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开局见证马皇后之死 第87节

方寒似乎颇为欣赏这个女人,不加吝啬的称赞道:

“张氏地位尊崇,却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许外戚干预国事。”

“她还三天两头把王振叫去骂一顿,有效地打击了王振,使得王振在她掌权的时候不敢干坏事。”

“王振在太皇太后面前,整日像狗一样畏畏缩缩,不敢有丝毫动作,有事没事还要被骂两句,可谓是苦不堪言。”

“当时王振并不嚣张过分,也可见张氏的眼光很远。”

听到此处。

朱元璋拍案大笑,“这个孙媳妇咱喜欢,那个王振,狗一样的东西,就该被这样对待!”

方寒笑了笑,继续说道:

“张太皇太后重用仁宣以来的旧臣,其中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颇为著名,史称“三杨”。”

“三杨担任内阁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得大明朝国力鼎盛。”

“明人焦竑《玉堂丛语》卷七中有言:“正统间,文贞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杨溥)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正统初年,太皇太后与三杨治国有道,明朝颇有一番欣欣向荣之态。”

听到三杨的名声,朱元璋无不赞叹的点头道:“不错,这三个人,咱之前在永乐一朝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了,确实都是麒麟之才。”

“一朝之中竟能有三位宰辅之才,确实很不容易啊。”

“只可惜,咱的洪武一朝没有这样的人物存在。”

说到最后。

朱元璋无不叹息的摇头。

方寒却说道:“陛下,以你的强势和大包大揽的态度,纵然是诸葛在世,估计也没什么发挥的余地。”

此话一出。

不管是老年朱棣,还是朱高煦、朱高燧全都忍不住露出笑颜。

方寒的这句话可是说到点子上了。

朱元璋号称铁人,跟当年的秦始皇一模一样,精力极度旺盛,一个人能干八个人的活。

所有宰辅能做的事,他一个人全包了,甚至还有精力再干点别的活,当真让人叹为观止。

这一点,不管是老年朱棣还是朱瞻基,都由衷的佩服。

单单是批阅奏章,就把他们折腾的苦不堪言了。

朱元璋脸色一黑,不悦道:“你这小子,整日里就喜欢挖苦咱。”

“得得得,咱不跟你一般计较,继续吧!”

方寒淡然一笑,继续往下说。

“然而好景不长,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去世(谥号文敏)。”

“正统八年(1443年),太皇太后张氏驾崩(谥号诚孝昭皇后)。”

“正统九年(1444年),杨士奇去世(谥号文贞)。”

“正统十一年(1446年),杨溥去世(谥号文定)。”

“随着三杨去世,太皇太后张氏薨,一直以来被皇帝朱祁镇宠信的宦官王振开始崭露头角,兴风作浪。”

“而就是这几位四朝元老接连去世之后,正统皇帝朱祁镇头上悬着的利剑,也彻底消失了。”

“他终于解开了所有的束缚,准备大展拳脚,大干一番事业。”

“而大明的悲剧也由此开始。”

“有句话说的好,不怕儿败家,就怕儿创业,说的就是朱祁镇。”

听到此处。

朱瞻基坐不住了,试图替自己的好大儿辩解两句。

“方道长,不至于此吧?”

“太子天性纯厚,仁明刚正,刚亲政不久,犯错的时候肯定会有,但至少他志向远大,算是个争气的皇帝吧?”

.... .. ...

方寒并未辩解,而是欣然一笑,点头道:“陛下说的是,贫道就稍稍收敛点吧。”

朱瞻基总算松了口气,向方寒投去了一个感激的目光。

方寒继续讲解。

“那么这位争气的正统皇帝,也希望能像自己的曾祖父、父亲一样,做一个赫赫武功的皇帝。”

“或许是争气的正统皇帝诚心感动了上苍,终于在正统十四年的时候,机会来了。”

“诸位可还知道,永乐老爷子和宣德皇帝在北方最大的敌人马哈木吧?”

朱高煦点头道:“知道啊,之前不是已经被咱们给打趴下了吗?”

方寒说道:“不错,他的确是被打趴下了,但最终却死灰复燃了。”

“说起来,这事儿还得怨仁宣二位皇帝。”

朱瞻基指着自己,莫名其妙的问道:“我?我都已经在战场上那么拼命了,咋还怨上我了呢?”

方寒解释道:“怪就怪你们父子二位皇帝太过仁慈,不知道有句老话说的好,叫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仁宣二位皇帝秉承仁德治国的理念,不希望边境永远爆发战争,于是采取了羁縻政策与利益交换的方式,换取北方的和平。”

“诸位应该知道,所谓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

“在羁縻政策的滋养下,元气大伤的瓦剌部迅速恢复生机,人数也逐渐增加。”

“而在这段和平的时期,瓦剌与明朝之间最频繁的互动莫过于贡赐。”

“顾名思义,瓦剌进行朝贡服软,而明朝则脸上有光,心里肉痛,需要给瓦剌丰厚的回赐以维持这种大哥和小弟的关系。”

“贡赐这个活动以前的王朝也有,但瓦剌和明朝之间双方玩着玩着却玩变味了。”

“在贡赐之中,瓦剌使团一般会把马、蛇等牲畜作为上贡的贡物进献给明朝朝廷。”

“而明朝则会把钞票、银两、丝铜、纺织品、官职等物品回赐给瓦剌使团成员。”

朱瞻基赞同的点点头。

“我承认,这些都是我秉承父志所为,但我始终认为这并没有什么错。”

朱瞻基与他的父亲朱高炽,都是仁德的皇帝,不希望看到战乱频发,百姓受苦的场面。

他们竭尽全力,希望能维护一个边境和平的局势。

羁縻政策虽说不是一个完美的办法,但的确是当时最合适的方法。

近几年。

大明北方边境战火几乎平息,中原百姓与草原部落互惠互利,确实尝到了许多甜头。

很多时候。

朱瞻基很为自己实行的政策感到骄傲,他自信这种和平的模式,可以维护大明与北方草原部落至少百年的和平!

方寒微微一笑。

“陛下的初衷是好的,希望战乱不在,百姓们的负担也可以少一些。”

“但只可惜,人心不足蛇吞象。”

“你想要达成的愿望,恰恰是别人贪婪的缺口。”

“草原部落的贪婪与暴虐,远远超乎了你的想象。”

朱瞻基听的如坐针毡,内心不由得紧张起来。

“道长,你可否细说说,正统十四年,究竟出了什么事?”亡.

第七十六章 大明第一权宦登场,朱元璋气冒烟了!

御书房内。

不只是朱瞻基。

朱元璋也竖起耳朵,仔细的聆听着,生怕错过一字一句。

方寒点点头,继续往下说。

“刚刚我已经说了。”

“大明采用羁縻政策,来安抚北方边境的部落。”

“尤其是北方部落中最强大的瓦剌,朝廷更是用优厚的财货赏赐他们的使团。”

“起初,这种方式是用人头来计算的。”

“瓦剌使团来多少人,就会按名额来赏赐多少东西。”

“但这种固定的计算方式一久,瓦剌方面就开始起了小心思。”

“人心总是贪婪的。”

“既然是按人头数目计算赏赐,那我就虚报数目,这样的话就可以多领一些赏赐。”

朱元璋听得脸都黑了。

“北方草原部落的那些人,全都是一群喂不熟的狼!”他开口说道:“你给的东西越多,只会让他们的胃口越大!”

朱瞻基大为尴尬。

之前。

他还在为自己想到的羁縻政策洋洋得意。

总以为这是解决边境战争的最好办法。

可经过方寒这么一说。

朱瞻基猛然意识到,自己一直都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人性的贪婪:""2:0!

方寒继续说道:“陛下说的不错。”

“事实的发展,正如陛下所说。”

“刚开始时候,大明朝廷已经发现了瓦剌耍的小聪明,但毕竟是天朝上国,一次两次也就无所谓了,犯不着为这点东西计较。”

“可瓦剌却得了便宜就卖乖,一看大明朝廷没反应,后续使团来的人越来越多,甚至一来就是上万人!”

“这些人一年要来上三四回,上万人的庞大使团,人吃马嚼,吃穿用度、来回差旅费,每每都需要几十万两白银!”

“瓦剌彻底成了趴在大明身上的吸血鬼!”

听到此处。

暴躁的朱元璋拍案而起。

充满怒意的咆哮声,响彻整个御书房。

首节 上一节 87/1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