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沙俄当皇帝 第122节

要知道,以往德国贷给俄国的借款,利率基本在6%到8%,而且想借都没门。

原本尼古拉拿到这笔钱的时候,感觉自己这样要钱已经算是某种程度上的占便宜了,但结果事后他得知了一个奇葩消息,令尼古拉对德国人的抠门印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法国的金融市场据说被德国人借走了大约4亿卢布的资金,利息是3.8%。

也就是说,尼古拉拿到的这笔钱,很有可能是德国人借了法国人的钱再拿给俄国人,中间还吃了0.2%的利息。

威廉二世的这个操作让尼古拉都惊了个呆:你求我当盟友还能这么

一毛不拔?居然还有这种操作?

不过由于现在俄国处于社会动荡的时期,贸然加入三国协约会强烈刺激德国,尼古拉也猜不准德国会不会搞出预防性战争的大胆举动,所以俄德之间看似暧昧的外交活动应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第三章,两败俱伤

1904年4月,尼古拉悄悄返回圣彼得堡。

好在这个年代没有发达的智能手机和互联网自媒体,不然在丹麦溜达的尼古拉要是被人拍到,恐怕国内舆论更不好应付。

皇家游轮停泊在近海上由驳船将尼古拉送到岸上,杜尔诺沃亲自来迎接皇帝回国,按照帝王心术的逻辑,像他这种有污点的人恐怕才会得到君主的重用,因为有把柄就意味着皇帝可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这些都是已经空缺下来的政府职务,这些是国务会议中空出的议员席位,这些是尼古拉沙大公要求尽快拨款的军费。”

反贵族运动的旋风刮到2月末的时候,沙皇的小团体们已经在踩刹车了。不过民间的运动可不是你点一把火就容易灭掉的,等越来越多的恶性治安事件——尽管以数量上来看,只是一小部分流氓无产者的行为,但还是给有产阶级敲响了警钟。

不论是资本家还是小市民,都不可能对工人或者农民产生真正的共情,于是在矫枉过正后还需要拨乱反正。

1904年3月中旬,弗拉基米尔·弗雷德里克斯男爵——一位和蔼可亲留着大胡子的芬兰血统贵族,成为了尼古拉新任的宫廷大臣。

在尼古拉二世刚登基的早年,巅峰时期的俄国宫廷是一台不亚于政府任意部门的官僚机器,大约有500名宫廷贵族以及皇帝侍从,

**名仆役,另外还有1300名官僚负责管理罗曼诺夫皇族的剧院、宫殿、猎苑和庄园地产。

当俄国宫廷交由弗雷德里克男爵管理时,宫廷的人数已经只有巅峰时期的三分之二,特别是那些多嘴、善妒又无能的宫廷贵族们跑了个七七八八。

弗雷德里克男爵的第一个新任务是赞助濒临崩溃的贵族联合会。

由于持有自由主义立场的贵族和其他唯恐牵连到自己的贵族纷纷与之割席,导致这个曾经统合了俄国贵族阶层的庞大民间组织已经分崩离析了。

不过就像前文反复提及的,沙皇仍然需要贵族,毕竟沙皇也是贵族的一员。

从情感上讲,这样从反贵族到扶持贵族的180°转变或许很难接受,但政治的务实就在于抛开事实不谈。既然反动透顶的大贵族们已经从俄国统治阶级中近乎烟消云散了,那么丧失政治权力的余下99%贵族反而是可以支持的对象。

“尽快把贵族们的财产损失统计出来,到时候折成赔偿金存在贵族联合会的基金下,直接把赔偿支付给贵族只能让他们安于享乐,每年支付一部分就可以了。”

尼古拉表示无论如何,农民打砸贵族庄园的行为是不合法的,这点也赢得了政府和资产阶级的支持。

当尼古拉和杜尔诺沃二人乘坐的马车行驶在圣彼得堡城区中的大街上时,曾经随处可见的游行、集会、标语已经几乎看不到了,偶尔见到的红旗也已有岁月冲刷后褪色的迹象。

1903年末,随着日俄和平外交协定的消息传到圣彼得堡,战争的阴云一扫而空,股市得到这一利好消息立马连涨了三四个交易日,一洗过去一年多的熊市。

从外部环境上讲,法国、德国、英国也基本从接二连三从1900年开始扩散的经济危机中走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电气、化学、内燃机汽车等新兴技术产业成为了增长的新动力,但钢铁、煤炭还是工业革命的基础,所以同样开始新一轮的扩张。

虽然美国是于1903年最后进入经济危机的国家,但以欧洲国家的经验,美国差不多在1905年就可以进入新的经济繁荣期。

由于俄国现在还是前景可观的资本投资市场,再加上美国陷入经济危机,所以西欧的富裕资本几乎全都涌入了俄国市场,极大带动了缺乏本土资本开启新一轮工业发展的俄国。

对民众来说,他们或许不太能理解经济发展的内部规律,但他们已经可以感受到就业、工资待遇的普遍好转。在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工人们也满足于资本家的小恩小惠,大家都进厂工作了,街头的社会运动也就寂静了下来。

“另外就是谢尔盖·尤里耶维奇与自由主义者的谈判意向。”

“啧,这些自由主义者真是得寸进尺。”

杜尔诺沃把手头的另外几份备忘录交给了尼古拉。

尼古拉翻看了几眼后大致就明白了,他们的很多条件几乎没有变化过,还是当年在第一届杜马上提出的,要建立被国家杜马监督的公开透明政府、要废除死刑、要废除任何对政治自由产生影响的政府审查、要废除违

反人民自由的暗探局……等等。

这些要求无论尼古拉还是政府都不可能完全满足,但没办法,为了打击保守派带来的矫枉过正让深受西方影响的自由主义者一家独大已经是俄国新的政治格局,所以一些让步是既定结果了。

不过正在和杜尔诺沃交谈的尼古拉被一阵嘈杂的人声把他的目光吸引走了。

话说回来,当工人们都回工厂打工后,俄国城市中另外一批街头革命的主力军大学生们在干什么呢?

尼古拉可以看见,曾经那些挥斥方遒的大学生们,高呼打倒罗曼诺夫王朝、要为俄罗斯的革命事业而奋斗、高举红旗和军警正面冲突的大学生们,现在每个人都西装革履地穿搭齐整,举止拘谨、谈吐得体,好似社会精英。

尼古拉看见的排队人群都是圣彼得堡中央政府向外公开招聘公务员前来报考应聘的大学生。

考公务员无论哪国哪个时代,都基本算是个公家铁饭碗。如果再算上公务员带来的社会地位提升,这无疑对任何中产阶级来说都是极具吸引力的。

所以圣彼得堡的大学生们放下了鲜红的标语和旗帜,在父母殷切的期盼下打磨了自己桀骜不驯的表现,穿着可能是租来也可能是买来的西装,想要给考官们留下个好印象。

看着不少大学生脸上交谈时展露出的笑容和对未来的憧憬,尼古拉也一时有感而发:“我、政府、贵族,都输了……是俄罗斯的人民获胜了。”

第四章,后“大清洗”时代

按照事物是永恒运动的这个观点,俄罗斯帝国的矛盾也从要不要现代化过渡到了要现代化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上。

盘根错节的贵族保守派被无数人民群众的历史洪流碾得粉碎,但他们退出后留下的权力真空不会存在,而是转移到了如今声望渐隆的自由主义阵营中。

这也是尼古拉反复考量之后选定的方向,俄国的政治格局大体就分成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三个大的阵营,保守主义遭到沉重打击后权力无非转移到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家民间在野势力中。

社会主义!

听起来似乎很有吸引力,但对尼古拉来说跟毒药差不多。无论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还是俄国社会革命党,其执政诉求就是建立一个俄罗斯社会主义共和国,虽然尼古拉可以为了国家利益逐渐放弃个人专制权力,但他维护的国家利益毕竟还是俄罗斯帝国的利益啊,不是俄罗斯共和国。

就算退一万步,尼古拉天真到让社会主义者执政,然后自己高风亮节地把权力交给共和国政府,接下来呢?自己这个退位的罗曼诺夫君主对共和国来说是累赘还是助益?

考虑到历史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对阶级敌人的做法,甚至还有党内斗争和大清洗,尼古拉觉得自己的生命不应该交给其他当权者拿捏。

所以倒向自由主义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言归正传,依靠人民的力量打倒贵族保守派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尼古拉必须把政府内部的丑闻公之于众才能借助社会力量解决他无法解决的敌人。

尽管尼古拉想要推翻的是保守派,但主动公开政府丑闻削弱的是俄国政府的整体威信,此消彼长下,原本没有加入政府但获得政府支持的民间政治力量——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党派人民共和党的声望大涨。

尼古拉的举动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但还是要先提及好的一面。

首先对于维特主导的政府而言,消失了那么大一批保守反对派后,给他带来一点感受是:快,快得催人跑。

原本技术官僚们的决策会受到保守派的制约、质疑,因此维特的案牍上积压了不少在保守派看来有争议性的政策。

比如说因为原本许多保守官僚都是贵族身份,所以一直希望在发展俄国经济的同时,把经济红利转移给烂泥扶不上墙的贵族阶级,这个问题一直从尼古拉二世登基谈到1904年贵族保守集团瓦解才彻底烟消云散。

再比如说随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府需要为社会提供的服务职能越来越多,成立新的部门势在必行,但成立新的部门就要分散旧有部门比较宽泛模糊的权限,像劳工部的成立就会削弱内务部的权限,所以部门改动就非常受到保守官僚们的抵制。

还比如民族和宗教政策,犹太人、穆斯林、远东少数民族这些与俄罗斯民族格格不入的异民族该怎么办?难道真的要给他们纸面上的平等公民权吗?

很多敏感问题一直都积压在维特手上,他只能通过不断发展经济来转移矛盾的重点,被沙皇这么一通大力清洗后,政府曾经拖拖拉拉、犹豫不决的负担全都消失不见了。

轻装上阵的俄国政府自然效率也快得维特反倒想刹车减速了。

其次对俄国陆军来说同样也是有喜有忧。

俄国陆军一

直以来是独立于文官政府的军队组织,由贵族把持绝大部分的指挥阶层,沙皇通过默许军方独立形成军队利益集团,甚至包括腐败,来换取军队的绝对效忠。

用腐败换取忠诚可以说是长久以来沙皇们的基本操作,只不过时代终究是不一样了。

对尼古拉来说,忠诚固然重要,可忠诚难道就能打赢日本人吗?难道将来忠诚的沙皇大军就能打进柏林吗?这显然是无稽之谈。更可恶的是,军队利益集团已经膨胀到想要挑拨战争来获得更多的军费,这已经明显绑架了俄国国家政策的走向。

一番权衡后,反贵族运动也连带把盘踞在俄国军队中的贵族将领们给铲除了。

借用汹涌澎湃的民意把那些保守过时还腐败成性的老将军们清理干净固然是件好事,但民意可不会就此停止,因为军队腐败是从上至下普遍存在的,借由民意的力量国家杜马搞了次全盘大检查后,就连军队的中下级军官也被查了个遍。

这无疑导致俄国陆军从整体上来说,不亚于被慈父搞了次大清洗。

不仅如此,军队利益集团不存在了,俄国陆军本身对沙皇的支持也可有可无了,现在的俄国陆军已经成为了民选议会监督下的军队。

瘫痪的陆军让俄国的国防力量空前虚弱,好在外部环境仍然和平,所以尼古拉沙大公很快和米留京元帅商议后,把事后的补救措施提上了日程。

坏处说完了,说一下好处。

原本从亚历山大二世开始执行的军事改革,到如今1904年,几乎40年过去了,才真正地全部落地。

俄国陆军今年的军费计划是2.5亿卢布,这2.5亿可以说在国家杜马的监督下让俄国陆军实打实地花在刀刃上了。1904年计划建设80所面向社会各阶层开放的陆军军官和士官学校,过去40年一共只建设了10所还限制其中8所只有贵族才能上,没有阻力后改革的效率是惊人的。

按照尼古拉沙大公的看法,一名合格的士官至少需要五年,就算速成有水分的也需要三年。军官则需要更长时间,至少六年。也就是说在至少六到八年内,他不建议俄国开启任何军事行动。

法国陆军也很及时地伸出来援助之手,原本法俄同盟的目的就是对抗德国,现在俄国这场内乱后,相当于俄国陆军自断一臂,因此法国陆军也急得火烧眉毛,迫切想要让俄国重新恢复军事力量。

在1904年后,每年法俄陆军总参谋部都会做一次联合军事会议,分享各自的军事经验,交流参谋计划和武器技术。

法国陆军手把手重新建立的俄国陆军无疑会完全复盘法国军队的风格,具体的许多细节会在之后数年的恢复过程中慢慢体现出来。

第五章,六年防御报告

尼古拉回到圣彼得堡的冬宫后立即进入了忙碌的国务活动中。

因为这个时候,无论是政府中的技术官僚、宫廷和君主还是军队中少数保留下来的高级将领,再因为内部矛盾产生冲突的话,俄罗斯帝国的未来恐怕真的要被那些西方派知识分子们给篡夺了。

所以在外界压力下,最好的应对策略是抱团取暖。

贵族阶层这个时候因为政治上的负面新闻太多,还帮不上大忙,姑且只能等到反贵族运动的热度下来之后缓一段时间再发动岁月史书修改舆论口径。

“这是未来军队重整的全部草案。”

现在的陆军部长兼国防委员会主席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拿着好几份备忘录交给了坐在办公室里研究维特提交的整整半米厚度文件的皇帝尼古拉二世。

“哦,好的,请放在这边……您是?我好像在杜马上见过你。”

尼古拉一边接过同样厚厚一叠的备忘录,一边抬头发现了一位有些熟悉但不怎么记得起来的人物。

“陛下,在下是亚历山大·古契科夫,从1904年3月4日起担任国家杜马主席。”

尼古拉沙大公身边还有一位尼古拉见得很少的人,新任国家杜马主席、立宪民主党人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古契科夫。

作为亲政府立场的立宪民主党有三位主要的党派活动领袖——希波夫、古契科夫和斯塔霍维奇。

希波夫前文介绍过,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古契科夫。

古契科夫家族是莫斯科几大商业豪门之一,这位亚历山大·古契科夫是第四代家族继承者古契科夫兄弟中的弟弟。

哥哥尼古拉·古契科夫在今年也成功当上了莫斯科市长。

各个阶级都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也是俄国当下的主流,原因追溯起来就好像是为什么鲁迅学医改行当作家、湖南青年教师为什么去当人民教员,还是由于19世纪沙俄遭遇的系统性危机,过时的封建专制政体与先进生产力格格不入的原因。

所以从克里米亚战争惨败后出生的俄罗

斯人,不管什么贵族、资本家、医生、律师、大学教授,全都对政治有浓厚的兴趣。

尼古拉无法改变已成定局的历史,但至少未来还在他的掌握中。如果俄罗斯帝国不会倾覆,那么或许1900年后出生的新一代就不需要再全都参与到政治和军事上,可以拥有自己的个人发展。

“嗯……这是国防委员会的共识吗?”

尼古拉沙大公提交的这份草案备忘录全名叫做《关于应在最近六年实行的国家防御措施的报告》,简称《六年防御报告》。

因为国家杜马在皇帝的默许、政府的许可下获得了一直以来民主活动家们梦寐以求的对政府、军队的预算审查和监督权力,所以现在陆军的举措也必须规范化自己的军费开支细节和目标。

国防委员会于是便应运而生了,主席是尼古拉指定的人选尼古拉沙大公,他因为在军队中的高人气和沙皇的力保,所以免于反贵族运动的清洗。

除此之外还有陆军大臣、海军大臣、总参谋长、陆军总监、海军总监、炮兵总监、军事院校总监和工程部队总监等军事行政机关领导人构成的常务委员。

国家杜马议员组成的财政会议也会派遣代表加入国防委员会作为常驻委员来审查、监督军费开支。

“是的,接下来六年里,俄国陆军的主要任务在于三点……”

尼古拉沙大公和杜马主席古契科夫坐在一边,等尼古拉翻阅备忘录后再简要概括了这份六年防御报告的内容。

第一是满足国防的迫切需求,恢复军队的战斗力。扩建军事院校、加强与法国陆军交流等等都是为了满足这点。

第二是推进军事管理的现代化。主要就是多吸纳受教育的高素质兵源,最好能够与俄国各个地方自治机构积极开展的义务教育相结合,保证征召的士兵都要识字,建立在受教育士兵的基础上再采购各军种所需的高质量、高技术装备。

首节 上一节 122/2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