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第454节

而且说实话,如今的刘备,确实有迁都长安的想法了。

毕竟,这可是大汉旧都啊。

身为大汉天子,不在大汉都城内呆着,跑去成都这种西南偏僻之地,成何体统?!

再一个,收复长安,也算是刘备兴复汉室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不仅足以让他自己自傲,同时也具备着极高的政治意义。

旧都都收复了,那么大汉复兴还会远么?!

因此,当刘备进入长安城的第一天开始,刘备就琢磨着,是不是找个合适的时机和理由,宣布迁都长安。

可如今,刘备却看到了法正和刘巴一同上奏,催促他快速回军成都的奏疏。

刘备不高兴,但也正好,刘备没有立刻表态,而是顺着这个由头,召集了张溪,庞统,诸葛亮,黄权四人,商议迁都的事儿。

「此番北伐,光复旧都,大汉可兴矣。」刘备在会议开始前,先给定了一个基调,然后才说道,「朕欲迁都长安,以此为都,光复天下,振兴汉室,诸卿以为可否?!」

刘备这话一说,诸葛亮四人心里全都是咯噔一下。

在这个时代,天子除了出席正式场合,比如祭天或者大朝会,是很少会自称「朕」的。

这点,跟后世电视剧里演绎的可不一样。

一般的私人场合,或者是私下议事,刘备都是用「我」作为自称的,一方面是规矩如此,另一方面刘备虽说出身汉室宗亲,但年少时都穷的卖草鞋贴补家用了,这才当了几年皇帝,他哪有这个习惯,动不动就用「朕」作为自称。

可如今刘备一开口就是「朕」,又定了那么一个基调.可见刘备对迁都这个事儿,是非常在意,可以说是心意已决的事情了。

不是不能理解刘备攻下大汉旧都后的高兴心情,也不是不能理解刘备迁都长安后的政治影响力。

但如今,确实不是迁都的好时机。

这点,不仅是法正和刘巴这么认为,就是诸葛亮,庞统,乃至张溪,都是这么认为的。

实话实说,成都地处西南偏远之地,实在不适合作为一国首都,这点只要稍微有点政治常识的人都能看得出来。

但那时候不是没办法嘛,刘备登基的时候,地盘就那么大,定都不选成都,能选哪儿?!

随着北伐顺利进行,长安旧都收复,从政治角度讲,迁都长安,既可以彰显大汉三兴的天命所归,又能号召天下心存汉室之士来投,可以说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但.如今确实不是好时机啊。

诸葛亮琢磨了一下,心说这种时候,可不能由着咱们这位大汉天子想一出是一出,该劝谏的,还是得劝。

因此,诸葛亮主动开口,劝说道,「陛下之意,臣等皆知然此时迁都,却未免有些操之过急。」

刘备一听诸葛亮这话,心里就不舒服。

法正和刘巴久居川中,他们这么劝我也就算了,毕竟他们的利益很大程度上跟蜀中有牵连可你诸葛亮不应该是这样的人啊!!!

但不管怎么样,刘备终究是刘备,纵然心里不舒服,他还是给了诸葛亮说理由的机会。

诸葛亮也不啰嗦,直接的说道,「如今关中之地新复,陛下尚无恩泽降于关中百姓,人心未附也。关中之地,历经战乱,今地面盗匪横行,百姓流离失所,尚且未能安定地方,若贸然迁都而来,不过是劳民伤财之举尔。陛下迁都之议确为必要,然却不可急于一时,待来日关中繁华后,再议不迟。」

诸葛亮那意思,我不是反对你迁都,是反对你现在就迁都,时机还不成熟。

黄权本来还在犹豫呢,毕竟他是正儿八经的蜀中世家出身,这种事情上发表意见,容易让刘备想歪。

可黄权一听诸葛亮这说话的尺度,立刻就明白自己该怎么说了,也起身拱手,对着刘备说道,「陛下,中书令之言甚是。魏贼败退之际,自关中迁民数十万口,如今关中民生凋敝,百姓衣食尚且无果,何以应对迁都如此大事。望陛下暂息此意,待关中百姓恢复生产,安居乐业之时,再提此事,亦不为迟也。」

黄权这话一说完,身边的庞统蹭的一下站起来了,也说道,「陛下欲迁都,臣本不该反对,然自古以来,守关中必守四关,可如今散关,萧关虽在我手,函谷关和武关皆属魏贼也。若不能取四关而守,关中始终为四战之地,岂能作为一国都城?!还请陛下三思。」

好了三个人都说完了,刘备也有点傻眼了他是真的没想到,一个迁都的事情,居然这么多人反对。

实话实说,刘备这会儿已经有点打退堂鼓了.一个两个心腹谋士反对的话,他还有乾纲独断的理由,但这么多人都反对,那就只能说明他把迁都的事儿想的太过于简单了。

但.刘备也是要面子的嘛,堂堂天子,总不能一点面子都不给,大家都反对吧?!

因此,刘备特意看看一下,如今还没有发表意见的张溪那意思,让张溪给他一个台阶,稍微捧一下,他好就此下台。

可张溪这人吧其实张溪比刘备还要懵。

特么就你们三人嘴快是吧?!

你们把能说的都说完了,从政治到经济再到军事.现在轮到我了,我还能说啥?!

张溪傻愣愣的发呆,而刘备嘛刘备这时候偏偏还主动发问了。

「元长对此事,有何见解?!」

刘备那意思吧,怕张溪不明白自己的用意,特意提醒一下。

但可惜,刘备这属于是病急乱投医了.张溪能是那样有眼力见的人么?!

张溪琢磨了半天,起身,对刘备说道,「陛下,关中自先秦时期以来,就历经开发,尤其后汉之时,关中供养朝廷大军与西羌诸戎作战,地力早已透支。再加上百年前黄河改道之故,关中已无力承担一国都城之重.陛下何不暂缓迁都之议,带攻下洛阳后,迁都于洛阳,岂不更好?!」

张溪这话说的,把刘备都给整无语了。

第六百七十六章 内部矛盾

迁都的事儿,虽然说诸葛亮,庞统,黄权三人也是持反对意见的吧,但这三人到底也是认可了刘备迁都的必要性的。

他们确实反对刘备迁都,但他们都只是认为现在迁都的时机并不合适而已。

一旦时机成熟了,别说诸葛亮和庞统,就是法正,黄权,刘巴等人,都对迁都长安说不出半点反对意见来。

成都跟长安相比,政治意义相差甚大,而且就地理位置和开发程度而言,关中显然比蜀中更加适合作为京畿之地。

所以啊,这三人的反对,对刘备而言,不过是希望刘备能在时机妥当的时候再迁都而已。

可到了你张元长这边可好,直接一杆子支到迁都洛阳去了。

刘备当时就给郁闷了——老子还能不知道迁都洛阳更好,但问题是,老子能等到那一天么?!

本来刘备还想让张溪帮忙说衬一下,找补回一点面子,给个台阶好下来.现在看来,是自己想瞎了心了。

然而事已至此,刘备也不是那种为了面子就迁怒手下的人.迁都这事儿,暂时就只能是这么先搁置了。

但撤兵回成都这事儿,刘备可不想就这么就范。

有些人,有些事儿,只有当他离开了成都后,才能彻底看清。

因此,刘备从自己的袖兜里掏出了法正给自己的私人书信,交给诸葛亮等人看了一下。

这封信吧,看的诸葛亮眉头紧皱,黄权一脸尴尬,庞统呵呵冷笑,张溪.张溪就差直接撺掇刘备,直接免了李严江州都督的职务吧。

反正这人在历史上也是个为了私利不顾国家的小人,玩忽职守不说,还敢假传圣旨,简直是无法无天。

但可惜,刘备没听。

刘备不可能因为这点小事儿就惩治李严,甚至他都不可能对成都李氏有什么惩罚措施。

不管李严的小心思到底如何,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这些年坐镇江州,连接荆州和益州之间的交通,安抚地方百姓,发展生产等等,李严做的是相当的出色的。

而且李严作为东州派的代表人物,刘备也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他就这么倒下。

虽然刘备对待属下不会跟孙十万那样痴迷于制衡,但作为一名主君,刘备不可能不知道制衡的重要性。

刘备也会考虑到他自己麾下荆州派,益州派,东州派之间的关系,轻易不会去搞掉一个派系的***物。

至于蜀中的世家们,刘备也不会轻易去针对他们。

如今的世道,已经不是孝武皇帝大搞中央集权的时代了,自打光武皇帝中兴以来,世家的力量就一天天坐大,两百年过去了,世家早就已经成长为这个时代的庞然大物了。

这帮世家们,手里有钱,有粮,如今正值乱世,人他们也不缺真要逼急了,他们可不会跟你客气,扶植一两个代理人,给你来几场叛乱,那可是常有的事儿。

因此,别说就是李严要跟蜀中李家联姻这么点小事儿,就算李严代表的东州派公开和蜀中世家站在一起,刘备也不能轻易动手,必须是缓缓图之。

这事儿急不得。

但是呢,这事儿也缓不得。

以刘备的眼光,不难看出法正给自己的这封私信,不排除身后就有李严的影子,甚至法正也有默契,一方面代表东州派向刘备表忠心,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此加深刘备对蜀中世家们的戒心,保持东州派对蜀地世家在朝堂上的优势。

这事儿吧挺复杂的,但刘备处理的办法,却又异常的高明。

把这些本来上不得台面的玩意儿拿到阳光下面来晒一晒,让这些人心里都有芥蒂,那么最终的决策主动权,就全掌握在刘备自己手里了。

而目前事态的发展,也确实在刘备的预料之内。

诸葛亮看着皱眉,是忧心朝政不稳,蜀中暗流涌动,这必须要有人能出面去震慑一下,否则必然生乱。

黄权看着尴尬,是因为蜀中那帮混蛋们,这么大的事儿,居然连个气都没有跟自己通,闹得现在自己就算想为蜀中世家们辩解点什么,都不知道该怎么说。

庞统冷笑,则是有点看热闹的嫌疑.你们益州派和东州派这么搞,难道真的觉得我们荆州人会怕?!

这个时空,荆州派的根基荆州可没有丢,又在刘备集团内部掌握了大多数的话语权,如今的庞统,是有足够的底气继续这么看热闹的。

至于张溪如今张溪虽然也算是一座山头了,但他自己根本没有这种概念,他纯粹就是看不惯李严这个人而已。

真的,张溪对于历史上李严造谣导致北伐失败的事儿,怨念非常的深,而且也是极端的不理解。

按理来说啊,诸葛亮对李严,真的已经是非常的容忍了。

要知道,历史上的诸葛亮,那是做到「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的人,虽然是大汉忠臣,但同样的,他也确实是大汉权臣。

可对待李严呢,诸葛亮是一直在忍让的。

李严用劝进诸葛亮「受九锡」来试探诸葛亮,这事儿李严做的也相当的不地道。

如果诸葛亮是忠臣,自然不可能接受这个建议,但为了避嫌,诸葛亮必然要分出一定的权柄给李严,让李严这个「托孤重臣」重新回到权利中枢。

而如果诸葛亮真的接受了,那么他李严就是劝进的功臣,到时候诸葛亮也肯定会投桃报李的重用他李严。

反正里外里的,他李严绝对不吃亏,唯一的问题就是——李严就从来没有把刘禅这个大汉天子放在眼里。

诸葛亮是什么人,他怎么会看不穿李严的险恶用心,但诸葛亮能怎么办,李严也是托孤重臣,他写这样的书信,诸葛亮必须做出回答不然天知道这封信里的内容,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在刘禅的面前?!

因此诸葛亮只能捏着鼻子写了一封信回复李严,告诉他要以国家为重,等到平定天下,兴复汉室了,到那个时候,咱们一起接受天子赏赐,别说九锡,就是十锡,咱们也受的住。

这事儿才算是糊弄过去了。

而后来,李严又起了心思,提议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

这次的这个行为,不仅仅是单纯的为诸葛亮要权了,甚至说难听一点,这就是要割土自立了。

即使面对这样的要求,诸葛亮虽然没答应,但也没有把李严怎么样。

甚至陈震这样的季汉老臣,也对李严的行为看不下去了,告诉诸葛亮,说李严这个人「腹有鳞甲」,心术不正,连同乡人都不愿意跟他走的太近。

可诸葛亮对李严的态度,始终是「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希望能跟李严一起相忍为国,共同兴复汉室。

真的,诸葛亮真的做的可以了,你要让李严摊上一个霍光试试?!

至于后来北伐时李严干的事儿,跟《三国演义》里描述的差别真不大,李严因为运粮不利,两面找借口的行为,实在是蠢到让人无法理解,不像是一个成熟的政治人物能想出来的借口。

真的,张溪上辈子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李严会说出这种只要两边一对峙就能轻易戳穿的谎言。

可这辈子,当张溪在季汉集团内部呆久了,了解了内部的矛盾点,加深了对李严这个人的了解之后,大概能猜到一些李严的想法。

季汉内部,也不是像《三国演义》里描述的那么其乐融融的,彼此之间也有派系,矛盾,利益冲突,只不过不管是刘备还是诸葛亮,都把这些事情控制的很好,始终没有爆发出强烈的后遗症出来。

而李严这个人呢,大概是自私自利惯了的,他大概是以己度人,认为刘禅对诸葛亮,也不可能是百分百的信任。

只要这里面有一点不信任,那么李严就可以乘机放大刘禅内心的危机感,他这么做,不仅能撇清自己运粮不利的责任,还给了刘禅一个可以借机收回诸葛亮手里兵权的借口,说不定还能进一步增加自己在朝中的权利和地位。

只要刘禅有心,那么这件事上,他不仅无过,而且有功,刘禅会帮他圆这个谎的。

但李严确实错了.历史上的刘禅,不管他本身的能力如何,但他对诸葛亮,那就是百分百的信任。

但即使如此,诸葛亮最后还是没杀李严,只是把李严贬为庶民,还让他的儿子李丰继续坐镇江州,负责北伐军的粮草后勤。

所以啊,张溪是真的非常看不惯这个李严,总觉得让这么一个人镇守成都平原的核心位置,实在是太危险了。

首节 上一节 454/4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