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朱标却觉得跟着蓝玉去更合适。
若是跟在徐达的身边,哪个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来镀金的。
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心里肯定会不服气。
可是 跟着蓝玉就不同了。
再怎么说,蓝玉也是奔着灭国之功去的。
而且五千轻骑搞偷袭相比几十万大军正面对垒的危险系数要高的多。
因为几十万大军对垒,徐达无论如何也不会让朱棣亲临前线的。
可是蓝玉就不同了。
五千轻骑,谁都别想掉队。
所以无论最后结果如何,都不会有人多说什么。
也算是为老四的将来在军中铺路了。
朱元璋思索一番过后,从善如流的采取了朱标的建议。
另外一件大事就是朝廷新的宰相已经被朱元璋任命了。
是一个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人选,刘伯温。
这个任命一出来之后,朝野震动。
谁都想不到这宰相之位最终会落在刘伯温的头上。
不过震惊归震惊。
这两件事的发生,还是让朝野上下都很是松了一口气。
一来朝廷对外用兵,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
朱元璋在这个时候只会希望朝堂安稳。
就算是有什么事,也要拖到战事结束之后再说。
二来宰相之位已经定了。
某些人心里的小心思该压就得压下来了。
这么算下来。
自己这些人倒是能过上两天好日子。
然而这个新宰相任命的结果却让胡惟庸和李善长的脸色变得无比的难看。
胡惟庸无法接受自己付出这么多的心血,最后得到的却是这样一个结局。
“老师,这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胡惟庸眼看着自己的宰相梦泡汤了。
迫不及待的就来找李善长询问。
自己之所以选择来烧李善长这个冷灶。
不就是为了那个宰相之位?
早知道是这样的话,自己又何必对着李善长伏低做小。
一个已经致仕的人,有什么资格让自己对他低声下气的!
而李善长在震惊愤怒之余,又感到一些无以言说的慌乱。
明明所有的事情都是按照自己预想的那样走的。
陛下按照预想的那样召见自己,询问自己关于宰相的人选。
自己也按照预想的那样,随便帮陛下挑了几个人选。
陛下也毫不意外的提到了胡惟庸。
自己同样看似贬低胡惟庸一番,实则让陛下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按理说事情的结果就会像自己答应胡惟庸的那样。
陛下封胡惟庸为大明宰相。
可是现在被封为宰相的却是刘伯温。
这大大出乎了李善长的预料!
因为在李善长看来。
朱元璋封谁为宰相都不可能封刘伯温为宰相。
谁不知道杨宪就是刘伯温举荐的。
现在杨宪被下了诏狱。
陛下没有牵连刘伯温都算看在他同为开国功臣的份上了。
怎么可能会选刘伯温当宰相!
可如今事实却 摆在自己的面前。
由不得自己不相信。
面对胡惟庸的诘问。
李善长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以前的李善长,觉得这大明无论是什么事情。
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哪怕是皇帝的想法,自己也能够摸的一清二楚。
可是现在事情第一次脱离了自己掌控。
并且这个事情还不是一个小事情。
关乎着自己将来还能不能掌控朝堂还有自己李家的富贵。
这让一向自信满满的李善长感觉很慌。
同样感到有些手足无措的还有刚刚被封为宰相的刘伯温。
前脚自己还在求皇后娘娘帮自己美言几句。
让陛下尽可能的不要对自己动手。
后脚自己就被陛下任命为大明的宰相。
这大起大落的感觉实在是有点太刺激了。
就连常年修玄的刘伯温一时间都乱了方寸。
面对那些前来拜访拉关系的下级同僚。
刘伯温毫不犹豫的就选择闭门谢客。
因为这就是马皇后所说的大节无损。
做完这一切之后。
刘伯温也终于能够静下心来好好的思索一番皇帝这么做的含义。
很快,刘伯温就想到了一个可能性。
莫非是陛下准备对淮西勋贵动手?
要把自己当做那把刀?
不过刘伯温很快就否定了这个念头。
自己没有任何同党在身边。
光凭自己恐怕没有这个资格给陛下当刀。
到时候淮西勋贵没受到伤害,刀先崩了。
那权威受到损伤的可不是自己,而是皇帝了。
既然这样的话。
那自己恐怕就是陛下拿来制衡淮西勋贵的。
刘伯温越想越觉得可能。
看来皇后娘娘说的没错。
陛下的事情果然还有转机。
如果自己没有猜错的话。
这就是皇后娘娘所说的转机吧!
看来自己是得赶紧续弦了。
大节无损的同时得做到小节有亏啊。
打定主意的刘伯温立刻就决定这两天就给 自己续个弦。
中山侯府。
此时还没有被封为国公的汤和也得知了这两个消息。
对于前者,汤和并没有任何意外。
因为这是朝廷早就定下的计划。
但是第二个消息却让汤和不由得一愣。
刘伯温成为了宰相。
这让汤和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
第22章 朱元璋:咱得给咱孙子铺好路
在这些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们当中。
汤和自认为是为人比较聪明谨慎的。
对于刘伯温这个人,汤和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刘伯温和自己这些跟着陛下一起起兵的功臣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不同不仅仅只是在文武之分上。
更重要的是出身。
如果说非要在历史上找一个跟刘伯温的经历比较相似的人。
汤和觉得应该是唐朝的李靖。
李靖先是在隋朝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