,没有人能够幸免于难。
傅作舟就是个贱儒而已,楚地也有贱儒,楚地也不都是张居正这样的循吏。
“宣傅作舟上殿来,朕要亲自问问他。”朱翊钧决定宣见一下,这个人接连两封奏疏,朱翊钧必须要亲自见一见他,把这些事说清楚。
小皇帝总觉得这个傅作舟行事有点怪异,正常的言官,会跑去触海瑞这个霉头?尤其是在骨鲠正气这件事上,这可是朝野内外公认的骨鲠本骨。
傅作舟很快入殿,他略显忐忑的甩了甩袖子,跪在地上,颤颤巍巍的说道:“臣,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翊钧看着傅作舟,思索了片刻才开口说道:“伱上奏来,弹劾南京大宗伯潘晟,是为了救牢里的工部右侍郎罗汝芳吧。”
朱翊钧不是疑问句,而是陈述句,他琢磨了下最近朝里的事儿,值得如此大动干戈的,唯有这个罗汝芳了,罗汝芳违抗明旨在广惠寺聚众讲学,即便是张居正丁忧风波遮掩了一二,可是事后,咬人咬到魔怔的言官,居然没有追击,这很不正常,弹劾海瑞也不正常。
可见,他们的目标从来不是海瑞,也不是潘晟,而是搭救罗汝芳。
吕调阳猛地歪头看向了跪在地上的傅作舟,眼神里全都是审视,而王崇古若有所思,海瑞则有些恍然大悟,露出了一丝笑容,万士和则是依旧弥勒佛的憨笑,不过看向傅作舟的神情已经变得冷漠,大明廷臣神色各异,显然,他们有的想得到,有的没想到。
“陛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傅作舟完全没想到这第一句话,就被陛下看穿了目的,这还论个屁,他只能硬着头皮奏对。
“你们要搭救罗汝芳,罗汝芳自己知道吗?”朱翊钧面色古怪的说道:“罗汝芳上的陈情疏里,可是涕泗横流,说自己明抗圣旨,阴谋加害,只求速死以偿圣恩,你们要搭救他,是要朕将其家眷一体流放,还是族诛啊?”
朱翊钧不打算对罗汝芳过分的追击,因为兹事体大,八辟是糟粕,但也不完全都是糟粕,作为正三品的罗汝芳有自己的泰州学派,有自己的徒子徒孙,有自己的门生故吏,有自己的亲朋同乡,如果过分追击,凡是和罗汝芳有关系的都会惶惶不安,甚至酿出更大的波折。
罗汝芳显然知道这个道理,他很清楚皇帝是个明君,前面正三品的王锡爵都被送走了,罗汝芳也没多含糊,直接认罪伏法,将自己的罪名定性为了违抗明旨,赶紧死了干净,大家都过安稳日子。
但是傅作舟这一番搭救,可谓是把所有和罗汝芳有关系的人,都往死了逼。
这就是典型的扩大化。
朱翊钧在傅作舟的两本弹劾奏疏上,看到了贱儒的两大法门,剥皮见骨,剥皮试探皇帝的态度,见骨抽掉大明的骨头,还有就是倍之,扩大化,将事情弄大,让皇帝无法处置。
“非要救?”朱翊钧满是玩味的问道,熟悉皇帝的张宏和冯保,非常清楚,皇帝这是打算动手了,如果傅作舟真的打算一意孤行,朱翊钧也要拿出自己的雷霆雨露皆为君恩的不二法门了。
海瑞看着傅作舟,自作孽不可活。
这个傅作舟也是之前伏阙的言官之一,而且是那种带头,聚中联袂的人,王崇古的狗斗术,也就比张居正差点,王崇古最擅长的从来不是生意,而是揣摩人心,新年之后第一次廷议确定了万历六年的两件大事,第一件迁富户充实京畿,第二件选官、提学考校矛盾说和算学。
王崇古就是利用人心,施展自己的阴谋,蠢蠢欲动,人心思动,才给了王崇古利用的契机。
“陛下,那是救,还是不救?”傅作舟是坏不是蠢,他多少察觉到了一些话里的异常,陛下问他是不是非要救,其实在问他是不是要一起死。
“朕问你呢,你问朕作甚?”
“呵,哼,哈哈。”朱翊钧笑了起来,不能怪朱翊钧老是对海瑞青眼有加,实在是像海瑞这样,只说真话的朝臣,实在是太少了,海瑞从来不屑于隐瞒自己的内心的想法,即便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即便是面对嘉靖皇帝、隆庆皇帝,他都不会掩饰,你做的好,不好,只有实话。
傅作舟显然不是这样的骨鲠正臣,他犹豫了。
“张大伴,朕前些日子跟你说,罗汝芳的身上,有读书人根深蒂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你看,这个傅作舟是不是也是这样?真的是事到临头,却瞻前顾后,左顾右盼了起来。”朱翊钧看似是在对张宏说话,其实也是对朝臣们说。
当你实在是不知道如何夸奖一个人的时候,可以说他是读书人,当你不知道如何骂一个人的时候,可以说他是读书人。
读书人的佞贤二象性,和一句卧槽走天下,殊途同归。
“要救就说,不救就滚去大宁卫垦田,种两天地,就什么都懂了,你自己选。”朱翊钧敲了敲桌子,看着傅作舟厉声说道。
“臣滚去大宁卫垦田!”傅作舟没有犹豫,立刻做出了从心的选择,前面是个火坑,没必要为了罗汝芳把自己搭进去,跑去大宁卫、全宁卫垦田,其实算不上辛苦,周良寅作为贱儒的代表,跑去大宁卫垦田,日子过得虽然冷清,但绝对算不是苦,那地方读书人都没几个,作为朝廷命官,哪来的苦?
“滚吧。”朱翊钧不耐烦的挥了挥手,示意傅作舟不用在这里碍眼了,滚蛋就是。
“谢陛下隆恩。”傅作舟滚了,他真的是手脚并用,滚出文华殿的,物理意义上的滚,手撑着着地,一翻就是一圈,滚了七圈才滚出去。
冯保和张宏人都看傻了!
陛下说的滚,是语气助词,是不耐烦,是有点生气,但是不过分追究的形容词,不是真的让人滚,而傅作舟显然不敢违抗圣旨,真的滚出去了。
论不要脸,宦官也得给这群贱儒让路!
廷臣们都能理解皇帝为何不过分追击,如果太过于严苛处置傅作舟,正好落入了贱儒的下怀,将事情扩大化,处置起来就会变得更加棘手,会面对更多的选择,可是廷臣们很难理解傅作舟物理意义上滚出去这个动作。
“贱儒类犬。”朱翊钧并不觉得可笑,傅作舟给势要豪右当狗,面对大明最大的势要豪右朱翊钧,可不就比狗还要温顺?欺软怕硬罢了,当看到皇帝不好糊弄的时候,立刻见风使舵。
“什么东西。”吕调阳在弹劾海瑞无骨鲠正气的奏疏上,贴了一张空白浮票,呈送御前,他实在是不知道如何写这个浮票了,无话可说,耻与为伍。
大家都是读书人,可是读书人之间的差距,比人和狗还要大。
朱翊钧拿到了奏疏,思来想去,下了批注:着令傅作舟前往会宁巡按垦荒。
小皇帝和先生有过承诺,应批尽批,应见尽见。该批的奏疏都要批阅,该见的朝臣绝对不会避而不见。
只要张居正还在履行他的政治许诺,那朱翊钧就会一直履行自己的许诺,答应的事儿,一定践行。
这是政治担当和政治信用,也是作为权威人物的必然条件。
朱翊钧从来不打算做敢让天地换颜色的雄主,他只想自己最后能达到张居正那个政治修养,能把大明这摊事儿处置干净,对得起自己腚下的宝座。
在其位,谋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