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天天死谏,成千古一相? 第230节

金陵的百姓或许不怕还不上这宅邸的钱。

但是代价呢?

那是要用周围的郡县,甚至是松江府来做代价的。

想到这里,朱元璋登时便不由得打了个寒颤。

朱元璋的眉头紧锁,看着那大汉问道

“金陵百姓的银子能还的上,那大明其他地方的百姓咋还这笔钱?”

听到朱元璋的问题。

那大汉也不不禁一愣。

而后若有所思的喃喃道

“苏大人既然能想28出这样的办法,应当也有收场的法子吧?”

朱元璋的面色逐渐的阴沉了下来。

而后便打开了自己的聊天群。

太祖高皇帝:

“@世宗肃皇帝你小子怎么看这件事?”

世宗肃皇帝:

“祖爷爷,海利亿巨,或许苏谯是想借着海运……”

嘉靖的话还没说完。

登时便察觉到了群内的一片死寂。

海运也不是金库钥匙。

开了海,大明的收入确实会增加。

但也因为不至于这么翻倍式的增长。

那可是全大明三十年的积蓄!

眼下海外的财富,能有三十个大明那么多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一点自信老朱还是有的。

如果海外的番邦当真是那么富庶,大明也就不是天朝上国了。

海外所有的番邦加起来,能顶两个大明就算不错了。

聊天群里的一众皇帝登时便陷入了沉默。

朱元璋的心中也隐隐有了几分不详的预感。

望着面前的大汉,朱元璋拱手道

“兄弟,你的话咱受教了,这顿茶钱咱请了,小二,结账!”

“来了!”

“这位爷,拢共六十文。”

听到这里朱元璋不由得眉头一紧。

“两壶茶,一碟瓜子这么贵?”

那小二赔着笑脸道

“客官,您看着城外的砖窑一天都二百文了,小的们也得谋生不是,那边的酒楼,我们掌柜的也是借钱买的。”

老朱这才不情愿的从自己的兜里掏出了六十文钱交给了店小二。

离开茶棚。

望着面前勃勃生机的金陵。

朱元璋的心中总觉得苏谯给自己跟大明埋下了一个大雷。

“陛下,咱们等会去哪?”

跟在朱元璋身后的蒋瓛疑惑的看着老朱问道

朱元璋则是深吸了一口气悠悠的说道

“不能继续逛了,逛了也看不出什么眉头。”

“给咱盯紧了苏谯这小子。”

“稍有异动都要向咱禀报!”

“诺!”

苏谯做的事情,已然明显超出了寻常百姓能够理解的范围。

显然老朱以前那套微服私访的办法已经没有那么有效了。

百姓只会知道自己一个月赚了多少钱,而这笔钱又剩下了多少。

他们看不透这后面真正藏着的危机。

现在金陵巨变,所有百姓都能挣到钱,自然所有人都喜笑颜开。

但是你苏谯。

当真有办法让这么多人,一直挣到这么多的钱吗?

等到那个时候。

百姓们提起你的名字。

还会喜笑颜开吗?

老朱不知道。

……

……

宝钞提举司衙门。

衙门内人头涌动,不少衙役跑前跑后。

这几日来衙门借钱的人明显变多了不少。

根据账目上的反馈,宝钞提举司已经前前后后借出去了上百万贯的宝钞。

只不过这些宝钞也很快就重新回到了苏谯的账目上。

毕竟这些钱都是百姓用来买宅邸的。

这些宅款是苏谯的基本盘。

只不过却不能是唯一的盘子。

苏谯望着外面的众人问道

“除了借钱买宅子的,还有人借钱做旁的事吗。”

副提举疑惑的看着苏谯问道

“大人,什么旁的事?”

“咱们衙门不就只能借钱给百姓让百姓来买宅邸吗?”

听到这里,苏谯恨不得将这些人给拖出去揍一顿。

“出去,挂块牌子,自即日起,只要符合借贷标准的百姓,也可以借钱去做生意。”

“开砖窑,开船行造船,跑海出海,都可以!”

“只要是正经营生,咱们全都可以往外借!”

苏谯话音刚落。

衙门里的署官脑海中登时便不约而同的浮现出了三个字。

——青苗法!

这些人虽然都是坐冷板凳才来了宝钞提举司。

但大多数还是识字,读过书的。

宝钞提举司现在拆了金陵,而后把建起来的宅子卖给金陵的百姓。

充其量就只是在办差,在稳定大明宝钞的价格。

但是如果借钱给百姓去开砖窑,去造船,跑海。

这可就变成当年王安石变法时搞得青苗法了!

“大人,您这么搞,怕是有人要把您比作前宋奸相王临川了。”

衙门内一片肃寂。

“哦。”

“那个牌子赶紧挂出去,而后再多招些人手,最好能招些秀才什么的,起码办起事来方便。”

一众署官:……

他们实在是想不通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苏谯畏惧的。

毕竟已经做了这么多杀头的事情了。

虱子多了不痒,毕竟大家伙都只有一个脑袋,横不能砍好几遍吧?

就在宝钞提举司的牌子挂出去之后。

整个金陵都沸腾了。

眼下金陵小有资产的人本就不少。

但是一想到这来之不易的家财就这么拱手交给宝钞提举司。

心里总有那么一些不甘心。

霎时间。

金陵城外原本就已然不少的砖窑登时便像是井喷一般冒了出来。

除此之外。

更是有不少的人盯上了出海的买卖。

造船业也加入到了这场盛宴之中。

金陵一时之间,竟然出现了大量的用工荒的问题。

劳动力少了。

百姓的收入自然上涨。

首节 上一节 230/4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