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鲜卑在这里建立龙城为三燕即前燕、后燕、北燕的都城,北魏至隋唐时期设营州,辽金时期置兴中府,元为兴中州,洪武年间,设立营州卫。
这里历来是塞外战略要地,而李如松的前军赶至,他带着斥候亲自探闻情况。
营州卫的地势,北及西北、西南偏高,向东变低,形如一个向东开口的簸箕,松岭山、努鲁儿虎山两大山脉呈东北西南两个走向贯穿,再加上大凌河冲击平原,让这里变得易守难攻。
李如松所率前锋、大明军则是从广宁而来,就是从东边进攻都营州卫。
也就说,大明从一开始就是不利地形,一旦发动进攻,三面地势较高,无论是以高打低,还是土蛮骑兵冲锋南下,大明军都将陷入极大的被动之中。
“西北风。”李如松面色凝重的伸手感受了下风向,也就是说敌人吊射的话,箭羽可以乘风而来,射程更远,威力更大,对于大明军而言,一切的一切都变得不利了起来。
当然,如果大明军可以取胜,在营州卫的敌军,也很难逃跑。
十月的地温仍然很高,第一茬的雪落在了地上已经融化,而后随着气温的快速降低结冰,让敌人的骑兵变得难以冲锋,这对大明军而言是最好的消息。
“机不可失。”李如松握紧了拳头,看着面前的营州卫的牌楼,他想要立刻发动进攻,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这样的大雪天气的进攻,一定会让敌人措手不及。
但是戚继光反复叮嘱过李如松不要轻举妄动,前锋的作用并不是突破,而是占领一个据点,并且击退敌人的袭扰,让中军赶到的时候,能够落脚的地方,而后展开。
在军令和战机面前,李如松选择了军令。
李如松所率前军开始结硬寨,这种硬寨,是大明当年大破胡虏的手段。
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一旦硬寨筑好,就进入了大明军进可攻退可守的不败之地,而不会陷入一种进退失据的窘境之中。
在表现个人勇武和集体决策大局之上,李如松罕见的选择了后者,而不是前者,若是李成梁在此,一定会惊讶于李如松的改变,要知道,李如松在京营遴选武将的时候,甚至对戚继光和谭纶出言不逊。
李如松是军队中最叛逆的人,他不服管教,喜欢亲自冲锋陷阵,能打恶战,堪称勇士,但是这种莽撞的勇士,在某些时候,会给军队带来许多的麻烦。
在大明军还是安营扎寨的时候,营州卫的胡虏,一直没什么动静,十几个斥候,把自己埋在了雪里一直观察着营州卫的胡虏动向,甚至有的大胆些的斥候,已经接近了那一片的营帐。
雪下的很大,营州卫盘踞的北虏左翼,根本就没想到大明军会在这样的恶劣天气里,选择出塞作战,大明上一次出塞作战还是…去年,李成梁出抚顺关平定古勒寨,抓了逆酋王杲。
在李成梁出塞作战之前,大明军总是被动应战,无论是西北还是东北,自武宗皇帝应州之战后,大明军就再没有出塞作战了,以致于北虏从来不认为大明军仍然会出塞。
哪怕是朝中已经有人将大明军云集广宁、喜峰口的消息,告知了土蛮汗图们,但是图们依旧认为是大明处于战略防守的姿态,不会轻易出关,更不会认为大明军会偷袭营州卫。
不仅仅土蛮汗图们如此认为,就连大多数的北虏都是如此思考问题的,甚至连很多大明人都是如此思考问题,以为戚继光至广宁,就和去年一样,是为李成梁出塞作战做策应。
李如松在营州卫外二十里扎营,营州卫的胡虏都没有发现敌人已经近在咫尺,二十里是一个随时可以出击的距离,风很大,风卷动着地面上的雪,在空中飞舞,让能见度更低。
“你回去休息,我来放哨。”等到营寨有了模样,李如松再次来到了营堡三里的范围内,跟斥候换班,一个斥候已经在雪里埋了整整三个时辰,一口饭没吃,一口水没喝。
“见过参将!”斥候站起身来,有些激动的说道,他没想到换班的人是李如松亲自前来。
又过了两个时辰,夕阳西下,营州卫的北虏,一个百户终于发现了一些异常,而后打算亲自前往查看。
在皇宫武功房里射穿过铁浑甲的李如松站起身来,将背后的五尺长弓挽在身前,抽出一只四两箭,大架拉圆,眼睛微眯的看着那个发现了异常的百户,在风稍微平息的时候,李如松松开了手中一百斤的上力弓,箭矢猛地飞出,而后打着旋在空中,带着破空之声,向着靠近到了六十步的百户而去。
本应该是划出一道完美抛物线的箭矢,因为迎面而来的西北风,划出了一道诡异的弧线,射向了那名百户,六十步外的百户,听到了箭矢鸣镝的声音时,已经为时晚矣。
夹在风雪之中的黑色箭矢,箭簇划出了一道弧光,以极快的速度飞向了这个百户,穿破了他的皮衣,扎进胸膛的左上方,箭簇钻进了血肉之中,钉在了肋骨之上,肋骨不能阻拦箭矢的突破,应声而断,箭矢入肉十厘,稳稳的扎了进去。
百户低着头不敢置信的看着胸口处的箭矢,仍然要确认下箭矢是真的还是大雪带来的幻觉,疼痛感在他疑虑之后,才猛地传来,撕心裂肺。
百户软软的倒在地里,他想要哀嚎,但是只能发出一些野兽似的悲鸣,肺破了个洞,他已经不能呼吸,他用力的爬动了两下,而后便再也没有了生息。
死的不能再死了。
这个百户打扮的胡虏死后,过了快半个时辰,才有人出来寻找,斥候之间的作战一触即发,二十一队斥候,开始和胡虏的斥候,开始了互相的试探。
骑射胡虏当然厉害,但是地面已经结冰,马匹无法奔驰,北虏最大的倚仗马匹,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论步射,李如松和大明的斥候,还没有怕过谁,哪怕是黎牙实极为恐惧的英国佬的长弓手到大明来进行军事交流,李如松也有信心,大明将会完胜。
步射,永远是力量和技巧的对决,大明的斥候,都是用的五尺上力弓,一百斤的强弓,射的远还准。
弓箭手的确是远程,但是可不代表毫无近战能力,这些五大三粗,腰比水桶还粗的斥候,远射是一把好手,近战也毫不逊色,李如松带的这些探子,他们有一个不太为人熟知的名字,夜不收哨、墩台远侯。
大明兵部尚书大司马谭纶,提到过,要从夜不收中遴选,入锦衣卫为北镇抚司缇骑,以适应大明日益增长的缇骑人才需求。
夜不收哨的墩台远侯,在漫长的九边防线上,也只有三千人左右。
营州卫的北虏始终没搞清楚,敌人到底是谁,所有派出去探闻的斥候,都被大明夜不收一一点名猎杀,一种恐惧的情绪在蔓延,即便是夜色降临,依旧不能阻挠潜藏在夜幕下的夜不收们,收割胡虏斥候的生命。
夜不收,就是可以在夜里活动。
戚继光的中军终于赶到了营州卫前线。
“打完营州卫再吃饭吧。”戚继光看完了所有的探报,做了一个非常熟悉的决定,打完再吃饭。
不让李如松的前锋进攻,戚继光中军一到,连饭都不吃就进攻,这不是抢功吗!李如松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混不吝,居然就这么忍了?
情况并非如此,如果在不入军营的贱儒们看来,这就是前线抢功的真实写照,就这一件小事,贱儒们能写出万言书的故事来,来给戚继光和李如松泼一身的脏水,而戚继光和李如松的陈情疏,要通过兵部送到皇帝面前陈情,兵部稍微压一压,事情的真相就变成了争功。
其实是李如松的先锋,并没有携带大量的火器,具体而言,就是没有正厢战车,正厢重车,有佛朗机炮两架,缺少重火力支持的情况下,在面对地势的劣势下进攻,并不明智。
当正厢战车推到了距离营州卫三里的时候,遍布整个营州卫的北虏终于反应过来,和他们交战的是大明军。
伴随着战车的稳定向前,大明军进攻的号角声吹响,鼓声震天,盘踞在营州卫的两千胡虏,面对大明军七千京营,根本无力抵抗。
大明京营三倍于敌,而且还携带了512架佛郎机炮,每一个火炮配备九个子炮,可以快速后装。
在正厢战车的大楯的掩护下,大明军一步步的推向了营堡的营帐,敌人开始组织起来冲锋,三人一组负责一门佛郎机炮,在敌人接战冲到了将近八十步的时候,在车正挥舞手中小旗之后,佛朗机炮开始开火。
轰鸣的火炮声轰然响起,硝烟开始弥漫,开花弹从炮膛轰鸣而出,带着呼啸声重重的砸向了北虏,在飞跃北虏众多乌合之众的头顶之时,开花弹轰然爆开,炮弹里面的铁蒺藜、碎铁片在爆炸中,四散激射而出。
铁蒺藜和碎铁片扫过人群,一朵朵血莲在爆炸声中,缓缓绽开。
戚继光一直在用千里镜观察,在第一轮齐射之后,北虏的阵线完全崩溃,轻车开始前进,轻车上站着四个人,手持火铳进行火力压制,推车的人带腰带、钩镰枪,负责近战。
战争的局势已经完全处于一边倒,对于胡虏而言,本来的地利,成为了逃跑的阻碍。
胜利的天平已经开始倾斜,但是军纪严明的京营,仍然有条不紊的推进,丝毫没有任何的抢功行为,戚继光不止一次对人头功提出了批评,所以,京营的记功是集体记功,也就是说,人头不再是衡量战争功勋的唯一标准,战线才是。
大军开始分割包围,有序消灭。
正兵队不脱离战车作战,奇兵队脱离战车作战,正兵十人操作战车,奇兵十人由队长率领,鸟铳手四人,藤牌兵两人,镗钯手两人,和滕牌兵防御,而火兵一人,专门从事补刀,任何战车走过的地方,补刀手都要给每一个倒在地上的敌人的喉咙割上一刀。
镗钯,三叉三尖有叉加八刺,翼如牛角,可击、可御,兼矛盾两用,敌人离远时,两股可以充当火箭架,用来发射火箭,敌人接近的时候,可以用作长兵。
大明的战车就像是血肉磨盘一样,磨过营州卫北虏的阵线。
敌人溃败了。
在这次战阵中,佛朗机炮的炮弹是开花弹。
大明的开花弹种类繁多,有西瓜炮,飞云霹雳炮,飞催炸炮、神火流星炮等等,开花弹的广泛应用,就不得不提到嘉靖年间兵部尚书翁万达《置造火器疏》。
翁万达,以兵部左侍郎任三边总督,在西北督边六年,跟俺答汗打了六年,俺答汗完全占不到便宜。
嘉靖二十八年,翁万达入京为兵部尚书,能打胜仗的翁万达和胡宗宪、朱纨、戚继光、俞大猷一样,都被认为是善战者服上刑,能打胜仗很了不起吗?不还是杀人如麻的刽子手?
同年翁万达父亲病故,按照大明制,翁万达必须要回乡丁忧二十七个月,翁万达丁忧致仕还乡,俺答汗一听说翁万达离开了,立刻开始了筹备南下。
而后就是嘉靖二十九年的俺答汗入寇京畿。
嘉靖皇帝夺情翁万达,朝中的诸多言官反复阻止,说不肯丁忧就不是人子,金革无避也不是先王之法。
翁万达是潮汕人,老家在潮州府揭阳县,从回乡丁忧,再到京师剧变,再到被夺情起复,这来来回回,走了两万里路。
翁万达被夺情起复的时候,背疽发作,但是翁万达从潮汕赶回京师,用了不到四十一天。
回京之后,翁万达再次被反复攻讦,最终被降职戍紫荆关,次年京察,翁万达以病乞致仕,被嘉靖皇帝厌恶,削籍为民。
嘉靖三十一年,大明和俺答汗的冲突屡战屡败,嘉靖皇帝又想起了翁万达来,三次下急诏,起复翁万达为兵部尚书,但诏书到的时候,翁万达已经因病去世。
西北战事自此糜烂。
开花弹就是翁万达搞出来的怼胡虏神器,因为胡虏的甲胄并不是很多,爆炸的破片铁蒺藜可以造成有效的杀伤。
戚继光在战场一直徘徊,大明军在整理战场,而戚继光要改良开花弹,大明的开花弹里面装十两火药,威力巨大,但里面的填充物,仍在实践探索的阶段,有装硫毒药、有装铁蒺藜、有装猛火油、还有装石子的。
戚继光要确定哪种杀伤力巨大,也要对开花弹进行改良,有些开花弹发射之后,变成了哑炮,还有炸膛之事发生。
这个戚帅,整天研究怎么更加高效快速的杀人,但是他一个武勋,不研究如何杀敌,难道研究波斯美人和大明美人的区别?
翁万达可惜了,要是没有丁忧起复的风波,哪里轮得到俺答汗嚣张呢。求月票,嗷呜!!!!!!
第162章 克复大宁卫
对于戚继光研究如何高效的杀人,朱翊钧的态度非常明确,恨未壮,不能同行。
大明京营首战告捷,这不是结束,这次出塞作战,并非古勒寨那样,打掉敌人一个营寨就是结束,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这次的胜利看似十分的轻松,甚至打出了碾压的姿势来,这的确是理所当然的。
戚继光非常不喜欢军事冒险,任何的军事冒险在戚继光看来,都是对自己、对将士、对国朝、对敕命或者说朝廷赋予的使命的不负责任,他的一生,所有的胜仗,全都是谋而后定,精心谋划,认真筹备,最终取得胜利。
他就是这样的人,他也是这样的打法,一个能够支撑起大明一片天的柱石。
一个帅才。
大明军行营,来到了营州卫旧地,洪武年间建的城墙早已倒塌,这里早就成为了一个北虏左翼的聚集地,四面地势较高,北风吹不到的地方,临近就有水源,确实十分适合扎营。
京营摸出了数十辆车来,丈量步车,需要测量出营州卫这个簸箕的具体长度,而后建了一个营堡,一点点的将战争发生的地方从大明移动到北虏的地界,由防守方转为攻击方。
攻守易形,将战线推到敌人的阵线中,就是这次京营出塞作战的主要目的。
这里是大明的出塞的第一个营堡,戚继光的战争任务是建立从喜峰口到大宁卫、从大宁卫到广宁卫的二十四个营堡,减少在东北方向的被动。
“阵斩一千七百余人,李如松追击而去,再斩两百,剩余百余人逃脱,我部伤亡…”杨文看着战报眉头紧蹙的说道:“我部伤亡为零,只有三营二部三司四局六车有一名佛郎机手,因为开花弹炸膛,受了点伤。”
四辆战车为一局,一局主将为百总;四局为一司,一司主将为把总;四司为一部,一部主将为千总;两部为一营,一营的主将为参将;
一辆车20人,正兵10人,奇兵10人。
大明的伤亡实在是太少了,少到如此战报禀报,怕是言官们又要说将帅欺瞒战损了。
这不是什么稀奇事,毕竟大明从南衙运抵京师的漕粮,总是莫名其妙的失火沉船,所以这么干的朝官们总是认为戚继光也在瞒报损伤。
“就这么报吧。”戚继光在战报上书押下印,没死人就是没死人,每个军兵有父有母,死亡是无法欺瞒的,御史恨不得拿千里镜在京营的身上找麻烦,戚继光还不畏惧这个麻烦。
是什么就是什么,赢了就是赢了,输了就是输了,戚继光才不会粉饰太平,至于朝中言官,风力舆论,那不是军卒的战场,交给陛下、元辅去处置就好。
杨文铺开了一张堪舆图说道:“土蛮汗图们有五个万户,分别是察哈尔万户脑毛大、喀尔喀万户的速把亥、右翼鄂尔多斯万户的切尽黄台吉、永谢布万户的赤把都儿、土默特万户的扯力克,每个万户手中至少一万骑卒可供差遣。”
“而我们刚刚击破的营州卫属于察哈尔万户的脑毛大,如果图们收到了我们进兵的消息,将五个万户集结,以优势兵力,攻击我任何一路,恐有危险。”
“下雪了,他们互相驰援守备,或许困难,但还是要小心提防。”
“毕竟我们只有一万人。”
杨文对此次进攻并不乐观,因为敌人的实力仍然极其强悍,图们手中至少有六万人,而京营只有一万。
戚继光点头说道:“你的担心很对,草原人的作战方式跟大明完全不同,大明的进兵,是带着足够的辎重粮草,步步为营,而草原的人作战,讲究的就是来去如风,虽然天时不在北虏,但是他们仍然有集结优势兵力的可能。”
北元朝廷被大明将军蓝玉在捕鱼儿海击溃,而后北元朝廷变成了北元汗廷,随着时间的推移,北虏一分为三,分为了瓦剌、鞑靼、兀良哈三个大的部族。
在土木堡击溃了并且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的也先,就是瓦剌的太师,而当时草原的可汗是脱脱不花,脱脱不花死后,脱脱不花的三弟满都鲁继承可汗位。
满都鲁死后,没有了继承人,孛儿只斤·巴图孟克继承了可汗的位置,自称大元可汗,大明将其称为达延汗或者小王子。
小王子逐渐统一了漠南蒙古诸部,成为了实至名归的可汗。
小王子将漠南蒙古分为了6个万户,分左、右两翼,分封诸子,作为大汗藩屏。
左翼为:察哈尔万户、兀良哈万户、喀尔喀万户;右翼为:鄂尔多斯万户、土默特万户、永谢布万户。
小王子死后,土默特部俺答汗强势崛起,左翼开始东逃,兀良哈诸部被兼并,最终形成了左右两翼的对峙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