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贵族 第21节

现在这个年代出一趟门带上几十上百人不算什么,谁能带上两百多不但识字并且还能打架的人,才算是真正的牛逼!

“这可是两百多名各有所长的文化人啊!”智瑶已经想好怎么发挥他们的作用了,加大私塾的规模呗!

对了,这么一搞,会不会让智氏全员“儒”化?

智瑶陷入了沉思。

第37章 智瑶又抢了别人的成就

儒学在创建之初可能不适合于大争之世,要说一无是处就会很过份了!

根据智瑶的所知,不止孔子是一个很能打的人,他的众多弟子也能操家伙上阵,也就是说暂时没有“成型”的儒学才不是宋、明、清时期那种手无缚鸡之力的模样。

另外一点,西汉的汉元帝开始大肆重用儒学门徒的前后,儒家很多派别的门徒不止光读书,还有学习武技,五谷杂粮基本上也能分得清楚。

儒学演变成了儒家,门徒的质量才开始出现断崖式的下跌,搞到有一两个达成什么成就的儒家门徒就需要拿出来死命吹。

本着越是稀少才需要特别鼓吹的世间真理,纯粹证明更多的儒家门徒就是废物罢了。

等到儒家又演变成为儒教,讲实话“儒”已经成为一种负担,不再存在多少正面价值了。

“那些才不是孔子该背的锅,完全是历朝历代那些具有‘注经’资格的大儒搞出来的。不能因为儒学最后演变成儒教而去认为孔子就是个王八蛋呀!”智瑶太清楚这一点了。

那个“注经”是什么玩意?就是对一些儒学的典籍拥有教导权和解释权的权利,非“大儒”无以持有。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有江湖则是不免会有利益争夺,掌握了话语权的利益既得者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得以天长地久,他们肯定会对规则进行修改,逐渐让一切都变了样。

“祖,瑶请往‘黎②’。”智瑶在某天主动找到智跞,提出了这样的请求。

这个“黎②”在太行山以西,一个很靠近“壶口”的位置。

晋国的内战还没有彻底结束,属于范氏、中行氏、邯郸氏以及一些在战火中消失的中小贵族,他们的大量城邑遭到重新划分。

智氏在这一次内战中的损失不大,获利方面则是很多,包括接收了范氏在中北部和的所有城邑,以及中行氏在中部的所有城邑;在晋国的西部,智氏也获得了范氏在河西的一部分城邑,属于中行氏的伊洛之地则是进行了全面的接管。

仅以“开疆扩土”来算,一波内战之后智氏在地盘上的扩张最为迅猛,比较现实的是获得的地盘都不是经过良好开发的地方。

更多农耕早就开垦完善的地盘被赵氏和魏氏瓜分,作为赵氏小老弟的韩氏跟着获得了一些好处。

得到好处比较少的韩氏有怨言吗?他们在内战中折损进去了将近两个“师”,新增的城邑却是现存卿位家族中最少,碍于内战中表现不佳的关系,有怨言也只是自家关起门来说一说。

大战暂时没有了,各家接管城邑还是存在一些抵抗,不知道要花多久的时间才能让晋国重新安稳下来。

“宋、郑、卫、鲁先后叛我,诸侯会盟大军盘踞在河南地。”智跞觉得内乱未平,外敌又来,有点心力交瘁了。

是呀,晋国的霸权地位本来就摇摇欲坠,中原列国老早摆出一副“苦晋久矣”的模样。

再有晋国爆发内战,诸侯看到摆脱晋国的机会来临,他们怎么可能不抓住机会呢?

这一次还是齐国担任发起人,他们先后邀请了郑国、宋国和卫国干涉晋国内战,郑国毫不犹豫就响应,宋国和卫国、鲁国则是迟疑了一年多才答应齐国的会盟邀请。

智跞说道:“各地反抗不断,赵氏、魏氏、韩氏无兵可出也。”

智瑶说道:“如此,中军佐仍旧不改灭亡范氏、中行氏之志?”

说到这个智跞就来气!

明明士吉射和中行寅已经认输,接受范氏和中行氏被削弱的命运,问题是赵鞅要完完全全将范氏和中行氏打死,不但让范氏和中行氏各城邑坚决抵抗,还给了国外干涉的机会。

当前中行寅和士吉射在卫国,他们已经跟齐君杵臼派来的人接洽,一个偌大的反晋联盟眼看就要成型了。

“闹成目前这副模样不全是赵鞅的锅,国君以及……祖父,包括其余的掌权者都有责任。”智瑶心想。

在智瑶外出统兵作战的那一段时间,智氏之主智跞搞了一些骚操作。

受于梁婴父这位中行氏家臣的蛊惑,搞得智跞附和了国君的意见,处死了赵鞅首席谋士董安于。

随后,智跞更是一再表示士皋夷和中行錡可以接管范氏和中行氏,赵氏不应该对两家赶尽杀绝,以至于智氏和赵氏的关系也变得有些恶劣了。

智瑶深知“皮将不存,毛之焉附”的道理。

如果晋国彻底不行,智氏还怎么作威作福,有了晋国的强大才能压制列国获取利益,是吧?

范氏和中行氏是晋国的卿位家族,他们还在列国有着很高的声望。

这一次齐君杵臼组织反晋联盟,某种程度上就是借了范氏和中行氏在列国的威望。

“籍秦与高强盘踞‘沫’,麾下三‘师’之众。”智跞用询问的眼神看向智瑶,想知道这种乱局下还要去‘黎②’吗?

那两个人是谁?籍秦是范氏的家臣,高强是中行氏的家臣,比较难得的是属于很能征善战的那种。

现在的情况是怎么回事?就是大局已定,只是随着赵鞅决议要彻底灭亡范氏和中行氏,搞得范氏和中行氏跟国外势力勾结,士吉射和中行寅有可能当“带路党”反攻回国。

另外,因为智氏接管范氏和中行氏的城邑很是顺利,搞得国君、赵鞅、魏侈和韩不信认定智跞就是那个“中出叛徒”,碍于投鼠忌器的因素不能发作。

所以了,他们可能有经过商议,也能是有着良好默契,一致要求智氏集结大军南下,说什么都要将反晋联军抵御在国门之外。

当然,为了让智氏放心,赵氏、魏氏和韩氏会再次调集兵力攻打“沫”的籍秦与高强所部。

“祖父的名声是彻底烂了,不光有怂逼的别号,一个不慎马上又要得到一个叛徒的称号。我就想安心种田和搞发明,怎么就这么难呢?”智瑶之前因为消息不通,没想到局势还那么恶劣,听了情况知道暂时还是没有安生日子可过。

智瑶问道:“我家可征召兵力多寡?”

智跞想都没想,答道:“多可出两‘军’。然……战力或将不佳。”

什么!?

老智家竟然能征召出两个军团?这可让智瑶深感意外了啊!

不过,想一想倒也不是那么令人意外。

赵氏也能征召起两三个军团,玩命又不顾质量征召四个军团也能办到。

智瑶想了想,说道:“如主授瑶专断之权,败联军易也!”

不是吹牛逼。

目前智瑶在老智家有了自己的威望,同时智徐吾和程朔鼎力相助,还能够从孔子那边借子路过来用一用。

“班底一天比一天年长,我不能光让他们卖命,肯定是要给予晋升渠道,国家的军功爵无法搞,我还不能弄内部赏罚吗?”智瑶不知道的是,他这么干会将赵鞅在被逼急之后要做的事情抢先干了。

赵鞅会做什么事?他在彻底被逼急之后,拿出家族的城邑和官职用来奖赏有功之人,用意是激励麾下卖命作战。

原历史是发生在“铁之战”,赵鞅进行誓师的讲话成为后世兵家的楷模,商鞅甚至将赵鞅的这种以奖励鼓舞士气编制成系统的制度作为秦国的国法,成为战国中后期秦国强大军事力量的精神支柱“军功爵”制度。

智瑶没有被谁给逼急了,他只是想抓住机会塑造智氏内部的向心力和进取心,进而再凝聚强烈的归属感!

第38章 书友帮忙建了群:872633644

亲们有兴趣可以加下的啦。

群号:872633644

app端有一键加群,很方便。

第39章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

老智家的体量本身就不小,只是没有一名出色的家主,导致家族内部成了一盘散沙的现状而已。

看看小宗辅氏的所作所为就清楚作为主宗的智氏是个什么状况,但凡主宗的一家之主英明,什么时候轮到小宗上蹿下跳了?

人家魏氏才叫会玩,花了四代人的时间成功取代毕氏成为主宗,尤其还让毕氏的各个小宗没话说,内部的团结程度远不是当前状态下的智氏能比拟。

“中军佐稍有软化,局势或将有变。”辅果近期有事没事就爱找智瑶亲近,经常会带给智瑶一些本来就知道的消息。

这是辅果察觉到主宗情况出现变化,想要弥补之前的错误?

可怜的智宵,失去了辅果这位最为强有力的支持者,以后年纪轻轻也许就要在“辅”地养老了。

他们已经不在“新田”,马上就要进入“黄父”地界。

辅果说的是赵鞅的压力太大,不止近期在缓和跟智跞的关系,连带也像是听得进劝了。

晋国还有新的变化,智跞、赵鞅、魏侈和韩不信看穿了国君的真面目,他们虽然还是有所争斗,对待国君的压制方面却是形成了一致意见。

现存的四位“卿”达成一致,国君突然间发现自己又特么悲剧了,有那么点“令不出宫城”的意思。

智瑶说道:“大变之局,无有定势,桓存变也。”

一场内战,没了两个卿位家族,除了之外的现存三个卿位家族实力皆有受损,最为悲惨的是好多中小贵族成了灰灰。

如果晋悼公能从坟墓爬出来,他会很伤心自己殚精竭虑创下的成果遭到毁灭,哀伤公族彻底颓废,大量中小贵族消失,晋国或许在不久之后将迎来“变天”的局面。

智瑶问辅果,道:“辅氏两‘旅’可足?”

晋国这座山头的好多老虎晋国撕咬搞得遍体鳞伤,老智家成了看上去最为强壮的那只老虎,辅氏这个小宗以及好多依附智氏的中小贵族也抖了起来。

他们很幸运,不用跟随自己的主家去某个战场血战,得以在内战中保存实力。

其余家族都有点凄凄惨惨戚戚,保存完好实力的家族可不就发现自己变强啦?

辅果对于老智家单独南下迎战反晋联军的意见不小,说道:“独有我家,焉称国战?”

格局小了啊!

正因为其余卿位家族都抽不开手,智氏单独一家集结两个“军”南下迎战,恰恰是挽回属于老智家名誉的机会。

这一波内战,智氏没有站在中行氏那边,已经有为了得利而忘记与中行氏同出一宗的坏名声。

事实上也是,智氏跟中行氏同出一宗,以春秋时期的观念就该是福祸与共,不帮中行氏已经会被诟病,何况是站在赵氏这边攻击中行氏。

干都已经干了,并且老智家在这一波内战中的获利很大,怎么都要想办法挽一波尊的!

智跞肯定也是明白那点,极不情愿还是决定由智氏单独出兵南下迎击反晋联军。

因为国中情势一时难明,智跞着实是脱不开身,任命智申当智氏两个“军”的“将”,同时让智瑶跟着一块南下。

老智家一些能打的族人以及家臣也会南下,他们被交代听从智瑶的指挥,至于智申当个招牌供着就行。

智申知不知道自己将面临什么局面?他跟智跞已经有了很详细的沟通,再一次被数落了一顿,什么但凡有用,何至于年纪仅十一岁的智瑶担当大任之类。

来自老父亲的数落有让智申想要证明自己吗?没有的事。

智申现在已经躺平。他认定的是自己确实能力有限,儿子那么厉害挺好,侧面证明还是自己的基因优秀,儿子厉害等于自己牛逼。

年轻时啃老,有儿子之后仰仗儿子,妥妥的人生赢家啊!

大军来到“黄父”,邑宰很识相地出城三十里迎接,汇报智瑶离开之后发生的大小事。

琐碎的事情挺多,大多是跟智瑶在“黄父”创办的产业有关。

比较大的事情就是孔子过来,好几次提出又要走,一众弟子好劝歹劝才留了下来。

智瑶知道孔子为什么几次想走,无非就是现在的晋国简直过于礼崩乐坏,大臣相攻使用的手段变成无所不用其极,国君各种弄权无有为君者的“伟、光、正”,着实跟孔子追求的“大治”区别太大了。

尴尬的是孔子又知道自己面临的窘境,他离开晋国能去哪?去同样爆发了内战又出兵要干涉晋国内乱的卫国,还是跑到以前得势动辄要黑一把的宋国,又或是跑去明显想搞事的齐国?

整个世界哪里不污秽?独有晋国这边有人愿意接待孔子,为了人设意思意思也就行了,表演太过就不好啦。

智瑶让军队在“黄父”城外驻扎休整,他自己则是进城与孔子会面。

作为客人的孔子没闹什么幺蛾子,尊礼从礼,该咋就咋。

一阵闲谈之后,智瑶道明真正来意,说道:“国中不幸,以至乱局丛生;寡君不幸,诸侯相约来攻;智氏有幸,可为国而战;今次得见师孔,有一事相求。”

孔子是个古板的人吗?他要是老古板的话,怎么可能一朝有权把权使,弄死自己的政敌与学术大敌少正卯呀。

“仲由。”孔子先是召唤子路,复道:“此间学子多也。丘乐在其中,不闻它事。”

首节 上一节 21/4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