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读我心后,老朱家人设崩了 第17节

既没有赞赏,也没有否认。

而是开口问道:

“标儿为什么觉得青田先生会是一个好的选择呢?”

朱标回道:

“父皇,儿臣知道杨宪欺上瞒下,打压同僚。”

“是个罪大恶极之人。”

“并且他还是青田先生推荐上来的。”

“不过这一点,儿臣觉得父皇不能怪罪青田先生。”

“谁能想到杨宪贼子竟然隐藏的如此之好。”

“把青田 先生都给骗过去了。”

“儿臣觉得青田先生顶多也就是个识人不明的罪过。”

“算不得什么大错。”

朱元璋闻言脸上没有露出表情变化。

心底却是不由自主的点了点头。

别说是刘伯温了 。

就连自己都被那杨宪骗了这么多年。

要不是自己的好孙儿,恐怕到现在自己还被蒙在鼓里。

想到这里,朱元璋又瞟了一眼安静的呆在自家妹子怀里的朱雄英。

眼神中满是宠爱。

这时,朱标接着说道:

“更何况青田先生还有一个更大的作用。”

朱元璋闻言笑道:

“什么作用,说来咱听听?”

朱标同样笑着说道:

“父皇曾经教过儿臣。”

“朝堂之道,在乎一个制衡。”

“不能让一家独大,也不能让一家独小。”

“更不能让所有的官员都抱成一团。”

“否则就会危害江山社稷。”

“淮西勋贵向来进退一体。”

“在朝堂上颇有些想要坐大的趋势。”

“青田先生则和淮西勋贵向来 不和。”

“所以儿臣觉得,如果 需要一个人来制衡这些淮西勋贵。”

“青田先生简直就是那个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听到朱标的话,朱元璋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咱的标儿果然非同凡响啊!”

第14章 尴尬的朱元璋,这破孩子就这么想你爷爷?

不过,虽然朱元璋对朱标的回答感到十分满意。

但这个满意也仅仅只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赞赏。

对于任命刘伯温这件事,朱元璋的心里还是充满了犹豫和顾虑。

因为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一步一步的爬到皇帝的宝座上。

自诩已经看透了所有的人心。

唯独刘伯温此人,朱元璋觉得自己根本看不透。

朱元璋当然知道刘伯温是个大才。

如果用好了的话对大明江山和老朱家有大好处。

可是对于自己看不透的人,朱元璋总是觉得自己无法完全掌控。

一个无法掌控的人,谁知道将来会有什么变故。

所以朱元璋的心里对刘伯温一直都有着防备。

甚至当初论功行赏的时候。

只给刘伯温赏了一个伯爵。

这种做法不仅仅是朝臣们觉得赏的低了。

就连自家的妹子都觉得赏的太低了。

偏偏这个刘伯温对此却没有丝毫的怨言。

这让朱元璋更是心中疑惑万分。

更何况刘伯温此人跟自己的所思所想。

往往都相去甚远。

杨宪的事情还没有败露之前。

刘伯温就和他的另一个 学生。

反对自己分封藩王。

惹得自己很不愉快。

那分封藩王是自己为大明定下的国策。

可保大明江山万世无虞。

没想到却被这两个人疯狂的反对。

最后还是杀了刘伯温那个一直反对的学生。

才压下了刘伯温想要继续上书的欲望。

现在又出了杨宪这档子事。

朱元璋的心里多少有些膈应。

所以这件事才一直悬而未决。

在马皇后怀里的朱雄英在听到这番话之后。

心里却想道:

【如果真要给大明选出来一个丞相的话。】

【刘伯温倒真是个最合适的人选。】

感受到朱雄英的声音在自己的心底响起。

朱元璋等人脸上依然表现的毫不在意。

心里却已经开始凝神倾听了。

尤其是朱标,没想到自己的儿子 跟自己的想法是一样。

这让朱标的心中稍稍的激动了一下。

【父王说刘伯温能够平衡朝堂上的势力。】

【这一点确确实没错。】

【刘伯温虽然早早的就跟了皇爷爷。】

【但是却不属于任何一方势力。】

【在朝中也是显得特立独行。】

【这种特质对于自己来说可是一件大好事。】

【将来自己还有很多变革要做。】

【而这些事,恐怕除了刘伯温之外。】

【也挑不出来别的人选了。】

【因为这些事情实在是太得罪人了。】

【不过这样也有一个天大的好处。】

【那就是这些事情要是真的做成了。】

【大明的才能够真正的千秋万代。】

【否则大明国祚依然是三百年都不到。】

朱元璋等人在听到这番话之后。

不由得互相对视了一眼。

都看到了对方 眼中的震惊。

大明只有三百年不到的国祚?

这怎么可能!

尤其是朱元璋,朱雄英的这这番话不啻于一声惊雷。

自己辛辛苦苦的建立的大明,竟然只存在了不到三百年。

那自己现在做的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

一瞬间,朱元璋甚至有些失神了。

身旁的马皇后在看到朱元璋的这番样子之后。

顿时就明白了朱元璋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虽然自己在听到朱雄英的这番话之后也是感到十分吃惊。

但是从小就饱读诗书的马皇后。

早已经明白了王朝自有兴替的道理。

反而要比朱元璋回神的快一些。

回过神来的马皇后并没有说什么。

首节 上一节 17/20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