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沙俄当皇帝 第65节

国内政策、局势变化的同时,国外的外交事态变化也在纷纷抵达了居于圣彼得堡的俄国外交部,这是些关于近东奥斯曼土耳其和远东朝鲜王国的事务。

先来说一下土耳其的“东方问题”。

首先是保加利亚的政局转变。

原先保加利亚国内受英国、奥斯曼和奥匈帝国共同支持的自由党领袖斯特凡·斯塔姆博洛夫的控制。

堪称保加利亚独裁者的他所采纳的反俄外交政策使原先受俄国保护的保加利亚与俄国之间的关系明显降至冰点。

随着斯特凡·斯塔姆博洛夫于1894年5月下台并于1895年7月遭到亲俄分子刺杀,重掌权力的保加利亚王国的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统治者斐迪南一世希望巩固王朝势力,与俄国恢复正常邦交

于是来自保加利亚王国的特尔诺沃都主教克利缅特率代表团向亚历山大三世之墓敬献花环。

虽然此次拜访属于私人行为,但是大主教克利缅特受到了尼古拉二世的接待。

“原先保加利亚国民深受独夫民贼斯塔姆博洛夫的迫害,致使对俄国的亲切之情遭受镇压,如今独裁者已死,但愿

强大的俄罗斯帝国皇帝可以看在同是东正教与斯拉夫同胞的情义上宽恕过去保加利亚王国的错误政策。”

克利缅特以“宗教界和人民”的名义请求尼古拉二世宽恕“保加利亚的错误”,并且“向公国释放善意,恢复对公国的强大庇护”。

“贵国重回正确的道路令我不胜喜悦,但愿两国能够恢复曾经的友谊。”

作为回应,尼古拉二世给予他“恢复与保加利亚一如既往友好邦交的希望”。

至此,俄国和保加利亚恢复了邦交关系。

但土耳其的局势正在急速恶化。

去年,也就是1895年8月,奥斯曼帝国屠杀亚美尼亚人的暴行遭到了列强的严厉谴责。

在欧洲六大强国,英国、俄国、法国、奥匈帝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共同抗议下,奥斯曼苏丹被迫于1895年10月20日签署诏书,宣布在西亚美尼亚进行改革。

然而,这只是一纸空文。

第六十一章,东方问题

奥斯曼帝国的“东方问题”就跟奥斯曼帝国本身长久以来的积贫积弱一样历史悠久。

如今所引发的由“亚美尼亚人遭到屠杀”引起的外交局势最早可以追溯至1877年的俄土战争。

1877年到1878年的第十次俄土战争以俄国的胜利告终,但俄国在巴尔干的胜利引起了英、德、奥等欧洲列强的不满。

由于力量对比对俄国的极端不利,俄国被迫与列强重定《柏林条约》,对《圣斯特法诺和约》进行重大的修正:大保加利亚变成了小保加利亚;博斯普鲁斯海峡仍然不对俄国军舰开放。

俄国在巴尔干的扩张受到遏制,它向地中海方向发展势力的企图再次落空,只是收回了克里米亚战争中割让出去的领土。

对俄作战失败后,奥斯曼速度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乘机解散议会,停止实行宪法,依靠秘密警察维持独裁统治。

苏丹声称:“我犯了一个错误,即想要效法我的父亲阿卜杜勒·迈吉德,依靠信念和自由主义制度实现改革。今后,我将追随祖父马哈茂德苏丹的脚步。现在,像他一样,我明白了,只有依靠武力,才能统治上帝托付给我的臣民。”

此后君主的个人权力取代了中央政府制度。

1880年9月7日,德国、俄国、英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法国的大使先后向土耳其外交大臣递交照会,建议土耳其政府履行《柏林条约》第61款,推进改革的有效实施,为西亚美尼亚的和平与安宁提供保障。

作为回应,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决定“通过消灭亚美尼亚人来解决亚美尼亚问题”,并且以此作为行动方针。

奥斯曼帝国的激进政策与巴尔干东正教国家的建立也有关系,塞尔维亚、保加利亚不断驱赶穆斯林。而源源不断进入奥斯曼帝国的大批穆斯林难民为土耳其当局提供了这种对基督徒的仇恨氛围。

1886年8月,英国驻君士坦丁堡大使向奥斯曼帝国提交了一份西亚美尼亚改革问题备忘录。

英国外交部希望可以参照保加利亚王国在巴尔干地区所发挥的作用,亚美尼亚人将来也能够在小亚细亚发挥同等作用,成为介于本国领土与俄国之间的缓冲地带。

英国的图谋使俄国万分警惕,因此对于保护土耳其境内的亚美尼亚人,俄国决定用一种消极、行事懈怠的态度回应。

这些历史缘由是尼古拉在1895年土耳其人对亚美尼亚人进行屠杀所引发的外交紧张之后通过外交部收集的材料所了解到的。

在解决巴尔干半岛问题的过程中,虽然列强之间猜忌不断,但欧洲协调一直在努力解决问题。

所谓“欧洲协调”,其实就是中国人熟知的后世巴黎和会上英美法三国关起门来协商划分势力范围的赤裸裸利益交换,这在维多利亚时代是家常便饭的帝国主义游戏。

这个协调的最重要操盘手是德国前首相俾斯麦,他一直以来都在构建避免德国受到欧洲围攻的精密外交体系,所以他会抛出殖民地利益让英法产生矛盾,在巴尔干和土耳其问题上,诱使俄奥两国有求于德国。

不过这种一连串复杂外交“杂技”的“七球不落之术”等到了俾斯麦首相统治德国的政治生涯后期,已经逐渐玩不转了。

俾斯麦发扬光大的所谓“铁血政策”正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现在大家都认为军事实力可以为外交撑腰,各国陆海军规模节节攀升,所以光靠俾斯麦苦心维持的一张张条约,与废纸无异。

而且俾斯麦的外交思路是尽可能避免德国被围攻,让欧洲各国忙于互相争夺、敌视,可德意志帝国本身已经成长为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工业国家,它的工业资产阶级需要市场和原材料殖民地,它的中产阶级需要帝国的大炮和铁甲舰来捍卫他们的沙文主

义狂热和民族自豪感。

所以威廉二世上台之后一改俾斯麦时代内敛的外交政策,当然这也跟威利大表哥本人的自大、虚荣也有关系。

谁不想要帝国的版图不断扩大?

谁不想看到帝国的大舰队在异国他乡耀武扬威?

因此在1890年告别俾斯麦之后,威廉二世所主导的积极扩张外交政策在巴尔干半岛形成了一个推动力。

帝国主义的扩张往往以经济为起点,1880年德国和土耳其的经济关系还微乎其微,对土耳其的出口为600万马克,到1893年时则已经增长了7倍。

贸易的迅速增长使德国人认识到,“在近东地区,德国可望发展能够吸收大批德国制造业商品的市场,并取得那些可以为德国工业提供必需原料的地区”。

于是3B计划呼之欲出,即修建从柏林Berlin到君士坦丁堡Byzantine再到巴格达Baghdad的铁路。

德国欲要将奥斯曼帝国收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与此同时,1894年土耳其再次爆发危机:“亚美尼亚”危机。

根据《圣斯特凡诺条约》第16款之规定,苏丹必须立即在土耳其境内的亚美尼亚地区实施改革。

此后,《柏林条约》的第61款又对此加以强调:“土耳其政府必须毫不拖延地改善亚美尼亚地区的生活条件,推行符合当地需求的改革,保障亚美尼亚人的安全,使其免遭切尔克斯人和库尔德人的迫害。土耳其帝国必须定期向各监督国汇报为实现此目标所采取的各项措施。”

于是,在圣斯特凡诺条约所确定的土耳其在亚美尼亚问题上对俄国所承担的义务已经扩展到了所有欧洲国家。

众所周知,人越多纠纷越多,所以最终改革未能进行。

1896年春,历史重演。

君士坦丁堡再次爆发了针对基督徒和亚美尼亚人的大屠杀,屠杀持续了2天。

据英国大使馆统计,在这场屠杀中约5500人丧生。

具体的死难者人数无法统计,因为大量尸体被沉入海底,乘坐外国船只的目击者在君士坦丁堡港口目睹了这些极其恶劣的场面。

这让1895年上台的英国保守党首相兼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侯爵罗伯特·盖斯科因-塞西尔深感光靠列强集体谴责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他把这种行为称之为“浪费口水的骂街”。

索尔兹伯里侯爵甚至还认为,为了维护土耳其不惜得罪俄国是否正确。

他认为解决土耳其三番五次屠杀亚美尼亚人的唯一出路就是将这个腐朽的奥斯曼帝国肢解。

为此,德国人觊觎、俄国人冷淡、英国人愤怒的新一轮“东方问题”形成了。

第六十二章,远征博斯普鲁斯?

上一章所述的“东方问题”是作者给读者的一个上帝视角总览,即使如此说得也只是泛泛而谈,对于当事人尼古拉而言,他所掌握的信息就没那么多和准确了。

但目前尼古拉要处理的问题是,随着奥斯曼帝国一而再再而三地屠杀亚美尼亚人,英国保守党首相兼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侯爵罗伯特·盖斯科因-塞西尔被奥斯曼苏丹的出尔反尔激怒,英国外交部照会欧洲列强提议在谴责的基础上派出军舰示威以便实质性地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奥斯曼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而言,屠杀事件的唯一后果是彻底成为恶名传契丹的“杀手苏丹”。

索尔兹伯里侯爵在议会中表示,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支持土耳其对抗俄国,真是下错了赌注”。

这是什么意思?

难道英国已经不准备在博斯普鲁斯海峡问题上继续维护奥斯曼帝国了吗?

圣彼得堡方面一经得知这个消息,各方心思都活跃了起来。

“根据大会海军代表海军总监奇哈切夫元帅和黑海舰队司令科佩托夫中将的声明,黑海装甲舰队存在的意义在于我们能够在任意时间穿越博斯普鲁斯海峡,不惧沿岸现有的炮兵火力。如有必要,在占据合适位置后,我们的装甲战列舰将打击沿岸炮台,在短时间内浇灭他们的气焰或完全摧毁它们。”

陆军大臣万诺夫斯基将军为了博斯普鲁斯海峡这个俄国长久以来的战略诉求,特意主持召开了一次关于黑海军事筹备问题的特别会议。

事后,万诺夫斯基和奇哈切夫二人将这份会议的多份报告亲自呈交给皇帝尼古拉二世。

这个会议是陆军部和海军部私底下开完会后才上报了尼古拉的,当然这一点倒是在尼古拉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尼古拉没精力和能力监督俄国的政府上下推进各项工作,所以他只能将许多事情交给目前有强大精力和能力统合官僚集团的谢尔盖·维特来主持政府工作,但军事上的事情,维特作为文官首相,他的约束力也不能说很强。

以陆军和海军在得到尼古拉一视同仁的放手自主权的情况下,文官对他们的弱约束显然不会让这些将领们完全听话。

考虑到这一点,所以尼古拉才没有直接把皇叔阿列克谢踢掉,毕竟要在军队中发挥影响力的话,担任军事职务的皇亲国戚依旧有点用处。

“那么黑海舰队和奥斯曼海军的对比如何?”

尼古拉点点头,自主权是个双刃剑。因为它既可能往好的方向发展,也可能往坏的方向发展,但如果事事都操心、监督,那么手下人大概只会成为唯命是从、不说就不会动半步的傀儡大臣。

奇哈切夫早有准备,他很快把海军部汇总的报告一并呈交上来。

截至1895年,黑海舰队已编入5艘装甲战列舰、2艘鱼雷艇、1艘鱼雷巡洋舰,另有2艘鱼雷艇在建。

根据1895年的规划,计划再建1艘装甲战列舰波将金号和2艘排水量均为5600吨的巡洋舰。

俄国的战列舰已经完全实现现代化:叶卡捷琳娜二世号建于1888年;锡诺普号建于1889年;切什梅号建于1888年;十二使徒号建于1892年;三圣人号建于1895年;胜利者圣乔治号建于1896年。

所有装甲舰总计武装32门12英寸舰炮和40门6英寸舰炮,总齐射量超过12吨,达

**.6千克。

反观,奥斯曼帝国的舰队有6艘大型装甲舰,排水量为6400到9120吨,对比俄国装甲舰的排水量为8443到

**吨,及10艘小型装甲舰,其中较大的1艘排水量为4887吨,其余9艘排水量为2000到2760吨。

在土耳其的众多装甲舰中,仅有1艘哈米迪耶号(6700吨)竣工于1892年,但是该舰采用的仍是老旧的设计方案,其余舰船均建于1874年前。

“综上所述,单论土耳其海军,无法对抗黑海舰队。”

不仅如此,据奇哈切夫的描述,为了更加了解作战地形,自1892年夏天开始,黑海舰队的军官就陆陆续续开始冒充游客陆续前往博斯普鲁斯海峡实施侦察,其中包括参谋长、舰艇编队高级指挥官和低级指挥官、战列舰指挥官、远洋炮艇指挥官、鱼雷运输舰指挥官及水星纪念号巡洋舰指挥官共计3名将官和14名校官。

“这些计划已经在1890年之后就陆陆续续完成了。”

万诺夫斯基也插嘴补充说,他还把军方谋划的具体作战方案详细地描述出来:

“我们会假托演习集合之名,行登陆之事,将借口执行演习任务的若干个师集中至我国黑海沿岸的某个港口。这支部队将由黑海舰队护送。在运输舰上搭载火炮、迫击炮及其炮架,总数约100门。为此需要动员黑海商业舰队的全部力量,包括志愿舰队、俄国航运与贸易协会等。在约定时间内,黑海沿岸与欧洲国家之间的电报线路全部中断保持袭击的突然性,然后整支舰队驶入大海,朝着博斯普鲁斯海峡方向行进。舰队会在夜间闯入并强渡海峡,行至比尤克德雷(伊斯坦布尔的某处)附近抛锚。”

相比于去年驻君士坦丁堡的俄国外交大使所提议的草率计划,显然俄国陆军和海军做的长期谋划更为切实。

更为重要的是,如今的外交局势有利于俄国进行远征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军事行动。

奥斯曼苏丹恶名传契丹,英国人正在考虑放弃维护土耳其,保加利亚与俄国恢复邦交。似乎在巴尔干,俄国大有可为。

“陛下,强渡博斯普鲁斯海峡不难,难的是防守从南部进攻的英国地中海舰队。”

海军总监奇哈切夫如此对面露犹豫之色的尼古拉劝说道。

“这件事我需要更加全面的考量,更重要的是在外交上为俄国争取到有力的环境。”

不过最终,尼古拉还是认为,远征博斯普鲁斯海峡这件事在军事上不是难点,但政治和外交上如何确保奥匈帝国、德国、法国和英国的立场和行为很重要。

第六十三章,远征搁浅

奥斯曼苏丹反复不定的屠杀行为已经逐渐产生了波澜,作为当前俄国政府数一数二的大人物,大臣会议联席主席维特同样已经知晓了陆军和海军方面的异动。

就跟往常一样,维特站在文官的一贯立场,即担忧战争带来的财政赤字和对经济的担忧而一贯主张和平措施。

但光靠奏章上的单方面文字是不够的,因此尼古拉又命外交大臣拉姆斯多夫邀请首相维特和海军大臣、海军大臣、海军总监、总参谋长和驻君士坦丁堡大使一同参加御前会议。

从欧洲君主国家一直以来的传统而言,外交事务并非完全在文官掌控之中,君主和贵族精英的话语权很大。

于是7月23日召开了此次特别御前会议,商讨关于俄国对奥斯曼帝国应该采取什么立场

的政策。

首节 上一节 65/2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