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读我心后,老朱家人设崩了 第31节

刘伯温听到这话,瞬间 就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

陛下这是要找一个长久的生财之道。

于是刘伯温便思索一番后说道:

“陛下,让大明变得有钱的办法有很多。”

“不过都是需要变革的,要花费上不少的时间。”

朱元璋听到刘伯温的话,不由得心中一叹。

刘伯温说的是确实是实话。

不过好在今天叫刘伯温来也不是问他这些话的。

而是想验证自己孙子的想法,并且从朱雄英的嘴里套出来更多的东西。

然后还没有等朱元璋再开口询问。

刘伯温便主动的说道:

“若是想要立刻就有成效。”

“那就只能从税收上来着手。”

“恕臣直言,现在大明的税制是有问题的。”

“想要变革的话,最好是从税制上开始变革。”

说到这里,刘伯温顿了一下,

“如果臣没有猜错的话。”

“陛下又是要准备对那些贪官们动手了吧?”

听到刘伯温的话。

朱元璋的眉头瞬间就皱了起来。

刘伯温居然能猜到咱的这份心思!

之前果然对咱有所隐瞒!

咱就知道不能这么轻易的让你致仕。

若不是咱的孙儿看中你,就凭你这句话,咱就不能放过你!

不过既然已经有了朱雄英提前打的预防针。

朱元璋对此也不再否认,而是点了点头说道:

“没错,那些贪官贪墨银两,本就是祸害。”

“咱留着他们就是为了这一天!”

“既能筹措到银两,也能够平息民愤。”

刘伯温说出这番话,已经做好了朱元璋生气的准备。

没想到朱元璋不仅没有生气。

还大大方方的承认了。

这让刘伯温一时间都有点不适应。

不过刘伯温还是趁热打铁的说道:

“陛下的想法自然是好的。”

“做法也是正确的。”

“但是臣觉得这天下的贪官是杀不完的。”

“陛下想让百官努力的做事。”

“反而要给他们一些甜头。”

“就是地主家的牛马,也得吃饱喝足才能有力气干活啊!”

朱雄英听到刘伯温的话。

不由得心中赞叹:

【不愧是青田先生。】

【居然能看出来这么多的问题。】

【大明的俸禄确实是太低了。】

【如果不贪墨,仅仅只靠俸禄的话,大多数官员养活自己一家都很困难!】

朱元璋听到这番话后,不由得一愣。

心道咱给他们的俸禄可不算低啊!

那可都是经过自己精心计算过的。

为什么雄英会这么说。

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

朱元璋看着刘伯温说道:

“那伯温是觉得咱给百官的俸禄太低了?”

刘伯温看着朱元璋,一时间弄不清他的态度。

只能斟酌着话语,生怕一不小心就惹怒了这位洪武皇帝。

毕竟这跟刚才的那些话可不一样,这涉及到大明的治国之道。

“陛下给的俸禄按理来说。”

“养活官员是没有问题的。”

朱元璋听到刘伯温的话并没有打断。

因为一般按理来说的意思就是这件事并不能按理来说。

果然,刘伯温接着说道:

“但是问题恰恰也出在这里。”

“陛下为了防止大明官员借手中权势盘剥百姓。”

“便规定官员的家人 不能从商。”

“如此一来,他们就不能从其他的方面赚钱。”

“可是赚钱的门路少了,支出方面却不仅没有变少,反而还变多了。”

朱元璋听到这话不由得纳闷了。

“怎么支出就变多了?”

刘伯温说道:

“陛下您忘了吗?”

“咱们大明立国之后,您给天下的官员都定下了规矩。”

“多大的官员就得用多大的仪仗。”

“比如一个县令,出行需要多大的轿子。”

“这轿子需要几个轿夫。”

“陛下都是定死了的。”

“任何官员都不能逾制,也不能有任何的删减。”

“若仅仅只是这样也就罢了。”

“问题是这些轿夫的脚钱,朝廷并没有算到官员的俸禄里。”

“而是要这些官员们自掏腰包。”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迎来送往的人情支应。”

“哪一样都得从俸禄里面往外抠。”

“去掉这些,能养活自己一家人,已经是殊为不易了。”

“再赶上个头疼发热的额外支出。”

“一来二去,日子自然就过得捉襟见肘起来。”

“陛下您说说,这要是不贪墨的话,恐怕这些官员们没等到陛下动手,自己就得先饿死了。”

朱元璋和朱标听到刘伯温的这番话,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第26章 朱元璋老脸一红

朱元璋和朱标不知道的是。

怀里的朱雄英在听到这番话之后。

也是越来越觉得大明如今的国策有问题。

之前总是觉得史书上江南士绅和商人能够对抗朝廷。

但是始终想不明白,他们有什么资格对抗朝廷。

现在看来,一切都说的通了。

钱虽然不能通神,但是却能买通那些俸禄极低的官员。

如此一来,商人跟官员就绑定成为一体。

朝廷当然拿他们没有什么办法了!

【这些商人享受着这么低的赋税。】

【却不思报国。】

【整天想的都是些蝇营狗苟之事。】

【想着如何能够连一份钱的税都不用交。】

【这样的商人要来有何用!】

【不多收他们一点税。】

【大明如何能变得有钱!】

朱元璋和朱标听到朱雄英的心声。

心中都是一阵激动。

叫刘伯温来的目的不就是想从朱雄英的嘴里套出点话。

现在看来。

首节 上一节 31/20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