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救糜夫人开始 第141节

第294章 孙权的绿帽子

孙权又想讲和了。

这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分分合合,已是常态,刘封若不是看惯了后世诸国争霸的戏码,一时也接受不了孙权这个反复。

孙尚香见刘封没有直接反对,碰碰乱跳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

和步练师之间的私人交往,是她希翼孙刘两家和好的一点希望,现在有了和解的苗头,孙尚香心中也是高兴。

“夫君,步姐姐还教了我一个新姿势.......。”孙尚香伏在刘封的怀中,丰腴的身子扭了一扭,相比原先的青涩,现在的她女人气息更加的浓烈。

刘封一听这话,眼前闪过那一回被步练师迷惑之后的画面,孙权的这个女人,在男女之事上这般主动,让人着实怀念。

“什么姿势?这般神秘,且让为夫试上一试。”刘封会意一笑,一下抱起孙尚香,即朝着榻上走了过去。

这女人不哄不行。

孙尚香难得这般主动,刘封自然不能负了她。

一夜无话。

刘封醒来的时候,孙尚香还在酣睡。

体力上面,男人有天然的优势,就算是经过锻炼的女人,也一样有差距。

步练师教的新姿势实在累人,孙尚香为了显示本领,腰肢连续的摇摆,让仰躺着享受的刘封边看风景,边感悟有女人滋润的日子真好。

步练师有意私下谋面,这是孙权的意思,还是步练师的意思?

刘封估计,两层意思都有。

孙权堂堂吴王,拉不下脸和谈,让步练师先探一探刘封的口风,若是有松动,再派使者到江陵来具体谈判。

步练师那里,要见面是什么意思?

难不成也要解锁下新姿势,这是上次没过瘾,要再来一遍?

刘封这个念头一起来,就再压抑不住,这些年来,江东时有传闻,步练师和孙权的儿子孙珏和自己有关系,难道是真的?

就那么被动的一次,就命中了?

刘封心中不由得对与步练师的见面期待起来。

步骘取代朱然驻守夏口,马上撤去了前出的小营,放出和解的态势,孙、刘两军在交界地点的对峙也缓和了下来。

随后的几天,步家的人又来往夏口和江陵之间好几次商谈见面的地点,经过一番商讨之后,孙尚香和步练师约定,就在云梦泽中的君山岛见面。

君山岛是泽中一个孤岛。

位置正好处于蜀、吴交界线的中间位置,既不偏向蜀,又不偏向吴。

更妙的是,此处外围皆是水泽,除了靠船来往之外,没有其他第二条进入的道路。

江东水军强大,高大的楼船是吴军最为自豪的主力战船,君山岛一带水面开阔,正适合吴军作战,安全方面自有保障。

不过,吴军也好,汉军也好,都只是在外围游巡,以作接应。

步练师这次来荆州,表面上看,是和孙尚香姑嫂见面,叙一叙闺中情谊,实际上是谈判前的先期接触,她不可能一个人来,诸葛瑾、吕壹两人被孙权一并派了过来。

诸葛瑾是正使,负责与刘封正式商谈停战诸事宜,吕壹则是被孙权逼迫来的,也就是充当一个耳目,看看刘封和步练师之间有无异常。

前往君山岛的双方人员,孙尚香、刘封与步练师、诸葛瑾等人乘坐的船只,皆是普通的商船。

建兴元年,十月二十六日。

蜀、吴两方在君山岛见面,刘封与诸葛瑾的会谈很顺利,两人早就认识,又有诸葛亮这一层关系,说起话来也不需要相互试探,直接说出来意即可。

刘封拿下长沙郡后,对停战和谈也是颇为期待。

荆州属于四战之地,要守住这块地方很不容易,别看现在刘封扩张势头很猛,那是没有被人围攻,要是以后曹、孙两家又联合起来,那想守住荆州又是千难万难。

诸葛瑾这个正使忙着谈判,副使吕壹在君山岛从头到尾三天,连船都没下,生怕被刘封给抓住砍了头颅。

上一次因密告之事被孙权训斥一顿后,吕壹心态开始变了,步练师及步家的势大,孙权又反复无常,且被步练师吃得死死的,让他兴不起什么风浪。

更重要的是,吕壹怕死。

刘封的血腥杀戮之名,让江东小儿闻之止啼,吕壹可不想一脚踏上君山岛,就没了性命。

正事谈毕。

步练师的心思渐又活络起来,她寻了个间隙,借口吴王有亲笔书信要交给刘封,把一众侍婢、下人支走后,与刘封单独见了一面。

“君侯,此子是妾与君侯之骨肉,以后若是相见,还望多加照顾。”时间紧迫,步练师也没让刘封多猜,直接拿出了早就画好的孙珏的画像,交给了刘封。

“骨肉,你说这孙珏是吾儿?”刘封讶然问道,心中猜测被证实,让他对步练师不由有些瘣疚起来,这不知不觉的,儿子都被别人养大了。

“难不成还是假,妾身再是不知羞耻,也不会乱说此事?”步练师眼眸一红,泫然垂泪。被人睡了,生了儿子,还要被怀疑,这让她心中气苦不已。

“既然想再聚,那干脆不回江东可好?”刘封被步练师这一哭弄得心头一软,一下抱住亲了过去。孙权又如何,人妻又如何,只要喜欢要过来就是。

步练师被刘封弄得气喘吁吁,低喃叹息道:“珏儿在江东,我不能不回去。君侯无需为妾身担心,上一次的事情,是妾身的意思,与君侯无关,若是他日有缘,我们也许还能再聚.....。”

.......。

君山一议之后,蜀、吴两家和谈的步伐加快。

刘封从君山回转,路上孙尚香不时问这问那,旁敲侧击刘封与步练师私下见面之事,说来也是,这男女私事再隐秘,也逃不过身边人的关注。

刘封心中有鬼,遂拿出缠功,晚上多多使力,孙尚香想要儿子想的紧,对刘封的殷勤自不会拒绝,两人经验均积累了不少,这一番交融,比起新婚之时自然要更加的愉悦。

后将军府,前厅。

王异正在埋头理事,看见刘封扶着腰进来,王异眼神怪异的笑了起来。

“咳,这昨晚风大,腰闪了下。”刘封老脸一红,解释了下。

他这不说还好,一说问题更大,王异一想到刘封曾让自己趴着的样子,心中就羞怒起来。

第295章 家花不如野花香

王异眼眸微红,心中想什么,刘封与她朝夕相处,稍一细想就猜到了几分。

不消说的,这女诸葛也不能冷落了,刘封又是奋起余勇,好一番安慰之后,才始让王异心情好转起来。

这女人一多,忙碌也是正常。

刘封原先对此还有担心,但最近在皇甫谧看过之后,他突然发现,自己的恢复能力比寻常人要更快。

或许,这才是刘封真正的金手指。

王异懒散的伸了个腰,示意刘封从身上下来。

两人一番折腾,彼此颇是尽兴,这也是难得,自打长沙战事起后,刘封忙着指挥作战,也没功夫想其他事情。

“阿异,孙权又有意议和了,这事情邓伯苗、陈孝起他们是谈判的好手,等他们到后,我们再商议一下和孙权谈判的条件?”

刘封满足的呵呵一笑,见王异脸色不善,连忙把话引到正事上。

这女人太精明了,就这点不好。

王异见刘封说到正事,心态也终于摆正起来。

家花不如野花香。

她和刘封之间,也就是偶尔兴趣来了,过一过线,其他时候皆是公事公办,这样的关系,王异心中还是满意的,要是真让她入府当刘封的女人,王异还不愿意。

她的年龄摆在那里,与刘封后将军府中的一众女人相比,只有劣势没有优势,真到了色衰之时再想出路,那一切都晚了。

长沙战事结束后,丞相诸葛亮派来了邓芝和陈震,充实后将军府,这两人均是文官,靠嘴吃饭的能力很强。

刘封对邓芝、陈震的嘴皮子功夫还是相当认可的,不说其他,就说邓芝出使东吴,靠着一张嘴游说东吴上下恢复孙刘联盟,刘封就很佩服此人。

历史上,蜀汉因为势弱,要有求于东吴,邓芝在艰难危局下只能先到江东游说,舌战江东诸臣的事迹虽然史书上、演义上均说得很精彩,但依旧改变不了邓芝心中的无奈和愤忿。

而这一次,刘封在荆州收复长沙等地的军事动作,让蜀、吴之间的形势倒转了过来,邓芝和陈震不需要再去建业,他们只需要等在江陵,准备和即将到来的孙权使者谈判即可。

有邓芝参与,刘封反而是空闲了下来。

孙权在得悉了刘封愿意和谈的消息后,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江北曹刘战事焦灼,魏军大举进攻,吴军只能依靠一江天险苦守,他现在就担心刘封不管不顾的大举进攻江东,那样的话,他背刺导致江东基业覆亡的事实就确证了。

一旦孙权的威信下降,孙家自会有人站出来,取他吴王之位代之。

前有孙贲,后也有其他人。

比如他的四弟孙朗,与孙尚香同是小吴国太所生,要是推举他来继任的话,刘封的态度就会大不一样。

另外,吕壹的密报中,提到没发现刘封与步练师有什么苟且之事,这让孙权妒忌之火也熄了,孙珏的相貌像刘封,这肯定是曹丕的离间之计,从步练师怀孕的日子推算,孙权记得很清楚,他那几天就留宿在步练师房中。

谈判不是一天、二天就能完成,需要反复的试探和勾心斗角,在这些方面,刘封并不擅长,而邓芝、陈震对此却是乐在其中。

战场上撕杀他们不行。

舌辩外交场合上,他们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

荆州的局势渐趋稳定,发展这两个字即被提上日程。

发展靠什么?

最终还是靠人。

没有优秀和合适的治政人才,这再好的地方也治理不好。

与士大夫共天下。

这也是两汉至魏晋朝廷的用人方针。

刘表治荆州之时,依托当地的蔡、蒯等大族支持,数十年间,雄据楚地,实力大涨。

刘备称汉中王、称帝之后,基本的国策和刘封差不太多,依靠的也是荆州官员,只不过选择的面更广了而已。

刘备的左将军府、汉中王府,除了诸葛亮、庞统等人之外,如霍峻、习珍、蒋琬、杨仪等大姓子弟,也被简拔任用。

刘备的这个人才选拔方式,虽然解决了个别豪门大族把持朝政的问题,但依旧没有解决内部派系问题。

刘封之前遭到排挤,就是因为他义子身份特殊,不符合士大夫的气节,同时,虽然出身长沙郡,但从刘封的成长经历来说,又不属于荆州一系。

在北方的曹魏,曹丕在称帝之后,为了解决“唯才是举”制度上的弊病,采纳陈群的建议,以九品中正制来录用官员。

这一方式比起“乡邑举孝廉、隐居刷名望”虽然要好得多,但骨子里还是一种不平等的选用人才方式,因为评定品级的人依旧会有不同的标准。

经历过被杨仪、廖立等荆州士人暗算之后,刘封对荆州的士人大儒,如刘巴、许靖、谯周等人已经不再信任。

这些人虽然学问很好,但总会有私心。

一旦师生关系固化,则又会引起蜀汉内部的一场动乱。

效仿后世的公办学校,推行蒙学、初学、中学、大学的教育体制,让寒门子弟有书念,有学识学,是刘封目前想到的解决“人才选拔难题”的方法。

就穿越众来说,一般的做法,就是用科举来替代九品中正制,这是经过历史证明的经验。

但科举制度的盛行,是建立在王朝安定的基础上,在三国鼎立的时代,要推行科举,刘封认为还为时尚早。

现实的情况是,汉末连年动乱,在这个年头能读得起书的人太少了,要是按科举来选士,只怕最后录用的还是杨仪、廖立那些人。

原因也简单,贫苦人家连字都认不全,自然不可能超越前者。

首节 上一节 141/4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