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第246节

  随即,玉阳子装填后,将一枚盾牌放在身前,面色凝重。

  然后,一手持木棍,一手点火。

  “嘭!”

  随着一道巨响,一枚弹丸从竹管内钻出,轰击在前方五十步的靶子上。

  “嘭!”

  草靶被击出一个拳头大小的窟窿,然后有淡淡的黑烟冒出。

  “厉害!”苏良忍不住喊道。

  “道长,还是你有水平!”曹佾也忍不住赞叹道。

  而玉阳子则是一脸郁闷地说道:“老夫再去研究研究,六次才成功一次,太丢脸了!”

  说罢,玉阳子便带着两名小道童大步离开了。

  而苏良则甚是兴奋。

  能成功一次,便能成功无数次。

  大宋禁军士兵全员持火器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他看向曹佾,道:“景休兄,刚才道长走得太快,我没来得及问他,当下他还缺什么不?”

  “他什么都不缺,不过道长告诉我,若想将此类火器大量制造,必须要有足够的硫磺。但当下,我朝甚缺硫磺啊!”

  苏良不由得皱起眉头,他对硫磺还是有所了解的。

  硫磺乃是制造火药的主要成分,所占份量可达两成,还可用于医药。

  而大宋尤为缺少天然硫磺。

  周边诸国,产硫磺最多的乃是是东边的东瀛(宋时已有日本之名,为避免审核,特称其为东瀛)。

  大宋经常通过海运商人从东瀛进口硫磺。

  苏良想了想道:“此事我来办吧,买不来,就去抢!”

  苏良对东瀛没有半分好感,且当下东瀛正内斗得厉害,根本不足为惧。

  不过,购买硫磺不能由朝廷出面。

  因为大宋的那部《武经总要》已经传到了东瀛,东瀛是知晓硫磺的巨大用处的。

  必须是商人与商人间的私下买卖,而后再由大宋商人卖给朝廷。

  这时,苏良看到不远处有数名匠人张望。

  他将曹佾和曹护拉到一旁,小声道:“此火器之事定要严格保密,不能让任何人知晓。此外,将火器作坊所有匠人的亲眷都接到汴京城,无亲眷者,便派人跟着,不能让任何有嫌疑的人出城,此事我也会告知皇城司,让他们帮忙。”

  二人都点了点头。

  如此做,才能防住小人,这些年,大宋出现了不少投敌卖国的叛贼,不得不防。

235.第235章 有赏有罚,方为治国之道

  235.

  2023-12-26

  六月十九日,垂拱殿内。

  苏良将火器作坊的研制进度向赵祯作了详细汇报,并言说了缺少硫磺的问题。

  “官家,辽国亦有制造火器之法,虽榷场禁卖硫磺、焰硝,但民间私卖屡禁不止,应加大监管。其次,臣建议大幅度增加从海外购买硫磺的频次、数量,多多益善!”

  赵祯点了点头。

  “禁卖之事,你与三司使沟通即可。至于硫磺,朕会下诏令各地市舶司督促海运商人,加大购买力度。”

  市舶司,辖制海外贸易。

  泉州、杭州、明州、密州等港口城市皆建有市舶司。

  “臣……臣建议官家亲自委派一批皇城司干吏,伪装成海运商人,专买硫磺!”苏良面带笑容,看向赵祯。

  赵祯先是一愣,然后忍不住笑出声来。

  “苏景明,你是要拉朕下水啊!”

  火器作坊隶属百家学院。

  若皇城司直接参与进去,那赵祯就是名副其实的百家学院院长了。

  苏良厚着脸皮说道:“官家说笑了,您毕竟是院长,若能如此做,效率必然能高一些,我们若想打败辽夏骑兵,在火器制造上定要高出他们一大截来!”

  赵祯想了想,认可地点了点头。

  “行,朕答应了,不过百家学院绝对不能再出现类似上次的问题了,明白吗?”

  “臣明白,臣自当认真监察!”苏良重重拱手。

  这时。

  苏良突然又道:“官家,那购买硫磺的钱财还是由曹家出?”

  赵祯做出一个欲打苏良的动作,道:“你是不是又找打,这个钱,自然是朕来出!”

  “谢院长!”

  苏良再次拱手,他要的就是这句话。

  苏良有的是门道大量购买硫磺,且曹家也不差钱。

  但他总要给官家表现的机会。

  日后,管形火器大成,官家的功劳必须占大头,且以后火器也必须是由官家直管。

  不然容易出现大问题。

  苏良心如明镜。

  该争的便争,不该争的便避。

  古往今来,怀璧有罪的事情太多了。

  赵祯被这声“院长”逗乐了。

  他怎能不知苏良心中的想法,但他就喜欢苏良这种聪明劲。

  ……

  六月二十四日。

  方田均税法与农田水利法正式颁行。

  方田均税法。

  即重新丈量核实土地,而后按照地质好坏,作为征收田赋的主要依据。

  其实在二月初,施行抑田亩兼并法之时,各地州府已经开始丈量土地。

  而今法策出台,更多的是清量出一些富户豪绅隐瞒的土地,使得田亩信息更加精准,减少漏税行为。

  农田水利法。

  即扩建水利工程,促进农事发展,使得田地增收。

  此法将会作为地方官员的主要考绩内容。

  此外,也因免役法的实施,使得农闲之时的百姓有事做,有钱赚。

  这两项变法之策,几乎无人反对,在执行难度上,远远小于青苗法和免役法。

  ……

  七月初三。

  两府三司、台谏、学士院等主要衙门的官员再次汇聚在垂拱殿。

  这次议政的主题为:《官员百日考成策》即将在七月十日到期,是否需要顺延。

  御史中丞唐介率先大步走出。

  “官家,自《官员百日考成策》施行以来,各地州府衙门效率极高,一日抵得上过去五日,一些官员并非无才干,只是慵懒而已,臣以为,变法之策持续颁行,官员之事与日增多,此事还不可懈怠,臣建议再次延续!”

  唐介刚说完。

  张方平便站了出来。

  “唐中丞,伱可知因官员考成策,除了虚报政绩的官员受罚被免职外,其他请辞者已有过百人,并且还在不断增加中,许多官员仍然承受不了这种强度,臣建议最好停一停,明年再行!”

  “无法胜任者,请辞又如何?我大宋不缺良官。不可歇,一旦停下,再形成这般做事的氛围便难了!”唐介反驳道。

  这时,欧阳修走了出来。

  “臣亦建议,顺延执行。变法中仍存在着各项问题,此时还非停下之时。”

  文彦博站出来道:“臣建议暂停此策,此策持续时间越长,效果越差,一旦让官员们觉得这是一种常态,恐怕就都不会如此倾力而为了,甚至还有可能反噬,使得许多官员懒政!”

  “臣认可文相的意见,总要歇一歇吧,有些官员已经三个月未见父母妻儿了,变法非一朝一日之事,节奏不可过于紧凑!”宋庠也开口道。

  ……

  一时间,群臣再次吵了起来。

  支持顺延与反对顺延者,皆有一番道理。

  苏良并未发声。

  他觉得顺延不顺延皆可以,只待官家定个结果就行。

  赵祯坐在上面,观察着群臣。

  不多时便看明白了。

  两府三司诸位相公皆反对顺延,而台谏、学士院则全都支持顺延。

  双方之所以意见相反。

  是因自考成策施行以来,很多地方官员的抱怨声都到了两府三司那里,两府三司的相公更知底层困难。

  而台谏和学士院则完全从变法的成效来考虑。

  这时,就需要展现一名帝王的决事魄力了。

  “好了,都静一静!”

  赵祯看向众臣,道:“朕觉得可以停一停,不过也不能停太久,待到九月中旬再开展一次百日考成策吧,可延续到年底。”

  暂停约两个月,然后持续到年尾。

  众官员基本都能接受。

  这时,夏竦站出来说道:“官家,此次百日考成,有一些官员表现尤为优异,朝廷不能有罚而无赏,臣建议给予部分政绩突出的官员厚赏,以展现官家仁德,奖罚分明!”

  赵祯眼前一亮,这倒是个好主意。

首节 上一节 246/6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