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开局见证马皇后之死 第20节

朱元璋不耐烦的挥挥手,“行了,行了,别搞这些虚架子了,咱今日没工夫跟你们耗,有啥事儿尽快说。”

事实上。

朱元璋是最迫不及待的想穿越时空的那个人。

只是他知道主次轻重,只能按捺下心中的期待,先回来主持朝会。

奉天殿内,鸦雀无声,无一人敢主动说话。

官员们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期盼着今日能活着回去。

而就在这时。

吏部侍郎高万杰站出来,手中捧着一份奏章,声音颤抖的说道:“陛下,此为吏部主审胡惟庸案涉及的新一轮官员名单,请陛下过目。”

此话一出。

奉天殿内的群臣百官皆是眼前一黑。

完了。

又要死人了!

朱元璋点点头,“呈上来。”

一名太监趋步向前,将奏折呈到朱元璋面前。

站在旁边的朱标眉头紧皱,不知该如何是好,他是理解朱元璋了,但并不代表就纵容老爹肆意妄为。

该说的话,该走的路,朱标一步不让。

朱元璋打开奏章,上面密密麻麻的写着三百多人的名字,各个都是有名望的士大夫,还有不少各地的乡绅。

他眼眸一凛,恨由心起,顿时杀意丛生。

这些该死的读书人,不知道瞒着咱做了多少恶事!

第二十四章 天下第一,百官惊了!

奉天殿内,死寂无声。

唯有朱元璋翻阅奏章的声音清晰可辨。

他每翻一页,殿内百官的心要往下沉一分。

这就像个死亡游戏。

在场的这些人,不知是谁,下一刻就将被带下去,或是凌迟处死,或是剥皮萱草,稍微好一点的就是菜市口斩首,至少死的不那么痛苦。

“啪!”

忽然,朱元璋猛地合上奏章,突兀的声音在大殿内响起,却像是一道晴天霹雳,在每一个官员的心里轰然炸开。

“爹……”

朱标也吓得心头一颤,如临大敌似的看着朱元璋。

朱元璋眉头紧皱,粗糙的大手死死按着龙椅的扶手,“杀”字已近喉咙,几乎就要吐出字来。

可莫名的。

朱元璋的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一幅画面。

牛首山上,白云观内。

如谪仙人一般的少年道士,正似笑非笑的看着他。

方寒!

你是不是早就猜到咱要杀人了?

你想让咱杀,咱偏就不杀!

朱元璋随手将那道奏章扔在了吏部侍郎高世杰脚下,冷冷道:“发回重审,务必要证据确凿,不可冤枉好人。”

“!!!”

瞬间。

奉天殿内的所有人,无论是百官还是太子朱标,都满脸震惊的看向朱元璋,那复杂的眼神,像是活见鬼似的。

陛下竟然忍住了杀心?

难道是老天开眼了吗?

“父皇英明神武,儿臣佩服!”

朱标第一个反应过来,带头跪在地上,不停的给朱元璋戴高帽。

大殿内的官员们也是如释重负,内心狂喜,争先恐后的跪地磕头,称赞朱元璋乃千古罕见之仁君。

看着诚惶诚恐的大臣们,朱元璋的心里舒坦极了。

他忽然觉得,有时候不必杀人,也可以达到目的,甚至还能在让好大儿更加尊敬。

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方寒啊方寒。

要不是你点醒了咱,咱还不知道能这么摆弄大臣呢!

朱元璋灵光一闪,摆手道:“行了,别给咱下这些虚套子了,咱不吃那一套。”

“告诉你们,咱今日不杀你们,不是咱心情好,是牛首山白云观的方寒方道长替你们求的情。”

此话一出。

大殿内的百官皆是一愣。

方寒?

众人面面相觑,满眼迷茫。

谁也没听说过此人。

就连朱标也愣住了。

他万万没想到,朱元璋竟会把这个功劳安在方寒的头上。

“标儿,下旨吧。”

朱元璋吩咐一声,朱标也回过神,从袖口里抽出早已拟好的圣旨。

圣旨的内容很简单,就是之前朱元璋答应敕封方寒的那些话。

当朱标宣读完圣旨后,群臣百官再次吃了一惊。

敕封‘先生’号,封天下第一道观。

这可真是了不得。

也就是说。

上到皇帝,下到百官,无论是谁,见到那个叫方寒的人,都必须口称先生,不能有丝毫不敬!

天下第一道观,更是直接抢了千年道家正统龙虎山天师府的风头。

众人心中不解。

这个叫方寒的道士究竟有什么本事,竟能让陛下如此看重?

他们同样非常好奇。

这个方寒究竟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到底是什么来历?

不知不觉。

方寒这个名字,刻在了每一个官员的心里。

不久的将来。

方寒即便不下山,在应天府的勋贵官场里,他的名字也将会如雷贯耳。

不管怎么样。

此次早朝,总算是平安度过了,也是难得一个没有任何血腥杀戮的早朝。

下朝后。

百官们纷纷面带笑容的走出奉天殿,激动的互相道喜,活像家里的儿子娶媳妇似的。

他们步履轻快,有说有笑的离开了皇宫。

而敕封道士方寒、朱元璋看方寒面子赦免百官的消息,很快便传遍了整个应天府。

韩国公府。

厅堂内,不少淮西官员齐聚于此,首座是一个须发花白的老太师。

此人看起来七十有余,却精神矍铄,神采奕奕。

他便是李善长。

“韩国公,你说陛下这次是不是打算放过咱了?”

“是啊,那个叫什么方寒的,可能就是一个幌子,其实陛下还是心疼咱淮西勋贵的。”

“一定是这样。”

在座的官员们你一言我一语,全都兴奋的不得了。

自从胡惟庸案发后。

他们这些淮西派的官员,可是吃尽了苦头。

胡惟庸本就是淮西派的代表,跟他有牵连的人,基本上都是淮西派的官员。

朱元璋彻查了一年多,他们淮西派的势力也被打击的一蹶不振。

除了像李善长、蓝玉、李文忠这样的淮西勋贵稳如泰山之外,像他们这些出身淮西的文官集团,可谓是风雨飘摇,时刻都要面临被朱元璋清洗的风险。

甚至很多淮西派的官员受不了这么大的压力,先行自我了结。

胡惟庸案的爆发,沉重打击了整个淮西集团。

但今日早朝。

朱元璋的异常举动,却让这些心灰意冷的淮西文官,再一次燃起了新的希望。

或许。

胡惟庸案已经到此结束!

说到底。

陛下也是出身淮西,到头来肯定还是得靠他们这些乡党治理国家。

李善长默默的听着诸多官员的见解。

最后。

首节 上一节 20/1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