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第659节

  狄青欲在二月初十,联合青唐吐蕃、发兵二十五万,分五路,合击西夏,意在一鼓作气将西夏荡平。

  具体部署是,河东一路五万兵西进;鄜延路五万兵向西北进;环庆路兵五万北进;泾原路发兵五万北进,熙河、秦风路兵五万东北进,青唐吐蕃首领瞎毡率兵八万过河攻凉州区域,全面牵制西夏右厢兵力……

  另有数十万西北民夫负责兵器、粮草的搬运。

  大战一起,整个大西北都将动起来。

  在总略的最后,狄青还留了一句话:中秋日前,西夏归宋。

  此话无异于军令状。

  表达了狄青必能灭掉西夏的决心。

  赵祯一脸兴奋,环顾四周,然后道:“众卿如何看?”

  文彦博笑着拱手道:“官家,臣以为,是时候了!”

  听到此话,众官员都忍不住笑了,灭夏乃是早就定下的国策。

  当下,西夏粮草不足,辽国受困于内乱和内斗,正是最好时机。

  这时候。

  张方平迅速出列,道:“官家,听闻苏中丞此次将不再前往西北,但狄枢相身边多是武将,臣自荐为监军或军师,前往西北参战。”

  此话一出。

  一旁的文彦博、曾公亮、富弼、吴育、欧阳修、王尧臣等都不由得瞥了他一眼。

  紧接着。

  富弼、曾公亮、吴育、欧阳修四人几乎是同时出列。

  这四人也精通武事。

  自然也想在灭夏之战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人还未曾说话,赵祯就摆了摆手。

  “朕知晓你们也想请命去西北,但你们都不行,不是能力不行,而是年龄不行。”

  “西北苦寒,开战之后需要连日奔波,你们都是朝之重臣,不能有丝毫损伤,年龄超过四十八岁的就不要再请命了!”

  曾公亮、富弼、吴育一脸无奈,退到了一边。

  今年,曾公亮五十七岁,富弼五十一岁,吴育也是五十一岁。

  欧阳修却面带兴奋,道:“官家,臣今年刚到四十八岁,加上整日锻炼,身体比一些三十多岁的官员还要强健。”

  说罢,欧阳修还刻意挺了挺胸膛。

  赵祯嘴巴一撇。

  “永叔,过了今年,你算是四十九岁了吧,你的年龄也不行。”

  此话一出,殿内官员相视一眼,顿时全明白了。

  众人纷纷拱手,齐声道:“官家,不可御驾亲征啊!”

  赵祯之所以将年龄卡在四十八岁而不是四十五岁。

  是因他今年四十五岁。

  赵祯黑着脸,站起身来。

  “朕御驾亲征,可鼓舞士气,令敌胆怯,直接与下达重要指令,有何不可?”

  “莫非你们觉得朕会拖后腿?朕知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会给狄枢相充分放权的,不会瞎指挥!”

  众臣皆不言。

  赵祯接着道:“朕意欲亲征,不是要抢功,而是要给我大宋皇家争一口气!”

  “当年,太宗皇帝在高粱河外遇险,传为民间笑谈,先帝亲临边境被说成被寇准挟持,在边境的表现被百姓称为‘毫无胆气之君’,这些丢人的笑谈,你们以为朕听不到吗?朕要将自己的龙旗插到西夏,为大宋皇家争光!”

  “你们有何理由拦朕,现在朕有儿子了,有两个儿子!”

  赵祯放大声音,自豪地伸出两个手指。

  庆历年间的宋夏之战,阻碍他无法御驾亲征的最大因素就是他无子嗣。

第504章 汴京二十四街?伐冰之家,不畜牛羊

  垂拱殿内。

  当赵祯道出他欲御驾亲征去灭夏后,大殿内顿时变得安静下来。

  稍倾,首相文彦博率先站了出来。

  “官家,当年先帝亲临宋辽边境,乃是因我军士气低迷,急需先帝鼓舞士气,稳定军心。而今,我军士气正盛,灭夏势必成功,官家不宜犯险。”

  “官家若长期离开汴京,需提前立储君、定辅臣、另有诸多琐事需要交待,甚是繁琐,区区西夏,不值得官家亲自前往!”

  “臣附议!”富弼站了出来。

  “若是与辽全面开战,官家亲临边境,益处甚大焉,然西夏已是强弩之末,官家坐镇汴京城,价值更大!”

  听到此话,赵祯的面色变得阴沉下来。

  二人已说得非常委婉。

  直白些来讲就是——

  赵祯御驾亲征与否,基本不会影响这场战事的结果。

  赵祯看向苏良。

  在河湟拓边时,他便告知苏良,若全面灭夏,他定然要御驾亲征,苏良并没有反对。

  诸相公也都看向苏良。

  苏良面带笑容地站了出来。

  “臣不反对官家御驾亲征,不过官家若去西北,恐怕在后世的史书上会留下与武官抢功之嫌疑,百姓向来喜欢说实话,他们的嘴往往比史料更让后人相信。”

  苏良说罢,便退了回去。

  殿内的都是聪明人,细细一品,便明白了苏良的意思。

  当下。

  明眼人都能看出西夏根本就不是大宋的对手。

  狄青早年耕耘西北,而今又在河湟拓边,其灭掉西夏只是时间问题。

  此时无论是赵祯或众相公,无论谁去,都有想要“沾光抢功”的嫌疑。

  雪中送炭,炭为主角;但锦上添花,花就是可有可无了。

  赵祯和众相公都心知肚明。

  即使他们去了西北,参与了灭夏,百姓也绝对认为狄青是主功,而他们完全是沾光。

  接下来的战事没有那么多谋略计策,全都是攻坚的硬战。

  还不如守在汴京城,也能留个知人善任的好名头。

  欧阳修无奈一笑,道:“官家,诸位相公,景明这个军师都不想去了,说明灭夏乃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我们去,确实没有什么大作用,就别争了,咱们都不去了!”

  “是啊!官家,待收复燕云,才是您御驾亲征之时,区区西夏,不值得您去啊!”文彦博开口道。

  赵祯撇了撇嘴,有些委屈。

  “不去了!朕不去了!记住你们所说的话,待收复燕云之时,朕必须参与!”

  众臣齐齐拱手。

  随即。

  赵祯拿起那份《灭夏总略》,看向文彦博,道:“传令狄枢相,让他依照此战略,放开了打!”

  “是,官家。”文彦博郑重拱手。

  紧接着。

  赵祯又望向三司使王尧臣。

  “计相,此番战事消耗甚大,国库钱粮可会吃紧?”

  “仅与西夏战,问题不大,若北方边境也起战事,会有些紧张。”王尧臣说道。

  天下最耗钱的便是战争。

  好在大宋这几年来一直都在储备钱财粮草。

  赵祯微微点头,道:“辽受困于内乱,耶律洪基和耶律重元矛盾越来越大,并且最近耶律宗真的身体也不是很好,大概率不会参战,但以防万一,今年我们还是节俭一些,各个衙门的支出都要控制。”

  “是,官家!”王尧臣郑重拱手。

  ……

  二月二,龙抬头。

  汴京街头,商队如流,甚是拥挤。

  有商人拉着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前往西北,有商人在船上装满字画衣服运往江南,还有商人载着各个州府的特产奔向了南方的交趾、大理等国……

  曹国舅曹佾甚是忙碌。

  大宋东边的海上贸易,西北河湟地区的商贸发展以及周边诸国的商贸交易,都需要他布置安排。

  特别是河湟区域。

  苏良道一句要发展河湟区域,曹佾自然是不遗余力,投入了大量的钱财。

  待曹佾的人将河湟的商贸摸熟了,后面商人的路就好走了。

  ……

  大宋东北方向,东瀛与高丽,战况激烈。

  东瀛兵虽然还未曾侵入高丽的国土,但已经将周边的海域控制了大半。

  一旦将海域全面占领,那高丽就只有等着挨打了。

  与此同时。

  高丽的许多商贾贵人,携带着巨额财物偷偷奔向辽国。

  虽然高丽朝廷极力阻止并希望辽国能及时将这些人劝返,可但凡有钱者,还是通过各种手段,顺利成为了辽国之民。

  这也导致高丽内部已经乱成一锅粥。

  烧杀抢掠,成了高丽人的日常。

  刚开始。

  东瀛将高丽特使王有诚的尸体送到高丽时,高丽还在不断解释,大喊冤枉。

  但在没有人理会后,他们就只能选择拼死一战了。

首节 上一节 659/6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