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武三国:从黄巾开始砍翻天下 第250节

众人没有过多的去讨论这件事情,因为今天陈业所来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这个。

陈烨道:“今日前来,主要是问问,太学还有各地学舍开办得怎么样了?有没有什么困难,还有问题需要解决的,你们都可以一并说说。因为过一段时间,本王可能就要率兵出征冀州,在出生之前,得先解决一下你们的问题。”

陈烨的话,足以见得对教育的重视,这让蔡邕还有太学的所有博士和先生都比较高兴。

蔡邕作为太学令,最清楚太学现在的情况,他连忙向陈烨汇报:“自从大王向天下发布招贤令,广纳人杰,前来华国和太玄的人便越来越多,尤其是大王在灭了董卓,吞并秦国之后,在天下的声望达到了顶峰,最近这段时间,前来投奔华国,想要拜入太学的才子多如牛毛!”

“不过这其中也有滥竽充数的,臣与诸位太学令的同僚不敢放松,根据大王您定下的入学标准进行了考核,只有达标的人才能进入太学学习,尽管如此,如今太学的学员已经超过五千人!”

说到这里的时候蔡邕很是兴奋,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这般景象。

这让他想起了孔子收徒三千的故事。

如今他下面的弟子数量可要比孔子还多了!

陈烨不由问道:“这其中可有优秀的学员?”

蔡邕回答道:“是有几个不错的,其中甚至还有人去参加过吏部官员的科举考试。比如有一个叫徐福的,还有一个和他同姓的叫石韬。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不少并州,凉州,关中等地原来是士族的子弟。”

“在家产被没收,土地被收归国有之后,这些原来的士族子弟,他们想要出头,就只有努力读书,科举考试,入朝为官这唯一一条路了。”

徐福?

听到这个名字,陈烨立刻就确定这个人一定是徐庶!

因为随同他的人叫石韬!

此人正是徐庶的挚友,石广元!

徐庶去荆州求学避难的时候,两人是一起去的。

在求学的过程中,他们认识了诸葛亮,认识了孟公威等人。

当然,因为两人的提前到来,他们可能还没有来得及认识诸葛亮。

现在的诸葛亮或许已经逃到了荆州,不过按照年龄来算,诸葛亮现在才是十多岁。

而且如果徐庶他们已经在荆州拜得名师,也就不会再来华国了。

陈烨微微颔首,道:“这些表现优异的才子,一定要重点培养,重点关注,提高他们的待遇,一定要把他们留在华国!至于那些士族子弟,要重视对他们的思想教育,根除他们原来那些地主思想!免得以后培养出来,入朝为官之后,又会继续剥削,欺压百姓!”

“谨遵大王之命!”

众人齐声回答。

第230章 太学讲学!

能够在太学当中担任博士或者先生的人,首先都去进行了一番思想教育,在他们的思想转变为华国为国为民,忠君报国之后,才能到太学当中就职的。

在保证思想上已经转变过来之后,这些博士和先生教授的内容,自然也就会随着思想而变化。

当然了,他们也有自己的个性,吟诗作对,喝酒游玩这些事情陈烨都没有去太过约束他们,只要他们教好学生就行了。

蔡邕继续说道:“除了太学之外,各地的学舍建设进展也很快!在太原郡境内学舍已经普及到了镇,保证了每一个镇上,都有一座学舍。雁门,已经普及到县,河东,上党等郡的县级学舍正在修建,关中地区因为刚刚被收复,所以暂时还没有学舍,不过臣已经派人在做准备了,等关中地区恢复了管理之后,立刻联系工部,开始修建!”

镇这个行政单位,是陈烨新增的,因为这样能够更好的管理和服务基层的百姓。

在封建王朝里,有这么一句话叫:皇权不下县。

字面的意思也就是说天子的圣旨到了县这一级就足够了,再往下面继续执行了。

因为,县城以下,由当地有声望有名望的士绅豪强管理,有自己的一套章法,皇帝的命令就算到了这里,很难再实施下去。

反正只要这些士绅豪强帮助县令完成上面传达的命令,那就行了,才不管你用什么办法呢。

这就导致很多普通百姓,很难享受到国家给与他们的好处和优惠政策。

所以,乡里不能再让这些士绅豪强给把持了,一定要将国家的命令还有好处也能传达到最基层才行。

镇这一级单位,将原来的亭,乡,里归为统一,然后在镇一级下设村级单位。

镇的官员,要通过科举产生,而村一级的官员,除了官府派遣一名之外,村里面的村民可以投票选举出几名德高望重的同官府派遣的官员一起治理。

这样虽然不敢说能够完全做到政通人和,但是总比原来好太多了。

镇上设置一个学校,就目前的人口情况,和教育需求来说是已经能够满足的了。

而且华国现在花钱的地方太多了,不能光光只盯着教育这一块,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足以体现出陈烨对教育的重视了。

蔡邕感慨道:“能够开办这么多学舍,还是要归功于大王发明的印刷术,还有用纸张做成的书本,不然这么多文字记载,这么多书籍要是用竹简去刻的话,不知道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有了这印刷术,实在是太轻松了!”

陈烨微微一笑,并没有自满,更没有骄傲。

作为一个后世的穿越者,弄一个印刷术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当然了,有了印刷术之后,可以让华夏的文明能够更快的传播,能够让更多更好的璀璨文化诞生出来!

陈烨的野心,可不仅仅只是这一片中原大地,他要让这四方都臣服于华夏!

说完了成果,当然也少不了发现的问题。

蔡邕对此并没有丝毫隐瞒,他直接道:“因为华国的国策原因,很多有学问的人我都写信去邀请了,但他们都不愿意来。由于发展扩张得太快,导致师资的不足,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

“虽然很多普通百姓也开始学习文字,但是他们学起来比较费力,因为他们要从最基础的开始学习,比较耗时耗力,要将他们培养成为一名可以教授别人的老师,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更不要说能够治理一方了。”

听到蔡邕所说,陈烨暗暗一叹,果然心急是吃不了热豆腐的,难怪后世伟人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看来只能慢慢来了。

不过陈烨相信,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到了一定的时候,会有越来越多可用的人才喷涌出来的。

接下来,陈烨又了解了一些关于教育的事情,蔡邕都安排得井然有序,根本不用他太过操心。

难怪说蔡邕是奇才,这不仅会得多,连处理这些事情也都手到擒来井然有序。

聊完了工作,陈烨又关切的问道:“不知蔡老编撰前朝历史,编纂的如何了?”

说起这件事情,蔡邕脸上不由露出了淡淡的微笑:“大王的藏书阁中藏书很多,资料很充足,再加上您派人为我调查的那些事情,到目前为止编撰得很顺利!不过距离完成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等成书之后,臣定当将书第一个给大王过目!”

陈烨淡淡一笑:“好,本王对您的这本书可是非常期待的。”

接着陈烨又跟众人聊了一会儿天,亲自了解了一下后来加入太学的博士和先生们。

比如阮瑀等人,他们在其他州郡可都是名门望族,但是在收到蔡邕的邀请后,他们都放弃了家里的荣华富贵,来到这里与蔡邕一起,教书育人,研究学问。

聊了一会儿后,陈烨对众人道:“我在来的时候,答应了太学的学员们,等与诸位聊完正事之后,要前去广场与他们说话,诸位可愿与我同往?”

“既然是大王相邀,我等敢不从命?”

众人也都乐意前去。

今天是陈烨第一次到太学来,以如此正式的形式跟太学的所有学员见面。

他们也很想听听陈烨会对大学的学员们说些什么话。

毕竟他们以前只是从蔡邕,还有华国的一些官员口中去探知陈烨是一个怎样的人,今天他们终于可以亲自听一听,陈烨能够说出一些什么不凡的话语,去激励太学的这些学员,能够让华国如此的有凝聚力。

随即,陈烨便带着太学的一众博士和先生前往广场。

因为陈烨在刚到太学的时候就跟学员们说过,所以今天不管怎么样,他可不能食言。

其实在决定来太学之前,陈烨便已经将今天想要做的事情给想好了。

既然都已经决定要来太学了,那他是一定要在太学进行一番演讲的。

一来是让太学的学子见一见他这位华国的王,对他有一个基本的印象。

陈烨不喜欢那种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那种氛围和风格,或者换一种说法。

在面对自己国民的时候,他并不想成为大家眼中遥不可及的存在,他想更加亲近自己的国民,让他们知道这个国家的国王心里有他们的,关心着他们的。

这样,这个国家才会有更强的向心力,凝聚力。

来到广场,这里早已经人声鼎沸!

陈烨和蔡邕他们商议事情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太学的学员们奔走相告,都知道陈烨将会在广场见他们。

太学不少学员都是从华国以外来的,绝大多数都没有见过陈烨,而陈烨的神话和传奇在华国的每一个角落流传着,他们每天在太学里都能够听到有人在谈论着陈烨。

他们早就对这位在华国享有最高声誉,被华国人深深爱戴着的大王究竟有何不凡之处!

“快看!是大王,大王来了!”

“还有太学令,院中的博士、先生们也都来了!”

“这边是大王吗?比画像的还要英武不凡啊!”

“……”

在看到陈烨走来的瞬间,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了过去,然后忍不住开始讨论了起来。

陈烨缓缓走到广场前的高台上,这里早就已经布置好了座位。

陈烨走上去,并没有坐下,而是走到最前面,站在了所有学员的面前,身后隐隐显出玄龙的虚影,霸气侧漏,威仪四方!

学员们被陈烨所展现出来的霸气给震撼到,连忙躬身行礼。

“拜见大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数千人一起向自己行大礼,这等壮观的景象陈烨亦是从来没有感受过。

“平身!”

陈烨发出洪钟一般的声音,响彻整个广场。

“谢大王!”

所有学员这才直起身,然后整个广场都很安静,等待着陈烨的演讲。

陈烨看着众人期盼的眼神,淡淡笑道:“孤知道,在场的学子都来自天下各地,五湖四海!也有我华国的子民!首先,恭喜你们,通过自己的实力,考进了太学,进入太学学习!”

“我们做事都有一个目的,那么诸位学子,你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想好的人可以举手,孤点谁,谁就回答。”

在陈烨话音落下之后,立刻便有不少人举起了手。

陈烨随便指了一人:“那就请这位学子先回答吧,在说之前,你可以先自我介绍一下。”

被选中的学员很是兴奋,他没想到陈烨第一个就指了他。

学员先是向陈烨行了一礼,然后再向蔡邕等人行礼,这才道:“学生姜禾,字华强!华强是学生的先生为学生取的字,他希望我们华国可以繁荣强大!学生很喜欢这个表字!”

听到这位学员淳朴的自我介绍,陈烨笑问道:“你来自哪里,家里是做什么的?”

姜禾回答:“学生正是太原晋阳人,父亲是军中士兵,母亲和哥哥在家中务农。”

听到这个回答,陈烨露出和煦笑容,他之所以会选姜禾作为第一个回答问题的人,自然是因为他用望气术观察过对方了。

当然,望气术并不能看出对方是什么身份,但能判断出对方的秉性,对自己大概的态度。

通过望气术,陈烨发现这姜禾和他遇到过的很多百姓身上拥有的淳朴气息,再加上姜禾身上那已经洗得都已经快要褪色的衣服,通过这些陈烨大概猜到姜禾一定是出身于普通人家的子弟。

所以他第一个选择提问姜禾。

陈烨满意的点了点头,赞道:“你父亲是军人,你们一家其他人都是农户,你能考入太学,说明你读书的天赋很好啊!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读书的?”

姜禾连忙道:“学生是三年前开始认字的,这还得多亏了大王您的恩泽,在学生所在的镇上开办了学舍,让学生可以免费学字,还有那些咱们这些普通人都能买得起的书。”

“至于学习天赋,学生可没有什么学习天赋,比起太学中诸位学子,学生才疏学浅,只不过是走了偏门才进入的太学,当不得天赋好三字。”

陈烨好奇问道:“哦?!那你偏什么门?”

姜禾接着回答:“学生家中世代为农,学生从小就跟着父母种地,对农耕事情比较熟悉,也感兴趣,在识字之后,便买了很多关于农事的书籍阅读,正好太学中有农学一科,学生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前来报考农学,便侥幸入了太学。”

原来如此!

首节 上一节 250/3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