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开局见证马皇后之死 第54节

“确实如此。”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不仅仅是宣扬帝威,赚取钱财那么简单。”

“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扬帆起航,开启海上丝绸之路的先驱者!”

“这一点,或许连郑和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直到一百多年后,在遥远的西方,有一些国家逐步意识到海上丝绸之路的价值所在,纷纷造船下海,探寻未知的世界,从此,人类文明进入到了大航海时代。”

“而那些率先进入大航海时代的国家,在其他地区获得巨额利润的同时,也掌控了大海这片广阔而宝贵的财富。”

“在后世,人们把占领大海多少的行为,叫做海权。”

“从此以后,世界争霸的主题,从陆权演变成了海权,谁拥有了海权,谁就能站在世界巅峰,造就真正的光辉盛世。”

方寒的一席话说完,朱元璋彻底入神了,眼神忽明忽暗,仿佛思想在进行激烈的碰撞。

海上丝绸之路、大航海时代、陆权、海权,这些词语是他闻所未闻的。

但朱元璋就是朱元璋。

他的领悟能力世间罕见。

通过方寒的这番话,他立刻意识到,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不仅如此。

按照方寒所说,谁掌握了大海,谁便能在后世立于不败之地!

这番惊世言论,震的朱元璋头皮发麻!

他像是一个盲人,在方寒的引领下,开眼看世界!

在此之前。

朱元璋将一生的精力,全都放在了北方草原。

碍于历史的局限性。

朱元璋坚信,明帝国最大的威胁,只有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

只要做好防备,厉兵秣马,将北方的敌人彻底打垮,那么大明就可以安枕无忧了。

他完全没有意识到,就在应天府往东几百里,近在咫尺的大海,竟然会对后世产生这么重要的影响。

这一刻。

朱元璋的野心正在疯狂滋生。

咱不仅要打垮北方草原的敌人,咱还要占领大海,让大明的光辉照耀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他不禁开口问道:“方寒啊,那大明的后世之君,有没有像你说的那样,继续开启大航海时代〃〃 ?”

朱标与朱棣同样望向方寒,他们也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方寒遗憾的摇摇头。

“可惜,他们并没有,郑和下西洋,是大明朝廷支持过的为数不多的航海行动,在华夏历史上是一次绝无仅有的存在。”

“从此以后,以朝廷为背景支持的下西洋活动戛然而止。”

“华夏也因此错过了最佳的大航海时机。”

“即便在这个时代,大明的造船技术和出海经验傲视全球,但再也没有人重视这片大海。”

“等回过头,大海已经被其他国家彻底统治,华夏丧失了成为海上霸主的机会。“

听到此处。

朱元璋握紧拳头,不禁愤怒了,不甘心的说道:“娘的?这么重要的海权,竟然就这么拱手让人了?”

他是个从不吃亏的主。

哪怕是路过一片草地,也得把里面的蚂蚱给抓个干净。

一想到自己的子孙后代,放着大海这个巨大的财富视若无睹,就心疼的慌,仿佛自己亏了好几百万两银子。

方寒却笑道:“陛下,这不都赖你吗?明文禁止要求海禁,后世当然要遵守你这个老祖宗的意愿办事啊。”

朱元璋不甘心的顶了一句,“此一时彼一时,你不说过吗?要顺势而为!这群兔崽子咋就那么死心眼呢?”

一旁的朱棣撇撇嘴,小声嘀咕道:“我也是顺势而为,还不是被骂的狗血淋头?”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你给咱闭嘴!”

朱元璋已经决定了。

等回去以后,立刻调转研究方向,除了北方草原之外,东边的大海,同样也要立为大明之本,提升到国家战略目标的第一档次!

至于该怎么做,他倒是没想好,等回去以后再说。

除此之外。

老年朱棣设立的东厂和锦衣卫,同样给了朱元璋灵感。

有一说一。

别管朱元璋多么看不上永乐大帝,但有些东西就连他也不得不承认,确实很吸引人。

朱元璋一直都想成立一个特殊机构,充当自己的耳目和亲信。

他身边的那些检校就是一个雏形。

这下倒好。

老年朱棣帮了他一个大忙,直接让他学到了如何建立一个脱离百官的机构。

再者。

东厂与锦衣卫互不统属,相互制衡,丝毫威胁不到皇帝的统治,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朱元璋决定回去以后,立刻着手建立东厂、锦衣卫制度。

想到此处。

朱元璋笑了。

此行不虚啊!

永乐大帝的行政方式,给了他很多治理国家不一样的想法,让他忍不住想继续往下看,看看他的这个儿子还想到了什么新奇的玩意,到时候通通搬回到洪武朝去。

“爹,你笑啥呢?”

正当朱元璋美滋滋的幻想之时,朱棣直接怼脸看着他,活像一只睿智的哈士奇。

朱元璋的好心情顿时没了,骂道:“滚一边去。”

他回过头,主动向方寒说道:“方寒啊,继续吧,咱倒要看看,这小子要怎么把咱的大明给折腾没了。”

方寒笑而不语,轻挥拂尘。

周围场景再次变化。

等众人睁开眼睛,发现自己仍在奉天殿内。

但此次。

仿佛有些不一样了。

高高在上的龙椅上,向来打扮简约的老年朱棣,换上了一袭崭新的绯红龙袍。

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个儿子,连同少年朱瞻基这个孙子,全都如临大敌般地站在朱棣旁边。

满朝文武齐聚,声势浩大庄严,仿佛在迎接什么不得了的大事。

虚空中。

看到这一幕,朱元璋也不禁好奇起来。

因为他清楚的看到,坐在龙椅上的老年朱棣,眼神中竟难得的出现了一丝紧张。

哪怕是之前的靖难之役。

朱元璋都未曾从这个朱棣的眼中,发现一丝一毫的恐惧。

这就意味着有一件比靖难之役还重要的大事,即将发生了。

朱元璋心头也不由得生出一丝紧张。

他很好奇。

究竟是什么事,能让天不怕地不怕的朱棣也如临大敌。

终于!

奉天殿有动静了。

殿门外。

号角争鸣。

一听到声音,城府极深的老年朱棣竟坐不住了,摇摇晃晃的站起来,甚至还得靠少年朱瞻基的把持,方能站得住。

这一幕,看着虚空中的朱标、朱棣哥俩全都一头雾水。

靖难之役,九死一生。

老年朱棣都不曾露怯,到底什么东西能让他如此忌惮?

朱元璋眯着眼睛,死死的盯着殿门外。

这时。

奉天殿外。

两排内侍鱼贯而入,走上了大殿的锦绣毛毡上。

每个人的双手都捧着一本厚厚的书籍。

他们走到龙椅御阶前,纷纷跪在地上,将手中的书籍高高捧起。

此刻。

一名绯红官袍的官员大步流星的走进殿内,跪倒在朱棣面前,高声道:“臣谢缙,终不负圣命,《永乐大典》今日书成,请陛下御览!”

话音落后。

奉天殿内,满朝文武纷纷跪地,山呼万岁。

老年朱棣激动的不知所以,一把推开少年朱瞻基的手,亲自走下御阶,游走在两排书籍之间,高兴的忘乎所以。

虚空中。

朱元璋眉头紧皱,难以理解的吐槽道:“《永乐大典》?就这?不就是一本书吗?这小子至于高兴的跟娶了媳妇似的吗?”

朱标、朱棣也默默点头,不太能理解老年朱棣究竟是什么心理。

一本典籍能把他高兴成这个样子,甚至比赢了靖难之役还要激动。

方寒开口道:“若是诸位知道《永乐大典》的意义所在,或许就不会这么想了。”

马皇后好奇道:“孩子,那你就跟我们说说吧?”

方寒点点头,指着那两排手捧书籍的内侍,问道:“诸位可知,他们手里捧的是什么吗?”

首节 上一节 54/1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