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大宋 第158节

“增加兵力?这么说,这边境就要热闹起来了呀。”

也不由这名戍边宋卒这么说,实在是这边境太过冷清了,此处负责戍边的队伍,五百人不到。

老卒倒是不在意热不热闹,心中想着如果西北的那群反贼目标真是这里,就算往此处增加戍边兵力,又怎么能守住。

大宋建国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八年,强敌主要是西夏和辽国,打仗的军队也都是北方的军队,南方的军队基本上就没怎么打过仗。

而经常打仗的军队,和没怎么打仗的军队在战场上相遇,胜利的天平会向哪边倾倒显而易见。

西南太平久了,不说其他人,就是这堡垒里的十三人,上过战场的也只有他和其中两人。

一群没怎么经历过战场的西南禁军,如何去与那群灭了西夏,打败女真人的西北反贼对抗。

只希望,是自己想多了,上面也想多了,那群府州反贼不会来这里。

老卒如此想着,而吐蕃那边,有什么动静传过来了。

堡垒里的十三人,闲聊的声音停了下来,纷纷朝那边望去,所有人都感觉到了那边传来的恶意。

下一瞬,穿着陌生甲胄的骑兵映入他们的眼帘。

“这是……”有人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所有人都没见过府州军长什么样,但许多人都见过,吐蕃的军队不长这样,大理的军队也不长这样。

老卒瞳孔骤缩,似乎是因为猜到了他们的身份,随即焦躁的呐喊声从他嘴里传了出来:“敌袭……”

那边,穿着黑色甲胄的府州骑兵从吐蕃境内杀过来了。

几处堡垒中的戍边宋卒,还有站在边界的戍边宋卒,一时间震惊不已,震惊过后,是恐慌,还有下意识地准备御敌和下意识地逃跑。

一刻钟后,边界上,零零散散躺着几十具戍边宋卒的尸体。

而一处空地内,被强制性褪去甲胄的四百多名戍边宋卒,紧挨着抱头蹲在地上,他们周围,是将他们围住的府州军骑兵。

王荀看着这些西南戍边将士,心中略有感叹,感叹着这些人的不堪一击。

想来也对,这里太平了这么久,估计这些人已经忘记什么叫打仗了。

“介绍一下,我们来自西北。千里迢迢来到你们这里,不是来杀人的,也不抢东西,而是要统治这里,以后的你们,不再是宋人,至于会变成什么人,以后再说吧。所以我想问,你们当中有谁愿意加入我们吗?”

王荀将话说完,简明易懂。

抱着头的四百多人,却都没有回答他,只是偷偷抬头看了看说话的王荀。

得不到回应,王荀也不恼,又一本正经地开口:“看来,你们都不愿意,既然不愿意,那就都为你们的大宋效死吧。准备放箭。”

战马上的府州军骑兵,弯弓搭箭,瞄准了被他们围在中间四百余戍边宋军。

众人见状,顿时慌了,有人立即开口:“我愿意,我愿意加入你们。”

“我也愿意。”

“我也愿意加入你们。”

……

众人纷纷开口说愿意加入。

能不加入嘛,方才因为奋力抵抗的同伴尸体,就横七竖八躺在不远处。

没人愿意想死,再说了,一个月那点军饷,拼什么命啊?

王荀见状很满意,让弯弓搭箭的府州军骑兵放下了长弓。

四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府州军至此打开了进入宋地西南的大门,西南真如方才那戍边宋卒说的那样,要热闹起来了。

两日之后,府州军占领保州县,通化县,同日黄昏,府州军占领威州城,威州沦陷,府州军暂且休整。

四十万府州军民全部进入了威州,入住威州。

府州反贼进入西南的消息,如浪潮一般,向四面八方推进。

离得最近的茂州最先知道这个消息,顿时人心惶惶。

府州反贼的恶名,早就深入人心,有百姓拖家带口,往东面逃去,逃避即将到来的战乱。

次日,驻扎五千西南边疆禁军的永康军(地名)军使(军官名,类似于地方军队长官,许多军使又兼知州)率部向成都逃亡。

可谓是连府州军的面还未曾见到,就已经跑了。

得知永康军的五千禁军都逃走了,所有人更是慌乱,能逃则逃。

谁都能意识到,现在的西南,没人能挡住这群西北反贼的攻势。

(宋代军队,分为四类,禁军,厢军,乡兵,藩兵。禁军指的是宋朝打仗的主力军,比方说保卫皇宫的那种,除了这个,老种相公的西军也是禁军,折家军也是禁军。宋朝的禁军主要分布在北方。而西南,江南都是很少的。这也是为什么,方腊在杭州造反,还要现从北方调禁军去镇压。所以宋朝能打的军队其实只有禁军。厢军,其实就是地方武装部队,很少参与战争,类似于近代时期的保安团。乡兵,顾名思义就行,还没厢军能打。藩兵,就是少数民族部落的武装力量,类似于后世的民族自治,宋朝廷是不怎么重视的。)

第276章 成都 天府之国

大宋三大人口城池。

第一是清明上河图里的繁华汴京,汴梁城,人口多达百万,当然了,靖康之变后的汴梁城,已经没有那么多人。

第二是诗人笔下,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杭州城,靖康之变之前,户籍人口已达三十五万。

为躲避战乱,北方人向南迁移,现如今的杭州城,人口已经超过四十万。

而大宋第三人口城池,便是这西南重镇,成都城,靖康之变前户籍人口二十五万,而现如今,成都城内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三十万。

成都作为巴蜀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样的地方自然得到大宋朝廷的重视。

有关繁华成都的历史,也源远流长。

在战国时期,秦国攻占成都平原,修建都江堰,既能引水灌溉土地,也能防洪防灾,使得这鱼米之乡,成都平原,物产丰富,成为秦国的第一大粮仓,也为秦国日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国时期,刘备在这里建立蜀汉政权,定都此地。

姓叶的穿越者在太原城高呼造反之后,早就将贪婪的目光看向了这边。

也因为如此,经历了四个多月长途跋涉的府州军,来到了西南,对成都虎视眈眈。

泰安二年,四月十二。

年近六旬的崔光景,为成都府路安抚使,兼成都府知府和兵马都总管。

前日得知府州反贼来到西南,并且已经攻占威州的他,只觉惶恐不安。

同时令人快马加鞭,去往汴京。只希望大军能早日到来,镇压这群府州反贼。

于啸林三十有六,身材壮硕,英姿飒爽。

即使顶着逃跑的骂名,他还是没选择率兵与府州军硬碰硬,而是暂避锋芒,退往成都。

不说他只有五千兵力,就说六万女真西路军和二十万西夏精锐都打不过的府州军,他于啸林如何能敌,所以选择退守成都,无疑是最好的决定。

一名府衙小吏快步走入府衙正堂,府衙正堂里,知府崔光景与十几名成都府官员正在商议此间大事,可谓焦头烂额。

“这群反贼,目标定然是成都,这当如何是好啊?”

“现如今我大宋之局势,陛下如何还顾得上我们?”

……

小吏来到堂下,众人见他有事要禀,一时间也停止了交谈,纷纷向其瞩目。

只见小吏向堂上的崔光景恭敬禀道:“启禀大人,于将军率部到了城下,是否迎进。”

听闻于啸林率部前来,崔光景只觉是雪中送炭,连忙下令:“快快迎进。”

“是,大人。”

小吏应下,小跑着离开了正堂。

作为成都府路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崔光景掌管这一路的兵力,而这一路的兵力,除了成都城内的五千厢军,最能打的也就只有于啸林统领的五千戍边禁军了。

府州反贼随时可能兵临城下,此时听闻于啸林率部来到了城下,自然心喜,毕竟成都多了五千兵力,便多了一份守城的希望。

不过就在这时,下面坐着的中年通判给崔光景浇了一盆冷水:“大人,就算这于军使率部前来,这成都怕是也难守啊。”

中年通判此言虽然不好听,但所有人都觉得不无道理。

毕竟那是一群在西夏攻城掠地,使得西夏天子弃城逃窜的反贼。

从这一点足以证明,府州反贼擅长攻城。

“那依周通判之见,当如何是好啊?”

崔光景面露不悦,出声询问。

“回大人,下官觉得,应该快些在城中招募士卒,巩固城池之坚,以防备府州反贼攻城,等待陛下下旨派大军前来,讨伐反贼。”

姓周的通判名为周贤,此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坐在周贤对面的中年武将,名为许戎,官拜兵马副都总管,可以说成都府路的兵马实权虽然在崔光景手中,但皆由许戎指挥。

许戎此时一脸不容乐观之色,说道:“北方如今局势严峻,就算成都能守三四个月,也不一定能有大军前来。”

言外之意就是,汴京已经自身难保了,怎么还有精力管西南,就算要管,哪来的多余兵力来这西南讨贼。

毕竟女真人什么时候南下,谁都说不准。

若是女真人趁朝廷派大军来这西南讨贼南下侵犯,那岂不是又要有亡国之危。

最主要的还是,西南太远了,可谓是一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朝廷鞭长莫及了,驻守北面的大宋军队也鞭长莫及。

作为堂内唯一的武将,许戎说出这样的话,无疑给所有人都泼了冷水。

也让许多人都意识到了,此次成都的危机是多么的大。

周贤觉得所有人都悲观了些,片刻之后不由出声说道:“成都守不住也要守,总不能拱手让给这群反贼吧?”

无人接话,只有沉默。

但沉默之后,该做的准备始终要做,在城内募兵,向城外各地发出募兵的消息,号称,入伍参军,保家卫国,抵御反贼。

但得知敌人是来自西北的那群反贼,谁又愿意主动入伍。

三日过去了,来成都投军入伍的蜀地男儿只有不到千人,城中招募到的士卒也只有一千来人。

但好在三日过去了,那群占领了威州地界的反贼,未有继续扩张,就像是在酝酿着什么一样。就好似暴风雨前的宁静。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们都在等一个人的到来,或是在等那个人给他们下达攻城的命令。

而那人离西南,越来越近了。

五月,夏日炎炎。

走完了蜀道的叶凡,终于进入了蜀地。

他看到了李太白所感叹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当然了,叶凡只是看到,并非感觉到了多难,对于体质不同寻常的他,不说能像黄鹤那样飞,但也能拥有猿猱那样的攀爬能力。

至于李太白所说的,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大多还是用了夸张的手法。

蜀地绵州城。(绵阳市)

一家酒楼厅堂中,因为是午时饭点,实在热闹。

其中一桌,是一对穿着普通的年轻夫妇。

男人面容看着虽然年轻,但双眼中给予人的是一种沉稳和深邃。

首节 上一节 158/1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