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沙俄当皇帝 第128节

尼古拉作为俄国第一航空公司的主要赞助,一向对这些工程师的资金给予充分的支持,所以在感谢沙皇之余,为首的工程师列比科夫准备为尼古拉进行飞行表演。

列比科夫显然也不是第一次进行飞行了,他穿着皮大衣戴上皮盔和护目镜后让几名助手把飞机引擎发动,然后他从飞机左侧坐进了驾驶舱中。

其实尼古拉对人类早期的双翼飞机也没报多少期望,只要能飞就行。不过当列比科夫驾驶着A型飞机摇摇晃晃冲上天空的时候,还让他不由得心里捏了一把汗。

今天的圣彼得堡郊外有阵阵微风,所以空中的A型飞机好像醉醺醺地像只飞蚊。

跟随沙皇一同前来的侍卫和几名国务秘书还是第一次见到飞行的实况,众人都不由得好奇地抬头用手掌遮蔽阳光眯着眼睛紧紧盯着瞧。

大概是熟悉了风向之后,飞远的列比科夫又绕回了尼古拉一行人的上空做盘旋状,还伸出一只手向地面上的人挥手。

最后在飞机左右摇摆给沙皇示意后慢悠悠地落地并弹跳了几下才刹住车。

“很好的作品。”

在尼古拉与众人的鼓掌中,列比科夫脱帽向大家致谢。

“你们可以试着把飞机上的机翼数量减少,最后是这样看看行不行。”

尼古拉从秘书给的一张白纸上用铅笔简要画了画他记忆中双翼机的模样,其实就是把驾驶舱融入机身,让飞机至少看上去像是后人印象中飞机的大致模样。

“行,我会和我的同事们努力的。”

既然甲方已经发话了,那作为乙方的这些工程师自然也不会说些什么,而且尼古拉作为甲方一没有紧迫的时间要求,二没有预算上限,简直是发明家们理想中的完美甲方了。

除了飞机之外,俄国的第一种装甲车也在差不多同一时间制造出来了。

装甲汽车的发明倒是被尼古拉给疏忽了,但这一时期本就是各种新发明层出不穷的年代,所以俄国的一些工程师们看见外国同僚们发明了最早版本的装甲汽车后也起了兴趣。

1904年的11月,一位名叫波普拉科夫的工程师给俄国陆军投递来了一份发明介绍,他觉得汽车加上装甲和机枪可以成为骑兵的伙伴,或者在防御中成为机动堡垒。

这件事一开始被拿到推荐信的军官放在一旁忘记了,等到1905年的时候他的上级偶然间发现还有这么一回事,感到很有意思,于是和更上面的上级汇报。

1905年3月,俄国陆军花了大概几千卢布从波普拉科夫的手上买下他亲手改装的装甲汽车。

“这辆装甲车用的就是PB工厂生产的35马力发动机,总重可能有2400千克,最大可以行驶500公里。”

俄国陆军把这辆装甲车原型买下来后按照波普拉科夫的创意,在车顶安装了一挺马克沁机枪。

等到尼古拉来到圣彼得堡军区在远郊的军事演练场的时候,这辆原型装甲车还在接受陆军的军事工程师们的测试。

“武装就一挺机枪吗?”

尼古拉拿着

望远镜看着那辆其貌不扬的装甲车在土路上行驶,颠簸中似乎可以看见驾驶员的愁眉苦脸。

“是,一挺马克沁机枪,备弹2400发。装甲是4毫米的铁板。”

“速度怎么样?”

“最快可以8千米每小时。”

“现在测试下来感觉怎么样?”

“嗯……波普拉科夫的发明确实有许多可行之策,但他自己加装的装甲质量很差……其次因为安置机枪的炮塔太小了,所以操作极其不便。最好是重新制造一辆更符合军方标准的装甲汽车。”

俄国陆军的几位军事工程师们对尼古拉简单介绍了这款“波普拉科夫”号装甲汽车。

“图纸和专利都有吗?”

“是,我们都一并买下来了。”

“那就好。”

对于装甲车,尼古拉就知道的更少了,但是他还是模糊地给出了几个指标。

“你们……嗯,试试看除了机枪之外,能不能把大炮也装上汽车……或者是卡车?这个由你们决定吧,然后装甲要保证不会被步枪或者机枪击穿就可以了。驾驶性能的话,考虑一下俄国的泥泞道路。”

尼古拉叨叨絮絮地提了几点要求,陆军的军事工程师们都记了下来点头说会在未来几年内陆续实现的。

既然飞机、汽车在俄国已经有成果展现了,那么化学工业也在追赶西欧的同时也有所进步。

1904年的《六年防御报告》中的第三点关于军事工业的准备中,有一个初步的计划是火药的化学合成与国产化,为了完成这种技术积累,因此在1904年成立了应用化学国家研究所,这是目前俄国化学领域唯一一个国家级科研中心。

化学合成火药,尼古拉当然是完全不懂的,但是一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么和化学产生的联系嘛……那必然就是毒气了。

虽然猜不准毒气在作战中效果有多大,但尼古拉还是试验性地让俄国的化学家们制作致命性气体。

理由当然是行刑人道化,让死刑犯不需要绞刑,安静死去。

根据这个目标,应用化学国家研究所很快拿出了他们的方案:氢氰酸和三氯甲烷。

这是两种在19世纪上半叶就已经发现的化学物质,因此研究所主要是讨论了一下怎么工业化制造。

另一边,陆军的炮兵工程师们没有可以把密封气体的炮弹从大炮里打出去的技术,所以毒气弹的研究暂时陷于停顿。

与此同时,既然已经生产出致命性气体,所以研究所很快也掌握了防毒面具的制作原理。

至于最开始的化学合成火药,这个技术研究所倒是还没有拿出很好的成果。

对俄国来说,1904年开始的经济复兴是一次非常标准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但并非所有国家都乐于见到俄国惊人的经济增长,尤其对德国而言。

因此一种预防性战争的意见在德军总参谋部中开始讨论起来。

第十八章,爱好和平的威廉二世

普法战争后,欧洲局势进入重新洗牌来容纳一个统一的德国带来的冲击。

除了外交上俾斯麦的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条约之外,德意志帝国的军人们也拿出来了一份又一份侧重不一的军事计划来保卫自身的安全。

在德军总参谋部最初的战争方案中,老毛奇计划对法国发动一场迅速的毁灭性打击来摧毁法国可能的复仇主义,与此同时在东部与俄国边境采取防御战术来抵御俄国有可能的干涉入侵。

因为德军一旦优先打击俄国,俄国军队很有可能一路撤退回广袤的俄国领土内,就好像是拿破仑战争时期的那样进行焦土战术,令德军进退失据、缺乏补给。

1880年后随着法国建立边界上的一系列大型要塞和防御工事,老毛奇又认为可以集中德军优势兵力对俄国在波兰的突出部采取围歼作战。但是之后一段时间内,俄军也相继在波兰、立陶宛和白俄罗斯地区建立起连续的防御工事。

至此,德军总参谋长老毛奇开始认为将来的欧洲战争已经不可能是一场速战速决的胜利,只能通过消耗战和总体战逐步战胜法国或者俄国。

在老毛奇离任前的最终战争计划中,他认为应该用有限的德军部队牵制法国的进攻然后对位于波兰的俄军采取决定性的围歼,最终在德军缓慢朝俄国内陆推进的同时努力与陷入混乱的俄国达成和平条约来迫使其退出战争,然后调转大军进攻孤立无援的法国。

1888年老毛奇退休后,接任的是他的副手阿尔弗雷德·格拉夫·冯·瓦德西。

此人才能出色并且将主动出击的好战风气逐渐带入德军,但因为卷入了德国宫廷的政治风波,被威廉二世辞退,换上了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

施里芬与老毛奇的理解不太相同,他认为现在的欧洲军事技术已经让一场战争变得极其昂贵,所以德

国目前繁荣的经济在长年累月的总体战争中将承受巨大的损失,因此必须力图以最快的速度结束战争。

不仅如此,在具体的作战理念中,老毛奇认为战场上存在千变万化的情况,因此训练有素的下级指挥官应该在了解上级意图后进行即兴发挥。与之相反,施里芬同样认为战场上的战机稍纵即逝,但是他觉得可以通过极其周密详细的参谋方案来应对这些情况。

所以相比于老毛奇,施里芬更倾向于制定详细的命令让下级按照方案执行。

作为施里芬这种周密计划思想登峰造极的产物,为后世所熟知的施里芬计划就是施里芬和德军总参谋部年复一年的军旗推演中诞生出来的一种方案。

基于法俄同盟建立之后德国极有可能遭遇的两面夹击的情形下,施里芬在1897年指出,德军利用内线的交通优势将有充裕的时间再现1870年打败法国的胜利,接下来再对付姗姗来迟的俄国。

为了制定这份作战计划,德军总参谋部要求德国100万称职的铁路工人在17天时间内,在超过5万公里的双线铁路上,动用3万辆火车头、

**节客车车厢和70万节货车车厢,运送300万士兵、

**匹战马和成千上万的军用物资。

可以说在1905年的时候,德国陆军已经为这份方案推演了成千上万次。

但是俄国的快速发展已经破坏了施里芬计划的前提。

与历史上逐渐升腾起革命火焰的混乱的1905年不同,这个世界线上的俄国国内“革命”是以一种持之以恒又悄无声息的方式逐渐展开。

数百万农民由于赤贫不得不离开他们祖祖辈辈生老病死的土地,其中一些依靠在当地做些手艺活得以糊口,比如织布、制陶、木工、伐木运木等,尽管这些生计在大工厂的挤压下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另外一些人到富农的成片私人土地上做工,但是随着新机器的涌入,富农们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也在逐年减少。还有一些离开了人口密集的俄国中部地区,去广阔的亚洲求得新生活,那里的土地由政府组织开垦向移民开放。但是大部分人还是被迫进入城市,他们不得不在工厂找一些不要求技术的工作,乃至做仆人或是服务员。

这些打工大军建立起了沟通俄国两个世界的桥梁,把新的城市生活方式扩散到偏僻的乡村。

传统的农民大家庭开始瓦解,年轻、文化程度更高的农民开始寻求摆脱农村家长式的控制,从而建立自己独立的家庭。

他们将城市和城市文化视为一条通往独立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毕竟与农村单调且艰苦的环境相比,几乎任何一种城市里的工作都是让人期待的。

地方政府在农村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中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的孩子希望能到城市里寻求“有文化的职业”,只有不到百分之二的孩子希望跟随父辈的脚步,成为一名农民。

“我希望做一名商店的售货员,”一个小男生说,“因为我不想在泥巴地里干活。我想像那些穿着干净衣服的人一样,在商店里当一名售货员。”

小学老师们也认为,这些农民的儿子一旦识字,就会放弃农村劳动,自命不凡地穿着城里人的衣服四处招摇。

一位村民说道,这样的男孩“会跑到莫斯科,随便干一份什么工作”。

这些成长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长大的农民后代回过头来会认为农村是一块赤贫且迷信的“黑暗”和“落后”之地,他们将城市美化成社会进步与启蒙的化身。

城市歌曲、狐步舞、探戈、留声机、大型游乐场、电影院等等,这些城镇中已经见怪不怪的大众商业文化刚刚在俄国的农村地区出现,但农民们已经被这些城市文化深深吸引。

农村中常见的民谣歌曲逐渐被城市的“恰斯图什卡”(chastushka)所取代,这是一种经常在餐厅或者街头演奏,有着简单韵脚、通常由手风琴(这也是一项新发明)伴奏的歌曲。

这种歌曲的主题通常都是个人情感和自我的表达。

宗教故事和吟游诗歌也逐渐式微,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城市里的新读者开始选择廉价的侦探小说、探险传奇和言情故事。

这些小说无一例外都表达了主人公把握命运,成就一番属于个人的事业。

人们都在谈论说一个新的属于普罗大众的俄国诞生了,从腐朽枯败的躯壳中生长出新的枝桠。

多年来德国人一直确信俄国愚昧、贫穷、落后,只是野蛮的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一大群浑浑噩噩的“灰色牲口”。东方斯拉夫人的工厂太少、技术又太差,军队的大炮都是从克虏伯进口的,他们的贵族将领比起带兵打仗更适合跳舞和酒宴。

但是,所有这些至关重要的设想都将失去现实中的基础。

俄国

的工业蒸蒸日上,沙皇臣民们混沌的大脑也随着俄国的“民主革命”和如火如荼的教育普及产生了对国家对民族对个人未来命运的思考,尼古拉沙大公主持的军队革新则把这些危险好战但富有创新和主动思维的新一代俄罗斯青年不断吸纳进全新的战争机器中。

可以说俄国正在走上曾经德意志第二帝国走过的老路,而且俄国的资源和人口潜力是德国的几倍。

因此德军总参谋部的军官们急不可耐地拍着桌子大喊大叫:德国现在可以赢得战争,但是再等上十年就未必了!

正好1905年第一次摩洛哥危机爆发,德军总参谋部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德国将军们的目标很明确:法国,或者俄国。

俄国因为1904年的动荡致使军队废弛,德国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情报也得到了确认,眼下沙皇的“蒸汽压路机”几近瘫痪,这恐怕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才能逐渐恢复过来。

因此一开始德国总参谋部计划直接对虚弱的俄国发动一场战争,彻底摧毁俄国的经济发展前景,但是这个设想很快被施里芬否决了。他的顾虑一是在德军的入侵是否会像一百年前入侵俄国的拿破仑那样,陷入东欧的泥潭中;二是假如优先对俄作战,那么精密的总动员计划就派不上用场了,没有计划的动员可能会带来一场大混乱,反而削弱德军的力量。

而且威廉二世还对尼古拉二世暧昧语气中的德俄同盟抱有希望,因此这个计划被否决了。

既然不能对俄作战,那么目前的德军总参谋长施里芬建议说,当下俄国的军事力量空前虚弱,正好也符合了他推演了无数次对法战争计划实施的前提。

于是德国的将军们拿着施里芬计划的草案交给威廉二世过目。

可是他们很快就失望了。

别看威廉二世每次都在外交危机中不可一世地宣称要动用德意志帝国强大的军事力量,但等到总参谋部真的把战争计划摆在这位显得格外好战的德皇面前的时候,威廉二世还是表现出来格外的“冷静”。

威廉二世终究只是一个色厉内荏的皇帝,而不是货真价实的战争狂人或赌徒,所以面对有可能引爆欧洲大战的这种大胆提议时,他很快就否决了对法作战的提议。

至少在目前而言,威廉二世对俄国以及全欧洲的和平事业做出的“贡献”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

第十九章,着眼未来的两笔投资

假如尼古拉能够知道德国最高决策层进行的讨论的话,他一定会给威利大表哥颁发一块一吨重的勋章和一套最拉风亮眼的俄军军服。

因为以客观视角审视当下俄国正在推行的所有政策,那么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带有危险成分的风险决策:赌这二十年不会爆发欧洲大战,通过压缩军费开支来最大化投资经济发展。

这条韬光养晦的道路从1894年尼古拉上位伊始就已经基本决定下来了,虽然在1903年因为日俄矛盾险些动摇,但最后仍旧坚持执行到了如今1905年。

尽管已经执行了约有11个年头,但对于俄国的技术官僚们来说还远远不够。

首节 上一节 128/2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