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开局见证马皇后之死 第128节

他不知道自己这样一味的护着兄弟,到底是对还是错。

如此溺爱,不就像孙太后和朱祁镇吗?

朱标不想当那样的人,他希望自己的兄弟们个个都能成才,并不是在自己无底线的溺爱中,变得越发的为非作歹。

朱樉见朱标也没有办法,顿时绝望了。

他知道,这一顿打肯定躲不过去了。

鼓足勇气后。

朱樉推开了殿门,走了进去。

朱标、朱棣则是站在门口,望着他离开的背影。

殿门缓缓关闭。

不多时。

里面便再次传出朱樉的哭喊声。

“嗷!爹,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

“狗东西,你在藩地里为非作歹,以为咱在宫里面就不知道了?咱不仅知道你现在干的事情,咱连你以后想干的事情都知道的一清二楚!”

“嗷!”

各种凄惨的嚎叫声、求饶声,还有朱元璋的谩骂声,此起彼伏,交相辉映。

殿门口。

朱棣的眼泪都快笑出来了。

他从小到大挨朱元璋的打都已经挨惯了,并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反而还觉得很好笑。

朱标则是一脸担忧,心疼自己的弟弟又遭受了一顿毒打。

整整两个时辰后。

朱元璋气喘吁吁的从殿内走出,来脑门上全是汗。

他随手将带血的马鞭扔给朱棣,感慨道:“咱真是老了,多活动活动,就觉得腰酸背痛。”

“爹,二弟和十三弟没事吧?”朱标赶忙上前询问道。

朱元璋打量了一番朱标,不乐意的说道:“臭小子,你亲爹都不关心,倒是先关心起兄弟来了。

朱标尴尬一笑,“爹青春鼎盛,自然不会有大碍,这样活动活动,倒也不是一件坏事。”

朱元璋听了这句话,心里非常受用,满意的点头道:“这还差不多。”

“老大,最近一段时间,就让老二先别回去了,圈禁在宫中,让他好好反省反省。”

“还有小十三,虽然现在年纪还小,但他的性情天生暴戾,绝不能忽视。”

“让他跟老二关在一起,让他们俩一起好好反省反省,反省不出来个结果,就别想出来。”

朱标下意识的想要为自己的两个弟弟求情,但一想到在白云观看到的那一幕幕,还是狠心答应下来。

惩错必须要用重典!

让他俩好好长长记性,这也是为了他们好。

否则日后真的犯下大错,祸害了那么多人,就连他也不会饶恕这两个弟弟。

处理完两个弟弟的事情之后,朱元璋、朱标、朱棣三父子便离开了皇宫,前往了牛首山。

.... ... .......

牛首山,半山腰。

朱元璋背着手,悠哉悠哉的走在山间小路上,欣赏着周边的风景,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觉整个人都轻盈了不少。

朱标、朱棣哥俩在后面不紧不慢的跟着,偶尔还有说有笑。

爬到半山腰的时候,朱元璋停了下来,眺望着远方的应天府,蓝天白云下,繁华的京都人来人往,车水马龙。

“江山如画啊。”朱元璋感慨道。

他顿了顿,低头看着朱棣,调侃道:“老四啊,咱忽然想到当初你封狼居胥的时候,好像跟咱说了一样的话。”

朱棣知道朱元璋说的是自己靖难成功后,带着子孙后代北伐的故事,点头道:“是啊,爹,这江山如此多娇,确实会让人流连忘返。”

他已经释怀了。

毕竟。

在另外一个时空,他的确是夺了帝位。

但这并不妨碍他与朱元璋之间的父子亲情,还有与朱标之间的兄弟感情。

与其扭扭捏捏,不如坦坦荡荡。

“四弟,如果以后你能当皇帝,大哥我也就放心了。”朱标也看着如画般的江山,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朱棣受不了了,翻了一个白眼,“大哥,你又来了。这江山是你的,谁也夺不走,只要有方寒在,你就不会死。”

朱元璋笑着点头道:“这话咱爱听,方寒这小子的确是个神仙,只要有他在,咱们爷几个肯定都能长命百岁。”

父子三人在半山腰说了好一阵子话,休息够了以后,才缓缓朝着山顶爬去。

一个时辰后。

白云观前院。

方寒站在梧桐树下,早已等候多时。

朱元璋刚一走进道观,便笑着跟他打招呼,“方寒啊,你小子看样子早就准备好了吧?”

方寒不喜不悲,只是默默点头。

朱标笑着走过来,“方道长,这次又要麻烦你了。”

方寒淡笑道:“殿下不必客气。”

随后。

他拂尘一挥,周围景色迅速变幻。

朱元璋、朱标、朱棣心情都非常紧张。

明末之旅,终于要开始了!亡.

第一百零一章 朱元璋回明末,见证藩王之乱!

风云变幻。

等朱元璋再次睁开眼睛,眼前是一片绿油油的田地,放眼望去,竟无边无垠,浩瀚无疆。

许多农户正躬耕田间,鸡犬相闻,耕牛劳作。

朱元璋大喜过望,眼睛都亮了。

眼前的场景,让他仿佛回到了小的时候,跟在父亲后面,在绿油油的田野里尽情的奔跑。

“我说方寒,你小子倒是挺了解咱的心意,知道才喜欢农田,带咱来这个地方是不是?”朱元璋目不转睛地看着眼前的田地,不加掩饰的表示自己的喜爱。

朱标看着一望无际的农田,也颇为感慨道:“看来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确实好了,虽说是明末,但足以证明我和爹做的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

在大明立国之初。

朱元璋、朱标父子俩就定下了基本国策,那就是以农为本。

为了农业生产,父子二人付出了许多努力,也铲除了很多损害农户利益的官吏。

当看到经过了几百年之后,明末时期的农田竟还有如此景象,朱标很高兴。

朱棣也不得不赞同道:“要不是爹和大哥定下了以农为本的国策,想必咱们大明也不会经历那么久后,农业还能这么发达吧。”

一袭道袍的方寒迎风而立,看着眼前一望无际的农田,玩味的笑道:“贫道想问问诸位,眼前的农田大概有多大?”

朱标、朱棣愣了愣神,哥俩都答不上来。

他们虽说是非常贤明的皇子,但毕竟地位摆在那里,从小就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朱元璋也曾带着他们去农田劳作过,感受过粮食的来之不易,但总体来说,还是以体验为主。

真要目测眼前的农田究竟有多大面积,一时间,他们也说不上来。

“依咱看,这么大面积的农田,少说也得有几十晌地吧?”

朱元璋只是粗粗的一目测,便给出了一个比较精确的数字。

方寒点头道:“陛下说的不错,眼前的田地,差不多有三十公顷。”

朱元璋啧啧赞叹,“这么多的农田,庄稼长势也不错,看样子今年是个丰收年,老百姓们肯定能吃上饱饭。”

朱标、朱棣也都认同朱元璋的想法。

这样的大丰收,哪怕是在洪武年间,也是非常少见的。

但与此同时。

一个问题也就出现了。

朱棣不禁好奇道:“方寒,那不对呀,这明明已经是明末了,既然老百姓们丰衣足食,为何大明还会灭亡?”

朱元璋、朱标也不约而同的望着方寒,眼中同样带着疑惑。

他们也不明白。

眼前的景象怎么看都不像是亡国征兆。

“诸位可能是误会了,这些肥沃的农并不属于老百姓。”

方寒摇摇头,说道:“这些土地的主人都是同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朱常洵,被封为福王,藩地在洛阳。”

“就算这些农户干到死,就算这些田地都是大丰收,老百姓们也只能得到微薄的报酬,想要吃一顿饱饭,那都是最美好的愿景而已。”

朱元璋面容一僵,觉得有些打脸,本以为老百姓们可以丰衣足食,却没想到这些田地都是自己子孙后代的。

他不觉得有错,反而嘴硬的说道:“哦,一个藩王有几十晌农田,倒也算正常,毕竟他们还得保家卫国,还是王爷嘛。”

“几十晌?”

方寒戏谑一笑,

“陛下可能有什么误会吧?这几十晌地,在人家福王朱常洵的眼里,只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朱标、朱棣同时瞪大眼睛,“什么!?”

朱棣看着眼前肥沃的农田,难以置信的问道:“这么好的农田,只是九牛一毛?我都没有这么财大气粗!”

朱元璋皱眉问道:“方寒,你这是什么意思?那这个福王究竟有多少土地?”

方寒没有说话,只是默默伸出四根手指头。

“四百公顷?”朱标满脸诧异。

这么多的农田,全部都分给一个藩王,确实太多了。

就算在洪武年间,他的那些弟弟们,分到的土地也不过一两百公顷而已。

朱元璋呼吸有些沉重,却还是嘴硬道:“四百多公顷,倒也不算多,说不定这个福王立过什么大功,朝廷赏赐的也不足为奇。”

首节 上一节 128/1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