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晟大人说的没错,以前这里只有一个小小的军堡,名为洋河堡,是一个兵不满十,户不满百的破落军堡,可为何这里突然兴起这么大的一座卫城,小的也确实不知道。”
在他身旁,一名兵士恭敬的回答道,他也把洋河堡认成了卫城,毕竟一般的卫城也不过如此。
“你看看这卫城外这么多的小麦地,这都是给咱大清种的粮食啊。
哼,要是皇帝陛下再次将宣府当做目标,到时候我一定要来这里劫掠一番,哈衣答,记录好了,咱们赶紧去下一个地方。”
名叫和晟的牛录章京用他那双充满欲望的脸再次看了看洋河堡的方向,调转马头,缓缓的离去。
很快,这一群建奴便消失在了王进忠等人的视线之中。
“建奴为何会突然出现在宣府,大人他们不会有危险吧?”
王进忠看着建奴离去的位置,眼神微眯,喃喃的自言自语道。
两个时辰后,一无所获的周建安等人这才缓缓的回到了洋河堡之中。
一进入堡内,周建安便得知了建奴出现在堡外的时,他听后,整个人便陷入了沉思当中。
他回到千户衙门之内,拿出一张泛黄的粗纸,在上面开始写了起来。
“若是我没猜错,这些人应该是建奴的探马才是,可建奴的探马来宣府做什么?
难道是为下一次叩关做准备?”
周建安这样 想着,越想他越觉得跟下一次建奴的叩关有关联。
在周建安的记忆之中,也只能回忆起建虏大概是年中的时候叩的关,但具体是什么时候,周建安确实记不清了。
而现在是二月,那么也就是说,建奴很有可能是为从哪里叩关进行侦查。
想明白以后,周建安换上一张白纸,开始给卢象升写起信来。
虽然宣府出现了建奴探骑的身影,但是周建安很有自知之明,他深知自己这个小蝴蝶现在还没有机会搅动历史的大进程的,所以建奴是不可能改变进攻路线的。
青山口,墙子岭这两个地点,也是周建安唯一能够想起的事了,还有就是蓟辽总督吴阿衡酗酒误事,直至战死,以及卢象升在巨鹿与清军血战而亡。
他一直想将满清的动向给卢象升说说,可周建安根本不知道如何去解释情报的来源和准确性。
难道说我周建安是从后世穿越来的人,我知晓历史?
而这次遇到了建奴的探马,倒是一个非常适合说一说的机会,只是卢象升信不信,周建安就不清楚了。
很快,周建安写好了信件,叫来亲兵快马加鞭将此信送到阳和,清楚了这些人只是探马之后,牛伯的事也不能停,于是又赶紧让王进忠快马奔向了宣府去都司开个批文。
毕竟洋芋和番麦的事也刻不容缓,这么多的种粮,开春以后洋河堡就有的忙了。
而此时的阳和卫里,卢象升也已经收到了各地飞檄而来的军情,他没有丝毫慌乱,而是有条不紊的安排了起来。
第142章 崇祯为何执意要巡视宣府?
京师,当朝兵部尚书杨嗣昌的府外,门庭若市。
不过杨嗣昌一律没有接见,他下朝以后回到府里,赶紧命人将从衙门里带回来的公文全部搬到了他的书房之中。
而后叫上自己府里的两个幕僚进去之后便关上了房门。
“你们俩赶紧看看宣府这些天可有什么战事或者是预警。”
“就算没有,你们也要想办法给本部堂找些出来。”
一进去,杨嗣昌就直接对着两人说道,两人一脸的茫然。
“大司马,这宣府,好像不在您的规划之中啊。”
“是啊大司马,这宣府似乎也没有乱军啊。”
两名幕僚有些不解的问道,杨嗣昌微微摇了摇头。
“唉,你们是不知道,最近陛下不知道是来了什么兴趣,偏要去宣府洋河堡看看,群臣劝了不知道多少遍了。”
杨嗣昌有些无奈的说道,皇帝一人身系天下,特别是如今这动乱的时候,几乎所有的精兵强将都派出剿贼或者是派去防范建奴了,能动用的兵力少之又少、
这么少的兵力万一出什么事,那可就是大事了,他杨嗣昌到时候是百死无用。
今日早朝,崇祯再次询问到杨嗣昌巡视宣府的一应事项安排好没有,这一问,问的杨嗣昌不知道如何回答。
因为他压根就还没有安排,他原以为这皇帝陛下就是说着玩的,可谁知道他居然来真的。
真的要去宣府!
杨嗣昌当时就强力拒绝,可是崇祯的态度却非常的坚决,要知道这段时间杨嗣昌作为朝廷里的红人,几乎说什么崇祯都不会反驳。
可今日的态度却值得朝臣们揣摩。
至于几位阁老们,他们也只是象征性的劝了劝以后便不再做声了,这倒是搞得他杨嗣昌有点里外不是人了。
两名幕僚听懂了以后,点了点头,便开始翻找了起来,可是足足看了两个时辰后,两人才一边摇头一边合上了最后一页。
“大司马,这宣府近来并无战事啊,连犯边的事情更是一件都没有发生过。”
“说来也怪,自从这卢督师上任以后,这宣大边境安稳了许多,难道这是陛下要去宣府的理由?”
杨嗣昌听后,也是无奈的摇了摇头。
如此一来,宣府并无任何战事,这样的话,他也就没有任何的理由去劝阻崇祯了。
他颓废的坐了下来,叹了一口气。
“罢了罢了,你俩今日务必将陛下出巡的安排做出,一应路过的城池,需要的辎重,兵力,随从等等,对了,一切从简。”
杨嗣昌说完后,再次叹了一口气,缓缓的走了出去。
两名幕僚躬了躬身子,将杨嗣昌送走以后,这才缓缓的坐了下来。
“陛下西巡,这可是大事啊,要知道咱们的皇帝陛下自从出生以来便从来没有离开过京师,现如今突然要西巡,这是不是说明卢总督将要受到重用了。”
“这....不知道啊,不过卢总督的脾气最好还是当封疆大吏的好,这要是进了朝堂,还不知道要闹成什么样子呢,你看看,就卢总督在宣大,这弹劾的折子每月里都是好些封。
听说......”
那名幕僚说着走了出去,左右看了看,确认没人后,关上了房门小声说道。
“听说咱大司马当初在宣大提上来的不少人都被卢象升给弹劾或者调走了,估计大司马生气就是因为这。”
另一名幕僚一听,认同的点了点头。
两人又说了一阵,这才赶紧干起了活来。
京师,紫禁城,乾清宫内。
王承恩刚刚递上去的折子又被崇祯给扔了出来,看着一地的折子,王承恩叹了口气。
刚想去件件,崇祯又大声的说道。
“别动,大伴你不要去动,朕今年有二十七了,登基也有十一年了,可连京师都没有出过,朕的天下到底是什么样子,朕都不清楚,又怎么去治理朕的国家!”
崇祯语气愤怒的大声说道,王承恩垂着闹到,不敢打扰崇祯。
他了解崇祯,每次生气发火必须让崇祯将火气发泄完毕,不然的话,崇祯只会越来越生气。
“这一次朕打算的是去巡视,又不是去亲征,这些人还将天顺帝的事情搬出来,怎么,以为朕也会来一场土木堡之变?
还是说他们怕朕去了宣府之后,看到的实际情况与每日里报上来情况有些不太一样?”
“呵呵,这么说来,这宣府朕是非去不可了!”
崇祯说着说着,一股火气冲上了头顶,再次将面前的一堆奏折给狠狠地摔到了地上。
这一摔,王承恩用眼角一瞥,发现崇祯的气消了不少,这才放心的走了过去。
“陛下放心,这巡视宣府是好事,老奴坚决站在您这边。”
王承恩一边说着,一边给崇祯续上了一杯茶水,崇祯一听,心里顺军舒畅了许多。
他看了看王承恩。
“还是大伴懂朕,这样,大伴你去通知勇卫营,让他们准备准备,七日后,无论他杨嗣昌有没有准备妥当,这宣府朕去定了,谁敢阻拦,朕绝不留情!”
崇祯拿起茶杯,一大口喝了进去,而后看了看地上的折子,尴尬的摇了摇头,赶紧让门口的小黄门们把折子都捡了起来。
看着小黄门正在忙碌的身影,崇祯忽然说道。
“大伴,你去将勇卫营的周遇吉和黄得功两人都给朕叫过来。”
王承恩点了点头,赶紧走了出去。
半个时辰后,身穿戎装的周遇吉和黄得功两人相继走到了乾清宫里,作为勇卫营也叫前锋营,同时也可以称之为禁军的两位主将,周遇吉和黄得功两人都是难得的猛将。
也可以说是崇祯身旁能够直接指挥的最后一支精锐。
两人进入乾清宫后,足足待了一个时辰后两人才走出宫门,而后不久,勇卫营中的官兵们便开始收拾起行囊来,周遇吉便带着半数的勇卫营兵士出了京师,朝着宣府而去。
第143章 偶遇鞑子
上百石的洋芋和番麦,周建安估摸着光是洋芋和番麦恐怕都要播种万亩以上的土地。
而开春可不远了,播种也就不远了,趁着这个空档,周建安打算让堡里人空闲的时候去把荒地给开垦了。
所以这一日一大早,周建安带着齐永义和黄大个两人穿戴好了甲胄便出了堡去,刚出堡没一会唐珍又带着牛伯两人追了过来。
周建安三人骑得战马,唐珍两人骑得骡马,速度简直是太慢了。
“你出来作甚?”
周建安问道。
“听说大人您去寻找种植番麦和洋芋的田地,这田地归属下管理,属下跟上也是正常。”
牛伯则是微微一笑,并没有说话。
唐珍说的有理有据让周建安一时之间无法反驳。
不过看了看唐珍和牛伯骑的骡马,周建安挑了挑眉。
“你确定你们骑这玩意追的上我们,这样,唐珍,牛伯,你们会骑马吗?”
唐珍点了点头,在家里她要经常去跟他爹到处去巡诊,这马自然也是骑的来的。
至于牛伯就更不用说了,老把式了。
于是周建安让两人回到堡里更换了战马之后一行人这才沿着洋河,不断的朝着远处走去。
不一会,几人便走出了已经种好了麦子的土地,不过这一片的土地都是良田,周建安打算沿河两岸先找出五千亩的良田全部耕种番麦。
这东西产量高,易种植,对于现在的洋河堡来说,非常的适合。
而洋芋这个东西,就不适合种在河边良田里了,倒是靠近山脚下的沙壤土比较合适。
不过经过牛伯的询问,也得知了番麦和洋芋的产量并没有周建安想象的那么的高。
毕竟在后世之中,那些玉米红薯,土豆等物都是经过不断培育优良,加上先进的化肥肥料的等物的作用下亩产量才可以达到那么的高。
按照那些商人所说,番麦一亩良田大约能产三四石左右,而洋芋一亩的产量大约在十石左右,这还得是比较优良的沙田才行。
中田大约产量在六七石左右,至于下田,恐怕就只有三四石了。
虽然如此,也能解决洋河堡的粮食危机。
周建安估算中,番麦种个五千亩,那么总产量就在一万五千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