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积粮万石,黄巾终于起义了 第266节

郭图则信誓旦旦的说曹操必然不会对袁绍用武,因为斩杀信使乃是泄愤之举,愤怒已泄,神志清醒,而神志清醒的人,是不会对袁氏出手的。

袁绍自然相信曹操不会对自己如何,他担心的是,曹操对他的回应有些激烈,恐怕不会如郭图之计所愿,前去攻打吕布了。

那么兖州僵局,唯有看管亥了。

鲍信离开不久,管亥便开始进攻卢县,这几日,应该攻下来了才是。

“可有济北国黄巾军消息?”袁绍问信报官,这算是明

线的消息。

信报官上前回:“黄巾正在攻城,结果未知。”

也就是说,即便鲍信不在了,曹操也没有撤离济北国,可是选择了防守。

袁绍站起身来,在帐中踱步,两名幕僚相互看了看,不太对眼,各自撇开目光。

眼下局势,乃是郭图之计造成的,明知鲍信已死,无力回天,但逢纪知道实情后,依然表达了反对,显得情商极低。

逢纪的表现,令本就有些犹疑的袁绍陷入懊恼,照目前的局势来看,除了死了一个鲍信,好似什么都没有改变。

当然,变化也是有的,那就是原本鲍信的兵马,被曹操收编了。

鲍信的济北国,如今在曹操掌控之中,他能守住管亥的青州黄巾大军的话。

“报——”

信使成功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一般闯帐的都是急报。

信报官连忙将信取过,展开速阅。

“启禀使君,黄巾军围攻卢县不下,已经退兵。”信报官简洁概括道。

“你说甚!”袁绍难以置信的问道。

“黄巾军四门围攻卢县,一度杀上城头,但最终还是败下阵来,且中军遭到骑兵冲杀,溃散而逃。”信报官又报了一遍精简版。

郭图上前,一把夺过信报,自己看了起来,看着看着,面色不由得凝重起来。

袁绍看着郭图那张脸,就猜到了事情已经没什么转机了。

“黄巾十万众,纵然攻不下卢县,如何能被击败乃至溃散?”

逢纪虽然疑惑袁绍为何是这种语气,好似黄巾败了他不高兴一般,他解释道:“黄巾十万众,并非合兵一处,而起黄巾乌合之众,若主将身死,或者败逃,其余人数再多,也唯有溃逃的命。”

袁绍无力的坐了回去,不声色的望了望郭图。

这下好了,郭图的一石三鸟之计,彻底失败了。

郭图脸色也不太好,于是上前道:“主公,信中言说,黄巾军之败,原因还是遭受骑兵冲杀中军,黄巾军阵纵使没有十万,也有数万,岂能被一般骑兵所冲垮,而且曹操兵少,守城时尚且分收四门,岂能分兵袭击黄巾中军?此战,必是有其他势力干涉其中!”

听郭图这么一分析,袁绍顿觉有理,便问:“然济北国附近,又有何人有如此骑兵呢?莫不是徐州陶谦?”

“陶谦兵马,多为步兵。”逢纪插话道。

可除了徐州陶谦,青州焦头烂额,根本没法救援,而兖州的大郡泰山郡已经被黄巾打烂,根本不可能反击。

“主公,还记得姚贡之败否?”郭图提醒道。

姚贡之败!

袁绍当即眼前一亮,一支北方兵马,呈现其前,昔日姚贡讨还清河郡失败,与傅燮交战,结果被对方骑兵杀得丢盔弃甲,于是姚贡便到汝阳控诉。

如今想来,唯有清河郡傅燮,才有这个可能。

姚贡之败可以证明他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而且傅燮出身凉州将门,擅统骑兵,而且他先前乃是接替皇甫嵩扫除黄巾任务的总指挥,有足够的理由讨伐黄巾。

“应该是傅燮无疑了,千算万算,未算到傅燮会参与兖州纷争。”袁绍淡淡道。

“主公,傅燮乃是董卓所封之太守,如今他强势进入兖州,击败黄巾军,会不会……”郭图道。

袁绍顿时意识到不妙。

我被两面包夹了?

这时逢纪道:“使君,可命山阳太守自鄄城扼守秦亭,防止傅燮西进。”

“元图所言甚是!”

郭图难得同意了一回逢纪的建议。

“便照公则所言,传令给伯业!”

袁绍话音刚落,帐外又传来一声“报——”

“启禀使君,渤海王文书。”

……

(PS:求推荐票,月票)

第276章 夹缝求生,张邈出路

渤海王文书?

袁绍刚刚松懈的眉头,再度皱了起来,想到渤海王,他便想到那四十万石粮草。

袁绍从未想过赖账,袁氏名声,有债必偿。

只是眼下战事吃紧,所需粮草甚巨,加上人手都忙于战事,才没有及时兑现。

眼下时至八月,袁绍的打算是,等今年秋收结束,新粮入库,再将旧粮用于偿还赊欠渤海王的粮草。

袁绍将文书展开一阅,果不其然,是粮草的事。

文书中言称并州常年遭受外族入侵,作战艰苦,渤海王打算将此四十万石献出,用来充作军粮,希望袁绍早日运送。

并且在文书最后,还感谢了袁氏在对外族作战中所做的贡献。

袁绍这就费解了,渤海王将这粮充作军粮,是他自己的事,他自己的名,为何还要感谢袁氏呢?

难道是讽刺?

袁绍无暇多想,将文书收起放在一旁。眼下最为棘手的,还是济北国的问题。

虽然尚不确定,但袁绍已然将那骑兵做当是傅燮的清河兵了,光光部署袁遗,恐怕还不够,然后现在军中,已经没有别的兵马能够调动了。

徐荣进兵东郡之后,并未一味冒进,而是沿着白马到韦乡一带,积极防守,同样,丁原与文丑两军,并没有好的进攻机会。

旷日持久的拉锯不仅消耗着双方的粮草与兵力,对当地的民生破坏也极大,不少东郡居民,已经渡河北逃冀州,而靠南的,则逃往陈留郡,犹是如此,东郡西面依然存在着许多的流民。

“公则,元图,兖州僵局,可有破解之法?”袁绍问两位幕僚。

这个问题郭图早想了很久了,而且确实想到了。

“主公,兖州僵局,唯有一法可破。”郭图道。

“快快说来!”

“陈留张邈,主公,刘岱杀桥瑁,致使兖州各郡守人人自危,张邈此时按兵不动,便是有隔岸观火之嫌,主公不妨派人拉拢一二,承诺陈留日后依然为其所有,只需要他助击败徐荣即可!”

“那该派何人前往呢?”

郭图一笑,推荐道:“陈孔璋可担此任!”

陈琳的话,袁绍确实比较放心,于是应了下来,命陈琳前去陈留拉拢张邈,并且还派了高干同行,有陈留高氏帮衬着劝说,成功概率或能增大。

……

数日之后,陈琳与高干出现在了陈留。

高干曾在路上信誓旦旦,以高氏与张邈的情分,张邈一定会同意与袁绍合作的,毕竟张邈欲在陈留站稳脚跟,高氏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见过张邈之后,高干与陈琳却碰了一鼻子灰,显然,张邈对什么合作没有兴趣,他的态度十分明确,保持中立。

拒绝陈宫与程昱的邀请时,张邈已经下定了中立的决心,他甚至为此将两位志向不凡的幕僚亲自礼送出境。

人都送走了,如今怎么可能还

入局。

陈琳与高干不知道是,其实在袁绍派人来之前,雒阳方面,也派人来了。

张邈一直是这个态度,他只想保一方安定,不想陈留百姓陷入战火,并且直言:就算袁绍派人前来,自己也会是这个态度。

所以陈琳与高干还没来,张邈其实已经拒绝他们了。

将人打发走后,张邈召集了张超臧洪等人,打算就此事商议一番。

很快,几人一同来到张邈府上,张邈将袁绍派遣说客的事说了一遍,并说自己已经拒绝。

“兄长拒绝董卓与袁绍,虽然两不相帮,可就怕两边同时得罪,恐怕兖州战事一了,获胜方,便会立刻对付兄长。”

张邈叹了声,这么简单的道理,难道他还会不知道么。

如今刘协与刘辩各自成了皇帝,他该奉谁呢?

“孟高,此番道理我也懂得,然你想过没有,就算要帮,我们能做出选择吗?”

问题不仅仅是帮不帮,还有帮谁。

之所以选择都不帮,更大的因素是因为不知道,不确定帮谁。

张邈曾经倾向于袁氏,倾向于士族,然后呢?

陈留会盟,一败涂地。

士人还是多读书好,打仗的事,搞不定。

数次失败,特别袁绍的河内之败,已经让他对袁氏失去了信心。

然而陈留又地处兖州,偏偏在袁氏势力范围的眼皮子地下,投董卓,不现实。

这些问题,两人都懂,于是都沉默了。

这时,臧洪说道:“两位府君,我父臧旻见多识广,要不然,我写信将陈留困局交给家父一阅,看看他老人家会不会有什么好主意?”

张邈与张超一听,与他们相比,臧旻确实称得上见多识广了,平乱,治郡,样样出色,如今又是并州大郡太原郡的太守。

臧洪愿意帮忙,张邈当然喜闻乐见。

“子源愿请老先生相助,实乃邈之幸也!”

张超也给了臧洪一个“好兄弟”的眼神。

……

今日八月之后,天气热得更加极端,刘擎寻思,汉末不是号称小冰期么?不知为何,感觉今年比前几年都要热,而且又热又旱,河流水位大量下降,水利不发达地区的农作物,岌岌可危。

今年的旱灾,看来是免不了了,若州郡之间没有赈灾措施,毫无疑问,又要有一群人,会流离失所,最终沦为贼寇。

历史上动辄百万的黑山军,青州兵,是如何出来的?就是因为士族豪强们忙着争权夺势,全然忽略了民生,经年累月形成的。

而现在,这一切即将发生。

以刘擎目前的能力,发生灾情时,最多也只能确保冀并两州的百姓不陷入灾荒。

而且干旱极易发生蝗灾,为此,刘擎目前能想到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养鸭子。

顾雍与韩珩已到达晋阳,刘擎直接给了个晋阳令,对这个年纪的顾雍,可实在是个挑战,当然有刘擎与臧旻在,也出不了什么

错。

首节 上一节 266/5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