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读我心后,老朱家人设崩了 第194节

装作十分难以抉择的样子。

若是按照原本历史上的脉络发展。

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标,都无一例外的会选择休养生息。

因为原本历史上可没有朱雄英这个意外存在的人。

也没有灭掉北元这个意外之喜。

更不可能改革商税,让整个大明的经济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大明经过连年征战,中原大地满目疮痍。

要是再不休养生息,都不用北元进攻。

自己都要土崩瓦解。

事实上,原本历史上要是没有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财富。

朱棣根本就不可能打得起五次征讨蒙古的战争。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有了朱雄英这个意外。

大明的财政早就已经腾飞。

就连武器都有大更新。

有钱有武器,只要不是傻子。

都会产生扩张之心。

谁不想在历史上留下一个进取之君的名号。

更不要说作为开国之君的朱元璋和第一继承人的朱标。

但是这种富裕仗也不是随便想打就打的。

开国之君和继承者的政治行为。

很容易就影响到后世之人的治国方略。

朱元璋和朱标都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在这件事上也是慎之又慎。

都想看看朱雄英到底是个怎么样的看法。

而朱雄英在听到朱元璋和朱标的讨论后。

心中不由得一动:

【不错,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

【大明已经开始有了向外扩张的野心。】

【而不是只局限于恢复前宋疆域,拿下汉人心心念念了几百年的幽云十六州就完事了。】

朱元璋和朱标听到朱雄英的心声。

心中不由得一震:

来了!

第151章 朱雄英:文武之道在于平衡

明朝的疆域并不算大。

尤其是在洪武年间。

基本上就是前宋的所有地盘。

再加上幽云十六州。

之后的建州等地说是国土。

其实也只是羁縻罢了。

不是朱元璋不想打。

而是大明国力实在不允许。

自己人眼看都养活不起。

再继续向外扩张,那跟找死有什么区别?

后来的朱棣虽然打了几场仗。

但更多的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打仗的欲望。

打完就回来,并没有真正的统治那个地方。

等到朱祁镇把几十万精锐葬送在土木堡之后。

整个大明就彻底从进取转变为防守了。

在这区区不到百年的时间里。

大明从重武变成重文,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使得这个汉人最后的王朝从盛转衰。

很难不说是一种遗憾。

但是朱雄英知道,无论是重文还是重武。

都是错误的。

【文武之道,只有平衡才是最重要的。】

【重武肯定不行。】

【唐朝时候重武,虽说给大唐带来了一百多年的强盛。】

【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这种强盛是以后世子孙的悲惨为 代价的 。】

【清晰的告诉了武将掌权的后果。】

【一旦兵权没有了制约。】

【军队里的士兵就会只认将领,不认皇帝。】

【所有人都觉得宋朝的过犹不及。】

【但那是站在后世的角度去看宋朝。】

【以结果倒推原因。】

【要是站在赵匡胤本人的角度来看。】

【真不一定会比赵匡胤做的更好。】

【在宋之前, 五代十国的经历。】

【让赵匡胤不得 不防着手下的武将。】

【因为之前都是武将造反,把皇帝给杀了,然后夺了皇位。】

【而且还不止一家这样。】

【所有人都是这么做的。】

【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

【像赵匡胤这种留下前朝皇族的人根本就是不可思议的存在!】

【这也是为什么赵匡胤从来都不觉得自己错的原因。】

【因为在他那个时代,他的做法已经是仁慈的不能在仁慈了!】

【至于杯酒释兵权,更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

【因为赵匡胤都不知道自己建立的大宋能够持续多久。】

【说不定哪天就被篡位了。】

【以文御武,已经是赵匡胤能够想到的最优解了。】

【历史也证明了赵匡胤的选择确实是对的。】

【否则大宋也不会立国那么久,几乎都没有发生什么武将叛乱的事。】

听到朱雄英的心声。

朱元璋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没想到朱雄英竟然会这么看赵匡胤。

自己起于布衣。

对于赵匡胤这种人是不怎么看得起的。

不是因为赵匡胤夺了后周的江山。

而是赵匡胤的手段实在不够狠。

武将叛乱杀了就是了。

却忽略了那是一个兵强马壮者为天子的年代。

朱标的心中同样感到十分的震惊。

并且偷偷的看了自己的父皇一眼。

和父皇的想法不一样。

朱标看到的东西似乎更多一点。

父皇之所以能对大明掌控的这么牢固。

完全是因为大明没有所谓的门阀和世家的原因。

大明之所以没有世家和门阀。

一是因为安史之乱之后,连年征战。

总有那些不把门阀和世家放在 眼里的人。

对他们动手。

尤其是当年的黄巢。

所谓天街踏尽公卿骨,可不仅仅只是一句诗而已。

二就是因为元朝这个外族建立的朝代。

只认自己人,除了自己人之外的所有人,全都被他们当成奴隶一样的存在。

他们甚至把人都分成了四等。

首节 上一节 194/20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