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司马昭并不打算全部接受。
他用刚才一番话来彰示,司马家族的当家人,是他司马昭,不是司马孚。
成济听到司马孚说刺杀刘禅,心头一喜,这差使不难,但司马昭随后的补充,却让成济脸色又凝重起来。
大椎士,也就是臂力巨大能扔出大椎之猛士。
这样的人,可不好找。
司马死士这些年屡被刘封围杀,精英骨干损失不少,新招募的死士之中,汉人比例在不断减少,成济唯一能依赖的就是胡儿。
幸好的是,前不久,在并州的太行山中,有一伙羯胡主动加入死士队伍中,其中有十余个壮汉,很是孔武有力。
司马昭、司马孚等人商议完对付刘封之事,随后又摒通司马干、成济等人,私议起应对曹髦之事来。
曹髦从洛阳逃出,出乎司马昭的意料。
他本来想着,曹髦最好的结局,就是死在了洛阳,这样的话,那些忠于曹魏的人就会对刘封更加的憎恨。
可惜的是,曹髦这个少年皇帝,竟然在陷城的最后关头逃跑了。
“叔父,你探听到的消息,是卞氏那女人劝说曹髦出的城?”司马昭瞪着不可置信的眼神,看着老神在在的司马孚。
司马孚眯着的眼睛一下睁开,叮嘱道:“晋王,你可莫要小看了卞氏,这女人的祖上,是魏武帝的夫人,在魏国人脉颇多,据说,这一回,无极甄氏也有人渗合在里面。”
卞氏,甄氏。
这是曹魏最为重要的两个后系外戚。
在魏国朝堂上,不管是卞氏、还是甄氏,子弟都不堪出众,也没有身居高位的人物,但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外戚家族,却让司马昭的如意算盘落了空。
“叔父放心,等本王回转邺城,就拿卞氏开刀,至于甄氏,本王听说那个甄德还是个冒牌货,正好这次一并收拾了。”
司马昭杀气腾腾,曹髦身边忠心的人越少,对司马昭篡魏就越有利,这一次,他要彻底的斩断曹髦的触角,让他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
司马昭一面对付刘封,一面对付曹髦,忙得脚不沾地,连晋王府中的夫人邢氏都顾不得宠幸,隐隐之中,他感觉到,要是再这么拖延下去,等到刘封领着蜀军过了河,那他们父子苦心经营的篡魏大局就要毁于一旦。
成济领了椎杀刘封、刺杀刘禅的艰巨任务,只能苦着脸,下去挑选精干死士,执行行刺计划。
在精心挑选之后,他把潜入锦宫,行刺刘禅的事情交给了弘农杨氏的女子杨艳。
第854章 孙权:向天再借五百年
杨艳,字琼芝,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一任皇后,曹魏通事郎杨炳的女儿。
杨炳早亡,杨艳寄宿于舅父赵俊家中,跟随继母段氏生活。赵俊对这个聪明贤慧侄女甚是关爱,,请人教授书法,传习女红,使杨艳之名在弘农杨氏中渐渐传开。
如果按历史进程走的话,杨艳接下来会被弘农杨氏推荐给王元姬,然后成为晋王世子司马炎的结亲对象。
现如今,王元姬已经和司马昭和离,自然不可能再为司马炎的婚姻作主,弘农杨氏之中,地位最高的杨骏只是个高陆县令的小官,直接攀附司马氏不成,只能寻到成济这等晋王府属吏那里,看看能不能曲线救国,把杨艳送进府中。
成济一见杨艳的面,就惊为天人。
这小娘虽然还未长开,但眉眼之间的端庄秀气已是遮掩不住,再加上谈吐和才学俱佳,成济相信,只要有机会,杨艳必能一飞冲天。
只可惜了。
这一回接了刺杀刘禅的命令,成济这边其他人不顶用,只能把杨艳派出去。
刘禅刚到洛阳,锦宫正在扩建,招募婢女很是正常,以杨艳的姿色和出身,出宫自不在话下,刘禅那边也不会对一个柔弱小娘多加关注。
等到杨艳在刘禅跟前露一回脸,估计就能很快博取宠幸,而到时,不管是下毒也好,还是失足落水、高处坠落等等意外,都可以趁势而为。
成济对杨艳的机敏很有信心。
听到成济想出美人计来刺杀刘禅,司马孚表现出了难得的兴趣,在送杨艳渡河之时,司马孚还将赵俊、杨骏特意叫了过来,以长辈的身份关照了好几句。
赵俊本来没有甚么官职,司马孚直接应承下来,提拔赵俊为河内郡郡府书佐,杨骏有高陆县令的官职,起点比赵俊要高,若是杨艳事成,入魏国朝堂为官指日可待。
司马孚一张大饼砸向赵俊、杨骏,立时让两人眼神热切起来。
至于杨艳此行会不会有危险,已经被他们忽略不计。
刘禅这边由司马孚、杨艳负责,还需要从长计议,遣大椎士刺杀刘封之事,却是拖延不得。
成济无奈之下,在死士中挑了又挑,最后刚刚投奔不久的郝散、郝度元等匈奴、羯胡流寇,被成济选中,担任椎士,来执行这一艰巨的任务。
“成首领,豫州、扬州等地我们胡人可不熟,你若是躲在后面,我们兄弟可不干。”郝散接到成济的命令,脸色不太好看。
他们兄弟加入司马死士,一是为了混口饭吃,二是为了偷师学些战阵经验,要是被司马氏利用折在刘封手里,那实在太不值得。
“郝兄弟放心,这一次成某亲自带队,要是不取了刘贼的首级,绝不收兵。”成济黑着脸,气哼哼的说道。
本来,他还想着遥控指挥,让郝散这些胡虏冲在前面,现在看来,谁也不是傻子,要是他跟着,估计郝散等人一到豫州,就真散了不知去向。
——
司马氏连出暗手,想要了刘封的性命。
使阴招、行诡计,一直是司马家族最为擅长的伎俩,相比之下,堂堂正正,拉开架式两军对垒,司马家族没有什么优秀的军事人才涌现。
如果不是有黄河之险,有北方诸胡的骑兵可借,还有杜预、王基、诸葛诞这些魏国名将支撑着,司马昭的魏国连北方半壁江山也保不住。
相比司马昭,东吴孙权的境况更加不堪。
刘封在洛阳继位登基的同时,身处广陵的吴国大帝孙权,正在经历身体上病痛的无尽折磨。
以年纪来论,孙权已近七旬,在这个时代,他能活得这么久,已经属于长寿的一类人。
本来,按孙权吴国大帝的身份,再加上有宫中御医的医治,孙权的身体还能更好一些,但东吴日渐衰落的国势,诸子为了皇位的内斗,都让孙权精疲力尽,心生绝望。
他已经能预料到,一旦他死了,这吴国怕是再挡不住蜀汉的兵锋,到时候,他的子子孙孙,都有可能成为阶下囚。
“元逊、公绪,朕的身体怕是不行了,皇位之事,朕有意传给小儿孙亮,汝等为朝堂重臣,还请辅佐新皇,兴吾大吴。”
躺在床榻之上的吴国大帝神情凄惶,当着诸葛恪、施绩等人的面,哀哀而泣。
在一旁侍立的潘淑、孙亮听到孙权相嘱,连忙上前来,朝着几位朝中重臣跪下施礼。
孙亮此时,只有十岁,是孙权诸子中最小的一个,潘淑织女出身,母族没有什么势力,这个皇位要想坐稳当,唯一依靠的就是诸葛恪、施绩等重臣。
“陛下,龙体保重,大吴......。”施绩语声哽咽,他本来想说,吴国没有了孙权,也就没有了主心骨,到时候能不能存活下来,还是未知数,但话到嘴边,又觉得这么说出来,实在太伤孙权的心,不说也罢。
“公绪,朕知道,你在建业守得辛苦,要是实在撑不下去,就撤到广陵来,朕已经遣了滕承嗣去往邺城,看看能不能从魏国手里借到徐州.....。”
孙权说到此处,喉咙口一阵发甜,潘淑连忙递过一张白帕,等孙权咳完,展开却是一片殷红。
“陛下.....。”
诸葛恪、施绩见孙权病情如此沉重,脸色越发的凝重,从孙权说话断断续续,又不时咳血的情况来看,怕是活不了多久了。
“没什么,朕这一条命,活得也够长的了,刚才说了借徐州之事,这是以防万一,另外,朕虽然下了遗诏,立亮儿为新皇,但大虎、鲁王还有子远他们,怕是不会干休。”
“可惜呀,朕老了,要是再年轻十岁,岂容小儿惑乱朝纲。”
孙权在临终之时,终于醒悟,要不是他纵容放任孙鲁班、孙霸、孙峻这些鲁王一系的党羽坐大,吴国也不会因内斗而国力大衰,以致于落到连国都建业都保不住的地步。
更让孙权不放心的是,他虽然立了孙亮为帝,但孙亮才不过是十岁小儿,要想保住皇位,难度实在太大。
第855章 孙权驾崩,吴国内讧
诸葛恪、施绩被孙权托孤,顿感责任重大,好在两人均属于官二代性质,借助父一辈的余荫,手底下可使唤的人也有不少。
“元逊、公绪,朕这一辈子,相比父兄,活得也长了,没有甚么可遗憾的,要是能再重来一次的话,朕会好好的相待尚香,交好蜀汉,唉.......。”
当着诸葛恪的面,孙权把心中积存的遗憾和后悔艰声吐出。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这个说法最开始就是孙权提出来的。
但实际上,刘备借的只是南郡的一部分,包括荆南、江夏、夷陵等地,都是刘备及其属将自己打下来的。
孙权这么说,自然是为了谋取整个荆州,但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刘备被陆逊打败了,刘封却异军突起,渐渐成为荆州之主。
在此之后,刘封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不仅在战场上所向无敌,而且政治手腕也越发的利害,与之相比,孙权却是每况愈下,国中内斗,英才远走,赤壁之战时的朝气已经荡然无存。
倘若那时候不取荆州,而是交好蜀汉,会是什么结果?
孙权悔不当初。
.....
在嘱咐完身后事、又回忆了一番过往之后,孙权的意识开始变得模湖,最后沉沉陷入昏睡之中,能不能再次醒来,吴国御医令也不敢打包票。
潘淑牵着孙亮的手,来到诸葛恪、施绩面前,美妇人与小皇子哀哀垂泪,向两位辅政顾命重臣再次跪下。
“诸葛将军,施将军,妾身恳请两位将军救救我们母子,这宫中禁卫多是孙氏宗室余党,要是再留在这里,妾身生怕有人不想让亮儿登基。”
潘淑生得美貌,又正是二十七、八的妇人年纪,她这一跪下哭诉,让诸葛恪、施绩两人不由得怜惜起来。
“夫人放心,有陛下的遗命,臣等当尽心尽力,护得少主安全。”诸葛恪被潘淑一番哀求说得心软,拍着胸脯说道。
孙亮年幼,还无力亲政。
诸葛恪有孙权遗命在手,正好可以借辅政之名,控制吴国大权。
“夫人,绩在建业守城,若是江北不能驻留,可带着少主往建业来。”施绩沉着脸,对潘淑许下承诺。
施绩在吴军之中的职务是上大将军,左大司马,也就是相当于吴军大都督的身份。
但这个相当于,毕竟不是正式大都督的任命。
周瑜当大都督时,一言九鼎,诸将莫敢不从。
到了陆逊为大都督时,威望要弱了一些,要不是有大胜刘备的战绩加成,陆逊的将令也不一定能得到全面贯彻。
现在,轮到施绩为上大将军,孙吴宗室将领孙峻、孙壹、孙秀等人自不服气,更让施绩为难的是,他的部曲多半在建业城据守,在江北的广陵、海西一带,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弹压孙氏子弟。
汉贞观元年,吴太元二年,五月。
吴大帝孙权在广陵病逝,消息传出,吴国上下为之震惊。
前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并列称雄,一时风光无两,孙权作为后辈,能够与长自己一辈的曹、刘两人平起平坐,本来就是对他能力的认可。
而今,孙权病逝,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吴国在失了孙权掌舵之后,究竟会朝哪个方向发展,谁也说不准。
不过,孙权在之前早留有遗诏,立幼子孙亮继位,孙弘、诸葛恪为辅政大臣,施绩、陆凯、孙峻、滕胤等重臣分别担任朝中重要职务,共同保证吴国朝堂运转。
从这个人事安排来看,孙权也是费了苦心。
孙弘是中书令,少傅,代表孙氏宗室利益。
诸葛恪是元从重臣诸葛瑾的后代,资历深厚,自有一帮孙策当年的旧部子弟相随。
这两人政见不同,彼此对立严重,正好起到平衡朝堂、防止一家坐大的作用,等到孙亮过几年亲政,则还可以借用一方,铲除另一方势力。
孙权靠着权谋当上了吴国大帝,留给儿子孙亮的,也是一个充满了算计和平衡的吴国。
只不过,孙权想得很不错,但他却忘记了,他并不只有孙亮一个儿子,孙权立孙亮为皇帝的遗诏,让争斗了半辈子的南鲁两宫之争成为了笑话。
废太子孙和、鲁王孙霸对此很是气愤,特别是孙霸,靠着孙鲁班的支持,他觉得自己已经稳操胜券,没想到孙权临死还要来这么一手。
广陵郡,淮阴县,长公主孙鲁班府上。
一众面首男宠,已经被盛怒的孙鲁班给撤了下去,孙霸、吴安、孙奇、诸葛绰、杨竺等鲁王党骨干聚集在一处,脸色一个比一个黑。
淮阴属徐州,为昔日韩信故籍,曹丕立国之后,将广陵郡治所从广陵迁至淮阴,近年来,随着魏、吴关系的改善,淮阴城靠着海盐的交易日渐繁华,已成广陵第一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