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第441节

因此吧,王昶纵然信不过,但他终究从军资历太浅,根基不足,再加上这年月,太原王氏虽然已经有崛起的趋势,但还远远达不到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影响力,他王昶在西北长安,也实在说不上话。

胡遵的到来,还是从王昶这边分走了两千士卒去镇守了渭城。

这还是王昶死不放心之下,才有的这么一个结果。

王昶手头上一共就只有六千人,如果只分一千人给胡遵去守渭城,哪怕胡遵没有异心,也会被王昶逼得产生异心就这么点人,怎么面对蜀贼万余人的进攻?!

可要是分一半三千人去镇守渭城的话,王昶自己不放心.回头胡遵万一真的投了,那他王昶连点顽抗的资本都没有。

因此,王昶只能是给胡遵两千人。

反正长陵和渭城离的也不远,不到百里的路程,万一胡遵在渭城遇到猛攻,他只需要坚守四五天,王昶就能带兵去救援,理论上,还是有坚守的可能的。

至于胡遵嘛.胡遵二话没说,领着两千魏军士卒,就前往渭城镇守,连一句怨言都没有。

这事儿,从表面上看,胡遵给人一种忠于国事的感觉,不像是个二五仔的样子.可王昶总觉得不放心。

你要真的是忠于职守的话,这时候哪怕抱怨两声都正常两千人守卫一座城池啊,面对的可能是敌军一万多人的围攻,抱怨几句,多要点兵马,这才是人之常情吧?!

可胡遵走的这么干脆,反倒是让王昶有点觉得不大得劲。

但事已至此,王昶也不好明面上质疑胡遵什么,万一人家是胸有成竹,或者真的是一心为国呢?!

因此,做完分兵后,王昶只能让胡遵去围城据守,互为应援。

自从胡遵去驻守渭城之后,王昶始终的心里不安,生怕什么时候就得到胡遵渭城投敌的消息,因此格外注意对渭城方向的情报打探。

可一连十几天过去,渭城方向没有发现什么奇怪的异动,倒是长陵方向,张溪已经兵临城下了。

王昶虽然对张溪这个时候出现在长陵城下也有些意外,毕竟雪还没化,武功县到这里的路途也非常的遥远,中间也没有可以让张溪休整补充军粮的地方。

但是呢,因为在武功县城内,王昶直接跟张溪交手过,对于张溪整个人,王昶的印象可以说是太深刻了。

世人都说张溪用兵,谨慎机变,乃世之名将.谨慎方面王昶是没有体会到,但机变方面,张溪给王昶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

只用了一番话语试探,就识破了自己驻守的武功县虚实,并且立刻做出决断,驰援大昌集,把张郃将军彻底堵死在山道内.这份谋略果决,确实称的上是世之名将。

因此,王昶可以说是对张溪的忌惮非常的深,哪怕张溪如今非常不合理的转战数百里,从武功县出现在长陵城下,王昶虽然讶异,但并不觉得这是什么不能接受的事情。

接下来,无非就是守城了呗。

王昶下令,全军戒严,登上城楼,准备守城.结果隔天,王昶就接到了来自渭城的求救军报。

胡遵声称,张溪亲领万余大军,猛攻渭城,希望王昶立刻发兵来援,否则渭城坚守不到十日。

王昶当时就懵了,随即的第一反应,就是暴跳如雷。

这个胡遵,当我是白痴么?!

你那边有张溪领军万余人猛攻,那我城外的蜀贼营寨之内的,到底是谁?!

就算他张溪真的有分身法,他也没有本事,把他麾下的一万多士卒全都分身了吧?!

王昶几乎下意识的就认为,这是胡遵已经投敌了,想用这种方式引诱自己出城救援,好让城外的张溪乘虚攻取长陵,或者半路设伏自己。

果然这个胡遵就靠不住。

王昶有心不管这份军报,让胡遵自己去演戏得了.可冷静下来一想,这事儿也不对啊。

如果胡遵真的投降了蜀贼,那么他怎么会在张溪都已经兵临城下了,才给自己发来求救战报?!

正常的用计套路,不应该是自己这边没有蜀贼身影,然后胡遵求救,自己贸然领兵去救,半途遭遇蜀贼埋伏么?!

哪有人用计,从一开始就不符合逻辑的?!

张溪此人,除了谨慎机变外,听说谋略也相当的了得.他能出这种缺心眼的计谋?!

王昶越想,越觉得这事儿不对劲,再回头仔细一琢磨这别是张溪的虚实之计吧?!

在自己这边虚设疑兵,做出一副大军兵临城下的架势,吓唬自己,让自己不敢轻举妄动,但实际上,真正的张溪,真的领军去进攻渭城了。

真要是这样的话,胡遵这个时候发来求救战报,反倒是一件非常合理的事情。

而王昶仔细想想,好像自己确实只是接到战报,得知张溪引大军前来,受限于积雪阻路,哪怕是斥候查探,也不能离城太远。

一想到这里,王昶立刻叫来出城查探的斥候,仔细询问之下才得知,其实斥候也没有亲眼看到城外的营寨中有多少士卒,只是通过敌军营寨的规模和炊烟的数量来判断,敌军到底来了多少人。

不过有一点,斥候可以肯定,他们都看到了张溪的帅旗大纛。

但这个证据吧,在王昶这边,真的证明不了张溪本人就在城外十里的蜀军营寨中。

毕竟当初王昶自己守卫武功县的时候,也曾经借用了张郃的大纛虚张声势,张溪这等狡诈之徒,自己能想出来的主意,他能想不出来?!

有了这样的疑心之后,王昶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别回头胡遵是真的在被张溪围攻。

这要是胡遵被敌军围攻甚急,自己又在长陵按兵不动,胡遵眼见援兵不到,最后不得已投了那失守渭城的责任可就是自己的了。

因此,王昶思来想去,决定亲领两千士卒出城,主动去攻打十里外的蜀贼营寨。

倒不是真的要硬碰硬的攻打,纯粹就是试探一下虚实而已,以两千禁军的战斗力,在野战中只要不是被五千以上的敌军包围,突围而出还是有可能的。

再说了,试探嘛,打一下看看情况,实在不行就退走,也不会有什么大危险。

然后王昶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的,轻松占领了蜀贼的营寨,而也是到了这个时候,王昶才发现,营寨之内的蜀军士卒,大部分都是草人,真正能动弹的,不过是三千人左右。

此时的王昶,顿时恍然大悟,自己果然是中了蜀贼的疑兵之计。

这下王昶不再犹豫,赶紧回城整顿军马,留下一千人守城,自己亲自带领三千人,前往救援渭城胡遵。

第六百五十七章 投诚

王昶到底是中计了,中的也确实是虚虚实实之计。

这波啊,王昶在第二层,但张溪,却是实打实的在第五层。

长陵城外的汉军,确实是张溪率领的大军主力,所谓空营,不过是演给王昶看的一出戏而已,等到王昶领兵一离开长陵,张溪就立刻率军趁势攻取了只有一千人守卫的长陵。

而渭城这边,其实就是柳隐带着三千士卒而已,至于渭城守将胡遵.这位是真的投降了。

当王昶领兵,踩着着积雪赶到渭城的时候,却发现,渭城城头上高挂着汉字旗,渭城的守将,也已经换成了蜀将柳隐。

当王昶看到这一幕的时候,脑后一阵发凉,从脊椎一直凉到屁股。

王昶不是那种无脑莽夫,稍微用脑子想想,他就知道自己中计了,原本自己驻守的长陵,很大概率也是保不住了,甚至有可能,此时自己的身后不远处,张溪已经领兵反扑过来,打算把自己这三千士卒,彻底困死在渭城城下。

王昶是真的气不过啊,这个胡遵,果然靠不住。

有心想冲着渭城城头大骂几句出出气,但王昶其实也知道,这时候再做这种事情毫无意义。

倒不如保存住这三千禁军的有生力量,先行撤军,想办法联络长安的满宠,让他派人接应自己等人过河,退守长安,不失为一条出路。

因此,王昶毫不犹豫的领军撤退,暂时撤往阳陵,从阳陵东侧的渭桥渡河,撤军长安。

可以说,王昶的撤军速度是真的快,快到张溪领军赶来,都没有堵上王昶,而如今的积雪天气,真要领兵追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

故此,张溪倒也没有过于强求,而是领军进入渭城,跟柳隐,胡遵二人汇合。

这次进攻左冯翊,最大的功臣,自然就是安定人,胡遵。

如果不是胡遵主动遣心腹联系张溪,说要主动投降,张溪这后面一系列虚虚实实的疑兵计,根本无从谈起。

说实话,对于胡遵的突然投降,张溪也有点猝不及防,有点不敢相信这位,怎么能投诚呢?!。

张溪依稀记得吧,这个胡遵,好像应该是曹魏的铁杆来着。

虽然年月太久,已经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但张溪好像记得历史上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有遇到过这位。

虽然在《三国演义》里胡遵算是龙套,但历史上,好像胡遵这一家子,祖孙三代好像都很牛的样子。

嗯,起码在游戏里,五围数值还行,一家子都算是二流武将里比较好用的类型。

所以吧,张溪是真的有点不太相信,胡遵向自己投降,是真心实意的,张溪总觉得,这会不会是王昶在用诈降计。

但.柳隐力劝张溪,他认为,胡遵投诚,是可信的。

起码,胡遵选择向大汉投诚,是有足够的理由的。

还是那句话,胡遵是安定胡氏出身,而安定胡氏在关中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很多都是彼此之间有姻亲的关系。

如今曹魏在关中大肆迁民入关,肯定会有人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家业迁入关内,但是呢,如今的世道,关中有没有什么强有力的世家站出来振臂高呼,这些世家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反叛,面对曹魏集团的鞭子和环首刀,关中世家大部分都选择了屈从。

但即使如此,有些世家也不会说一昧的把所有希望都放在曹魏这边。

人离乡贱的道理,大家都是懂得,此去中原,对一些世家来说,基本等于是从头开始,谁也不知道家族的未来在哪里。

因此,有些人希望有人牵头,试探一下大汉这边的反应,也就非常正常了。

倒不是说世家们更加愿意接受大汉的鱼鳞图册制度,主要是大家的土地都在关中,如果迁去中原的话,这些土地又不能跟着带走。

倒不如就冒险试试,虽然在大汉这边可能以后就这样了,但起码,能保住自己的家业不是么。

而安定胡氏,刚好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

第一,安定胡氏也是地方豪强,他们的基本盘在关中,但不在三辅,而是在安定,满宠的酷吏手段,一时半会儿也施展不到安定郡去。

第二,安定胡氏的规模在安定已经发展的差不多到极限了,正好也有需要进行分家,以此来分摊生存风险,派出胡遵一脉去接触大汉,剩下的一脉跟随大魏入关,最后不管谁赢,胡氏一脉总能生存下来。

基于对世家的了解,柳隐还是觉得,胡遵的请降,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也就是柳隐,本身就是蜀地大世家出身,深知如今世家的德行和生存之道,设身处地的去思考一下,柳隐多少能明白安定胡氏的用意。

否则的话,就张溪的性格,纵然能想到这些,也不敢轻易相信。

明白道理是一回事儿,相信道理是另一回事。

更何况,柳隐自动请缨,由他代表张溪,出面去跟胡遵接触如果有问题的话,有危险的也是他柳隐,而不是身为一军主帅的张溪。

张溪琢磨了好一会儿,觉得这样也不错,毕竟记忆中的胡遵好像不是那种智力能上八十的货色,想要瞒过柳隐,应该也不太现实。

就这样,柳隐秘密入城,跟胡遵进行了一番私下的交谈后,确认了对方的目的。

就是给安定胡氏,也给关中的一些世家们,留下一条后路,不至于被曹魏逼得只能内迁。

既然这些人有现实的利益需求,那柳隐相信,他们也没有理由欺骗大汉,毕竟大汉跟他们之间暂时还没有实际的利益冲突,根本犯不上。

出城后,柳隐对张溪详细陈述了自己的意见,认为这些世家和胡遵是可信的。

张溪吧,依然还是不太相信胡遵和这些世家们,但张溪对柳隐还是很信任的。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张溪也开始动脑筋了.要让我相信你们投诚的诚意,那也很简单,给长陵的王昶写封求救战报吧。

本来张溪还在愁呢,自己就一万多郡兵,要进军左冯翊,攻破魏军的防线.自己只是一支偏师,兵力不足,这事儿可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在武功县,张溪已经充分认识到,自己率领的郡兵,在战斗力上跟曹魏禁军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了。

如果是硬碰硬的较量,张溪真不觉得,自己兵力多算是一个优势。

因此,面对王昶组建的长陵—渭城防线,张溪还是得想办法,以计取胜。

兵法有云,倍则分之孙武他老人家早在几百年前就告诉了世人,面对这样的局面,应该怎么用兵。

得想办法,引诱敌人分兵。

而如今,王昶迫于形势,已经不得不主动分兵据守了,第一步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但即使如此,四千人守卫的长陵,张溪如果只靠硬攻,还是没有把握能完全拿下。

因此,张溪琢磨过了,还得想办法,再让王昶分兵一次。

只是,如果只是常规的用计引诱王昶分兵出击,自己半路埋伏,恐怕王昶真不一定会上当。

就是上当了,面对王昶亲自率领的数千曹魏禁军,以大汉郡兵的战斗力,也不一定能打得过。

首节 上一节 441/4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