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热的阳光,将地面烤的滚烫。
行人走在路上,不出几分钟就会汗流浃背。
下午时分,
管仲来到皇宫,求见韩林。
他可太懂韩林的生活规律了。
不到日上三竿,绝对不带起床。
哪怕有天塌下来的大事,也不能早晨来汇报。
这都是血的教训。
尤其是太监,
韩林刚穿越那会,总是有太监抱着宫里的规矩。
要么是大清早就让韩林去上朝,
要么就是韩林跟妃子过夜,还有太监来哔哔,说有祖训皇帝不得和妃子过夜,只能和皇后过夜。
对于这种没眼力见的太监,韩林只能送他们上西天。
现在,
看看这些太监多规矩。
不该管的就别管。
一天天屁事那么多。
什么规矩?
我说的话就是规矩!
规矩是人定的,也自然也能由人去改。
什么祖训?
去一边去。
......
来到御书房。
管仲看到韩林后,先是跪地叩拜:“微臣管仲,见过陛下。”
韩林叹口气,“起来吧。”
其实韩林已经说了好多遍了,见面不用行这种大礼。
尤其是系统召唤的人。
知道你们有忠心,你们还整这些没用的干啥。
起身后,
管仲将自己汇拢的资料,还有计算出来吴国目前的存粮等等文件,呈现给韩林。
“陛下,微臣以为灭吴时机已到。”
第217章 灭吴时机已到,各国反应
“这是微臣统计了半年以来,与吴国贸易的所有记录。”
“同时,还包括吴国每日锻造军械的产量,去年的粮食赋税,以及吴国平均的田地产量和吴国的人口......”
“这些全部加在一起,经过微臣的估算,吴国目前的国库存粮,仅仅够支撑到秋收之时。”
“至于民间,大概也差不多。”
“这个时间段,吴国根本支撑不起,大军征战时的粮草消耗。”
“所以微臣认为,灭吴时机已经成熟,如果错过这次机会,就需要等到明年夏天。”
听完管仲的分析,
韩林若有所思。
半晌后,
问了一句:“可若是吴军龟缩在城中不出,又该如何?”
管仲眼中闪过一抹阴狠:“我们只需想办法,引燃吴国的粮库,少了吴国仅剩的这些存粮,他们即便想守城,也没有粮草。”
“而且,吴国周边的各国,越国显然不可提提供粮草,楚国目前也在和秦国鏖战,前线粮草供应吃紧,也不可能有余粮卖给吴国。”
“宋国的大部分存粮,也都被我们高价收买。”
“其余小国的存粮可以忽略不计。”
“如此一来,吴国就算有金山银山,也没地方购买粮草,届时将不战自溃。”
“况且.......”
“哪怕我们没有成功烧掉吴国粮库,他们的存粮也只能维持一个月。”
“我们只需将姑苏城围住,哪怕其他地区的粮食成熟,也没办法送入城中。”
吴国的体量就那么大。
人口就那么多。
每年粮食的产量,还有武器锻造的数量。
只要信息足够,完全可以估算出来。
现在,
管仲就是拿出了一份,吴国已经来到悬崖边缘的计算结果。
粮食,只够维持一个月。
虽然一个月后就到了秋收的时候。
但是!
只要齐国大军将姑苏城围起来,
你吴国今年有再大的丰收,粮食也运不进姑苏城。
这就是齐国耗费了超过三亿两白银的结果。
这一次的贸易战,
耗费了齐国三分之二的国库。
之前从燕国、宋国,还有赵国进献的所有金银,几乎全花在收购吴国的兵器和周边各国的粮食上了。
但是!
只要灭掉吴国,
这些钱,还不是左手到右手。
那些流入吴国的金银,一分不少全部都得还回来。
至于购买其他各国的粮草?
那也不亏啥。
毕竟粮食就是硬通货。
粮食才是王道。
随着管仲的讲述,韩林也在脑中,简单的模拟了一遍。
吴国现在确实是走到了悬崖的边缘。
现在只需要,齐军过去稍稍使点力气,这么一推......
他们就将掉进万丈深渊。
“好!”
“就依丞相之言。”
“传令张辽率军十万,兵发姑苏城,围城之后无需进攻,只需静等吴国崩溃。”
“同时令霍去病率军十万,前往越国驰援卫青,拿下会稽!”
“太尉岳云飞,负责镇守边疆,防止邻国异动!”
“此战,朕要一举拿下吴越之地!”
“将我大齐的版图,扩张到南海!”
“同时,朕也想下江南,欣赏一下秦淮河的风光。”
......
一纸诏令,
自皇宫传达到军营。
三天后,
二十万大军,兵出临淄城。
浩浩荡荡、遮天蔽日,沿着官道一路向南。
虽然连接吴国的官道,还没有建完。
甚至现在只有一个雏形。
但这并不能影响大军的南下速度。
沿着平坦的官路,
从临淄到齐国原来的南部边境,只需不到三日。
同时,
还有源源不断的粮草,
数千辆马车,装载着无数粮草。
一辆接着一辆,连绵不绝,
一眼望不到头,
紧紧跟随在大军身后。
如此规模的出兵。
各国探子也不是傻子,
无数密信,宛如雪花一般朝着各国都城汇聚而去。
.......
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